張連成
摘 要:文化建設為當前國家發展文化展業的重要一部分,而弘揚發展民間特色文化,挖掘人文文化等讓各個文化館從中發揮著重要的承托作用,本文以建湖縣文化館為例簡述有關文化發展與變化。
關鍵詞:建湖縣文化館 特色文化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4(b)-0229-01
建湖位于蘇北里下河地區,總面積1155平方公里,下轄16個鎮區,人口80萬。建湖人文底蘊較為深厚,是南宋民族英雄陸秀夫、著名外交家喬冠華的家鄉,全縣經濟社會實現又好又快發展。是全國文明縣城、全國首批文化先進縣、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第92位,在蘇北率先進入全面小康社會。獲得諸多殊榮,主要得益于地方黨委政府在近年來城鎮化建設進程中,高度重視文化建設,秉承“弘揚地方特色、凸現水鄉風情”的理念,緊扣六大文化建設要素,助推城鎮化建設良性、健康、快速發展。
1 凸現水鄉文化
建湖水域廣闊、水網密集,有“魚米之鄉”的美稱。在城鎮化文化建設中以水鄉風情為主調,通過民風民俗,讓人感受水鄉小橋流水、蘆葦風車等自然特色。充分利用貫穿縣城境內的西塘河和神臺河的自然條件,融入歷史文化遺存,盡顯淮劇、雜技兩大文化特色,建成綿延十多公里的“雙河風光帶”。2010年由原先磚瓦廠兩個廢棄窯塘變廢為寶,建成雙湖公園,整個公園面積2000畝,其中水面面積1000畝,綠化面積1000畝,是蘇北地區最大的綜合生態公園。
2 弘揚特色文化
建湖是著名的雜技之鄉、淮劇發源地,獨有的傳統特色文化,在城鎮化建設中得到發揚廣大。致力于打好“雜技”牌、“淮劇”牌,積極開展中小學淮劇、雜技藝術教育,成立江蘇省雜技培訓基地。2011年,征地100畝,投入3.85億元,建筑面積3.5萬平方米蔚為壯觀的文化藝術中心矗立在城南新區,內含淮劇、雜技培訓基地,演藝中心,淮劇大劇院等文化設施,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堪稱典范。日前,在文化部、省政府大力支持下,音樂雜技劇《西游記》橫空問世,已登臨美國林肯文化藝術中心演出。淮劇廣場遍布各鎮區,每當夜幕降臨,悠揚的淮調傳遍大街小巷,是建湖人民特有的文化一景。
3 挖掘人文文化
歷史文化遺產是城鎮文化建設中最珍貴的財富。建湖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和獨特的人文遺存。古有陸秀夫,今有喬冠華,還有美麗傳說的東海王墓以及為革命獻身的魯藝抗日先驅丘東平、白果等烈士。充分利用這些人文景觀,把他們融入到城鎮文化建設當中。已經建成華中魯藝烈士紀念塔、喬冠華故居、陸秀夫紀念館等。并以名人冠以街名、道名等,如秀夫大道、冠華廣場,名人畫廊、名人碑林,充分體現厚實的文化底蘊。
4 開發旅游文化
建湖旅游資源豐富,有風光旖旎的九龍口自然風景區,有享譽海內外的喬冠華故居,有南宋丞相陸秀夫紀念館,有顯現水鄉特色的湖蕩風光,還有充滿著神奇色彩的五谷樹、朦朧塔,這為提升文化品位提供了基礎。近年來,圍繞叫響“穿‘森達皮鞋,著‘綠舒綢裝,品‘何老大醬醋,嘗‘九龍口螃蟹,聽‘糊涂街淮劇,觀‘十八團雜技,游風景名勝九龍口”旅游形象口號,打造名人(喬冠華、陸秀夫)、名劇(淮劇)、名藝(雜技)、名湖蕩(九龍口)旅游品牌。已舉辦四屆“淮劇、雜技”文化藝術節,修建了唐代“朦朧”古塔、草埝口“漢墓群”遺址,建設了“弘宇生態”觀光園、九龍口風景名勝區、九龍錦江、永林國際大酒店等一批旅游景點、設施,旅游文化盡顯風光。
5 展示現代文化
城鎮化建設需要體現現代氣息,具有個性特征。建筑是城市的外衣,是凝固的音樂,是城鎮文化的表征。建湖的建筑物大多綺水而居、水鄉風情濃厚,建湖的體育中心,外形由無數片風帆組成,是典型的地標性建筑,航空科技園、光源智能大廈、縣高級中學、陽光水城、澤園理想城等一大批建筑設施,無不透示出建湖人民的聰慧和才智,浸透著水鄉文化的風韻。針對林立街邊經營性的文化設施如歌舞廳、酒樓、茶座、網吧等都達到較高的文化層次,成為城市景觀。力求建一幢樓房成一處盆景,融建筑與文化于一體,真正使人們在欣賞到別具一格的現代設施和建筑之余,還充分得到先進高雅的文化享受。
6 繁榮群眾文化
群眾文化是城鎮文化建設的靈魂,建湖的群眾文化可謂豐富多彩,如腰鼓、扭秧歌、舞龍、舞獅、廟會、游園踩街等。近年來,著力打造群眾文化活動品牌,如“群眾文藝會演”已堅持30多年,參演團隊30多個,涌現一批優秀節目,供節日活動選用;“淮雜藝術節”淮劇名家名段燴灸人口,雜技展演喜聞樂見;“淮雜文化廟會”以先進文化引領宗教活動,廣大群眾享受文化大餐;“周末劇場”為業余文藝團隊搭建平臺,每周一場,政府補貼、群眾免費觀看。各鎮(區)還根據自身特色,一鎮一品,“詩詞之鄉”、“書畫之鄉”、“龍舞之鄉”、“剪紙之鄉”、“小戲之鄉”等舉不勝舉。
因為在近十年城鎮化建設中注重文化建設,結出了豐碩的成果,“民間藝術之鄉”、“雜技之鄉”、“淮劇之鄉”、“公共文化示范鎮”等一項項獲國家榮譽之冠,花落建湖。在榮譽和成績面前,我們清醒的認識到,是由于文化建設融入城鎮化建設大局之中工作實踐的成果,對照全國城鎮化建設的要求還有差距。如何在方興未艾的城鎮化建設進程中,更好地、科學地推進文化建設,我們也有所思考,具體有以下幾點。
(1)城鎮化建設必須包含文化建設的科學規劃。統籌兼顧提升城鎮化建設的各種要素,堅持高起點、寬視野,既要體現歷史文化的悠久,又要具備現代文化的氣息;要遵循文化動態的、開放的、不斷發展的自身特征,構建基層文化網絡。(2)城鎮化建設必須重視群眾文化活動的空間。政府提出“縣城15分鐘鄉鎮10里文化圈”是對群眾文化活動場所的科學定位。星羅棋布的文化廣場,社區、村組的文化活動室是廣大群眾基本的活動場地,務必留足并得到充分保證。(3)城鎮化建設必須保持地方特色文化的存在。各個地方經過特定歷史環境的演繹,都有各自特色的歷史文化遺存、彌足珍貴,是老祖宗留下的珍貴文化遺產,我們需倍加珍惜,一要保護不可移動的文物場所,切莫隨意拆除,要認真落實保護措施;二是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負總責,分解責任到單位、到人頭,完善一套行之有效的傳承機制;三要弘揚傳統特色文化,是地方特色就是民族特色,也是世界特色。奮力堅守,矢志不移,把自有特色的東西,做大、做強,發揚光大。(4)城鎮化建設必須和文化建設有機融合。文化建設在城鎮化建設中,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應該相得益彰。既要做好“面子”,又要做足“里子”。做好“面子”就是充分利用文化要素在城鎮化建設中創塑特色,畫龍點睛,錦上添花,綻放異彩;做足“里子”就是要賦予深刻的文化內涵,發揮文化的“潛移默化”“雨露滋潤”的作用,提高全民素質,助推城鎮化建設科學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成斌.建湖文化產業的發展方向選擇與戰略實施[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3(2).
[2] 王麗華.關于城鎮化發展中文化建設的探討[J].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