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林
摘 要:本文通過對漢宜鐵路孟家彎隧道坍方冒頂過程介紹、坍方原因的調查分析、處治方案以及工藝介紹,以期在塌方預防與處治方面能給讀者有所幫助。
關鍵詞:隧道 冒頂 原因分析 處理方案 施工工藝
中圖分類號:U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4(b)-0046-02
孟家彎隧道是新建漢宜高鐵HYZQ-6標合同段的一座隧道,位于宜昌市猇亭區高湖村,雙車道設計,隧道凈寬9 m,最大開挖寬度近14.5 m。設計總長737 m(DⅡK285+360~DⅡK286+097),冒頂段有兩處(分別位于DⅡK285+470,DⅡK285+700,本文以后者為例),大部處于地形偏壓狀態,且均在嚴重淺埋范圍內,最小埋深處僅5~6 m。
1 地形地貌、工程地質情況以及塌方前掌子面地質情況描述
1.1 地形地貌
隧道屬剝蝕緩丘區,地形起伏,最大高程差約60 m,緩丘坡度約15~30。植被很發育,多為樹林,交通極為不便。
1.2 工程地質、水文地質
(1)地層條件:表層為粉質粘土,下伏 K21礫巖,灰白色,巨厚層狀,成分主要為灰巖,下為弱分化層。基層為礫巖,占80%以上,局部可能巖溶發育。
(2)水文地質條件:丘陵地表水不發育,主要為雨季淺層滯水。
2 坍方情況描述
2009年10月20日~25日,晚22時,掌子面爆破完成,進洞檢查爆破情況發現掌子面上側坍塌,呈持續狀態,25日DⅡK285+700段冒頂。
地表情況:坍方位置為該段較低洼處,在DⅡK285+700里程處地表出現一個近錐形陷坑。
坍穴情況:塌陷坑縱向長15 m,橫向12 m,近圓形,深度為4~5 m,坍方土體近400 m3,將已開挖洞身堵塞近3 m,坍穴內存留高度約4 m。
洞內情況:洞內初期支護較完整,未受嚴重影響,但是超前導管被全部破壞,從坍碴及坍方過程來看,超前支護效果不理想。
3 坍方冒頂原因分析
3.1 施工情況
(1)該隧道從進出口兩端向中間雙向掘進,采用臺階法開挖,光面爆破,無軌運輸。
(2)坍方段施工過程調查
洞內掌子面掘進,開挖方式:爆破開挖,炸藥單耗:0.8 kg/m3,掘進進尺為每循環300 cm。
3.2 坍方主要原因
3.2.1 客觀原因。
(1)拱頂殘坡積土層松散,而且埋深較淺,地表水沿土層及巖層構造裂隙下滲,破壞原狀土。
(2)雨水天氣是坍方冒頂的主要誘因之一。
3.2.2 主觀原因。
(1)圍巖預加固。
未嚴格按設計要求施作超前小導管注漿預加固,導管間距較大,注漿效果較差,松散圍巖被膠結的效果差。
(2)開挖方式、方法。
采用臺階法一次性爆破開挖上半斷面,爆破振動對圍巖尤其是對上覆地層擾動極大,導致坍塌。
(3)工序銜接。
開挖后,未立即初噴,封閉巖面,出碴工序延遲了支護時間,導致圍巖松馳、坍塌。
4 施工方案確定
總體思路:安全可靠保工期、簡便操作成本低。
可行性分析:(1)大型機械可以進入塌方地段;(2)挖掘機可以對坑洞壁直接刷坡;(3)塌方坑洞附近圍巖較完整,可充分利用坑壁的自承能力。
處治方案:對冒頂坑洞首先進行刷坡處理以防繼續滑落,并對塌方掌子面附近進行注漿加固,在原設計初支基礎上對工字鋼進行加密并及時進行超前支護,再于洞外將其外側進行覆蓋,然后依原設計施工初支、防水及二襯等其它項目,最后回填塌方坑洞。
5 坍方冒頂綜合整治技術
5.1 整治步驟(順序)
塌方地界警戒→塌方坑洞上方搭蓋雨棚→地表施做截水溝以利地表排水→塌方掌子面附近注漿加固→地表陷坑刷坡處理→洞內出渣→監控量測→上半斷面初支及超前支護→下半斷面初支→施作仰拱及填充→防水層鋪設與二次襯砌→陷坑回填夯實。
5.2 施工工藝
冒頂后,立即沿陷坑周緣開挖截水溝,用砂漿抹面;同時,為防止雨水直接進入坍穴,又用腳手鋼管搭設支架,上覆彩條布遮雨。
第一步:坍方區附近圍巖和初支結構加固、補強。
加固范圍:近坍塌掌子面10 m以內。
初支背后注漿:注漿順序由外向內逐漸接近坍方區,采用往復式注漿技術,注漿壓力由0.2 MPa漸增至0.8 MPa,壓力分檔情況:第一次0.2 MPa,第二次0.5 MPa,第三次0.8 MPa。
第二步:對地表陷坑進行刷坡。由挖掘機清刷坑壁,將已剝離開的巖土層清除。
第三步:坍方區初支施工。先將剛拱架進行加密架設(由原設計0.6 m變為0.5 m一榀)并利用超前小導管進行超前注漿加固,再于洞外將鋼拱架外側進行覆蓋,然后按照設計對其噴錨。
第四步:陷坑回填夯實。
在初支外側鋪設砂碎石層,厚度150 cm,其上逐層(分層厚度30 cm)夯填砂質粘土,填土頂面超出原地表50 cm。砂碎石層內預埋注漿導管,注漿口外伸出地表,以備量測出現異常情況注漿加固需要。
第五步:在監控量測未發現異常的前提下,放慢上半斷面掘進速度,縮短每循環開挖進尺,同時,加快下半斷面掘進速度當下半斷面掘進至超過坍方區一定距離后,開挖仰拱并立即澆筑鋼筋砼仰拱和填充,以便在短時間內施作二襯,確保冒頂區的安全。
6 整治效果
經量測,坍方區初支完成至防水層鋪設和二襯完成期間,拱頂總下沉量和水平收斂量均在規范要求范圍內且趨于穩定,此次冒頂事故未對施工進度及施工成本造成嚴重影響。
7 施工體會與建議
通過該坍方處理,筆者體會到以下幾方面。
(1)冒頂處治必須有清晰的思路,查找塌方原因必須客觀。
(2)在特定的情況下(尤其是隧道埋深只有幾米時),冒頂處理較洞內坍穴處理安全、快速、難度小。故個人認為不應怕“冒頂”比“坍方”的影響大。
(3)在隧道特殊地段(如淺埋、偏壓、斷層破碎帶、有溶洞或其它洞穴等)補充探孔鉆取巖芯,甚至鉆取定向巖芯至關重要,這是極為重要而又往往為人所忽視的方面。
(4)盡管山嶺隧道地表縱橫斷面測繪難度較大,但對于特殊地段(如淺埋、地形偏壓等地段),應事先測繪,以便事前明確各里程處的隧道埋深以及地形偏壓情況,提前擬定有針對性的施工方案和措施。
(5)隧道淺埋地段,開工前,應詳細調查地表,不遺漏任何一個可能危及隧道施工安全的因素如沖溝、空穴或水池等,以便早定針對性的措施。
(6)對于超淺埋透水地層隧道,雨季施工時,應做好地表防排水,以免地表水下滲造成巖土層及其構造面力學性質(如粘聚力C、內摩擦角φ)降低,成拱能力完全喪失,危及洞身安全。
參考文獻
[1] 徐林生.公路隧道圍巖穩定位移與突發失穩時間預報研究[J].重慶交通學院學報,2005(5).
[2] 樊解清.昆石高速公路三車道隧道淺埋地段開挖方法的淺析[J].公路,2002(11).
[3] 于寧,朱合華,蘇生瑞.公路隧道施工中的地質災害及相應措施的分析[J].地下空間,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