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龍璽 郭楊豪 曹昱
摘 要:在闡述了礦區基本地質特征的基礎上,分析了礦體特征。筆者認為礦床屬巖漿期后熱液裂隙充填型鎢錫礦床,有鎢礦、錫石-硫化物類大脈、細脈和破碎帶型三種形態產出。礦源層中的成礦物質遷移、富集受構造控制。
關鍵詞:鎢錫礦 地質特征 礦體特征 礦床成因 大旗山
中圖分類號:P6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4(b)-0114-01
1 區域地質
廣東省紫金縣大旗山鎢錫礦床,區域上位于蓮花山斷裂帶的北側,佛崗-河源緯向構造的南緣。出露地層主要為侏羅系下統金雞組(J1j)淺變質碎屑巖,巖漿巖主要為燕山期第一次侵入的花崗閃長巖(γδy1)。構造發育有北東向、北西向和近東西向斷裂,其中近東西向斷裂控制著巖體的分布,褶皺構造主要呈現為一系列小型的背斜、向斜,其中褶皺、次級斷層為主要的控礦構造。本區巖漿活動頻繁,是成礦熱液遷移活動的地區。
2 礦區地質特征
2.1 地層特征
礦區位于粵東紫金-博羅深斷裂的南東側,廣泛出露晚侏羅世金雞組(J1j)地層,總體走向NE20 °~40 °,傾向SE,基巖呈不規則帶狀分布。巖性主要為深灰-灰黑色含云母粉砂質泥質頁巖夾細粒長石石英砂巖;黑色碳質頁巖,夾灰色粉砂巖;灰色中粒含云母長石石英砂巖夾灰色-灰綠色泥質頁巖,局部靠近接觸帶為變質的絹云母千枚巖。是鎢錫礦的主要富礦層位。
2.2 構造
礦區內構造以斷裂為主,褶皺不慎發育。區內斷裂構造呈現為構造破碎帶或沿破碎帶充填的石英脈,按走向分為NE、NW向兩組斷裂構造,其中NE向斷裂是本區鎢錫礦控礦和容礦構造。
NE向斷裂:該組斷裂總體走向為25~45 °,長120~650 m,傾向SE,傾角一般為50~65 °。NE向斷裂是工作區內最主要的控礦、儲礦構造,區內的錫、鎢、銅、鋅礦多是充填在該組構造裂隙或充填在該組構造的次級構造裂隙中。
NW向斷裂:該組斷裂主要分布于大旗山,總體走向120 °,一般長50~100 m,傾向SW,傾角60 °~75 °,沿帶劈理發育,構造破碎明顯,局部充填
有含礦石英脈。
2.3 巖漿巖
礦床侵入巖為燕山期侵入的黑云母花崗閃長巖(γδy1),呈巖株出露。巖石呈褐黃色-灰白色,斑狀結構,球狀構造、塊狀構造。礦物成分主要為石英、斜長石、鉀長石、黑云母等。巖石蝕變主要有硅化、綠泥石化、弱黃鐵礦化等。
2.4 圍巖蝕變
大旗山礦床主要賦存于細粒石英砂巖和泥質粉砂巖中,礦體圍巖蝕變強度較弱,主要有硅化、黃鐵礦化,其次是絹云母化、綠泥石化等。其中黃鐵礦化、綠泥石化與鎢錫礦化關系密切。
2.5 礦體特征
根據礦體的形態、大小和成因機制,將礦體分為3種類型:(1)鎢礦、錫石-硫化物類大脈型礦體,如V1礦體等;(2)鎢礦、錫石-硫化物類破碎帶型礦體,如V12、V13礦體等;(3)鎢礦-硫化物類細脈型礦體[1],如V56、V62礦體等。
大脈型礦體:主要分布在錫山寨,表現為含錫硅酸鹽礦脈沿斷裂帶充填。其中V1礦體規模最大,賦存于NNE向斷裂帶中,頂底板圍巖均為青灰色-灰白色細砂巖。礦體呈似層狀、脈狀,總體走向約30°,走向長700 m,斜深180 m,傾向SE,傾角為50~70°。礦體平均厚度1.5 m,平均品位Sn0.8%、WO30.15%。
破碎帶型礦體:主要分布在錫山寨,賦存于NE向破碎帶中。其中V12礦體規模最大,礦體呈層狀,總體走向約60 °,走向長250 m,斜深90 m,傾向SE,傾角為60 °~75°。礦體平均厚度1.3 m,平均品位Sn0.72%、WO30.1%。
細脈型礦體:主要分布在大旗山,礦體主要表現為含鎢礦石英脈沿構造裂隙充填,頂底板圍巖為石英細砂巖、偶見黑云斜長花崗巖。其中V56礦體規模最大,為一鎢錫共生礦體,賦存于NEE向、近EW向構造中。礦體呈脈狀,總體走向近EW向,走向長300 m,斜深200 m,西段傾向SE,傾角62°;中段及東段傾向SW,傾角55 °~80 °。礦體平均厚度0.35 m,平均品位Sn1.25%、WO30.2%。
3 成因初探
區內礦床的主要礦種是錫礦,共生礦有黑鎢礦。分為錫山寨礦段和大旗山礦段,按礦床成因類型均為巖漿熱液充填型礦床。成礦物質來源于圍巖地層和深部熱液。經過燕山期的構造運動,礦源層中的成礦物質經過多次活化、遷移、富集形成礦床。
大旗山鎢錫礦床具有多期次成礦,多種因素復合而成的特點,有典型的石英脈型礦床的特征。通過對大旗山鎢錫礦床產出的地質特征和成礦機制等深入了解,對礦床的地層-構造-巖漿巖系統研究,大旗山鎢錫礦床成因如下。
大旗山巖體侵入的圍巖為寒武系淺變質巖,巖漿侵入過程中形成各種類型的侵入接觸構造,這些接觸構造是一個構造薄弱地帶,有利于礦化作用的進行[2]。礦脈多產在發育完善的剪裂隙或破碎帶中,是容礦裂隙構造被含礦熱液充填改造而形成的,因而斷裂、裂隙構造是石英脈型鎢錫礦床的主要控礦構造,為成礦創造了必要的導礦和容礦空間。
總之,大旗山鎢錫礦床的形成,與礦區的地層、構造、巖漿巖的侵入及演化有密切的聯系。燕山期火山侵入活動為礦床提供了豐富的礦源和適宜的熱源[3]。成礦物質主要來源于深部,成礦作用多階段,成礦條件多因素,是大旗山鎢錫礦床的特點。結合礦床地質特征,礦床成因類型為巖漿期后熱液裂隙充填型礦床。
4 結論
(1)大旗山斷裂及其次斷裂為本區的導礦、容礦構造,為鎢錫成礦提供了容礦空間,燕山期火山侵入活動為礦床提供了豐富的礦源和適宜的熱源。
(2)該礦床礦體的礦化、富集受次級裂隙或裂隙帶控制,是受構造控制的巖漿期后熱液裂隙充填型礦床。
(3)鎢錫礦體主要表現為含錫硅酸鹽礦脈沿構造裂隙、破碎帶充填。主要礦體呈似層狀,礦體品位、厚度變化穩定,具有較好的鎢錫礦產資源潛力。
參考文獻
[1] 郭敏.廣東云浮大金山鎢錫礦床地質特征及找礦潛力分析[J].華南地質與礦產,2012,28(4):376-382.
[2] 謝格洛夫,葉敬仁.成礦分析原理及構造-巖漿活化區成礦學[J].大地構造與成礦學.
[3] 古法安.廣東省紫金縣泥坡石鉛鋅礦地質特征及成因[J].科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