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志茹 金穎

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金融危機,全球銀行業均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西方發達國家先后啟動了銀行壓力測試,從而拉開了一場全球金融監管改革的序幕。壓力測試作為一套風險分析方法,是運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測算銀行在遇到假定的小概率事件等極端情況下,對其經營、管理和資產可能產生的風險和損失,并預測這些風險和損失給盈利能力、資本結構以及銀行發展所帶來的不利影響,進而對單個銀行、銀行集團和整個銀行體系的脆弱性做出評估和判斷,并采取必要措施的一種管理評估手段。美聯儲聯合其他銀行監管機構于2009年年初啟動了第一次銀行壓力測試,旨在評估極端情形對美國銀行資本金的影響,以及測試銀行需要補充資本金的數額。
壓力測試方法與結果
自美聯儲2009年對銀行業進行了第一次壓力測試以來,至今已完成了6次壓力測試,對于美國銀行業進行了全面體檢。衡量美國銀行體系在壓力測試的假定情景下的風險承受能力,測試主體的范圍也從最初19家大型銀行業金融機構擴展到30家包括外資銀行在內的金融機構,其總資產規模占美國銀行體系總資產的2/3以上,占全國貸款總額的一半以上。首輪壓力測試主要考察的三個指標為:GDP增長率、失業率和房價波動幅度,在這六年中,又逐步增加了道瓊斯指數、利率變動和CPI指數變動等。情景假設主要有基準情景、銀行自主設定的壓力情景以及美聯儲設定的監管壓力情景(詳見表1)。壓力測試結果的處理表現為,在2013年以后,美聯儲開始允許未通過測試的銀行有一個調整自己資本調配計劃的機會,主要是通過提高股息及股票回購等向股東分配收益。
壓力測試分析
2014年3月20日,美聯儲公布的對大型銀行壓力測試報告顯示,接受測試的30家金融機構中,只有Zions銀行未能通過測試。這表明美國大型銀行有足夠的能力來抵御經濟下行的風險。而歷年銀行壓力測試結果顯示,金融危機后,美國銀行業整體抗風險能力增強,大型銀行在經濟危機時無需政府救助。
資本充足要求提高
美聯儲銀行壓力測試的具體目的是著重考核銀行持股公司的資本金及構成,經風險調整后的一級資本率,以及一級普通股資本率,確保其擁有足夠的資本儲備,以在可能出現的更惡劣環境下繼續放貸。針對壓力測試結果,美國商業銀行必須具體落實和實施增值擴充計劃。
在壓力測試的過程中,美國監管當局最初要求測試的19家銀行要實現到2010年年底,在宏觀經濟出現惡化的假設情境下,基于風險的一級資本充足率至少達到6%,基于風險的一級普通股資本充足率至少達到4%。對于“一級普通股資本”的重視,可以對資本結構中更優先的資本部分提供保護、降低破產風險;而對大型金融機構要求普通股權資本充足率不低于6%,使得本來滿足監管資本要求的金融機構在金融市場并不景氣的情形下籌集更多資本,引發一輪新股增發潮,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市場信心。2013年7月4日,美聯儲在一份聲明中稱,作為執行2010年《多德-弗蘭克華爾街改革和消費者保護法》和《巴塞爾協議III》的舉措,美聯儲批準了銀行業資本金標準的規定。首先,新規要求全美各家銀行機構將銀行股本與留存收益組成的核心資本比率提升到至少7%,其中一級普通資本充足率將至少提升到4.5%,并設立2.5%的一級普通資本留存緩沖。在新資本要求情況下,2014年壓力測試結果顯示,30家銀行的總體一級普通資本比率降至7.6%。美聯儲稱,2009年年初該比率是5.5%。
盡管美聯儲監管資本要求提高,結果顯示,幾乎所有銀行都高于最低資本要求,大型金融機構應對極端不利經濟環境的能力較五年前整體增強,金融危機以來這些金融機構資產狀況普遍改善。
壓力測試模型改進
模型分析是壓力測試的重要工具,它可使測試過程更明確、結果更直觀,模型的好壞直接決定測試結果的有效性。美聯儲銀行壓力測試體現了定量模型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特征。美國銀行監管機構僅選擇了三個經濟指標:實際GDP、居民失業率和房地產價格,能夠體現實際經濟運行態勢的特點。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美國銀行監管機構既借用了外部機構的信息資源,同時又結合了內部機構提供的宏觀經濟情景,增加了壓力測試的客觀性。但也有相關人士提出質疑,指出標準大多未知或模糊,還存在房價降幅同一,而不是與特定區域相匹配,以及計劃的分紅將減少必需的資本等問題。美聯儲2012年11月15日公布了大型銀行下一輪壓力測試將使用的經濟模型,測試旨在檢驗銀行業者應對金融沖擊的能力。對19家最大的金融公司進行測試,另有11家公司將使用基準模型和嚴重不利狀況下的模型進行測試,基準模型使用的預測數據是建立在民間部門的預估之上。為了掌握美國金融體系的健康程度,美聯儲為2014年的銀行壓力測試模型制定了規則。極端不利的經濟環境被假定為:2015年美國經濟規模劇烈收縮了4.75%,導致股市崩潰,跌去一半市值,失業率峰值達到11.25%,同時歐洲經濟衰退,新興市場的經濟增長放緩。
美國銀行壓力測試模型在歷史情境和宏觀經濟計量模型的基礎上,結合宏觀經濟學家和銀行業務專家的經驗,對壓力情境進行了定性和定量描述,模擬出不同嚴重程度的壓力情境,具有一定科學性。但在假設風險已知并且可持續的基礎上,選取歷史事件中的變量來預測未來風險累積,明顯遺漏了“嚴重沖擊”或系統脆弱性假定。加之壓力測試框架設計反應遲鈍,無法針對風險總量進行情景和模型的重新設定,從而降低了壓力測試的有效性。
銀行經營活動和風險未能全面體現
2009年美聯儲銀行壓力測試僅包括信用風險而不涉及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明顯低估了投資銀行在更壞情景下的資本要求。隨著新資本協議的實施,測試的風險種類涵蓋了新資本協議第一、第二支柱涉及的各類風險,測試的項目包括了表內外的各類資產及投資組合。但是,仍然無法有效覆蓋商業銀行的全部風險點。
第一,壓力測試針對市場風險和利率風險的壓力測試較多,對機構整體風險的測試較少,在衡量銀行整體風險和潛在風險方面應用不足,主要表現在現有測試方法和技術尚未覆蓋銀行賬戶信用風險、銀行間相關聯的尾隨風險、風險集中程度和特殊風險。endprint
第二,對流動性壓力情景下復雜結構性產品的表現、與對沖戰略相關的基本風險、證券化風險、獲取流動性風險等特殊風險細節也估計不足,對結構性產品和杠桿貸款的情景設定不夠嚴格,忽視了結構性工具所呈現出的動態風險特征,在假設結構性產品市場流動性不變,或假設市場流動性被破壞是偶然事件的情形下,將會低估發行新結構產品的風險。
第三,在評估信用風險的過程中,美國監管部門放棄了銀行資產與金融市場的聯系,將壓力測試的模擬情景限定在實體經濟,也可能掩蓋了一部分資產價值下降的風險。另外,美國政府的資本援助方案只測試規模經營的大型銀行控股公司,有意識地規避了對地區銀行和小型金融機構的風險評估。但如果這些地區銀行和小型金融機構因金融危機發生經營困難,又難以從美國政府手中得到資金支持而導致破產和清算,很可能會引發金融市場的系統風險,并將之擴散。
啟示和建議
壓力測試應廣泛運用于金融領域
壓力測試目前已作為一國宏觀經濟審慎管理的重要工具,在西方發達國家已經得到了廣泛應用。在跨經濟周期中積極地運用壓力測試,對風險的跨行業、跨周期傳染路徑、強度與結果進行模擬測算,也對逆周期調節機制和增強金融體系穩健性等宏觀經濟政策進行績效評估,從而增強評估、預警和防范系統性風險的有效性。
將壓力測試推廣到金融市場中,對于金融風險進行檢測、評估和預警,特別是對于證券、房地產市場和中小企業等領域的潛在風險。在深化金融改革或者運用金融工具調控國家宏觀經濟狀況時,可以運用壓力測試展開對政策的模擬和改革效率的評估,對政策實施產生的影響進行分析、判斷和評估。同時,對于金融市場風險處置的方面,可嘗試運用壓力測試來評估處置成本及其效果,提高風險處置的效率。對于金融穩定性的專項研究領域,也可運用壓力測試工具來分析房地產價格的波動對于金融體系穩定的影響。
結合各國國情展開壓力測試
在宏觀壓力測試中,美日歐依據各國宏觀環境,選擇不同情境設計指標,滿足不同政策需求。如美國壓力情景指標選擇GDP增長率、失業率和房地產價格指數,來制定金融救援計劃、限制銀行分紅;歐盟壓力情景指標選擇GDP增長率、失業率和國債收益率指數,檢驗提升金融機構應對危機的能力;日本壓力情景指標則選擇GDP增長率、失業率和東京證券交易所股票價格指數,評估銀行體系穩健性。
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壓力測試的實踐仍然處于起步階段,加上當前我國正處在經濟結構調整與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關鍵時期,我國的宏觀經濟環境和金融市場結構以及銀行業務模式等都與西方發達國家有著顯著差異。所以在壓力測試的情景假設和傳導機制設計上存在較大的差異,不能照搬照抄地將國外的壓力測試直接運用到我們國家,而是要根據我國特殊的國情選擇合適的測試指標,設計恰當的壓力情景與風險傳導機制,同時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的測試模型和模擬方法,從而更好地實現壓力測試的目標。
完善基礎建設和資源保障
從美聯儲銀行壓力測試的實踐看,要達到壓力測試大范圍的推廣,一是要完善我國壓力測試所需要的宏觀經濟和行業數據的采集方法,為壓力測試組合的傳導機制分析奠定良好的基礎。二是要加強商業銀行數據庫管理,尤其對資本賬戶、貸款賬戶、交易賬戶等信息,加強管理和制度建設,使銀行內部數據信息交流暢通。并且要推進銀行監管部門和銀行業之間的內部評級體系建設,形成一套合理的、流暢的壓力測試體系,為壓力測試的風險與結果數量化提供先進的計量手段和傳導載體。三是要加快培養銀行內部風險管理和風險內控的專業人才,優化國內壓力測試的人才資源配置,開展有效的、靈活的、有價值的壓力測試。
(作者單位: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