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旭+謝爾曼
2013年以來,互聯網金融風生水起,其背后的重要支撐——互聯網平臺在其間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依托阿里的支付平臺——支付寶,“余額寶”與天弘基金短短數月超越穩居中國基金業老大十年之久的華夏基金;依托騰訊的社交平臺——微信,“微信紅包”一夜之間攏聚上千萬支付用戶。而且,我們已經看到,大型互聯網企業的金融平臺已經呈現出綜合化、混業化的跨界經營趨勢。面對互聯網企業的挑戰,傳統金融機構不再隔岸觀火,各家銀行紛紛出擊,從推出余額理財類“寶寶”產品到上線直銷銀行,從推廣移動支付工具到整合社交金融,從組建電商平臺到開放API,無不顯示出傳統金融機構對于互聯網平臺的重視。目前互聯網金融平臺都有哪些類型?具有怎樣的特征?將來的發展趨勢如何?商業銀行將如何在此趨勢下構建自己的互聯網“平臺”?本文將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和討論。
互聯網金融綜合平臺類別及典型代表
互聯網平臺或者信息“入口”已成為互聯網金融的核心競爭力。例如,阿里的淘寶電商平臺、騰訊的微信社交平臺以及百度的搜索入口,都成為其拓展金融業務的關鍵支柱。依托各自的平臺,這些互聯網巨頭建立了“核心業務+信息+金融”的服務體系,依附于這個平臺之上的各類企業、業務構成了各具特色的“平臺生態系統”。另一方面,傳統金融機構也在依托已經發展了十余年的網上銀行系統及其相關的網絡系統,借助移動互聯網和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優化、再造自身的互聯網渠道、金融產品和服務,以期構建金融領域中的全新互聯網平臺。
互聯網企業主流平臺
阿里電商平臺。依托電商平臺,阿里集團已經建立了包括支付服務(支付寶)、信貸服務(阿里小貸)、理財投資服務(余額寶、淘寶理財)以及商務服務(淘寶天貓)、物流服務(菜鳥網絡)和信息服務(阿里云計算)的大型混業集團,而借助各類網絡平臺,阿里集團能夠匯集某一客戶的多剖面數據,并通過對這些數據的整合、挖掘,更加全面地了解客戶,進而為客戶提供貼心的金融服務和產品。可見,阿里的互聯網平臺由電子商務發源,以電子商務為核心,后續的金融服務和產品與其核心電商業務互為補充,相得益彰。與阿里電商平臺類似的,還有敦煌網、金銀島等B2B電商和京東、蘇寧、唯品會等B2C電商陸續構建的“電商+信息+金融”的生態平臺系統。
騰訊社交平臺。騰訊的互聯網平臺凸顯出典型的社交、娛樂屬性。依托微信,騰訊掌握了3.5億活躍客戶的碎片化時間,并由此演化出方便客戶社交和生活的微信支付功能,不但打通了旗下第三方支付企業財付通的移動端通道,更借此逐步推出了微信紅包、理財通、微信彩票等互聯網金融產品和O2O移動支付模式,同時逐步將財付通的便民服務推廣到移動端。此外,騰訊早已經在基金、股票、保險等領域布局,騰訊基金超市、理財匯信息分析工具、騰安價值100股票指數、財付通保險超市、眾安在線等都是“社交+信息+金融”的平臺生態圈成員。
百度搜索平臺。作為最大的漢語搜索引擎和國內最大的互聯網廣告商,百度的互聯網平臺繼承了其一貫的搜索基因。在互聯網金融方向百度一直不遺余力。百度財富意在成為金融產品領域的垂直搜索平臺,百度金融意在成為客戶的理財入口,百度錢包是旗下第三方支付百付寶的移動工具,結合百度樂居、百度旅游、百度團購、百度商品等電商垂直搜索平臺,百度的“搜索+信息+金融”的平臺生態圈日漸豐滿。
傳統金融機構的網絡綜合平臺
商業銀行的新型網絡平臺。商業銀行對互聯網的應用,領先于國內互聯網企業。近幾年移動互聯網和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的快速普及讓商業銀行意識到,有必要對平穩運行十余年的網上銀行及其背后的數據管控架構進行改革。在客戶端,除了網上銀行的不斷優化之外,手機銀行、Pad銀行等新興網絡應用陸續上線,客戶體驗逐步改善。除了傳統的電話銀行、短信銀行之外,微信銀行、微博銀行等新渠道也獲得了客戶的認可,手機客戶端越來越多元化,與金融業務弱相關的生活繳費、預約掛號、電影票預訂、航班訂票值機等生活服務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客戶的網絡銀行當中,銀行主導的電商平臺、房屋中介平臺也陸續推出,一個“金融+生活+商務”的新型網絡平臺正在開始形成。
與此同時,商業銀行主導下的P2P平臺雖然目前僅有平安銀行旗下的陸金所、國家開發銀行旗下的開鑫貸等寥寥數家,但與非金融機構的P2P平臺相比,一般都擁有嚴格而全面的風險控制體系,在交易金額上也有“規模大、門檻高”的特點。而且目前發展勢頭良好,也有望將來成為商業銀行新型網絡大型平臺的重要組成部分。
券商的金融超市。國內券商對互聯網的應用起源于20世紀90年代初電子股票交易平臺的使用,20余年來,在券商和電子交易終端的使用門檻不斷降低,PC端交易軟件的出現,讓普通客戶足不出戶就可以完成交易,移動端交易軟件的出現,更讓客戶可以利用碎片時間進行交易。近幾年互聯網金融企業準備借助第三方支付的發展路徑,從交易傭金方面切入,與傳統券商形成競爭之勢;另一方面,券商也提出了“金融超市”的發展策略,具體而言,就是通過重構互聯網平臺,打通既有的業務鏈條,形成多層次的產品體系,既包括中低端的理財計劃,也包括高端客戶的增值計劃,集合銀行、信托等其他金融機構理財產品、企業融資業務相關產品以及研究產品,以滿足各層次客戶投資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的需求。
互聯網金融綜合平臺的特征總結
第一,平臺與工具、產品、渠道的界限日益模糊。在傳統的經營理念中,網絡平臺與工具、產品、渠道是截然不同的營銷要素,但互聯網企業所推出的金融產品,依靠互聯網平臺的綜合優勢,既將互聯網平臺作為產品的工具與推廣渠道,又將其作為產品的核心功能。例如可在支付寶手機錢包、微信支付上進行開戶、購買和贖回操作的余額理財產品,借助手機客戶端,工具、渠道、產品與推廣方案得以深度融合,各要素之間的界限也被模糊,同時給客戶帶來了全新的客戶體驗,并受到了市場的歡迎。
第二,互聯網企業的平臺的聚合度更強,傳統金融機構的整合力度遠遠不夠。如前所述,以BAT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依靠其長期構建的互聯網平臺生態系統,可以聚合客戶在互聯網空間中社交、商務、娛樂、金融等多方面的數據,進而通過強大的自主云平臺對數據進行分析和挖掘,形成具有技術和信息壁壘的核心競爭力;而傳統金融機構長期以來一直將互聯網作為輔助金融業務發展的工具,目前缺乏有在社交、娛樂等方面的數據,商務相關的數據也相對有限。因此目前,傳統金融機構在“小微”、“長尾”的互聯網空間中的信息整合能力確有差距。endprint
第三,互聯網企業的平臺功能仍在擴大,傳統金融受到的威脅并未減弱。近兩年來,國內外的互聯網巨頭紛紛采取了積極的并購策略,“搶奪”互聯網創新產品的新高地。無論是谷歌對硬件市場的滲透,還是阿里對微博、地圖、社交應用的投資;無論是騰訊對電商的并購,還是百度在金融領域的發力,都是這輪互聯網創新領域“圈地運動”的典型代表。在這輪“圈地運動”之中,初創型企業是急先鋒,互聯網巨頭和風險投資機構是堅強后盾,互聯網應用形態的更替速度不斷加快,人們的生活與商務習慣也隨之快速改變,如果傳統金融機構不能及時跟進,勢必會造成客戶的流失。
第四,傳統金融部分平臺“賠本賺吆喝”,轉型或淘汰的概率大增。當今互聯網產品的競爭,已經越來越呈現出“集團作戰”的特點。互聯網巨頭構建的龐大生態系統,不僅為創新產品提供了充足的客戶群,更為消化創新產品推廣初期的盈利風險提供了緩沖。如果沒有阿里與騰訊的支持,“快的打車”與“滴滴打車”的成長速度不會如此迅速;如果沒有超過8億的QQ活躍用戶,微信也不可能在短短3年內獲得3.5億的活躍客戶;如果沒有支付寶超過8億的PC端客戶,支付寶手機錢包也不會獲得世界第一移動支付應用的位置。而反觀傳統金融機構搭建的部分互聯網平臺,并不能與之前構建的互聯網平臺形成類似的規模效應,有的還造成了新的信息孤島,增加了信息治理的難度,因此迫切需要在系統層面加以改善和整合。
互聯網金融綜合平臺發展預測
未來平臺之爭將異常激烈。互聯網金融的未來業態就是以互聯網平臺為依托,客戶自助為主、銀行遠程服務為輔的經營模式。平臺或“入口”,將成為所有有志于互聯網金融的金融、非金融企業的競爭焦點。互聯網行業的馬太效應,注定了平臺的壟斷性、排他性,也就注定了將來互聯網金融的主流平臺,可能只會存在七八家甚至更少;其他網絡金融機構都將成為這幾家平臺的參與者或者附屬、下線,類似于生態系統中樹干與枝葉的關系。那么,誰會成為“樹干”,誰又甘于擔任“枝葉”呢?未來競爭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銀行的同業競爭可能將是互聯網金融行業競爭的主旋律。互聯網金融前途遠大,互聯網金融平臺異常重要,這已是不少銀行業界高層的共識。交通銀行董事長牛錫明先生就對互聯網金融給予了高度關注,認為互聯網金融并不只是技術和渠道的革新,而是顛覆商業銀行傳統經營模式的全新業態。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對于電商平臺的建設,也從側面證實了其高層的聚焦點。但將來主流平臺只有數家,而且BAT等互聯網企業大佬似乎已經占領了幾個,那么,對于五大國有大型銀行、十余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等有競爭實力的銀行來說,平臺爭奪戰的“內斗”已不可避免。如果認可這一推測,對于中信銀行只爭朝夕、為搶占先機在虛擬信用卡業務上與阿里、騰訊合作,并在銀聯“兩邊下注”的行為,也就不難理解了。
跨界收編、跨界合作,將是未來互聯網金融競爭的常態。一方面,或許銀行最想做的就是收編大型互聯網企業,但難度頗大。一是法律上并不允許,傳統金融機構被銀行法、監管規則與各種牌照縛住手腳,無法與互聯網企業、草根機構站在同一起跑線,更不敢輕易“搶跑”。二是大的互聯網企業,目前市值也并不比銀行低太多,銀行整體收購根本不可行。2014年2月底,騰訊市值超萬億港幣,折合約1480億美元;阿里集團上市后市值估計也將超過千億美元。而目前國內最大銀行中國工商銀行的市值約2000億美元,招商銀行約400億美元、中信銀行300億美元左右。因此,收購或者收編中小型互聯網企業,進而與大型互聯網企業集團對抗,是銀行不多的選擇之一。另一方面,大型互聯網企業,也將會收編各類小型銀行或與其深度合作,將數量龐大但科技實力較弱、無獨立IT能力的三四線城市商業銀行、信用社發展成為自己的前臺和線下網點。
未來商業銀行互聯網綜合平臺的功能演變
對于商業銀行來說,平臺建設將成為其適應互聯網發展趨勢的核心戰略。在未來的互聯網金融時代,金融服務渠道將極大豐富,除傳統的柜臺、ATM、POS等渠道以外,電腦、手機等電子渠道以及互聯網企業開發的移動電子錢包、移動基金客戶端等新興渠道將接入金融網絡,獲取金融服務。因此,商業銀行迫切需要運用O2O2O(線上到線下、線下到線上)的思想來探索線上線下一體化,形成全渠道的統一管理。平臺建設作為線上渠道變革的關鍵,將與渠道一體化變革和網點轉型相互配合、相互推動。而立足于資金流、信息流、物流“三流合一”的“大平臺”戰略將成為大型金融機構的必然選擇。依托“大平臺”戰略所形成的“平臺生態系統”將成為所有金融機構以及涉足金融領域的第三方機構共生共贏的主要場所。
未來商業銀行(尤其是大型銀行集團)“平臺生態系統”的功能演化,將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資金流中心。此時的商業銀行,主要承擔支付中介、信用中介和信貸中介等資金融通的功能,跟當前商業銀行的金融中介作用并無二致。圍繞商業銀行搭建的平臺生態系統更多的是把銀行線下功能網絡化、平臺化、一體化了。商業銀行將通過綜合化、國際化以及并購、合作等多種方式,建構全功能金融服務平臺。平臺生態系統的成員從商業銀行擴張到更多金融機構,如證券、保險、基金、信托等,提供的仍是金融產品和服務。平臺之上的第三方機構以及大中小企業、商務機構,與商業銀行是合作的關系,是平臺的服務對象,屬于平臺外圍成員。
第二階段,資金流+信息流中心。此時的商業銀行,其平臺生態系統將進一步擴展,其成員除大中型金融機構外,還加入了很多三四線城市商業銀行、信用社、社區銀行、民營銀行、小貸公司等小微金融機構和第三方支付、第三方資管、P2P、眾籌融資平臺等非金融機構(或金融業的服務機構)。隨著大數據時代的真正到來,商業銀行憑借多年的數據積累、挖掘技術和風控、科技水平提升,除了直接提供金融服務之外,還根據客戶偏好的挖掘、主動推送金融產品信息和理財方案,增加客戶粘性;同時,還為平臺成員提供客戶征信記錄查詢、信用評分等金融信息服務,成為規則的制定者。此外,平臺將信息流與資金流加以匹配和管控,在加強平臺系統性風險監管的同時,為平臺成員提供風險提示和防控建議。endprint
第三階段,資金流+信息流+物流中心。隨著資金中介、信息中介功能的進一步拓展、融合,商業銀行的服務邊界將逐步延伸到物流。一方面,利用自建的物流體系為平臺生態系統之上商貿企業提供物流服務;另一方面,借助前兩個階段搭建的大數據云計算平臺的信息聚合優勢,吸引市場上眾多物流的企業將其信息接入,從而最終實現對資金流、信息流、物流“三流合一”的綜合處理。就像目前的阿里巴巴集團從商貿跨越金融一樣,商業銀行的金融邊界將逐步模糊,金融與產業、商業之間的融合將更加緊密,市場信息的不對稱將得到很大程度上的化解。
未來商業銀行平臺生態系統的建設
資金流中心的建設
在這個階段,隨著互聯網對企業內部信息傳導機制的進一步改進、組織結構的優化和管理能力的提升,企業邊界將大幅擴展。而隨著金融監管能力的提升、監管機構一體化和混業經營限制的逐步放開,國內大型商業銀行將初步完成綜合化、國際化的轉型過程,組建成涵蓋銀行、證券、保險、基金、信托等現有金融業務類型的大型金融集團。此時,金融機構之間的界限將變得模糊;作為資金流中心的平臺生態系統的演進模式主要是傳統金融的整合與融合,擴張路徑將以強強聯合為主。
資金流+信息流中心的建設
在這個階段,商業銀行的部分職能將演化為一個類似于云計算服務提供商的信息服務機構。按照信用學派的觀點,銀行的重要功能就是判定誰可能違約、違約的概率如何、怎樣定價才能在保證利潤的前提下覆蓋可能出現的違約風險。而隨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的普及,銀行在風險評估和風險定價方面所需的信息獲取成本將大幅降低,同時,這一成本還具有隨著客戶數量大幅增加而顯著降低的“長尾”特性。從這個角度來看,信息技術將成為商業銀行的業務中樞。在并不遙遠的將來,以“信息”作為服務內容和產品表現形式的業務將逐漸出現并為客戶所接受,信息業務在商業銀行中的地位將逐漸與貨幣業務趨近,成為商業銀行的核心業務之一;再進一步展望,隨著傳統貨幣業務利潤率逐漸趨于行業平均利潤,擁有更多附加值和利潤率的信息業務將有可能進一步取代貨幣業務,成為商業銀行的主營業務。此時,金融機構與IT企業之間的界限將逐步模糊,商業銀行除了承擔資金中介職能之外,還發揮著信息中介的作用。作為資金流中心和信息流中心的銀行平臺生態系統,其演進模式將是金融機構與為金融業服務的非金融機構(如各類互聯網金融新業態)之間的組合、配合,擴張路徑以大中小微金融服務機構的聯合為主。
“三流合一”階段的平臺建設
在這個階段,商業銀行將完成一個重要的跨越。之前的兩個階段,商業銀行的發展路徑是“從線下到線上”,即將線下金融服務、線下評估咨詢服務搬上互聯網,而這個階段的發展路徑則是“從線上到線下”,即將平臺之上商貿企業的部分貨物的流通將由線下網點來完成。當然,銀行網點不可能承載所有的貨物流轉,大宗商品、生產資料,肯定是由專業的物流網絡來完成,他們將通過接入商業銀行的大數據平臺,獲得更多的信息,提高自身的物流配送效率;銀行網點服務的對象更多的是采購中小件物品的個人客戶、重點客戶。
銀行平臺物流中心的建設,主要基于我們對未來銀行網點轉型的預測。我們認為,互聯網時代,隨著柜面業務電子化、金融服務自助化的不斷提高,銀行網點勢必面臨功能轉型;一部分網點向社區銀行轉型,主要通過利用自助設備、手機銀行、網上銀行等“自金融”滿足客戶的業務需求,并借助先進的技術手段實現標準化運營,通過客戶行為的數據挖掘,為80%的普通客戶定制產品套餐和提供可調整、可組合的模塊化服務。另一部分向財富中心、私人銀行轉變,主要是為20%的高凈值客戶提供個性化、專業化、管家式的高私密性定制化服務。同時,網點轉型還將適應銀行平臺功能的演化。未來,無論是怎樣的網點,客戶都可以自助或在客戶經理的指導下,通過移動終端或網絡平臺,獲取網購、理財、融資、信貸等多維服務,享受一站式“金融+購物”的便利。而客戶的購物,特別是具有較高私密性、高價值的商品,則可能由銀行網點來承擔部分物流服務。
此時,商業銀行作為資金流、信息流、物流“三流合一”的綜合平臺,其演進模式將是金融與商務的深度融合,提供的是真正意義的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服務。或許到那個時候,商業銀行,也不敢肯定它還叫不叫銀行,但它必然是消費者“身邊的、可信賴的”服務機構。
展望未來,商業銀行將依然存在,并通過不斷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水平,更新自己的產品與服務,發展成為新技術條件下的新型商業銀行,繼續處于金融的中心位置,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貢獻力量。未來,商業銀行雖在,但其內涵已有改變,日益呈現出“商業+銀行”或“商業+金融”的特征。商業銀行的職能,除了信用中介、支付中介、信用創造、金融服務等傳統功能借助信息技術進一步豐富、親民之外,以“信息”作為服務內容和產品表現形式的業務將逐漸與貨幣業務趨近,成為商業銀行的核心業務之一。而且,一批大型商業銀行將逐步通過互聯網金融平臺生態系統的打造,建設成為集“資金流中心、信息流中心和物流中心”為一體的新型金融(企業)集團,成為未來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柱。
(作者單位:中國工商銀行城市金融研究所,中國工商銀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