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克祥
摘 要:長期以來,我國屬于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發展在我國國民經濟與社會穩定發展中均具有重要作用。我國農業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持,而農業技術的推廣是科學技術推廣與科研成果不斷提升的主要依據,因此,農業技術推廣與科學技術科研、推廣具有緊密關聯。本文以保山市施甸縣舊城鄉芭蕉林村大地山作為研究對象,分析了當地農業技術推廣現狀,指出當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并具有針對性的提出合理策略。
關鍵詞:農業技術推廣 生產 發展
中圖分類號:S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6(a)-0136-02
農業技術是農業發展的硬件,起著支柱作用,是國內市場經濟下農業生產、發展的基本保障,加強農業技術推廣是確保我國農業生產、發展得以可持續發展的必備條件。以下是本文以保山市施甸縣舊城鄉芭蕉林村大地山為例展開的探究,以供我國農村農業技術推廣參考與交流。
1 現存問題
1.1 隊伍素質不高
回顧性分析,芭蕉林村委會距舊城鄉政府所在地15公里,距亮山林場8公里,是一個典型的山區村,全村共有7個村民小組,總戶數342戶(其中農業戶315戶,非農業戶27戶),總人口1422人(其中農業人口1391人,非農業人口31人,男702人,女720人),當地群眾平均受教育年限6年,群眾整體素質不高,極其缺乏專業的農業技術推廣人員。據調查,雖然當地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在工作上有一定的成績,但因素質不高、專業能力低,加之在工作上缺乏一定積極性,這就在本質上農業技術推廣帶來負面影響,工作效率與質量均有待于提高。撇開文中的研究對象,目前,我國農業技術推廣人員處于匱乏狀態,尤其是高素質與專業能力均符合要求的人員,加之管理者意識不高,管理理念陳舊,在人才引進、儲備及分配等工作中均存在缺陷,被分配在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崗位上的人員,因其專業素質、專業能力均低,難以及時、正確且有效的解決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影響了農業技術推廣的整體效率及質量,從而為隊伍帶來負面影響[1]。
1.2 信息工具匱乏
我國實施農業技術推廣的示范點是有一定根據的,通常選取于邊遠農村地區作為農業技術推廣點。據實地考察,諸多農村位于邊遠地區,且當農民居住較為分散,加之當地信息工具匱乏,導致信息閉塞,這在一定程度上為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工作增加了困難,難以取得良好的推廣效果。再看當地農民的文化程度,芭蕉林村屬于一個典型的山區村落,當地農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為6年,毋庸置疑,群眾的文化程度相對于城鎮具有相當大的落差,因此,農民對現代化農作物種植與目前新農作物品種的認知度低下,針對農作物在種植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難免措手無策。
1.3 經費投入少
農業技術推廣需要財政支持,在指導服務、咨詢服務、示范服務及實驗服務等項目中均需要經費,但因保山市施甸芭蕉林村經費來源僅依靠政府,加之政府尚未推行財政全額撥款制度,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技術推廣的發展。
2 策略
2.1 健全體系
轉變傳統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對往后發展具有積極作用,提倡著手于縣、鄉為一體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首先,工作的總體目標是提高社會公益智能,摒棄以往重視縣,忽視鄉的農業技術推廣,使縣、鄉的農業技術推廣各自形成孤島之狀,“條塊分割效應”使得縣、鄉間缺乏必要的橫向聯系,難以適應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其次,提倡農業技術推廣應由單一的服務過渡為產前、產中、產后等優質服務,為農民開展指導服務、咨詢、培訓、示范及實驗等服務項目,改變傳統的服務模式,全面向當地農民提供綜合服務,從根本上引導農民積極進入市場,主動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再者,經以縣、鄉為一體的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為提高工作規范性,勢必需要科學、合理的重新分配人員的崗位,具有針對性的分配崗位人員,落實崗位責任制。重新擬定具備嚴謹性的聘用制,提高聘用標準,規范人才引進機制,確保新引進的人才能具備一定專業素質及專業能力基礎。根據實際情況切實提高人才待遇水平,完善績效評價政策及工資傾斜政策,盡可能達到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工資與國內基層事業單位在崗工作人員的收入一致。
2.2 提高隊伍的整體素質
人才是行業發展的基本保障,隨我國各行業推廣“人本管理”、“以人為本”等體現人性化的管理理念,針對農業技術推廣的人才亦同。目前,在保山市施甸縣舊城鄉芭蕉林村大地山中,農業技術推廣人才應以提升專業能力、專業素質為主,從而建立一支整體素質高、專業能力優良的人才隊伍。完善傳統技術推廣模式下的機制與體制,為科學評估人才績效健全考核機制,為提高人才專業素質與專業能力定期開展繼續教育及相關培訓[2]。針對人才的引進,前提是必須確認其是否已有職業資格證,且為提高引進人才的工作效能需制定制度,嚴把人才引進的流程。不斷加強業務服務水平,提高“農業、農民、農村”三農的服務意識與工作能力,總結出三農的工作側重點,且將三者視三位一體,從一體化角度出發,具有針對性的為農業、農民與農村服務,促進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與技術轉化為生產力,從本質上提高農村農業發展。
2.3 改善工作條件
保山市施甸縣舊城鄉芭蕉林村,無村辦企業,現有農村書屋一個,藏書2000冊。為改善保山市施甸縣舊城鄉芭蕉林村農業技術推廣的工作條件,建議縣與鄉結合為一體,實施一體化發展,例如保山市施甸縣為鄉增設農作物質量監督的公共服務機構,且盡可能為芭蕉林村創辦辦公室、實驗室以及培訓基地。視芭蕉林村的農產品種類及生產狀況、年收入等具有針對性的為農業技術推廣的辦公提供基礎設施,目前保山市施甸芭蕉林村地膜包谷100畝,種子白玉20號,丫玉889號。現有耕地2968畝,農戶經濟收入主要來源于甘蔗玉米、糧食種植和養殖、外出務工,全村總收入520萬元,人年均收入2210元,人均年生產糧食300公斤,人均住房面積20平方米,可見,為保山市芭蕉林村提供必要的農業技術推廣的相關基礎設施是尤為重要的。在設施配套下,必要的辦公設施組合為專業齊全以及功能完整的組織,有助于保山市施甸芭蕉林村順利開展業務,滿足于對農業技術推廣的指導、咨詢、培訓、示范與實驗等服務項目的工作需求。針對,農作物質量監督的公共服務機構,保山市施甸縣應先對芭蕉林全面進行實地考察,后從實際出發為其構建農作物質量監督的服務機構[3]。借助報刊、廣播、電視以及互聯網等信息手段為當地農民提供農作物最新信息,為農民提供最及時、最全面、最便捷的信息服務,提高農民對農業技術推廣的重視度。
2.4 加大資金投入
保山市施甸縣芭蕉林村農業技術推廣所用機及的資金均來源于芭蕉林村舊城鄉政府,芭蕉林村委會距舊城鄉政府所在地15公里,距亮山林場8公里,是一個典型的村落,農業技術推廣離不開政府公共財政的支持,公共財政對保山市施甸縣芭蕉林村農業技術推廣的可持續發展具有積極作用。轉換傳統的財政投入模式,農業技術推廣經費的來源應確保其全額撥款,所以,保山市施甸縣應為芭蕉林村健全并推行財政全額撥款制度,而增長機制可以國內各地年財政增長的比例為依據進行調整,且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