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宏力
(聊城大學,山東聊城252059)
當前,在社群交往和學術研究中有幾個概念使用的頻率非常高,如權力、權威、潛規則、隱權力等,但對于它們之間的區別卻少有人能夠準確界定,故它們的應用是比較混亂的,有時甚至是極不恰當的。這一方面緣于大多數的使用者們并非理論學者,缺乏對其理論思辨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當前社會科學研究者們缺少對它們的深入研究和通俗闡釋。這些概念之所以常被誤用、濫用,著實在于它們之間在內蘊和表象上存在比較復雜的勾連和嵌入,對于社會運行中的某些現象具有類同的解釋功能,而且它們在學理上并非一個領域的術語,用某個單一學科的語言難以清楚揭示。雖然這些概念理解起來比較晦澀,但不妨礙使用者的受眾們對使用者語意的感知,因為它們大抵都與一些比較負面的社會狀態和價值取向相聯系。隨著社會開放程度的提高,民眾們需要拓展對社會認知的深度和廣度,而這些負面的社會存在也在不斷地變化其出現的形態,不斷地變更其價值實現的載體,對于這種社會需求的回應便是理論界不斷提出新的概念和術語來擴充工具集子,于是,隱匿權威、權力尋租等概念出現了。那么,這些概念之間有著什么樣的學理交織,它們的異同是什么?搞清楚這些問題不僅僅是推動社會科學研究的探索,也是社會科學研究者們的社會責任。
本文綜合運用哲學、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的相關理論嘗試厘清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剖析它們之間的勾連機理,以更深刻地認識這些概念表征的社會現象,為社會運行中負面價值存在的治理提供理論支撐。
1.權力。權力應如何定義?理論家們一直對此爭論不休,《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也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從理論討論和政體運行來看,定義該概念似乎應綜合從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到現當代的西方政治哲學家包括馬克思主義的經典作家們和以??碌热藶榇淼暮蟋F代主義權力哲學家們的權力觀點來進行。
權力既具有“賴希命題”和“尼采命題”所揭示的支配—壓抑的特征,也具有馬克思主義和西方法理主義所揭示的經濟主義特征,甚至還具有后現代主義揭示的多樣性、片斷性、不確定性特征。其本質是主體與主體間的一種交互性關系,是由權力節點交織而成的一個網絡。
看待權力應堅持微觀權力觀,即權力是多元化的、發散的,它不來自于某個中心。權力與法律和國家機器非常不一樣,也比后者更復雜、更稠密、更具滲透性。[1]權力有多種表現形態:與國家機器相聯系的命令—執行關系——行政權;組織內部的科層關系——管理權;國家間國際舞臺上的角力——國家話語權等。
2.權威。權威即“在實踐中形成的最有威望、最有支配作用的力量”,[2]朗認為它是“成功的命令或囑咐”;[3]恩格斯指出,權威就是支配—服從的關系,是意志的施加者與意志的服從者的關系。[4]權威在其發展過程中經歷了三個層次的轉化和提升:首先,在政治學意義上權威乃權力與威望的有機統一;其次,在社會學意義上權威表現為意志的施加者與服從者的關系;最后,在哲學意義上權威則是對于客觀必然性的認同和選擇。[5]
出于不同的目的研究者們對于權威的分類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已有的研究已經對此進行過詳細的綜述,[6]在此,本文基于學科綜合的意義對其進行分類,將其劃分為:政治權威—領導、經濟權威—老板、文化權威—大家、社會權威—名人、宗族權威—族長和暴力權威—超級大國/痞霸。
權威的來源是社會共同的意志。[7]4權威依靠的不是法律強制,也不是規則管束,依靠的是誘導、引領、威壓,具有主從性、互動性的特征;可使處于權威影響力以及范圍內的成員形成共同的意志,使這一范圍內的人們接受統一的價值標準,并提供為全體成員共同遵循的行為模式。[8]
3.潛規則。潛規則是一個近年來出現卻被廣泛接受和使用的一個詞語。2001年,歷史文化學者吳思在其名為《潛規則:中國歷史中的真實游戲》的書中首次提出這一概念,意指那些雖無成文規定卻在實踐中指導人們如何操作的另類規范。該詞一經肇始便迅速被社會接受并引發熱議,憑借對社會現象的強大解釋力,在與大量的社會現象結合后,潛規則一詞早已突破了吳思對明清官場腐敗的揭示,其范圍被大大擴展,發展出所謂官場的潛規則、娛樂圈的潛規則、學術界的潛規則、裝修的潛規則等,成為一個使用頻率極高的社會詞語。
對于什么是潛規則,吳思有過如下描述:“中國社會在正式規定的各種制度之外,在種種明文規定的背后實際存在著一個不成文的又獲得廣泛認可的規矩,一種可以稱為內部章程的東西,恰恰是這種東西,而不是冠冕堂皇的正式規定支配著現實生活的運行?!盵9]梁碧波[10]指出“潛規則”就是制度體系中屬于非正式制度范疇且與主體制度體系相悖的非正式制度。胡亮等[11]也認可這種將潛規則歸為非正式制度的說法,但方旺貴[12]對此持不同觀點,他認為潛規則是對正式規則或非正式規則的一種偏離。本質上,潛規則就是對博弈內生規則的另一種說法。目前,潛規則是一種與顯規則對應、實際支配人類交往行為的博弈內生規則的看法明顯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認同。
宗承灝在《灰色生存:中國歷史中的生存游戲與權力博弈》一書中說,中國人有一個習慣,就是凡事在顯規則之外還有一套潛規則,習慣用灰色規則去勾兌另一條生存管道。[13]其實不僅是中國人的習慣,有了國家、政府,有了正式規則便會產生所謂潛規則。潛規則是相對于某種體制和某種正式制度而言,離開了特定的制度環境,此時的潛規則在另一種體制和制度環境下則可能不是潛規則而成了正式規則。
4.隱權力。隱權力系歷史學者吳鉤在其所著與吳思《潛規則:中國歷史中的真實游戲》題材、文風、筆法均頗為相似的一本書《隱權力:中國歷史弈局的幕后推力》中所提出的一個概念,在書中作者多次對其進行了闡釋,如:“這種名不正、言不順的非正式權力,我稱之為隱權力”;[14]31“我將名分所賦予的權力稱為正式權力,將依靠私人關系而獲得的權力稱為隱權力。”[14]95雖多次論及,但作者始終沒有給出隱權力的明確定義。不過我們可以通過作者提出的一個權力公式“實際權力=正式權力+隱權力”[14]3來體會隱權力的意蘊。秋風在為該書所作的序中根據作者的論述下了一個定義:“隱權力主要是指官僚制度內部衍生出來的主要由官僚掌握的非正式權力。”[14]4
對于隱權力的產生,吳鉤認為,“隱權力”并非由科層結構設定,而是由人情關系創造出來。一個人情關系網絡就是一個重要的權力源,從中可以假借隱權力,壯大自己的實際權力值。當然關系網絡并不是隱權力的唯一源泉,個人的威望、社會動員力、私自竊取的“造福-加害”能力等等都可以形成隱權力。[14]215也有其他研究者嘗試解讀隱權力的產生。徐信貴認為隱權力緣自中國社會“結構性緊張”下的權力效應最大化、“惡向理性”的人性內因與“隱權力”行為的弱社會可責性。[15]袁飛飛等認為是情境壓力和心理逼迫感催生了“隱權力”,權力泛化和監管失效促成了“隱權力”。[16]
5.隱匿權威。隱匿權威一詞源自筆者對一些社會現象的思考,這些現象普遍且日漸增多,細想來卻沒有合適的理論予以解釋,遂以隱匿權威概括之,雖有爭議,卻沒有更合適的詞語,故沿用之。
筆者曾經寫過幾篇關于隱匿權威的文章,并嘗試對其下一個比較規范的定義。在《隱匿權威理論:基于不對稱信息與博弈論的分析》一文中,筆者把隱匿權威定義為:由信息、博弈格局與福利函數相聯結而形成的,用以解釋一些社會現象,并能進一步啟發人們對信息與效率、信息與社會福利、博弈結構與效率、博弈結構與社會福利等相關問題深入思考的一種用經濟學的相關原理分析政治學問題的解釋。在另一篇文章《隱匿權威關系:產生、范圍與理論應用》中,又將隱匿權威看做是正式權威的一種延伸,是正式權威在治理交易時由于治理環境面臨的信息維度、人類交互方式發生變化后的一種表征與面相。而在《尋租理論的發展流變及其方向瞻望——兼論隱匿權威尋租的源起與治理》一文中,在對尋租理論做了一番邏輯推演之后筆者發現,隱匿權威不僅僅是一種解釋尋租的工具,它實際上是尋租的一種類型,只不過由于傳統尋租分析未深入到這些新的領域使得我們暫時未意識到將隱匿權威理論與尋租聯系起來。
圍繞隱匿權威,筆者也曾與相關研究者多次討論,有人認為隱匿權威實際上是權力的異化形態或者是權力滲透,有人認為是權力的延伸,也有人認為其實質是對腐敗現象的描述。需要說明的是,隱匿權威一詞并非筆者為賺取眼球提出的噱頭,著實是因為在當前的社會科學語境下理論工具集子中并未找到合適的工具來解釋我所研究的人大代表證、幼兒園排隊、秘書腐敗等社會現象。當然對于這些現象已經有大量的研究從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法學角度進行解讀,但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既有的概念和工具的確都不足以對其做出令人信服的說明。
需要說明的是,本文在對權力的定義進行討論的時候已經提出,權力并非僅指公權力,但為避免討論過于泛化,在此處討論權力與權威、隱權力等概念的關系時我們是在公權力的視角看待權力概念的。
1.權力與權威。權力和權威有著不同的涵義和特征。第一,權力和權威不存在嚴格的對應關系。按照上文中的劃分,權威有多種,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權威等。此中并非所有的權威都來自于權力,只有政治權威可看做權力的衍生品。第二,二者的能量來源不同。權力是以力致的,它的輻射源是政治力量,以政權的合法暴力和合理傷害權為基礎;權威是社會對個人的控制,它的輻射源是社會力量,以主體擁有的合乎法律和規范的損害—授益能力為基礎。第三,二者的形成機制不同。權力主體一旦獲得組織的授權,權力即被掌握;而權威則依靠積累,由無數次事件的疊加形成。第四,二者的實現機制不同。權威不同于權力的地方在于,它在根本上不是以社會組織的力量,不是以強制性的力量來實踐這種關系,而是以權威主體自身的智識與道德的力量來實現的。[5]
權力和權威往往又是交織在一起的。首先,權力是權威的表現形式。權力盡管不同于權威,但兩者的難舍難分以及權威發展的歷史的原因,使得權威在其發展的一定時期,將以權力的形式體現。其次,二者在能量上相輔相成。權威有助于增強實際權力,雖然權力來自于組織的正式授權,但授權的大小與執行中權力的大小可能不一致,很多情況下權力主體的權力要大于組織的授權,吳鉤在《隱權力:中國歷史弈局的幕后推力》一書中的很多案例都說明了該問題。最后,二者都具有收益性特征。權力可轉換為收益,貪腐者的行為皆為此類;權威也可轉換為收益,比如名家一般具有較高的出場費。
2.權力與隱權力。在發生學的意義上權力和隱權力有著不同的能量來源,正式權力來源于主權者對于各種職務的制度性授權……隱權力則來自于私人關系網絡的權力輻射,它的權值取決于個人在關系網絡中的親疏差序,與本人的官階、品秩沒有直接關系。[14]6
權力和隱權力既相輔相成又互為消長。沒有權力就沒有隱權力,沒有權力則隱權力無所附著,隱權力是權力跑冒滴漏的產物;而沒有隱權力權力要打折扣,實際權力=權力+隱權力。二者之間也存在一定的沖突。隱權力并非都來自權力的許可,隱權力作用發揮越大,越可能對權力造成損害。隱權力既不受正式權力結構的層級限制,又可以隨意越過正式權力的橫向邊界。這顯然破壞了權力監督的有效性,也破壞了權力授受的公共性,還破壞了權力行使的理性秩序,[14]8它的泛濫勢必沖擊和破壞正式權力系統。
3.權力與潛規則。權力并非潛規則的必要條件。潛規則是制度環境、社會心理、世俗觀念等因素的一個復雜產物,其出現是交易參與人博弈的均衡結果。
但權力是潛規則的一個重要誘發因素。正是因為上級擁有對下級升遷拔擢的權力,才有下級對上級阿諛奉承、賄賂攀附的官場潛規則;正是因為擁有甄選演員和確定角色的權力,才有演藝圈內異性演員被不良導演索取性賄賂的潛規則;正是因為有薦舉、提攜的權力,才有新人和晚輩被一些所謂的知名專家學者學術搭便車、竊取勞動成果的潛規則;正是因為有決定工程質量的權力才有裝修委托人對裝修公司一些小動作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裝修潛規則。
4.權力與隱匿權威。權力會導致某些類型的隱匿權威。在幼兒園里,政府官員的子女會受到優待正是因為其家長手中的權力,雖然其家長可能是個正直的官員,甚至幼兒園的管理者和老師們也并沒有打算從這位家長那里謀求什么幫助。而少數官員親屬收受行賄人財物、領導秘書在社會活動中的強大能量也并非均來自于領導們的授意,但他們這種行為得以實施無疑與其背后的領導掌握的權力有著某種聯系。
隱匿權威并非均是權力的結果。同樣在幼兒園里,受到優待的不僅有官員的子女,還有富人們的后代,同樣道理,這種優待也并非由于幼兒園接受了富人們的饋贈或是幼兒園有這種企圖。
如上所述,在與權力相關的幾個概念中,潛規則、隱權力等已為大眾熟知,唯有隱匿權威是個比較陌生的概念,而對于某些現象的描述它又較其它概念有著顯著的說服力,因此,下文著重分析其與其他幾個概念的理論關系,以加深我們對此概念的認知。
從字面來看,隱匿權威與隱權力、潛規則容易混同,實際上它們應用時的語境明顯不同。隱權力屬于政治學范疇,潛規則屬于社會學序列,而隱匿權威是經濟學概念。隱權力是權力的對偶概念,潛規則屬于正式規則的對偶概念,隱匿權威卻不能簡單地看做權威的對偶概念。
1.隱匿權威與權威。隱匿權威的本質是正式權威的一種延伸,是正式權威在治理交易時由于治理環境面臨的信息維度、人類交互方式發生變化后的一種表征與面相。此時,雖然治理交易的仍是權威關系,但已不是正式意義上的政治權威、組織權威或道德權威,而是隱匿權威。在此意義上,隱匿權威在治理交易關系時是作為正式權威的替代而存在的。當正式權威無法正常地發揮治理功能時,隱匿權威便存在了。[17]
隱匿權威雖說在本質上可歸結為正式權威的延伸,但與正式權威嚴格來講并不屬于同一個問題,正式權威只有在一定的條件下,在與某些因素結合后才表現為隱匿權威關系,它們所依賴的條件等均有著顯著差異。信息不對稱是隱匿權威出現的基礎;不完全信息靜態博弈的博弈格局是隱匿權威關系存在的必要條件。
2.隱匿權威與隱權力。隱匿權威和隱權力并不只是語義學意義上的區別,二者有著不同的特征。
第一,二者的能量來源不同?!半[權力”是由人情關系創造出來,一個人情關系網絡就是一個重要的權力源,除此之外,個人的威望、社會動員力、私自竊取的“造福-加害”能力等等,都可以形成隱權力。[14]8而隱匿權威源自于單一的權力元。第二,二者的主體不同。隱匿權威是權力元外圍的力量,不是權力元主動實施的,其發揮作用是在權力的輻射區域;隱權力是權力中心本人主動實施的,其發揮作用是在權力的核心區域。第三,二者能量的傳遞性不同。隱權力是權力中心(中樞)本人具備的,可以傳遞到他人;隱匿權威是權力中心權力輻射半徑內外圍的人具備的,不可傳遞。第四,二者取值區間不同。隱權力可以為負,當某個官僚職位雖然很高卻被排斥于“圈子”之外時,其隱權力便可視為負值,此時,其實際權力小于職務權力。但隱匿權威不可能為負,只有大小之分,當受體由于授體的能量輻射獲得更多好處時可認為隱匿權威較大。第五,二者的“能量邊界”不同。隱匿權威的“能量邊界”為正式權力職能之內。隱匿權威的權力邊界≦正式權力職能,不可能越出正式權力范圍。而隱權力按照筆者的看法其能量邊界卻可以超出正式權力權限之外。第六,二者的能量傳輸狀態不同。隱匿權威往往是單一的,隱匿權威者只是某個權力源能量的輻射;而隱權力卻往往是一個網絡,隱權力主體從不同權力元獲得權力傳輸,其行使的權力來自多個權力元的輻射或授權。
雖有諸多不同,隱匿權威和隱權力也存在一定的嵌入。按照“實際權力=正式權力+隱權力”的所謂權力公式來看,隱權力是作為“非正式權力”被定義的,指那些制度授權以外卻能給權力主體的活動帶來助益的不明確的力量,雖也稱作權力,其實是一種能量。這種能量部分來自于其他因素,部分便是隱匿權威,當用于分析政治問題時,二者基本是相通的。
二者的綜合關系如下圖:
其中,最外圍的虛線矩形框表示能量場域;黑色矩形區域為隱匿權威;圓形區域為權力場;右斜線區域表示正式權力;左斜線區域表示隱權力;中心圓點表示權力元。意為:權力元釋放的權力分為正式權力和隱權力,二者共同構成權力場,這是權力元核心的能量區域;在權力元核心能量區域之外能量的發散造成的影響即為隱匿權威;權力場+隱匿權威即構成圍繞權力元的最終能量場。
3.隱匿權威與潛規則。隱匿權威和潛規則雖字面意思都反映出一種負面價值卻有著不同的性質。
二者的穩定性不同。潛規則雖擺不上臺面卻已經成為行事的普遍“規則”;而隱匿權威不是規則,不是行事的固定做法,這種行為是否出現因人因事而異。
二者的社會功能不同。隱匿權威解釋的是諸如秘書腐敗、權力超富等現象;潛規則解釋的是形式與實質、實然與應然、理想與現實不相符合而又同時存在的名實分離的社會狀態。
二者的治理方式不同。潛規則的治理主要是明確規則、填補漏洞、強化約束;而隱匿權威更具有隱蔽性,制度性手段治理效果不彰,主要尋求文化心理手段予以治理。
隱匿權威又與潛規則勾連在一起,潛規則的運行體現了隱匿權威,隱匿權威也往往通過潛規則實現。
二者具有相同的制度后果。二者都是對正統體系的沖擊和對社會秩序的擾亂,往往使得政體的制度系統績效不佳。劣性潛規則的存在和盛行致使我們現實生活中的部分正式制度效率低下甚至形同虛設,出現所謂“制度失效”。[18]而負面隱匿權威是一種僅能使少數人群獲得收益的裝置,往往被用來為特殊小集團服務,攫取群體福利,導致社會不公。
二者具有相同的文化心理學根源。隱匿權威與潛規則的產生都具有普遍性,無論何種體制,只要它們產生的環境存在它們就會出現,但它們的盛行卻都是一個特殊的文化現象,與民眾權威盲從、權力崇拜的文化心理和行動慣習密切相關,不能簡單地用經濟人的利益算計來說明。
對權力與權威等概念的關系進行條分縷析之后我們發現,它們之間在存在兩種關系:第一種關系立足于權力收益實現的角度,可轉用費孝通先生所述美國社會學家孫末楠的一個詞語“敵對的合作”予以概括,即無論是權力還是權威、隱權力、潛規則、隱匿權威,其背后反映的都是不同利益主體間的博弈,不同主體的利益實現存在此強彼弱、互為消長的關系,它們的關系有敵對的意味,但為了保證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又不能不對其他幾種形式加以利用。第二種關系是在權力運行的意義上來說的,本文謂之“權力悖論”:一方面,權力要增強影響,充分發揮其能量,必須借助于權威、隱權力、潛規則和隱匿權威作為載體或介質;另一方面,也正因為如此,權力元的能量被假借、被發散、被消解,正式權力系統失效、失靈。這種權力與幾個相關概念之間的互相扶助又互為消長的關系本文稱之為“權力悖論”,即權威、隱權力等的存在是權力運行的關鍵,然而它們的存在又是權力消解的根源。
上述思考給我們的啟示是,權力的行使和規范運行不能就權力談權力,要跳出權力看權力。權力的現實運行是一個系統,缺乏相應的支撐因素權力無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權力功能發揮的程度是復雜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社會的治理,從來都是分治的,誠如費孝通先生所言,“地方上的事是素王統治,衙門里是皇權的統治”,所說的其實便是權力與權威的結合問題,社會秩序需要它們之間的結合。此時,我們應從正面的價值視角來看待權威、隱權力等。而權力的規范運行也不應簡單地關注權力主體本身,要在場域的境況下綜合考慮權力主體與其他主體的社會關系和互動,不僅從權力主體,也從權威、隱權力等給權力主體帶來的負面效應入手,從外圍找尋權力運行的約束路徑,將“政治老虎”關在“檻”內。[7]13
[1]???權力的眼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61.
[2]簡明應用哲學辭典[K].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1:373-374.
[3]丹尼斯·朗.權力論[M].陸震綸,鄭明哲,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42.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24.
[5]薛廣洲.權威特征和功能的哲學論證[J].浙江大學學報,1998,(3).
[6]薛廣洲.權威類型的哲學論證[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1,(1).
[7]費孝通,吳晗.皇權與紳權[M].長沙:岳麓書社,2011.
[8]邢建國.秩序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9-41.
[9]吳思.隱蔽的秩序:拆解歷史弈局[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437.
[10]梁碧波.“潛規則”的供給、需求及運行機制[J].經濟問題,2004,(8).
[11]胡亮,羅昌瀚.潛規則演進的博弈論解釋[J].當代財經,2005,(6).
[12]方旺貴.制度環境與潛規則[J].經濟體制改革,2007,(3).
[13]宗承灝.灰色生存:中國歷史中的生存游戲與權力博弈[M].重慶:重慶出版社,2011:3.
[14]吳鉤.隱權力:中國歷史弈局的幕后推力[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
[15]徐信貴.論官場隱權力的表現形式、形成原因及規制[J].領導科學,2012,(7).
[16]袁飛飛,朱強.熟人社會與官場隱權力[J].領導科學,2012,(7).
[17]楊宏力.隱匿權威關系:產生、范圍與理論應用[J].華東經濟管理,2010,(3).
[18]陳暢.關于潛規則引致正式制度失效問題的研究[J].求實,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