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健
(三亞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海南三亞 572000)
人口老齡化,一直是世界矚目的話題。作為世界人口大國的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尤為嚴重。中國在2001年就已開始進入了老齡化社會。根據聯合國的人口統計數據,中國將在2024年~2026年前后進入老齡社會。而在中國各城市的分布中,像北京,上海,天津這些大城市的老齡化問題尤為突出。因此,在面對老齡化問題上,建筑行業出現了養老地產的概念。近幾年看,養老地產的開發日趨火熱,關于養老地產的話題和新聞鋪天蓋地,同時也有不少地產公司把眼光投向養老地產的開發,推動社區養老的前進。養老地產以社區為單位,有完善的養老配套設施,有健全的養老服務制度,集護理、醫療、康復、健康管理、文體活動、餐飲服務到日常起居等結合的專業團隊服務。
據世界健康組織統計,全球人口正在迅速步入老齡化。從2000年到2050年,全球60歲以上的老人所占比例將從11%翻倍至22%,人數將從6億增長到20億。到那時,歷史上將首次出現老年人口數量超過年輕人的情況。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中國在2011年60歲以上老人已經達到1.74億,占全國人口的12%;預期2050年老年人將達到4.36億,占全國人數30%。而且在老年人中大于70歲的人數將趨向50%,老年人的高齡化程度逐步增加。而上海作為我國第一個人口老齡化的城市,預計到2015年年末,戶籍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超過430萬,比例接近30%;戶籍80歲及以上高齡人口將達到70萬,平均每年增加2.4萬。
到2011年止,全省60歲以上老年人口為105.1萬,占常住人口比重為11.93%,80歲及以上的人口為16.5萬,占老年人口比重的15.72%。今后一個時期,我省老年人口還將以較快的速度增長,且高齡老人的增長速度進一步加快。據預測,2015年年末,海南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137.8萬,占總人口比重將達到14.66%,8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達22.5萬,占老年人口比重的16.32%;2020年海南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193.2萬,占總人口比重將達到18.89%,8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達33萬,占老年人口比重的17.09%。海南社會人口老齡化情況日益加劇,家庭小型化、空巢化、高齡化趨勢日益顯著,養老問題日漸突出。
近年來,我國養老服務業快速發展,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養老服務體系初步建立,老年消費市場初步形成,老齡事業發展取得顯著成就。在《關于加快養老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3]35號)中明確指出發展目標,準備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功能完善、規模適度、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體系。養老服務產品更加豐富,市場機制不斷完善,養老服務業持續健康發展。在邁向老齡化社會的過程中,我國社會養老體系模式主要分為三類: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在2006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針對我國未富先老、快速老齡化的國情,依據我國傳統居住文化和養老觀念,提出“9073”養老模式——90%的老人在社會化服務協助下通過家庭照顧養老、7%的老人依靠購買社區照顧服務養老、3%的老人入住養老服務機構集中養老。由于老齡化形勢的嚴峻以及政府的以居家為基礎的養老服務體系建立的需求,在住區內養老成為將來我國老年住區的發展方向,而且在未來的幾十年內,國家將投入大量精力于養老事業的發展。
省政府《關于加強老齡工作意見》的文件中,明確了一系列居家養老服務的目標和任務。如《意見》規定:到“十五”末期,市縣和海口市的行政區要爭取各建一個綜合性、多功能的社區老年服務中心,有條件的社區老年服務機構要開展生活照料、陪護服務、家務服務、文化體育、健身康復和休閑娛樂等老年服務,不斷完善社區老年人服務的功能。
2011年,在省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和省政府印發《海南省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中,對居家養老服務工作作出明確的規劃部署要求,并系統提出了要建立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支撐、互助養老和志愿服務相結合為補充、資金保障和服務保障相匹配、基本服務與選擇服務相結合的城鄉一體化社會養老服務體系。
斯坦奈克老年住宅,位于瑞士的蘇黎世(見圖1)。項目周圍配有一所大型的老年護理公寓,一個日間護理中心和兩所幼兒園。這個公寓提供了各年齡層次的居住需求,為單身、夫婦、三口之家、四世同堂提供了可能。所有公寓都做了無障礙設計。項目的目的是實現多代人混居,而并不是單純的為老人提供住宅。

圖1 瑞士斯坦奈克老年住宅
新加坡杜生閣組屋,位于新加坡市中心不遠的杜生地區,該項目特點在于關注多代人同住的住宅單元需求上。項目共包括5座塔樓,每座40層~43層不等。共758個住宅單元,單元面積從44 m2到122 m2不等。老人的單層公寓與成年子女的大公寓相連,既獨立居住又加強了家庭之間的聯系。項目的特點在于探討老人套房與子女套房可能的組成模式,建筑的形態是根據老年套房與子女套房的相互組合上自然而然產生的(見圖2,圖3)。

圖2 套房組合模式一

圖3 套房組合模式二
日本千葉縣“新村”集合住宅為混住型社區。通過戶型的變化和服務設施的完善,滿足老人,中年人,青年人等不同年齡段的居住需求。社區內不但提供了多代同居的戶型,而且專門設計了老年住宅,因此同一個社區內呈現分散的多種居住模式。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合適的居住模式,比如多代居,鄰居或者單居,既人性化又符合各代人的需求。
1)養老模式——純養老社區(海口市海府街道辦居家養老中心)。以“情親社區,和諧之源”為理念,目的是為老年人提供舒適,安全的居住場所,是專為接待自理老人或綜合接待自理老人、介助老人、介護老人安度晚年而設置的社會養老服務機構,設有生活起居、文化娛樂、康復訓練、醫療保健等多項服務設施。
2)養老模式——養老地產(三亞清平樂)。通過處處體現的人性化設計及專業的老年住宅標準,在風光如畫、氣候宜人、四季溫暖的南國明珠三亞,營造一處能夠真正的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生活場所。
這里的社區餐廳、洗衣店、綜合超市、餐館、銀行、老年用品專賣店等,給老年人提供了齊全的配套服務設施。老人不出社區,生活無憂。健身步道、泳池、健身房、舞蹈教室、多功能培訓教室、圖書報刊閱覽室、書畫室,滿足了老年人娛樂、學習、健身等方面的需求。
750 m2社區醫療機構為老年人設置了一套健康保障服務體系:戶戶建立健康檔案;配置個性化健康方案;戶戶緊急求助按鈕、社區無線求助追蹤;定期體檢、健康監測;定期開設老年醫療、保健養生課堂;常見病、慢性病不出社區,隨時治療,檢測;重病、行動不便者提供上門接診服務;行動不便者、重病者免費送藥上門;重癥、急癥最快速度進入三甲綠色通道,協助轉院服務,使老年人多了一份健康的保障。
海南現有的養老模式主要體現為以上兩種模式,即“社區居家養老中心”為主,以及以養老地產為主的模式。
3)當代社區未來養老居住模式探究。中國傳統的家居文化,注重“家”的概念。兩個以上同輩夫妻,加上其他輩的一些成員組成的聯合型家庭,代表著中國人理想的家庭模式。哪種類型養老模式的社區適合中國人的傳統家庭觀,是需要調查的。
筆者通過網絡調查問卷,試圖了解人們心中理想的養老模式。最終發出有效問卷:301份,其中男士:157人,占52.16%,女士:144人,占47.84%。對象年齡:20歲以上各年齡段,對象收入:中低收入為主。最終的結果顯示:a.傾向在自己家中養老的人占77.41%,占絕大多數,小部分愿意住老年人社區養老,極小部分愿意在養老院。b.老人晚年多愿意生活在風景宜人的郊區。c.78.74%老年人希望和子女住的近一點。不希望和子女的同住的只占21.26%。因此,對于絕大多數中國人而言,他們希望自己老了以后跟自己的孩子或者孫子生活在一起,或者在年輕人或小孩生活的空間附近生活。也就是說,相比純養老社區,中國人更喜歡多代居的養老模式。
我國當代社區的結構模式,是以社區為主,往下分組團,組團下分樓棟,樓棟又分不同類型戶型的層級概念。這種結構模式,啟示我們多代居的形式可以在不同的層級體現。根據這種啟示,筆者設想未來中國“多代居”的模式可以分成四類,分別是多代居社區,多代居組團、多代居樓棟、多代居戶型。
1)多代居社區:以一個社區整體為單位,社區內一部分樓為青年人居住,一部分為老年人居住,兩種類型的樓沒有明確的劃分區域。呈現分散的多種居住模式。上述日本的千葉縣“新村”集合住宅,即為多代居社區模式。2)多代居組團:以組團為單位,社區根據組團劃分老年人與青年人的居住區域,有明確的范圍。上述瑞士的斯坦奈克老年住宅即為多代居組團模式。3)多代居樓棟:以一幢樓為單位,老年人與青年人同時居住在里面,按照樓層分各自的居住區域。上述的新加坡杜生閣組屋即為多代居組團模式。4)多代居戶型:以戶型為單位,老人和青年同住于同一戶型內,根據內部功能劃分居住區域。
用海南天然的競爭優勢發展“多代居社區”或“多代居組團”的綜合性養老地產,以養老地產建設來完善海南養老社區發展,完善推進海南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1]吳承鈞,王緯迪.淺析老年住宅設計[J].大眾文藝,2011(22):11.
[2]李成玉.老年住宅開發模式分析[J].建筑科技,2006(2):37.
[3]王 亮,陳 凱,曹 罡.舊住宅建筑適老性改建探析[J].山西建筑,2012,38(2):23-24.
[4]李鴻烈.老年居住環境設計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碩士論文,2002.
[5]王 睿.淺談老年公寓的居室設計[J].甘肅科技,2008(2):54.
[6]代 銀.城市單位社區發展變革個案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07.
[7]周 典.適宜老有所居的城市老齡化社會居住環境建設方法研究[J].華中建筑,2009(3):133.
[8]朱 梨.中國城市老年人口養老方式的轉變與選擇[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9(23):119-120.
[9]胡福金.海南省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發展現狀及思考[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