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曉磊 吳俊杰 董胡明
(中機中聯工程有限公司,重慶 400039)
何鏡堂先生在《現代建筑理論與建筑創作》中說過:“建筑要有整體觀和可持續發展觀,建筑創作要體現地域性、文化性、時代性,建筑作為時代的產物,它涉及到社會的經濟、技術、文化等方方面面和環境生態以及經濟的發展,過去傳統的孤立的辯證的去理解建筑和建筑創作,已經很難滿足今天人們居住和工作環境的要求,可以講,我們從許多的教訓中,逐漸體會到以人為本的道理。建筑必須有生態觀,科技觀,社會觀,文化觀和經濟觀”。
《建筑:形式、空間和秩序》里邊寫到“任何設計過程的第一步就是對問題的認知以及尋求解答的決定”。以下我們就從環境、功能、體量和風貌等方面來分析建筑生成的過程。
本項目用地位于重慶市長壽區東部,屬于長壽湖景區。地塊占地108 532 m2,距離重慶主城區61 km,距離長壽城區20 km。
長壽湖是重慶市最大的湖泊旅游風景區,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長壽湖就已被列為四川省的12個著名風景區之一和重慶市十佳旅游風景區;長壽湖是三峽國際旅游熱線黃金水道的重要節點,也是長壽區旅游業發展的龍頭景區,以其“島湖風光”“長壽文化”“鄉土文化”享譽四方,被譽為重慶的中心花園。
本次涉及范圍正好位于長壽湖岸線的村鎮發展軸上。又處于鎮區的綜合旅游度假區,從建筑風貌以及景觀環境各個方面都應符合規劃的需求,以此展示長壽湖較好的城市建設。
地塊處于長壽湖西南岸線,靠近水壩位置,南北向長約560 m,東西向寬約235 m。地塊三面臨市政道路,其中東側臨湖濱路,西側北側臨市政道路,南側臨長壽湖管委會。地塊長邊為東西向,東邊面湖,處于低位,與西邊的高差約15 m,北面比南面平均高約7 m,場地最低點距湖面約8 m。地塊內部南北側局部有山丘,中部則為較平緩的谷地。整個地塊視野開闊,景觀資源優越。
本項目設計條件:用地性質為商住用地,容積率不大于1;綠地率不小于30%;建筑密度不大于40%。
項目地塊處于長壽湖畔,依水而建,具有得天獨厚的景觀資源,就臨湖坡地的優勢,盡量囊括外部環境資源,通過建筑圍合營造街內院等小尺度的公共空間,同時結合本地建筑特性,締造商、住、游兼容的多元體驗的旅游景點。
1)院落式商業區設于對角較平位置,一高一低,內街切合地形呈“S”形,將商業區分開。東西兩邊約有15 m高差,地形按內街布置分為三個梯臺地,內街處于第二梯臺,兩側建筑分別橫跨對上及對下梯臺,有效組合三個不同臺階的建筑群。規劃路一側設臨街建筑,與另外一側的內街建筑群組成了院落式的商業群組。
2)廣場分別設于商業街的兩端,中間位置為主入口廣場,以大臺階連接的三個梯臺的建筑組群,形成一個立體的廣場,貫穿了東、西兩條規劃路,為項目的核心位置。項目設兩個地標建筑,分別位于核心廣場的東、西兩側,西側為婚禮教堂,東側為銷售中心。
3)私密性較高的度假式公寓則設于地塊西側較高位置,遠離喧鬧的湖濱路,相對于場地的其他區域更安靜,具有更開闊的視野。商業區內兩處設度假式客棧,分布于內街及商業院落,以配合區內短期的旅游式居住的需求。
1)公共服務區的景觀中軸線——公共服務區的中央為一個三級臺地的核心主題商業廣場,貫穿了東、西的規劃路。看似大尺度的廣場經過結合地形分成了三個梯臺,再結合水體的布置,與周邊商業街一起獲得更宜人的尺度關系。且通過這個廣場,始終與長壽湖保持一個地塊的視線通廊。
2)圓影廣場——西南側是以婚慶園景為主題的商業廣場,通過西側與南側商業的圍合,形成一個較為舒適的廣場空間,前面二級梯臺的建筑打開,在視覺上使圓影廣場與湖面相連。
3)庭院景觀——將地形改造后,結合山體高差布置建筑。同時在商業區公共區域中的庭院進行景觀設計。
商業主要以餐飲為主,分布于內街兩側,配合長壽湖的旅游發展。零售主要以土特產及旅游紀念品為主,設于較繁榮的低區,靠近濱湖路。高區商業以婚宴為主題,設婚宴中心,婚紗攝影園。八層的度假式公寓設于西側較高位置,遠離繁忙的濱湖路。另設服務式公寓,分布于內街及商業院落,以配合區內短期的旅游式居住的需求。
1)地塊從東至西高差較大,建筑組群需分設于三個不同標高的梯臺,按不同高差的幅度,結合內街優勢分別設計了兩組不同的建筑組合,增加了商業臨街面,并可以用部分屋面作半戶外的餐飲平臺。2)在單層高差的地形中,利用內街布置,將三層高差的坡地建筑變為首層臨外街及兩層臨內街建筑(見圖1)。在雙層高差的地形中,利用地形高差及內街布置,巧妙地令商業臨街面增加,使原為四層高的坡地建筑,通過內街的布置,變為兩個兩層建筑面向不同標高的街道(見圖2)。3)小區排水方式以路面排水為主。雨水由西向東排出場區。設計中將場地進行平整,使場地形成三級臺地以消化掉東西向的高差,并使建筑有良好的視覺形象,同時為場地內雨水、污水排放提供了便利條件,場地平整設計后最大高差為24.15 m,道路最大縱坡為8%,最小縱坡為0.5%,室外場地的連接方式采用平坡式與臺階式相結合。4)該場地高差較大。豎向布置以結合地形,滿足總體布局,不搞高切坡為原則。場地豎向設計標高考慮與城市道路標高協調一致,地以臺地結合自然地形,減少土石工程量投資等因素來確定各臺地中建筑物的室內外標高。每個臺地基本采用同一標高。室內地坪標高定在347.20 m~364.90 m之間。小區內最大挖方高度在北面的車庫,約為15 m。

圖1 單層高差地形利用

圖2 雙層高差地形利用
1)為了最大程度的體現商業建筑的價值,本項目交通組織上采用開敞的設計思路,南北向形成4條主要的縱向街道,東西向形成5條主要的橫向街道。南北向的縱向街道既作為主要的商業動線,又作為消防疏散通道。由于東西向的高差較大,東西向僅作為人行商業街道。2)商業區的主形象入口設置在東面沿湖路中部,入口廣場寬度接近80 m,正對湖面,寬闊大氣,此外在地塊東北角、西北角的道路交叉口、西面合羅路中部以及地塊的東南角和西南角設置了5處人行出入口。為了滿足消防撲救的需要,在東面的濱湖路上設置了3處消防通道出入口,在西面的合羅路上也設置了3處消防通道出入口。3)根據規劃相關要求,在地塊中部結合中州軸線布置城市彈性道路,作為地塊東西向之間的公共步行通道,道路寬度為4 m。4)停車采取就近停車與集中停車相結合的方式,車輛盡量不進入內部商業街道。在場地的北端與南端分別設置了1處地下車庫,有室內停車位共計899個,此外在各個入口處少量布置了室外停車位115個。本項目完成后技術經濟指標:容積率1.0;綠地率30.04%;建筑密度37.73%。
長龍項目采用的中式風格,同時又具有明顯歐式特征,折中主義。水云間項目,采用中式徽派建筑風格,不過立面普通,缺少創新。歐瑞酒店,采用的是東南亞建筑風格。檢察院項目,采用的又是民國風格。因此,項目周邊類型多,各自為政,風格不一。有個共同的特點是均采用了坡屋頂。
該建筑特色:依山就勢,吊腳樓(見圖3)、青磚灰瓦、坡屋頂,貫穿整個場地,一氣呵成。建筑和環境相互協調,和諧共存。
那么,我們應該遵循什么樣的建筑形式來真切的體現我們的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時代性,是純粹的模仿照抄去打造一座新的“古城”,還是以比較自由的現代風格,形神兼備的表達傳統建筑之意。對傳統式樣的簡化變形,甚至是抽象的表達,是現代風格對傳統建筑的一種新的詮釋,色彩、材料和裝飾,不受傳統形式的束縛,自由的與現代生活相結合,我們借鑒了深圳萬科第五園。其抽取大量傳統建筑的元素進行了再創造,雖然我們看不到飛檐朱欄的古典建筑元素,單白色粉墻、馬頭墻、偶然幾處月洞,不經意的體現著中國人骨子里的審美情趣。連續的墻面、充滿擴充性的空間以及單純的色彩對比,都與現代建筑形成某種兼容。因此,我們以現代風格的中式建筑融合了諸多新的審美需求,通過現代材料和手法修改了傳統建筑元素,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必要的抽象化,從而脫離傳統建筑陳舊的氣息。

圖3 巴渝建筑之吊腳樓
采用街巷式與院落式相結合的布局模型。結合原有地形,與環境結合。建筑依山就勢,沿著等高線布置,形成不同標高臺地。采用吊腳樓、坡屋頂、過街樓、挑檐、退臺等傳統建筑手法。傳統建筑符號被高度提煉和濃縮。色彩及材質:用現代技術材料詮釋傳統巴渝建筑的意境。灰色屋面;灰色外墻;青磚、木構。采用樸素、典雅的顏色,穿插少量的亮色,追求古樸而不失現代的親和感覺。白色、灰色被大量使用。整體體現“純、素”韻味。開放的商業街,適宜的尺度,將內街和外界相互穿插,輔以內院、外院,輾轉迂回,收放有秩。天際線的控制:結合長壽湖風貌規劃中提及的三個層次,為了避免體量過長,先將建筑體量一分為二,在幾何地形形成三個退臺,最后對體量的鏤空,形成錯落有致,具有遠中近三個層次豐富的沿湖天際效果。
商業區的建筑源于中國傳統建筑,設計運用傳統地方元素創造氣氛,結合現代表現手法,承傳文化意蘊。建筑風格以巴渝文化為大背景,以中國西部巴渝建筑文化為平臺,圍繞以“商業、旅游”為核心分布,并注入現代商業元素,展現了中國傳統建筑及現代商業結合的獨特魅力。本項目借鑒了當地具有歷史意義的本土建筑——吊腳樓及坡屋頂,用同一種建筑語言貫穿整個場地,一氣呵成。其豐富的層次感也與城市景觀相互協調,和諧共存。
建筑群巧妙地利用依山傍水的地形,靈活而經濟地做成高低錯落的臺階狀地基。錯落有致,略帶古風的商業建筑群蜿蜒在山間,依山就勢而建,與環境相互結合。建筑風貌與周邊的風貌達到互相協調。現方案商業街部分大面積運用坡屋面。建筑臨街墻面富有韻律地在玻璃窗間,穿插運用中式仿古青磚,選用天然粘土,彰顯傳統西南地區建筑韻味。建筑外立面以欞子鏤空雕花圖案做成古樸傳統的屏風狀,具有含蓄的古典文化韻味,首層商鋪則通過其通透的大玻璃落地窗充分展示其業態精髓。
項目商業區定位為一個以酒吧、小型特色零售、輕便餐飲、創意時尚為主題的區域,并營造中式傳統文化意境。項目古香古色的整體格調讓人重溫明清時代老重慶的風貌,是喧囂都市中人們探尋重慶慢時光的最佳去處。但在傳承中國傳統建筑精粹的同時,設計更注重對現代生活價值的精雕細刻,以現代人的審美需求來打造富有傳統韻味的人文建筑空間。
結合長壽湖風貌規劃中提及的三個層次,根據地形將體量形成三個退臺,對商住公寓體量的鏤空,形成錯落有致,具有遠、中、近三個層次的豐富的沿湖天際線效果。以勻稱的體量,豐富的細節和悅目的色彩使該建筑群顯得簡潔、典雅和清新。建筑色彩將以傳統民居的灰白色為基調,搭配木紋色的窗欞和懸挑黃色墻面,體現一種清新,脫落的居住文化,見圖4~圖6。

圖4 鳥瞰圖

圖5 內街透視圖

圖6 沿街透視圖
本項目已經通過了方案、初步設計評審;其風貌特征也滿足了相關職能部門的要求,且對此項目給予厚望。我們希望創造一個具有地域性、文化性、時代性的建筑,其環境尺度、建筑尺度和空間尺度層次分明,比例恰當。建筑形象理性又不失豐富。期待建筑完工后的效果,以驗證設計之初對基地秩序的推敲與把握。
[1]程大錦.建筑:形式、空間和秩序[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8.
[2]何鏡堂.現代建筑理論與建筑創作[Z].
[3]薛曉穎.談回歸城市的建筑設計[J].山西建筑,2013,39(3):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