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峰
(紹興文理學院土木工程學院,浙江紹興 312000)
為了適應學院發展的需要,華中科技大學建規學院在2005年對原有的建筑系館進行了改擴建。改建后的建筑系館較好的滿足了學院學科發展的需要,更進一步促進了學院師生之間的交流。在此過程中,新建的主展廳成為學院最主要的公共交往空間,展廳平面圖見圖1。本文旨在了解學院師生對于新建的主展廳的滿意度,發現現有展廳的一些不足之處,以期為學院未來的建設提供參考。

圖1 展廳平面圖
此次調研主要依據使用后評價體系(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POE),通過問卷調查和量化分析的方式深入研究影響展廳使用的各個因素。使用后評價根據其深入程度又可分陳述式、調查式和診斷式三種。它們的區別主要在于花費的時間、開支和操作內容上的不同,本次調查研究應當屬于陳述式使用后評價。此次調研所用的調查問卷為自填問卷,主要采用SD量表的形式,對可能影響展廳使用的各個要素進行較為全面和深入的調查,并將每個因素的滿意度分為5個評價等級:很滿意、較滿意、一般、較不滿意和很不滿意,它們分別對應5個順序尺度為5,4,3,2,1。所謂SD量表法,簡稱Semantic Differential法,是建筑策劃的一種方法。從字面上講,SD法是指語言學的解析方法,即運用語義學中“語言”為尺度進行心理實驗,通過對各種既定尺度的分析,定量地描述研究對象的概念和構造。在此次擬定的SD量表中,各個因素在總體上可大致分為總體環境評價、物理環境因素評價、人體工程學因素評價、心理環境因素評價和其他因素評價五大類,但在實際調查的過程中,為了避免因擬卷人對被驗者的不必要的誘導而影響調查的真實性,將調查的34個要素進行了隨機排列,以提高調查的客觀性。
此次調研一共隨機抽取了學院55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放55份問卷,回收53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51份。為了最終的調研能夠順利的展開,在正式發放問卷之前進行了問卷試填,及時糾正了問卷設置中一些不合理的地方,為后來問卷調查的順利進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將問卷調查獲得的數據輸入計算機,用SPSS軟件進行分析。從所有變量的通用統計描述所得均值可知,現有展廳的選址以及可達性這兩項因素的均值分別為4.226 4和4.358 5,是所有變量中得分最高的兩項,也就是說一共被調查的51名學生對現有展廳的選址和可達性這兩項是普遍比較滿意的。外界干擾、展廳與庭院的關系、無活動時展廳的氣氛、噪聲干擾、展廳使用時的空間感受、空氣質量、是否喜歡旁邊有咖啡廳這七項的均值在3.0~3.5之間,說明被調查者對這幾項的滿意度為一般,有待進一步改進;而廁所對展廳的影響、極端條件下的室內溫度狀況和供休息的設施這三項的得分均在3分以下,因而有必要重點加以關注和改善。
從各指標間的相關矩陣列表中可以看到各個要素之間的相關性,根據列表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現有展廳選址與展廳平時的室內溫度狀況、展廳的整體環境和諧度評價和對展廳的總體評價相關度較高;
2)展廳的通風狀況與使用時的空間感受、空氣質量、展廳面積、使用頻率、展廳的總體評價相關性較高;
3)展覽布置的靈活性與展廳促進交往的作用、無活動時的展廳氣氛、使用時的空間感受、吸引力、趣味性、空間尺度感、展廳面積、展板布置方式、整體環境、對展廳的總體評價相關度較高;
4)可達性與促進交往的作用、有活動時展廳的氣氛、無活動時展廳的氣氛、未使用時的空間感受、空間尺度感、場所感、視覺感受、對展廳的總體評價相關度較高;
5)促進交往的作用與展廳與庭院的關系、無活動時展廳的氣氛、未使用時的空間感受、空間尺度感和對展廳總體評價相關度較高;
6)整體色彩與噪聲、未使用時的空間感受和對展廳的總體評價相關度較高;
7)外界干擾與促進交往的作用、噪聲和燈光色彩相關度較高;
8)展廳與庭院的關系與促進交往的作用、整體風格相關度較高;
9)有活動時展廳的氣氛與可達性、未使用時的空間感受和對展廳的總體評價相關度較高;
10)無活動時展廳的氣氛與展覽布置的靈活性、促進交往的作用、空間分隔和布局的合理性、空間尺度感和整體環境相關度較高;
11)空間分隔和布局的合理性與無活動時展廳的氣氛、噪聲干擾、吸引力、整體風格和燈光色彩相關度較高;
12)噪聲干擾與整體色彩、外界干擾、空間分隔和布局及展板布置方式相關度較高;
13)建筑材料的喜歡度與空間分隔和布局、未使用時的空間感受、吸引力、趣味性、場所感、整體風格、平時的室內溫度狀況、展板布置方式、整體環境的和諧度、燈光色彩和對展廳的總體評價相關度較高;
14)使用時的空間感受與通風狀況、展覽布置的靈活性、無活動時的氣氛、未使用時的空間感受、展廳面積、展板布置方式、供休息的設施和對展廳的總體評價相關度較高;
15)未使用時的空間感受與展覽布置的靈活性、可達性、促進交往的作用、整體色彩、有活動時的展廳氣氛、建筑材料、使用時的空間感受、空間尺度感、整體風格、燈光色彩和對展廳的總體評價相關度較高;
16)吸引力與展覽布置的靈活性、空間分隔和布局、建筑材料、場所感、整體風格、整體環境、燈光色彩和對展廳的總體評價相關度較高;
17)趣味性與展覽布置的靈活性、空間尺度感、展板布置方式、整體環境、視覺感受和對展廳的總體評價相關度較高;
18)空間尺度感與展覽布置的靈活性、促進交往的作用、無活動時的展廳氣氛、趣味性、整體風格和對展廳的總體評價相關度較高;
19)場所感與吸引力、整體環境和對展廳的總體評價相關度較高;
20)空氣質量與通風狀況、廁所對展廳的影響、平時的室內溫度狀況、極端條件的室內溫度狀況、自然采光、供休息的設施和燈光色彩相關度較高;
21)人工照明與整體色彩、建筑材料、場所感和展板布置方式相關度較高;
22)展廳面積與通風狀況、展覽布置的靈活性和使用時的空間感受相關度較高;
23)使用頻率與通風狀況和供休息的設施相關度較高;
24)廁所對展廳的影響與有活動時展廳的氣氛、未使用時的空間感受和空氣質量相關度較高;
25)整體風格與空間分隔和布局、吸引力、空間尺度感、展板布置方式、整體環境、燈光色彩和對展廳的總體評價相關度較高;
26)平時的室內溫度狀況與展廳的選址、建筑材料、極端條件下室內溫度狀況、自然采光和對展廳的總體評價相關度較高;
27)極端條件時的室內溫度狀況與空氣質量、整體風格、平時的室內溫度狀況、自然采光和對展廳的總體評價相關度較高;
28)自然采光與展覽布置的靈活性、平時的室內溫度狀況、整體環境、燈光色彩和對展廳的總體評價相關度較高;
29)展板布置方式與展覽布置的靈活性、趣味性、整體風格、視覺感受和對展廳的總體評價相關度較高;
30)供休息的設施與使用頻率、展板布置方式、視覺感受、燈光色彩和對展廳的總體評價相關度較高;
31)整體環境與展廳的選址、展覽布置的靈活性、無活動時的展廳氣氛、建筑材料、吸引力、趣味性、場所感、整體風格、視覺感受、燈光色彩和對展廳的總體評價相關度較高;
32)視覺感受與趣味性、展板布置方式、供休息的設施、整體環境、燈光色彩和對展廳的總體評價相關度較高;
33)是否喜歡旁邊有咖啡廳與展廳和庭院的關系、空間分隔和布局及燈光色彩相關度較高;
34)燈光色彩與空間分隔和布局、吸引力、整體風格、整體環境、視覺感受和對展廳的總體評價相關度較高;
35)對展廳的總體評價與展覽布置的靈活性、建筑材料、吸引力、趣味性、空間尺度感、場所感、整體風格、展板布置方式、整體環境、視覺感受和燈光色彩相關度較高。
從前面各因素的通用統計描述中,已經得出要想改善現有展廳的品質,就必須對外界干擾、展廳與庭院的關系、無活動時展廳的氣氛、噪聲干擾、展廳使用時的空間感受、空氣質量、是否喜歡旁邊有咖啡廳這七個要素進行一定的改進,并對廁所對展廳的影響、極端條件下的室內溫度狀況和供休息的設施進行重點改造。再結合上面對各要素的相關性分析得到的結果,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要想減少外界對展廳的干擾,必須對外界噪聲以及燈光色彩加以控制,減少外界的干擾將有助于展廳在促進交往方面的功能;
2)展廳與庭院的關系的密切程度直接關系到展廳的整體風格和促進交往的作用,因而有必要進一步加強展廳與庭院的聯系;
3)要想改善無活動時展廳的氣氛,就必須進一步改善現有展廳展覽布置的靈活性、空間分隔和布局的合理性和空間尺度感,通過這些改進將進一步促進展廳在人際交往方面的作用和提高展廳的整體環境品質;
4)要想減少外界對展廳的噪聲干擾,就必須對展廳現有的空間分隔布局及展板的布置方式加以改進;
5)要想改善展廳使用時的空間感受,有必要改善現有展廳的通風狀況,提高展覽布置的靈活性,擴大現有展廳的使用面積,改善展板的布置方式,并提供更多的休息設施;
6)要想改善現有展廳的空氣質量,就有必要改善展廳的通風狀況,減少廁所對展廳的影響,改善平時和極端條件下的室內溫度狀況,提供更充足的自然采光以及休息設施,進一步改進燈光色彩;
7)若想改善咖啡廳與展廳的關系,就有必要增強展廳與庭院的關系,改善展廳的空間分隔和布局,提供良好的燈光色彩;
8)從相關性分析中又可看到,廁所對展廳的影響,與展廳在使用時和未使用時的氣氛和空氣質量有著很大的聯系,因而很有必要減少廁所對展廳的負面影響;
9)要想改善極端條件時的室內溫度狀況,就有必要改善展廳的空氣質量、整體風格和自然采光;
10)從相關性分析中還可以看到,供休息的設施是否充足直接影響到展廳的使用頻率、視覺感受和燈光色彩的舒適度,要想改善這一點有必要進一步改善展板的布置方式。
從通用統計描述表中,可以看到對現有展廳的總體評價的均值得分只為3.755,處在3(一般)與4(較滿意)之間,也就是說被調查的53位學生對現有展廳的評價并不高,因而有必要對展廳做進一步的改進,以真正滿足使用者的需要。本文通過對此次調研結果的分析研究,得出了現有展廳在使用時較不合理的幾個方面的要素和與這些要素緊密相關的其他要素,為展廳在未來的進一步改建提供了一定的參考,也期望能為同類型展廳的設計提供參考與啟示。
[1]張 頎,安 春,嘯聶云,等.天津大學建筑館改造用后滿意度研究[J].建筑學報,2006(1):86-87.
[2]朱小雷.大學校園環境的質化評價研究[J].新建筑,2003(6):63-64.
[3]朱小雷,吳碩賢.使用后評價對建筑設計的影響及其對我國的意義[J].建筑學報,2002(5):119-120.
[4]陳建華.城市開放空間及其環境使用后評價[J].建筑科學,2007(9):138-139.
[5]李效梅,戴 杰.SD法在清華主教學區空間更新中的嘗試[J].重慶建筑大學學報,2008(2):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