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 敏 張宏建 耿雪峰
(1.深圳市勘察測繪院有限公司,廣東深圳 518028;2.杭州市勘察測繪院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12)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許多大型城市的用地擴展,使得原本為村莊被納入城市范圍,形成具有特色的城中村,這些城中村多建了密集“握手樓”,許多原本在山腳的城中村,村民為修建更多、更高的自有樓,自行對山體進行或挖、或填的人工改造形成建設用地。造成了許多危險邊坡和危險擋墻,這些邊坡和擋墻大多數由“村民”自行修建,安全強度低,多數在形成兩三年后,出現邊坡或擋墻垮塌事故。2010年深圳市龍崗區某城中村在汛期剛剛來臨時,高7 m的擋墻邊坡發生垮塌,該擋墻邊坡東側為漿砌石擋墻,高7 m,西側為4 m高漿砌石擋墻及3 m高斜坡,坡頂為多棟層高6層~10層的“握手樓”,間距密集,距離墻頂最近處僅為1 m,發生垮塌處為西側擋墻斜坡段,擋墻整體被沖垮;東側擋墻也出現明顯變形,坡頂地面發育多條裂縫,坡頂一棟10層新建居民樓被疑“樓歪歪”。因垮塌擋墻坡頂房屋密集,緊挨坡頂線,人員活動多,而坡腳有較空曠空間屬另一村委用地,嚴禁侵占其用地,場地施工環境復雜。
①雜填土:灰色,褐黃色,松散,部分中下部為稍密,主要由混凝土塊,碎磚塊,石粉等建筑垃圾組成,含少量粘土充填,層厚3.80 m~9.00 m,主要分布擋墻后;②含礫粘土:褐黃色,硬塑,含約35%的石英質砂礫,局部砂礫含量較高,層厚4.90 m~9.10 m,場地廣泛分布,主要為擋墻持力層;③礫砂:灰白色,褐黃色,飽和,中密,含約10%~20%的粘性土,局部粘性土含量較低,層厚1.10 m ~2.20 m,部分分布。
1)由于當地居民對土地的無序開發利用,在坡頂填土建房,而填土多為含建筑垃圾雜填土,未經處理,巖土性質差;2)擋墻設計不合理,未經正規設計,墻身砌體質量較差,墻身尺寸偏小,擋墻墻身內片石之間砂漿不飽滿,孔洞很多,擋墻墻身強度不足;3)坡頂居民無序排放生活污水,大量下滲填土中,形成滲流通道;4)本地區雨季的強降雨,大量下滲,引起墻后水土壓力急劇上升。上述原因的綜合作用,從而引發本擋墻垮塌破壞。
為保證擋墻在本地區雨季的安全,必須對擋墻進行應急治理加固,措施包括:1)墻前砂包反壓,反壓高度2/3H(H為擋墻高);2)對西段裸露的二級坡面采用防雨布擋雨;3)對坡頂居民生活污水排放進行合理引導。應急措施是為保證擋墻及邊坡在深圳雨季及臺風期間的臨時穩定性,避免擋墻進一步破壞造成更大的損失,為永久治理方案爭取時間。
由于本場地條件的復雜性,拆除重建擋墻因坡頂居民樓太近無法實施,擋墻設錨桿板墻因居民樓密集樁基礎無法實施,設計最初提出在墻前設置支護樁進行加固,但遭到坡腳村委居民的強烈反對,堅決反對占用坡腳空間,甲方多次溝通協商無果。最后決定采用墻后設支護樁進行加固,而墻后建筑密集,機械施工無法實施,僅能采用人工挖孔樁進行實施。
人工挖孔樁樁徑1.5 m,樁長13 m~16.0 m,樁間距為3.0 m~4.0 m;樁頂設冠梁連接,西段樁頂設2 m高二級斜坡,坡率1∶1.35。支護方案平面布置圖見圖1。

圖1 支護方案平面布置圖
雨季結束后,甲方組織施工單位在本地區旱季對該垮塌擋墻進行永久性治理施工,該項目監理對設計提出的墻后設人工挖孔樁方案提出了質疑,理由有如下幾點:1)墻后分布厚3 m~9 m雜填土,影響施工安全;2)墻底分布厚2 m左右砂層,挖孔樁施工時可能遇較大地下水,影響施工安全;3)挖孔樁抽水作用可能引起坡頂建筑物沉降,影響安全;4)坡頂建筑物距離挖孔樁位太近,可能影響建筑物安全;5)深圳地區人工挖孔樁曾經出現施工人員下井前未進行通風排毒措施,出現人員傷亡事故,本地區限制挖孔樁的使用。針對上述問題,設計提出了相應的加強措施,對填土預先進行注漿加固;對可能遇見的砂層采用超前支護進行堵水截水;對建筑物沉降進行加密觀測;加大支護樁護壁厚度;加強對施工人員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并提出在房屋距離最近、最危險的部位進行試樁,若可行,則采納該方案。通過試樁,在樁頂以下12 m左右深度遇較大地下水砂層,采用超前支護后,挖孔樁順利實施至設計深度,證實采用墻后設人工挖孔樁方案安全可行。
監測主要內容為坡頂擋墻水平位移監測和坡頂建筑物沉降觀測,在墻頂每隔約15 m~20 m設置一個監測點,共布置監測點5個;既有邊坡上部居民樓每棟作為一個監測對象,每個監測對象設置4個監測點,共設監測點12個;挖樁期間每天監測一次;樁身混凝土施工完成后,施工期間每星期監測兩次,遇到暴雨或其他異常情況時,立即進行監測,并加密監測頻率。
通過監測,整個挖孔樁施工期間,坡地地面沉降值大約為18 mm,建筑物由于為樁基礎,沉降較小。
監測數據顯示,人工挖孔樁加固擋墻的變形值均未超過規范規定的預警值,說明本工程的支護方案是合理的,控制了邊坡的變形,確保了邊坡的穩定及周圍構筑物的安全。
本項目因為場地條件復雜,城中村密集“握手樓”對施工帶來很大限制,發生擋墻或邊坡地質災害以后,場地狹小,施工難度大,往往機械施工困難,在如此復雜場地條件下,選用人工挖孔樁進行加固治理不失為一個選擇,而本項目的成功實施,也證實了在特殊場地條件下,人工挖孔樁仍然具有合理性和施工方便的特點。雖然深圳地區近年出現人工挖孔樁的安全事故,事故原因主要是施工管理不善,未在下井前采取必要的安全檢查措施,最終造成事故。而因地層原因造成挖孔樁事故的案例不多。正因如此,不能就完全禁止人工挖孔樁的使用,合理安排、加強現場安全管理,人工挖孔樁仍然能發揮很大作用,特別是一些場地復雜的環境下,具有優越性。
[1]GB 50330-2013,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S].
[2]金國龍,顧開云.超大直徑人工挖孔樁在緊鄰圍護結構施工的影響分析[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11(S1):53-54.
[3]涂愛華,何 濤,桂 斌.人工挖孔樁在復雜地層中的應用經驗及教訓[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7(1):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