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立強
(陜西省煤田地質局一八五隊,陜西榆林 719000)
陜北黃土高原地區溝壑縱橫,高陡邊坡多,居民多居住在溝谷兩岸及黃土坡腳下,近年來,不斷發生黃土滑坡、滑塌災害,據調查,全縣有各類地質災害128處,其中滑坡78處,崩塌44處,這些地質災害點嚴重威脅著居民的生命安全。子洲縣就是一個典型的黃土高原地區,石溝村滑塌發生地位于子洲縣城南約150 m處,地處大理河右岸,左岸階地有青銀高速公路,北側有石溝村至縣城水泥公路,河谷川臺區交通條件優越,黃土梁峁溝壑區交通較為不便。本文論述了石溝村滑塌的特征、形成機理,提出了治理方案。
子洲石溝村滑塌點介于河谷與黃土梁峁溝壑兩地貌過渡區,北臨大理河沖刷面,自身為黃土高陡邊坡(陡崖),坡體前緣河流沖刷強烈。A坡(原滑塌體)是一種自然成因的整體性坐落式土滑塌(見圖1)。B坡為黃土陡坡,破壞模式為滑塌—拉裂型(見圖2)。

圖1 A坡(北坡)滑塌區

圖2 B坡(西坡)滑塌—拉裂區
西、北坡體交界區邊坡失穩,該坡后緣局部出現拉裂縫,主滑方向為北偏西方向,前緣直達沖溝與大理河交匯處或至河床。蠕滑體前緣寬度50 m~100 m,后緣寬度30 m~50 m,厚度5 m~20 m,體積9×104m3左右。
滑塌區地層自上而下有馬蘭黃土和三疊系砂巖。馬蘭黃土,淺黃色、粉土質,質地均勻,結構疏松,垂直節理發育,具大孔隙、蟲眼,遇水易崩解,根據本地區重大工程試驗成果,具有較強的濕陷性,該層分布廣泛,厚度幾米至十幾米或幾十米;三疊系砂巖(T3w),細粒砂巖為主,淺灰色,部分略顯青灰,厚層狀為主,夾頁巖,頂部裂隙發育,強風化層厚度1.0 m~2.5 m,隱伏于馬蘭黃土層之下,河谷、沖溝多有出露。
B坡屬黃土陡坡,呈梯坎狀,B坡因A坡滑塌受到牽引,在其交界區邊坡穩定性較差,該坡后緣及A,B交界一線局部出現拉裂縫,存在滑塌安全隱患,若進一步發展,將危及溝口一帶民房。
地貌空間條件:邊坡的臨空面是滑塌產生的必要條件。該坡體前緣緊鄰大理河右岸坡,岸坡陡深,微地貌單元屬黃土陡崖,為該滑塌的發生提供了有利的空間條件。
地層巖性條件:該坡體上覆為厚層黃土,下伏砂巖夾頁巖。黃土孔隙大,土顆粒間下部存在鈣質聯結,地下水或地表水浸入后鈣質聯結失效,強度迅速下降,易崩解,而下伏的砂巖夾頁巖具有良好的隔水條件,在雨水較大時基巖層面上形成水的富集,當存在臨空面時極易導致坡體失穩。黃土具有大孔隙垂直節理等特性,其垂直方向的滲透性較水平方向大;因此垂直方向上具有很好的滲水性,易發育落水洞,導致大量雨水進入土體,增大土體的飽和度,加大重度,降低抗剪強度。
地下水條件:地下水的作用是該滑塌產生、發展的主導因素。大氣降水下滲往往在基巖面富集,土體濕或發生飽和,接觸帶土體力學強度降低,極易出現滑塌。
氣候條件:根據現場踏勘及子洲氣象資料,本區2009年降雨量比常年偏多,加之該年度冬季和2010年1月~2月遭遇多場持續風雪寒流,增大了坡體內含水量,造成坡體失穩;包括表層凍融現象也是誘發坡體失穩的因素之一。
上述條件是A坡滑塌的主要誘因,該滑塌為坐落式黃土滑塌。
A坡的滑塌導致B坡牽引式拉裂,尤其兩坡交界區土體變形,地面開裂,利于降水滲泄,增大土體重量,由于土、巖接觸面(基巖面為相對隔水層)有利于地下水富集,將導致土體結構軟化,其抗剪強度降低,影響邊坡穩定性。目前B坡面處于潛在發展期,屬牽引式滑塌隱患體,破壞模式為滑塌—拉裂型。
按永久性工程考慮,由于濕陷性黃土的特殊性,在確保民房安全的基礎上盡量經濟合理。
B坡前緣陡坎地帶(臨民房一線)采用擋土墻防止削方土體滑落,對該坡體隱患區進行整體卸載,至上而下分級削方、放坡,根據勘測成果和設計要求合理安排施工順序。
1)擋土墻。
B坡民房背后一線設置擋土墻,墻身采用M10漿砌條石砌筑。擋墻頂寬1.8 m,基底水平寬3.66 m,墻高4 m,墻面坡比1∶0.3,墻背坡比1∶-0.1,墻底面傾斜,坡比為 0.1∶1。擋土墻基礎嵌入地基中不小于2.5 m(基巖埋藏較淺段嵌入新鮮基巖內),墻背做反濾層,擋土墻內設排水孔,布5排排水孔,沿水平方向間距2.0 m,沿垂直方向間距2 m,按品形布置,排水孔外傾5%,進水口包裹滲水土工布。擋墻后設置塑料排水盲溝,塑料排水盲溝外徑100 mm、內徑60 mm、內置φ60 mm PVC花管,塑料排水盲溝伸入反濾層,塑料排水盲溝長度根據地質情況盡量延伸。在擋墻后回填土反壓。土質基底采用碎石墊層。
由于B坡前緣呈坎狀,緊貼民房,不具備擋土墻溝槽開挖條件,也存在次生災害隱患,可不考慮作為應急方案必備條件,為消除放坡土體滑落影響民房安全,可以在施工過程將工作面拓寬擴緩。
2)分級削坡。
按剖面進行削坡清方,45°放坡削方水平距離為8 m,垂直距離8 m,坡腳設置不小于2 m的馬道,坡腳設副渠——防水渠(頂寬600 mm、深200 mm、底寬200 mm,壁厚100 mm ~150 mm),南側修筑主渠——排水渠(頂寬900 mm、深300 mm、底寬300 mm,壁厚150 mm~200 mm),砂漿磚砌,防水砂漿抹面,底為混凝土,坡降3‰以利排水;削方范圍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具體位置設計詳見剖面治理措施布置圖。
在應急治理方案(B坡)的基礎上,進一步清除A坡松動土體,必要時由上而下分級放坡,坡腳一線堡坎護坡,上坡體應完善護坡水保措施,同時兼顧疏通河道。對C坡亦采取放坡削方處理。
A坡滑塌松動土體,處于不穩定狀態,加之B坡部分削坡清方的覆加,坡腳一線的清方處理將導致松動土體進一步滑塌,同時加劇后緣陡立面小規模滑塌,現階段治理存在施工安全隱患。建議疏通河道后,右岸坡維持原貌,等坡體穩定后再實施治理工作,如分級放坡、坡腳一線堡坎護坡等。
B坡為黃土高陡邊坡,兼存多級陡坎,總坡度約66°。按45°分級放坡治理,削坡清方量約6萬m3,工程費用遠大于坡間民房搬遷費用。黃土高陡邊坡,尤其陡坎段,強降水或連陰雨易誘發滑塌等地質災害,建議坡間居民遷移避讓。
[1]彭建兵,李慶春,陳志新,等.黃土洞穴災害[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2]范立民,岳 明,冉廣慶.涇河南岸崩岸型滑坡的發育規律[J].中國煤田地質,2004,16(5):33-35,42.
[3]李 明,杜繼穩,高維英.陜北黃土高原區地質災害與降雨的關系[J].干旱區研究,2009,26(4):599-606.
[4]許 領,李宏杰,吳多賢.黃土臺緣滑坡地表水入滲問題分析[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8(2):32-35.
[5]章 健,杜 斌,李小豹.錯落式黃土滑坡運動學模型[J].山西建筑,2010,36(16):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