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劍飛 劉杰 張鵬
(北京首都國際機場股份公司,北京 100621)
熱補瀝青是一種重要施工材料,具有養護簡單、鋪筑方便的特點。為發揮其瀝青粘結性、塑性等功能,在滿足生產、運輸、攤鋪、碾壓、接縫等工藝的前提下,新鋪筑瀝青道面的開放使用溫度不應大于50℃[1]。對于機場新鋪筑的熱補瀝青道面,其開放使用同樣有溫度要求[2]。通常瀝青材料的自然冷卻時間較長,很難滿足大型機場的運行要求。基于提高新鋪瀝青道面降溫效果的目的,采用自來水、干冰以及自然方式來對瀝青道面降溫進行了試驗研究。
本試驗地點選在某機場場務院東側的行車道,該區域壞塊較多。為保證試驗結果真實、有效,試驗段采用與跑滑區域道面鋪筑完全相同的熱補瀝青施工工藝,即切割—攤鋪—碾壓—晾曬。參照現有道面攤鋪層數的要求,試驗段共分8處,每處區域的尺寸為50 cm×50 cm。其中4處切割8 cm,攤鋪1層瀝青混凝土,另4處切割16 cm,將分2次攤鋪瀝青混凝土,每層8 cm(見表1)。試塊之間采用橡膠板進行隔離,以避免水、干冰對相鄰試塊溫度造成干擾。

表1 試驗說明
本試驗現場氣溫為31℃,采用普通熱補瀝青,攤鋪溫度為161℃,符合溫度不低于130℃的要求。試塊攤鋪完成并晾曬10 min后,開始進行試驗,數據記錄周期為10 min,采用紅外線溫度儀進行測量。試塊1,2,3,4采用灑水降溫,每次灑水1.5 L,水均勻覆蓋試塊;試塊7,8使用干冰降溫,為保證干冰均勻鋪蓋整改試塊,每次須使用干冰1 kg;試塊5,6使用自然降溫方式。按照降溫次數及攤鋪次數進行對比,共分4種情況,具體結果如下:
1)攤鋪1次、單次降溫情況。
對于攤鋪1次的瀝青道面,單次降溫效果如圖1所示。可以看到,鋪灑干冰的試塊7初始降溫效果顯著,溫度由103℃大幅降溫59℃,但隨著干冰的快速揮發以及瀝青里層熱量的傳遞,道面的溫度又呈明顯的升溫現象,整體降溫效果反而不如采用灑水降溫的試塊1。雖然試塊1同樣出現了溫度升高的情況,這是由水的揮發損失造成的,但與自然降溫相比,道面溫度總體仍較低。60 min后,試塊1比試塊5低10℃以上,道面攤鋪完成120 min后,其道面溫度仍然比試塊5低5℃左右,這說明單次灑水起到了道面降溫的作用。

圖1 單層攤鋪、單次降溫效果對比圖
2)攤鋪2次、單次降溫情況。

圖2 兩層攤鋪、單次降溫效果對比圖
由圖2可以看到,與自然降溫、干冰降溫效果相比,灑水降溫的效果較為明顯。由于干冰冷卻效果好,采用干冰降溫的道面初期降溫顯著,但70 min后,其降溫曲線基本與自然降溫曲線重合,說明干冰基本已揮發完畢。而由于水的揮發慢,道面保濕性較強,水仍然能發揮其降溫的效果,試驗150 min后,灑水降溫的試塊3溫度保持在59℃,比試塊6、試塊8低10℃左右。
綜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到,灑水降溫的效果最好,干冰雖具有初期降溫效果好的優點,但考慮到其揮發快及成本較高的因素,不宜用于瀝青道面降溫。
本試驗在對試塊2,試塊4初次灑水40 min后,又進行了第2次灑水,并將試塊1,試塊3進行了對比,以確定灑水次數對瀝青道面降溫效果的影響。
3)攤鋪1次、不同灑水次數情況。

圖3 單層攤鋪、不同灑水次數的降溫效果對比圖
由圖3可以看到,試塊1,2在灑1次水后,兩者表現出幾乎相同的降溫規律。但40 min后對試塊2進行了2次灑水,其道面溫度下降較為明顯,在120 min后,道面溫度降到50℃左右,而試塊1此時的溫度較試塊2高6℃。這說明對單層攤鋪的道面進行了2次灑水,其道面溫度下降較快,并且未出現反彈的情況,這對于縮短道面開放使用的時間有利。
4)攤鋪2次、不同灑水次數情況。

圖4 兩層攤鋪、不同灑水次數的降溫效果對比圖
圖4同樣反映出,經2次灑水的試塊4,其溫度下降較快。比如,120 min后瀝青道面溫度為54℃,而同一時間的試塊3,道面溫度為59℃。這同樣說明對于需要進行2次攤鋪的道面,增加灑水次數有利于新鋪道面溫度的下降。
通過以上對比、分析可以看到,在不影響道面質量的前提下對道面進行灑水降溫,效果較好,并且保持時間長;干冰雖然初期降溫效果好,但其因揮發快,后期降溫等同于自然降溫,不宜采用。對新鋪道面增加一次灑水,有利于縮短道面開放使用的時間。
[1]JTG F40-2004,公路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范[S].
[2]MH 5011-1999,民航機場瀝青混凝土道面施工技術規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