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遠飛 林國進
(四川省交通運輸廳公路規劃勘察設計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41)
巴朗山位于四川省阿壩州南部小金、汶川、寶興三縣交界處,山體呈南北走向展布,主峰海拔5 040 m,藏語稱巴朗拉,意為圣柳山,地勢高,坡度陡,山巒疊嶂,氣勢雄偉,是四姑娘山風景區“一坪、二山、三溝”中的二山之一,有“熊貓王國之巔”的美譽。巴朗山為大渡河水系和岷江水系的分水嶺,兩岸溪溝呈樹枝狀發育,蜿蜒其間的公路——省道303線是阿壩州東行最險一條路。省道303線巴朗山路段為九環線映秀至日隆旅游公路的瓶頸路段,是四川九寨黃龍、大草原、臥龍中華大熊貓生態旅游區、四姑娘山構成的“黃金旅游環線”的重要路段。原有道路翻山里程達60余千米,埡口標高4 523 m,由于道路等級低、海拔高、地勢陡峭,滑坡、雪災、冰凍、降霧、水毀等自然災害嚴重,致使該路段交通條件極差。巴朗山隧道建成后,成都出發自駕游四姑娘山僅需要3個多小時。本文通過對巴朗山隧道兩個走廊、11個軸線方案的論證比選,探討了地形、地質、氣象、環保及改善原路程度等因素對高海拔超特長越嶺隧道選址的影響。本項目的建設標準為二級公路,設計時速40 km/h。
根據巴朗山區域(1/50 000)地形圖紙上定線結果,提出了兩個隧道越嶺走廊共11個隧道軸線方案,即老公路走廊和大魏家溝新建走廊,其中老公路走廊(Ⅰ走廊)共7個方案、大魏家溝新建走廊(Ⅱ走廊)共4個方案。
Ⅰ走廊各路線方案見表1,圖1。
巴朗山隧道Ⅱ走廊為大魏家溝走廊,路線起點位于巴朗山南坡S303線K84+000下貝母坪,海拔高程為3 043 m,逆大魏家溝右岸而上,至海拔高程3400 m~3 800 m設置隧道,出口位于巴朗山北坡九倒拐至高店子附近(海拔高程3 500 m~3 800 m),按海拔高程研究了4個隧道軸線方案。Ⅱ走廊各路線方案見表2及圖2。

表1 Ⅰ走廊巴朗山隧道方案

圖1 Ⅰ走廊巴郎山隧道方案

表2 Ⅱ走廊巴朗山隧道方案

圖2 Ⅱ走廊巴郎山隧道方案
2.1.1 地形、地質選線
隧道工程線位的確定與地形、地質情況密不可分,所選線位應盡量避開或者以合理的方式、最短的距離通過不良地質帶。
項目區內構造形態以褶皺為主,屬小金弧形構造的東半部分,均由一系列彼此協調緊密排列,弧形朝南的線狀褶皺組成近東西或北西向展布的構造帶,斷裂構造少,規模小。區內主要發育下列褶皺:新格背斜、夾金山倒轉向斜、美興鎮倒轉背斜、唐家山倒轉向斜。圍巖為砂巖、板巖不等厚互層,軟硬相間,褶曲及節理裂隙發育。
Ⅰ走廊除E方案外引道均較短,基本沿原路走向,位于高原草甸區,地形相對較好,路基段不良地質不發育;Ⅱ走廊連接線引道工程長約11 km,其中以大魏家溝段為主,屬深切割高山峽谷地貌,邊坡陡,遍布懸崖絕壁,地形條件差,同時,因發育5條大的褶皺,道路的修建將易引發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質。
另外,Ⅰ走廊隧道軸線與褶皺軸大角度相交,Ⅱ走廊隧道軸線與褶皺軸小角度斜交,這樣一來,無論從微觀的開挖掌子面的穩定性,還是從宏觀的褶皺核部影響帶的長度來看,Ⅰ走廊都是最優的走向方案。故Ⅱ走廊總體地形、地質條件差。
巴郎山隧道地質平面圖見圖3。

圖3 巴郎山隧道地質平面圖
2.1.2 氣象選線
隧址區位于川西高原東部,屬高原型季風氣候,為了摸清該區域不同海拔高程的氣象條件及其對隧道工程的影響,我們采用固定氣象站結合流動觀測點的方法,開展了一個年度的氣象觀測工作。結果顯示,在3 200 m~4 200 m高度范圍內,各氣象要素沒有質的區別,只有量的差異,故氣象條件只是本項目隧道軸線方案的參考因素。不過,根據現有道路冬天的運營情況發現,同等海拔高度,陰山段冰雪害明顯比陽山段嚴重,路線應盡量避免從陰山段經過。
由于海拔差異不大,所以各氣象要素值相似;而Ⅰ走廊方案南坡多位陽山段,Ⅱ走廊南坡段線路長,且多位于陰山段,冬季冰雪害較為突出,故Ⅰ走廊氣象條件較優。
2.1.3 環保選線
本項目位于世界自然遺產地——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國家保護的珍稀動植物資源豐富。同時,由于沿線地形、地質條件差,海拔高,自然環境相當脆弱,一旦破壞,恢復的難度極大,所以,隧道的選線應遵循對自然環境破環最小的原則,盡量利用原路作為隧道的引道,選擇地形、地質條件較好的洞口。
Ⅰ走廊連接線及隧道進口位于老路附近,屬于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緩沖區,除ⅠE方案外,各方案引道均較短;Ⅱ走廊連接線及隧道進口位于大魏家溝右岸,屬于保護區的核心區,引道長度約11 km,該段線路92%路段穿越原始森林,引道施工和隧道棄碴都將對核心區造成極大的破壞,且營運期間也會對當地保護動物的生存造成極大影響。故Ⅰ走廊環保風險較小,Ⅱ走廊的可實施性極差。
2.1.4 經濟選線
隧道方案的選擇應綜合考慮建設費用、運營維護費用、建設效益等因素。隧道長度越長,解決的問題相對越多,但項目所在的S303線交通量有限,地方財政力量也有限,巨大的工程規模將會使建設、運營存在巨大的困難;反之,為了減小工程規模,降低運營費用,將隧道選擇在很高的海拔,則項目建設的社會效益也會大打折扣。故隧道方案的選擇應將性價比作為論證的重點。
類似海拔高程的隧道方案,Ⅱ走廊隧道長度明顯較Ⅰ走廊要短,雖說Ⅱ走廊的引道較長,但是其總體工程規模仍小于Ⅰ走廊,運營成本也更低。
2.1.5 走廊選定
綜合以上各方面對比結果,雖說類似海拔高程條件下,Ⅰ走廊工程規模略大于Ⅱ走廊,但是其地形、地質、氣象、環保條件均明顯優于Ⅱ走廊,故推薦采用Ⅰ走廊。
巴朗山隧道Ⅰ走廊各隧道方案均呈南東—北西向,地形、地貌基本一致,工程地質、水文地質條件隨隧道的長度、埋深的不同而有所差異。除ⅠG方案隧道長2 190 m,其余各隧道方案均為特長隧道,都要穿越較多的區域構造,地層巖性基本一致。因此本隧道方案比選的重點在于隧道規模、繞避老路病害發育及線型不良路段長度等因素,而所有的這些因素集中在洞口海拔高程的選擇上,因此,選擇一個合適的洞口海拔高程即為巴朗山隧道比選的重中之重。
2.2.1 洞口高程與隧道長度的變化關系
巴朗山隧道Ⅰ走廊方案地形特點是南坡陡峭,北坡相對平緩(見圖4),故隧道方案要降低海拔高程,隧道規模就會有較大增加。

圖4 Ⅰ走廊巴郎山隧道地形示意圖
Ⅰ走廊7個隧道方案長度在2 910 m~13 980 m之間,對應的高程位于4 200 m~3 500 m之間,二者的關系如圖5所示。
為了得到經濟的隧道高程與長度的組合方案,定義某一區間隧道長度的變化值為ΔL,海拔高度的下降值為ΔH,則ΔH/ΔL為圖5中折線的斜率,其值越大,說明降低相同海拔高度導致隧道長度增加越少。由圖5可知,ΔH/ΔL在海拔3 700 m~3 900 m區間最大,在海拔3 500 m~3 700 m區間最小,即在海拔3 700 m~3 900 m區間,隧道的性價比最高。

圖5 Ⅰ走廊巴郎山隧道長度與高程關系圖
2.2.2 洞口高程與不利氣象影響的關系
巴朗山隧道位于高海拔地區,氣候惡劣,氣象要素對隧道方案具有很大的影響。根據氣象觀測報告,巴朗山隧道進口端(南坡)各海拔高程年均氣象要素推算值見表3。

表3 巴朗山各海拔高度層(m)年均氣象要素推算值(南坡)
由表3可見,對隧道影響最大的凍土、冰雪害、大霧等氣象要素雖然隨海拔高度的增加愈趨于不利,但是變化值并不大,因此氣象要素的影響不是確定隧道海拔高度的控制因素。
2.2.3 洞口高程與原路改善程度的關系
原路翻越巴朗山路段,上山段長約37 km,平均縱坡約4.8%,設有12處回頭曲線,下山段長約26 km,設有31處回頭曲線。
ⅠG方案隧道長2 910 m,雖說規模最小,但是洞口海拔達4 200 m以上,僅解決了約300 m的翻山高程,相對于近1 800 m的翻山高差而言意義不大。
剩余6個隧道方案與原路改善程度(縮短道路里程、繞避冰雪路段及低技術指標路段)關系詳見表4。
綜合巴朗山氣象資料,既有道路的平縱面狀況、病害路段的分布,以及營運事故多發路段的分布等因素,巴朗山南坡海拔標高在3 350 m附近、北坡海拔標高3 650 m附近是較為理想的隧道標高,對應為ⅠD方案,但該方案隧道長達13 980 m,隧道埋深達1 540 m,對于一個二級公路隧道來說,其工程規模過于艱巨,營運費用極高,經濟上不可行。

表4 Ⅰ走廊巴朗山隧道方案對原路改善對比表
ⅠE方案對原路改善程度最高,但是無論引道規模還是隧道規模,均比其他方案大,特別是需要新建8 km多引道,可能會引發新的地質病害,對保護區的環境破壞也較大,所以該方案不具優勢。
ⅠB與ⅠC方案洞口位置距離不遠,地質情況相當,對原路的改善程度相當,但是ⅠC方案隧道較ⅠB方案長約800 m,經濟性上不如ⅠB方案。
ⅠB與ⅠF方案地質情況相當,對原路的改善程度相當,雖然ⅠC方案隧道較ⅠB方案短約600 m,但是其引道要長3.5 km左右,經濟性與ⅠB方案相當,但是對環境破壞較大,故ⅠB方案更優。
ⅠB與ⅠA方案相比,隧道長約2.2 km,引道短約1 km,從工程規模而言ⅠA方案占優。不過ⅠB方案洞口海拔比ⅠA方案低約200 m,處于隧道長度高度組合的最有利區間,對原路改善程度具有明顯優勢,且引道短約1 km,很大程度規避了新發地質災害和環境破壞的風險。
綜合比較后,推薦ⅠB方案。
1)高海拔隧道所處自然條件一般都比較惡劣,隧道方案的選定除了考慮地質情況及工程規模外,還應充分收集當地氣象資料,為方案的確定提供數據支持。
2)高原生態環境脆弱,工程建設對自然的環境影響是長期的,甚至是不可逆的,在高原上修建隧道應首先遵循環保選線的原則,盡量減少引道的規模,同時選擇條件優越的洞口,最大程度降低對自然環境的破壞。
3)高海拔超特長隧道往往是位于越嶺線上,隧道標高的選擇是控制工程規模的主要因素,應制定不同高程與長度的方案組合,綜合比較地形、地質、氣象、環境與工程效益等條件,確定合理的越嶺方案。
[1]四川省交通運輸廳公路規劃勘察設計研究院.省道303線巴朗山隧道工程預可行性研究報告[R].2008.
[2]阿壩州氣象局.省道303線巴朗山隧道氣象觀測分析報告[R].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