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華
近幾年來,省地方志辦公室在提高全省二輪志書整體編纂質量上采取了很多措施,我有幸參與了其中的評議和審稿工作,對一些地市和省直單位編纂的綜合志、專業志的質量有了一定了解,其中不乏優秀作品。這次審讀《測繪志》終審稿,更讓我刮目相看,如同進行了一次身心愉悅的短期旅行,令人難忘。
一、亮點閃耀全書
第一,篇目設計合理。全書將測繪工作分為大地測量、地形測量、地圖制圖、航空攝影與遙感、地理信息工程、工程測量、地籍與界線測繪、科技教育、測繪管理九大方面,從篇的層次看橫分門類做的比較純粹,重點工作不缺項。從篇、章、節的層次看,篇章節內在邏輯嚴密,歸類合理,輩分清晰。
第二,資料非常豐富。本部志稿資料系統完整,讓讀者眼前一亮。大地測量中平面控制測量將具體測量活動寫的很細膩,記述到這種程度,易于后人對這種測量方法、手段科學程度、準確程度的判斷。高程控制測量甚至幾日開始幾日結束,作業的技術依據、記錄方式都一目了然。地理信息系統應用通過政府應用、專業應用、重大事件測繪保障、極地測繪四節反映出該系統在1993年以來被應用到黑龍江省的城市建設中,已經成為政府部門和社會各行業進行宏觀決策、規劃設計和專項管理不可或缺的基礎平臺,在省情規劃、防洪排澇、國土資源監測等方面發揮出無可替代的作用。僅1998年一年省測繪局為抗洪救災提供地圖產品2萬余幅。第六篇工程測量設城市、水利、油田、農墾、林業、煤礦、航道和電力8章,記述了工程測量在森林資源普查、林區開發、大江大河的防洪抗洪、隧道開挖、礦山掘進以及市政工程、地下大型管道工程施工中發揮的前期型、保障性作用。第八篇科技教育用一張表完整地展示了1986—2005年的117項科研項目的名稱、項目來源、承擔單位、完成年份。國界線測繪,測繪工作精確到月和日,更是可貴,更有存史價值。這種以資料的優勢折射出的某項事業的魅力,始終是修志人員的追求。
第三,特點非常突出。專業特點不言而喻。測繪志的每一個內容都與專業有關。它的時代特點體現得也非常充分。從篇目上看,與首輪《測繪志》相比在第一層次“篇”上,新增了“航空攝影與遙感”、“地理信息工程”和測繪教育;在傳統內容地圖制圖下增加了“國土面積量算”,在工程測量中增加了“航道測量”、“電力測量”;在城市測量中增加了牡丹江和佳木斯兩市。作為一個技術密集型行業,黑龍江的測繪事業尤其是1990年以后,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在計算機、光電、網絡通訊技術和空間科學、信息科學方面的發展實現了質的跨越,還引進了全球定位系統、遙感、地理信息系統等高新技術。這些具有鮮明時代印記的測繪工作資料或集中或分散,讓志書變得時尚起來。
第四,圖文并茂。二輪續志的記述時限似乎近在咫尺,但圖片資料的匱乏仍然是現今志書編纂者的困惑。而《測繪志》卻讓我們眼前一亮,它以豐富的工作場景照片、形形色色的測繪圖征服了首批閱讀者。僅卷首就有彩色照片42幅,手繪地形圖樣圖2幅,數字化成圖樣圖2幅,各種比例的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圖樣圖8幅,彩色正攝影像圖2幅,遙感影像地圖6幅以及用4D手段制作的模型圖和地圖4幅。開篇就體現出專業的鮮明的特色和成就。另外深入志中,100余幅照片和45張流程圖、影像圖樣圖以及詳查圖恰當地穿插在節目之中,讓僵硬的文字靈動起來,真是令讀者悅目。
第五,總纂到位,語言過關。測繪志是經過精心總纂打造的一部好志。閱讀后,我便有了這種認識。一篇之內記述的內容,在資料排列的順序上有著嚴格的規范,很少看到交叉和遺漏。表的設計也特別注意細節的一致。每涉及到表中的時間排列,都遵照時序進行,如遙感影像產品表。另外測繪志的語言樸實、精煉,不拖泥帶水,全篇看不到套話和空話,言必有物。
二、撩撥感動情懷
其一,感動于資料存儲者的高度責任感。本志資料非常豐富,是志書中不多見的,處處可見細節,非常寶貴。足見多年來對工作資料的存儲已成為測繪部門的常態,已形成一種制度或者習慣,甚至可以說是測繪工作的一部分。一頁頁翻看志書,我都很感動,不由自主地去猜想保存資料的是怎樣一群人、怎樣一支隊伍,是憑著怎樣一種毅力,讓他們像對待科學嚴謹的測繪工作一樣,對待那些枯燥的文字和數據。也可能源于他們對工作的責任和熱愛,讓他們覺得那些圖樣、數據、文字并不冰冷,他們耐住寂寞,堅守職責,才讓我們看到了這一系列沉淀的歷史。從《測繪志》文檔管理中我們找到了這部志書資料豐富的答案,他們匯集、儲存了幾代測繪工作者辛勤勞動獲得的大量信息,館藏檔案資料中2005年僅國家測繪基準成果就有18 000余冊,相關資料41 000多份。這是巨大珍貴的資源。在此,我非常欽佩測繪局的資料工作者,也特別感謝測繪局的領導培養了這么敬業專業的資料保存隊伍,《測繪志》以其記載的豐富性更為志書大家庭增添了一抹亮色。
其二,感動于測繪人員的敬業精神。審讀測繪志,讓我了解了野外測繪的艱苦,是非一般常人所能堅持和忍受的。大興安嶺地區二等導線測量恰逢初春,寒意正濃,測繪人員曾掉進冰冷的河水中;延壽二補網改造,測繪人員在三九天將設備、生活用品人拉肩扛進林海雪原的荒蕪之處;水利測量人員野外作業,穿著厚重的棉衣在冰河中跋涉。這些描述在志書中還不多見,我覺得是一種創新性嘗試,讀后很感動,激發了讀者對這個專業的好奇和學習了解測繪專業知識的渴望,也令人們對測繪人員無畏險境、無私付出油然而生敬意。這類具有人文色彩的描述如果取舍得當,必將增加志書的可讀性、鮮活性,其實這也是志書詮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種探索或者嘗試。
但從高標準要求,志稿還有幾個小的問題應引起注意。如從設計看章下、節下、目下、目目下都有序言性文字,有的是沒有意義的;有的可以單獨立題;又如相比首輪志書,測繪隊伍占了一章,9類測繪隊伍用9節記述的情況,二輪測繪志測繪隊伍沒有體現在篇目上,正文中記述的也很少;再如以事系人時對人的事跡取舍拿捏的不合適。經常是在記述了具體測量活動中一個人物忘我無私的表現外還記述了她一個時期的突出表現,與本次記述的主題銜接不上。此外個別寫法還有問題等等,都還需在下一步修改中調整完善。
我想,《測繪志》雖然還有些問題,但卻是一部令人稱道的作品,讀后的心情完全與杜甫的詩句“漫卷詩書喜欲狂”吻合起來。我相信,經過再次雕琢,它的功能在出版后的利用中會得到充分的體現,它的存世價值更會彰顯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