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丹萍
[摘 要]中國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而且積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擬從教化方法和修身方法這兩種古代主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入手,對其內容、特點及功能加以分析總結,從中探究其對我國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教化方法;修身方法
所謂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一定的階級、政黨、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1]在我國古代,雖然沒有使用過“思想政治教育”這一概念,但它作為歷代統治階級進行思想文化統治的方法,卻是客觀存在的,只是其表現形式、名稱及功能與今天有所不同而已。對中國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進行梳理考察,更有利于我們在揚棄的基礎上繼承古代優秀的思想政治教育傳統和方法遺產,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現代發展。
我國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萌芽于原始社會,發展于奴隸社會,繁榮于封建社會。原始社會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主要體現在集體生產勞動和原始宗教活動中,主要采用語言的口耳相傳和對實際行動的模仿方式進行。進入奴隸社會以后,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貢獻最大的便是周公的“制禮作樂”,把德育作為教育的主要內容。春秋時期以后奴隸主階級統治逐漸崩潰,封建制度逐步建立,隨著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教育也日益發展,諸子百家,提出各種各樣的倫理道德教育的理論和方法,尤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所創立的理論和方法最為系統。進入封建社會后,特別是自漢代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儒家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論和方法便一統天下,成為后來歷代封建王朝維護其統治的有效手段。[2]
一、中國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典型方法
(一)教化方法
教化,是一種有組織有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種“上施下效”的教育活動。所謂教化方法是指用統治階級的正統思想對教育對象進行有目的、有組織的理論灌輸并使教育對象接受這些思想的一種教育方法。[3]教化方法強調教育主體從外部對教育客體進行正確思想意識的灌輸,是一種外化方法,是將社會思想政治品德個體化的方法。教化方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思想灌輸
灌輸是教化的基礎,統治者為了傳播儒家思想,使儒家的經典《詩》、《書》、《春秋》、《論語》、《孟子》等得以普及,歷代統治者采取了編寫和普及蒙書的手段,來灌輸儒家倫理道德思想。將經書改編成通俗易懂、喜聞樂見、容易頌記傳播的故事,如《三字經》、《女兒經》、《千字文》、《二十四孝圖》等等,用這些方式來傳播儒家道德思想,使其在民間大量推廣流傳。為了傳播思想道德教育,興辦學堂等,從而達到普及儒家思想道德教育目的。
2.化民成俗
中國古代化民成俗的方法很多,一是在群眾生活和生產過程中規定許多特定禮俗,將儒家道德要求融進飲食、起居、禮儀、婚姻、游藝競技等日常生活之中,在民眾中經過推廣普及形成民俗文化。二是制定鄉規民約、家法族規,對違反封建禮教和道德規范者給予相應的處罰。三是重視獎懲機制,表彰楷模,勸誡愚劣。歷代統治者對各地發現、推薦的道德典范,通過加官晉爵、樹立牌坊、修建祠堂等方式,表彰孝子賢孫、貞女義婦和濟貧救災、施善鄉里的人和事,倡導社會道德風尚。在表彰楷模的同時,對不良現象進行教育勸誡。四是在地方設置孝悌、力田、里正、伍長等官職專事教化之責,作為強化思想道德教育的一種手段。[4]總之,化民成俗有兩種主要形式,一是統治者的強制訓化,二是民間自發養成。
3.身教示范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身教示范,即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強調教育者應是倫常的完美體現者,是學生的道德楷模,要以自己的負責精神、謙恭態度和博學多知來教育、感化學生,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為學生樹立好典范,以此實現道德教育效果的最大化。[5]中國古代的統治者也注重官吏的身正示范,鄉官里吏,自為表率。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古代的有識之士都比較注意處處以身作則,以自己的高尚行為和偉大的人格力量感動學生。[6]
4.踐履篤行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如果僅學會夸夸其談,而不能夠身體力行,那么,就不能算是真正學到了道德。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知而不行不是真正的“知”,只有身體力行,才可能真正掌握。中國古代思想教育特別強調“行”,反對空知不行,學而不用。
(二)修身方法
所謂修身方法是中國儒家強調的自我修養、自律自教的個人道德修養的方法。其特色是開發人的內在積極性,發揮內因作用,強調自覺性。修身方法更注重強調教育客體自身思想意識的轉化,是一種內化方法,是將個體思想政治品德社會化的方法。儒家將修身與治國聯系在一起,將思想道德教育方法作為治國的手段之一,提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邏輯公式。自修有以下四種典型的做法:
1.認知自我修養——學思結合方法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和思是解決個人認知問題的主要方法和基本途徑。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強調學思并重,受教者不是被動地學習,而是在思考中主動地學習。受教者在認真地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又需要不斷積極地思考,學思相結合,努力在求學途中做到不懈怠不迷惘。
2.思維自律修養——自省方法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儒家認為自我反省是完善人格,達到圣人、真人的途徑。因此,十分強調省察克制,對自己的道德品質嚴格要求,注重反省內求,遇到矛盾沖突時首先檢查自己的不足,自我反省,處理好人際關系。
3.言行自律修養——克己方法
克己是一種重要的修身手段,是指在自省之后要自制和克制,要用社會道德標準來約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做到“克己復禮為仁”,用“禮”約束自己的行為,務求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倫理道德的要求。克己的具體方法有“四勿”、“三欲”等,即非禮勿聽,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克欲,禁欲,寡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