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國家與農民關系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2014-11-10 22:32:24周芳名鄭中華
黑龍江史志 2014年20期
關鍵詞:國家

周芳名+鄭中華

對于中國政府與農民的關系問題進行探討的歷史,可以說跟這個問題存在的歷史一樣悠久。自古以來,“官民關系”一直是許多有識之士關注和思考的主題。近百年來,中國大陸國家與農民關系的歷史與現狀、未來發展方向一直是海內外研究中國農村問題的社會學家、政治學家、人類學家關注的焦點。他們的研究卓有成效,提出了許多富有創建和概括力、解釋力的理論概念,雖然不同領域的學者的研究視角、方法有所不同,但是對其研究的內容和成果進行分析和概括,筆者認為已有的研究主要做了兩方面嘗試:一個是對國家與農民關系特點進行了多元化解讀,另一個是對改善國家與農民關系的路徑進行了有益探索。本文主要從這兩方面對近百年來國家與農民關系研究的成果進行述評,并嘗試提出未來進一步研究的努力方向。

一、國家與農民關系的基本特點

國家與農民關系的特點本質上表現為國家通過各種途徑對農民的治理,因而國家與農民關系的演變即是治理形式和治理結果的綜合。通過梳理各個領域國家與農民關系的研究,雖然視角和切入點有所不同,但是我們可以從這些研究中發現國家與農民關系呈現出兩個基本特點:

(一)國家通過地方權威實現對農民的間接控制

國家通過地方權威對農民的間接控制是社會正常發展時期國家對農民的治理形式。張靜認為,國家總是通過地方權威,而不是企圖取代他們治理地方社會。從歷史的角度看,這種關系狀態在三個時期以不同形態出現。

1.“鄉紳社會“模式下的間接控制

19世紀60年代,有學者提出“鄉紳社會”模式來解釋傳統社會國家與農村的關系,這種觀點將封建文人視為國家與鄉村社會之間的中介。紳士具有雙重身份:他們既是國家政權的后備軍,又是鄉村社會中的富豪。紳士起著平衡的作用,即封建王權強盛之時,紳士平衡著國家其鄉村社會的利益,但在動亂和王朝衰落之時,紳士們便傾向于代表其自身的利益。費孝通指出:在傳統中國鄉村社會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雙軌政治”構架下,士紳是一個連接點。“在鄉村,政府除了利用官方的地方行政控制系統以外,更多的是依靠家族制度與地方紳士來實行間接統治,家族制度與地方士紳則構成非官方的地方控制。”(1)“皇權—士紳—小農”三層結構(2)也是對傳統社會國家與農民關系的描述。杜贊奇認為權力的文化網絡揭示了傳統社會國家政權深入鄉村社會的的途徑和方式。“文化網絡不僅溝通了鄉村居民與外界的聯系,而且成為封建國家深入鄉村社會的渠道,通過這些渠道,封建國家使自己的權力披上合法的外衣。(3)

2.雙重經紀體制控制

杜贊奇認為,到了七八十年代,“鄉紳社會”理論已經不能廣泛的解釋很多問題,他提出經紀模式取代鄉紳社會模式解釋清末和民國期間國家與鄉村的關系。“19世紀末,清朝政府通過雙重經紀來征收賦稅并實現其主要統治職能。”(4)他將經濟學中的“經紀”概念運用到國家對鄉村社會的治理當中,提出了國家經紀的概念,并區分了收取中介一定費用、通過職權謀取自身利益的“營利型經紀”和村社自愿組織起來負責征收賦稅并完成國家指派的其他任務、以避免與營利型經紀打交道的“保護型經紀”。在杜贊奇看來,代表國家政權行使權力的“地方”(亦稱地保或鄉保)是典型的營利型國家經紀。“國家政權利用地方為其服役,但并不提供報酬,也無意將其納入官僚機構。地方通過壟斷國家與村莊之間的聯系而獲得了某種權力,利用其職權損公肥私,騷擾村民。“(5)而在杜贊奇前,圍繞“地方”一職在連接國家與鄉村社會的職能問題上,一些學者提出了不同的見解,蕭公權認為地方是鄉村社會的代表(6),西方學者約翰·瓦特等人則認為,地方并不代表鄉村社會,也不是鄉村利益的保護者,而是縣衙之下由知縣任命并向知縣負責的下層吏役。(7)左伯富則認為地方有雙重職責,他既是鄉村社會的代表,又是政府的聯絡員,不應該將地方的兩種職能對立起來。(8)這些觀點爭論的焦點是“地方”的官僚屬性、村莊屬性還是雙重屬性決定了其屬于哪一類型的經紀。經紀模式和鄉紳社會模式的共同點在于兩者都強調國家是通過地方隊對鄉村社會控制的,但是經紀模式突出了作為國家與農民中介的地方的性質有營利型和保護型的分化,而不是將鄉紳看做一個整體。

杜贊奇還勾勒出了國家經紀體制的演變:19世紀時,保護型經紀被普遍應用,封建國家發現她是比營利型經紀體制更為優越的深入鄉村社會的工具。而在20世紀的華北大地。當營利型經紀膨脹發展之時,他們必然侵入保護型經紀體制之中,從而使其保護功能漸失而逐步變質。到了民國時期,隨著國家權力的加強,一大批營利型甚至掠奪型經紀被拋向社會,他們改頭換面,繼續控制著村莊與國家政權之間的聯系,從而使得村莊不得不重建舊式的保護型經紀體制。(9)在杜贊奇之后,學術界一些學者對經紀體制的適用性做了研究,趙泉民認為,“經紀”體制是傳統精英政治體制向現代官僚政治體制過渡的必然的階段(10)。吳毅在對四川雙村的研究中指出:20世紀上半世紀急劇的社會轉型使得鄉村社會權力結構發生了變異從而使得杜贊奇的經紀體制難以為繼,四川雙村的二重權力結構已經不是簡單地用“保護型經紀”取代“營利型經紀”所能解釋的。(11)但是,也有學者認為,杜贊奇的經紀模式依然很符合目前鄉村社會的現實,楚亞成的研究發現,“鄉政村治”模式主導下的鄉村治理,給鄉鎮政府權力自我擴張和利益自我膨脹的空間,使鄉鎮政府步入“既非純國家的,又非純社會的”狀態,引致新一輪“國家政權內卷化”和“經紀體制”的復活。(12)這些爭論的焦點在于經紀體制模式是否能夠用來解釋變化了的國家與農民關系。

3.以基層政權為代理人的間接控制

這一關系模式的形成是由于近代以來的國家政權建設,基本內容就是國家行政權力從縣級下沉到鄉鎮級,鄉鎮稱為國家的基層政權組織。杜贊奇認為:“當國家政權確認政府和鄉村社會之間聯系的中介人是區公所職員和村莊領袖們之后,原來作為國家和鄉村中介人的“地方”職權大為削弱了。原先那種村莊間形成的保護型經紀體制控制“地方”的作用也消失了。”他的觀點表明,隨著國家政權建設不斷深入農村,清朝末期形成的連接國家和農民的雙重經紀體制也在逐步消失,取代其作用的是基層政權。在此背景下,學術界興起了對基層政權研究的熱潮,研究的主要焦點在基層政權的性質。張靜認為,基層政權是國家在基層名義上的代理人,國家的主要影響區域主要在城市或者縣鎮,基層政權實際管制著鄉村。(13)他還通過對比改革開放前后基層政權的性質提出了“政權經營”的概念,指出鄉(鎮)村基層政權在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之后(尤其是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之后)所逐漸發展出的“政權經營者”的基本特征。(14)由此,楊善華區分了人民公社時期的“代理型政權經營者”和20世紀80年代財政體制改革后的“謀利型政權經營者”。(15)周飛舟認為基層政權經歷了傳統社會的“汲取型”到稅費改革之前的“半汲取型”再到之后的“懸浮型”性質的轉變(16)。有學者認為,改革開放之后,基層政權尤其是發達地區的基層政權可能是一個自利的理性人,一個具有自我利益的實體,它可能既不會代表國家利益,也不代表普通農民的利益,而是從國家的制度安排中謀求自身的利益。(17)這些對近代以來國家基層政權性質的探討向我們提供了認識國家通過地方權威控制農民的形式的轉變:基層政權與鄉紳和鄉村經紀人的差別在于雖然它活動的場域在地方社會,但是它是隸屬于國家官僚體系的,在國家政權現代化建設進程中,他始終充當地方權威連接國家與農民的中介,其代表性作用在人民公社時期發揮得淋漓盡致。

4.利用鄉村精英的間接控制

基層政權在連接國家和農民的中介作用并沒有在部分學者那里得到認同,由此一些學者將目標轉向鄉村精英,和傳統社會對鄉村精英的研究不同,近期對鄉村精英的研究區分了體制內精英即村干部和體制外精英兩類。對體制內精英的研究的焦點著眼于國家、村政精英、農民三者的關系,討論中間一環—村干部在國家與農民之間的中介作用。雖然這方面的研究頗多,但是學者們爭議的焦點在于體制內精英的三種偏向:一種是國家偏向,羅澤爾、李建光認為國家是委托人,村干部作為國家的代理人進行管理,而村干部則從這種委托—代理行為中獲得利益(羅澤爾、李建光,1992)。另一種是村莊偏向,Oi提出了“庇護”關系理論,認為村隊干部是農民與國家、農民與市場之間的中間人,村民通過充當其庇護人的村隊干部作為中介與國家發生聯系,國家被地方層的代理人——村隊干部所代表,而地方干部代表他所在集體及本人的利益(Oi,1989);馬明潔提出了“社區經紀人”理論,認為村干部的權力由鄉里賦予或認可,而其實際運作則以社區利益為基礎,在完成國家要求或實現社區利益的過程中收益(馬明潔,1996)。再一種是無偏向性,徐勇認為體制內精英扮演著既要代表鄉政,又要代表本村群眾的雙重角色(18),這是這一狀況最理想的狀況。但是有學者則認為體制內精英的無偏向性則主要表現為其演化為一個自利的實體:宿勝軍提出“承包人”的概念,指出村莊精英集團具有“承包人”的角色,是有組織的利益實體(宿勝軍,1997);吳毅則認為村干部面臨的村莊環境驅使其越來越成為國家與村莊雙重邊緣化的群體(19);王思斌提出“邊際人”理論,認為村干部處于官方系統與民間系統之間的“邊際地位”。就體制內精英的偏向性,有學者從歷史角度和區域環境角度分析了這種偏向性。

對體制外精英的研究著眼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體制外精英的生成機理,仝志輝、賀雪峰認為是村民的政治無力感及其與體制精英的“代理矛盾”,導致體制外精英有可能成為他們不可多得的利益代言人;(20)金太軍認為體制外精英的崛起與人民公社解體后村莊分化的加劇密切聯系,農村改革促成了各類精英的崛起;(21)程為敏認為體制外精英是體制內精英無力代表農民利益的背景下村民的一種選擇。另一方面是體制外精英的角色和地位的討論,孫立平提出“國家—民間統治精英—民眾”的互動關系模式(孫立平,1994)。金太軍則通過分析體制外精英與體制內精英的互動討論了其對村級治理的影響。“如果體制外精英以其在村民中的影響力來挑戰體制內的精英的權威,村級權力的合法性便有可能大為削弱;如果體制外精英愿意與體制內精英合作,他們就可能憑借在普通村民中的影響力來提高村級權力的合法性,治理精英的權力和效能大為提高。(22)張靜提出的“行政吸納政治”(張靜,2001)的概念,如果體制外精英被行政體制吸納,則會影響其權威的來源從而導致其代表村莊的傾向性發生轉變。

(二)直接控制目的與斷裂結果的悖論

通過分析已有的國家與農民關系的研究還可以發現一個現實:國家總是試圖通過各種方式深入農村社會以實現全面、深入控制農村的目的,但是現實的結果卻是國家與農民關系的斷裂。

1.中央集權體制下國家與農民關系的斷裂

有學者指出:中國從國家于社會之中產生之日起便反過來侵吞了社會,以皇權為核心的中央集權的政治系統與一盤散沙的弱小社會并存,表現出強國家、弱社會的基本特征。(23)政府行政權力自上而下是一貫之的,鄉村社會不存在完全游離于行政權力之外、可以與強大的行政權力相抗衡的社會性或自治性權力。但實際上,傳統中國國家自上而下的權力沒有也不可能深度介入到農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傳統國家與基層社會是相互隔離的。(24)一方面,傳統中央集權國家有著嚴密的自上而下的控制體系,“家族以族權的方式演化成為一種超個人、超家庭的巨大力量,而且與滲透進村落社區的行政組織結合稱為政治力量。”(25)“我國歷史上大部分時期,血緣共同體并不能提供—或者說不允許被提供有效的鄉村自治資源,更談不上以這些資源抗衡皇權”。(26)有學者指出:中國長期實行的保甲制度對基層社會有著十分嚴密的控制功能,(27)保甲體系帶來的是自上而下的政治軌道,它可以直達每家每戶,事實上,這個體系可以說是把警察體系引進了每家每戶。(28)另一方面,傳統國家與農民關系的斷裂卻是一個事實。馬克斯韋伯指出:“正式的皇權統轄只實行于都市地區和次都市地區,出了城墻之外,統轄權威的有效性便大大減弱乃至消失。”(29)吉登斯認為,在任何形式的傳統國家中,政府對社會的控制都被限制在城市之內,同時國家象征體系和宗教與一般人民的“民俗”保持相當大的距離,這便導致監視力的軟弱。(30)王先明指出:“傳統中國的治理結構有兩個不同部分,它的上層是中央政府,并設置了一個自上而下的管制系統,它的底層是地方性的管制單位,由族長、鄉紳或地方名流掌握。(31)張靜進一步分析:“這種治理結構的基本特點是兩種情況的結合;文化、意識形態的統一與管轄區域實際治理權的“分離”。(32)

2.國家政權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國家與農民關系的斷裂

杜贊奇認為國家政權的現代化建設深入鄉村的過程破壞了鄉村的權力文化網絡從而導致近代國家政權深入鄉村的失敗。“20世紀時,國家政權在竭盡全力放棄甚至摧毀文化網絡之時,其建立新的溝通鄉村社會的渠道又進展甚微,這只能削弱國家政權本身的力量。(33)金太軍分別分析了晚清政府的現代化建設、民國的保甲制和新中國成立后的人民公社體制建設、鄉政村治模式背景下國家與農民關系隔離的狀況。“從某種意義上講,是晚清政府推進現代化的努力加速了晚清政府的覆沒。構成晚清政府現代化努力失敗的重要原因,是農村基層組織無法為晚清政府提供滲透帶農村社會的能力。”“民國政府雖然可以借報價制度來達到攤丁派款的目的,卻日益喪失了農民的信任,正因為一般農民對保甲組織信任程度很低,因此它不能成為動員農民的有效力量,導致南京政府難以真正滲透到鄉村社會。”(34)在人民公社的“政社合一”的凝固化結構中,村社組織的行政化使公共權力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深度直接深入鄉村社會的各個角落。(35)但是,人民公社體制下的權力機構是嚴重失衡的、一邊倒的,甚至是單一的,它使國家配置社會資源的成本急劇升高,國家面臨著向社會滲透的財政制約,社會發展潛能受到極度抑制。(36)改革開放后形成的“鄉政村治”模式下,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均衡造成鄉村政治出現發展型、維持型、癱瘓型(37)三種形態差異。“癱瘓型社區是因為國家政權退出后,未能建立起相應的整合機制,鄉村基本上處于無組織狀態,國家的政治輸出渠道受阻,國家對社會、社會對個體處于失控狀態。”(38)張靜認為:近代以來基層政權的各種變遷,其外部動因在于試圖加強國家的控制能力,而實際上,這種意圖并沒有取得真正的成效,“近代地方權威的官僚化使地方權威‘公共身份的授權來源轉移至官府系統,而其與地方社會政治利益的關聯性逐漸弱化,使得地方權威的中介角色—傳達、保護共同體利益的角色隨之弱化;地方權威的官化過程,并沒有在社會和國家之間建立新的聯系。國家已經意識到,相當部分鄉村基層組織的作用,不是連接國家體制和社會,而是起著離間他們的作用,從而影響著基層的穩定。”(39)

二、改善國家與農民關系的路徑探索

已有研究從各個視角勾勒出了國家與農民關系變遷過程中呈現的基本特點:國家總是試圖通過地方權威而不是繞過它實現對鄉村社會的控制是國家與農民關系的基本狀態,但是近代以來國家政權建設在試圖加強對農村直接控制力度的過程中一定程度上破壞國家與農民的連接中介,造成了直接控制目的與斷裂現實的悖論,于是學者們大體從以下幾個方向對改善國家與農民關系作了有益的探索。

基層政權授權來源轉向:張靜認為近代以來國家政權建設將基層政權的授權從地方社會轉向官方系統,從而造成了地方權威隔離國家與農民的現實。所以他指出:“社會授權關系在基層治理中的作用,是防止權威和社會的脫機乃至對立,因為它能夠避免脫節積累引致的政治沖突和治理困難。因此,以制度化的方法確立權威的社會性來源,強化權威的社會基礎,是基層長治久安的根本。”(40)眾多學者寄予厚望的“村民自治”基本上是遵循這一邏輯的。張靜認為村民自治實質是國家通過動員村民共同監督基層政權的方式,通過鄉村的選舉保證了權威和社會利益的制度化連接。不少學者認為村民自治是從上而下推動中國民主發展的突破口。(41)程為敏認為村民直接選舉是“弱者的強武器”(42),是在村莊政治格局中處于弱勢地位的農民憑借其在人數上的優勢從體制外選擇自己利益代言人的制度保證。

共同利益空間建構:樊志認為:公共利益空間的建構提供了一種可以逾越國家、基層政權、農民之固有界限而鑄造新紐帶的有效途徑,改組了三者之間的原有格局,并在他們之間重新塑造新的關系和結構。(43)他通過解讀山西一個村委會的選舉分析了村莊精英建構公共利益空間的技術:“在村莊內部分化嚴重的情況下,運用微觀的技術造成精英與村民之間的利益聯結,建構了共同的私人利益;在國家成為村莊政治‘不退場配角時,努力取得國家的認可和支持,并使用微觀技術將這種認同和支持作為資本來贏得村民的信任,從整體上建構共同利益空間。這一建構過程模糊了村莊中國家與社會的邊界,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國家、基層政權和農民的分立,建構出了共同的利益空間。這一方式突出了村莊精英在建構國家和農民關系中的重心作用。

民間權威復興:一些學者認為,近代以來國家政權現代化建設摧毀了傳統的以家族、士紳為代表的傳統的民間權威,從而使得國家政權在基層的合法性受到挑戰。鑒于傳統的民間權威在連接國家與農民關系、整合鄉村社會中的突出作用,部分學者提出民間權威的復興是改善鄉村秩序的一種途徑。杜贊奇提出通過重新整合遭到破壞的鄉村文化網絡來抵制營利型體制的膨脹引發的國家政權內卷化。王銘銘的研究發現了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民間權威”復興的現實,并對這一現象給予了高度評價:“從歷史的角度觀之,民間權威中心的起源,是對現代國家政權向地方滲透的文化反應。從社會角度看,民間權威中心在地方社會中扮演著不可缺失的中介角色。”(44)

合作組織興起:改革開放后,發達地區鄉村社會興起的各類經濟合作組織在整合鄉村社會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于是合作組織在許多學者那里成為整合鄉村關系的方式。王立勝認為發展農村合作組織是農村現代化社會基礎再造的重要路徑。“在國家的力量無法到達每一個農村的“神經末梢”的情況下,農村生產力水平低下與生產生活復雜性之間的矛盾必須依靠農民合作來解決。”(45)他還指出了解決中國農民合作化困境的路徑:村莊“外人”的介入是農民合作的催化劑,他組織應成為中國農民合作化建設的主要手段。有學者研究發現企業化組織是公社體制解體后一種新型的鄉村整合方式,“在這種組織里,政黨是領導機構某企業化組織則是連接個人的中介,國家通過中介組織管理社會。國家權力進入社會的途徑如下:國家政治輸出給企業化組織,再由企業化組織中介傳遞給個人”。(46)

三、未來研究的努力方向

綜上所述,近百年來國內外對于中國大陸國家與農民關系的研究成果一方面為我們從多元化視角解讀了國家與農民關系的特點,并清晰勾勒出了二者關系發展的脈絡,這對于我們認識、研究國家與農民關系的歷史和現狀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另一方面,眾多領域學者對改善當前我國國家與農民關系的路徑進行了孜孜不倦地探索,這不僅切實解決了一些實際問題,并且為我們更進一步探索不斷變化的形勢下改善國家與農民關系和鄉村整合的方向提供了一定指導。盡管如此,筆者認為,在新形勢下,國家與農民關系的研究還可以在以下兩個方面進一步延伸:

一是繼續探究闡釋國家與農民關系狀態的新視角。已有的研究對不同歷史時期國家農民的連接方式進行了詳細的研究,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地區差異的日益凸顯和多元化,無論是解釋歷史的還是現狀的視角都不能一勞永逸地解讀我國當下各個地區國家與農民關系出現的新變化;再者,已有的解讀國家與農民關系的方式基本是屬于從正面直接入手的,這種方式可能會造成對一些表面現象的誤解,因此,我們應該通過側面現象入手,解讀一些農村現象背后隱藏的國家與農民關系的本質。

二是改善國家與農民關系的路徑尚需進一步探索。學術界對于改善國家與農民關系的路徑分別按照理論和經驗兩條思路進行了探索,筆者認為,已有的探索基本上把握住了改變的方向,但是在具體路徑適用性問題尚存在質疑,比如村民自治在重構國家與農民關系當面被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近年來我國各地進行村民自治的實踐其實并不是很理想,張靜指出一些地區的自治仍然是傳統的“權威性自治”而不是理想的“代表性自治”,村民自治的效果由此在學術界引起了眾多爭議;再者,一些地區成功的經驗本身具有很強的地域性特色,推廣的可能性極小,比如民間權威復興。這些都要求我們通過深入調查研究不同地區的情況繼續探索改善國家與農民關系的方向。

注釋:

(1)朱慶葆:《危機中的政治嬗變》,《中國現代化史》第1卷,上海三聯書店1995年版,第28頁。

(2)孫立平:《改革前后中國大陸國家民間統治精英及民眾間互動關系的演變》,《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1994年春季號。

(3)[美]杜贊奇.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0頁頁。

(4)[美]杜贊奇:《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4頁。

(5)[美]杜贊奇.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6頁,45頁。

(6)蕭公權:《中國鄉村》。

(7)瓦特:《晚清之地方官》,第190頁。

(8)佐伯富:《清代的相約和地保》,第90-91頁。

(9)[美]杜贊奇.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3頁頁。

(10)趙泉民:《“經紀”體制與政府強制性制度變遷績效———20世紀前半期中國鄉村社會權力格局對合作社影響分析》,《江海學刊》,2009年第2期。

(11)吳毅:《宗族權威的變異與經紀模式的消解——20世紀上半葉四川雙村二重化權力形態變遷的個案研究》,《文史哲》,2003年第4期。

(12)楚成亞:《鄉鎮政府自我利益的擴張與矯治》,《中國政治》,2000年第2期。

(13)張靜:《基層政權—鄉村制度諸問題(增訂本)》,第310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4)楊善華,蘇紅:《從“代理型政權經營者”到“謀利型政權經營者”—市場經濟轉型背景下的鄉鎮政權》,《社會學研究》,2002年第1期。

(15)楊善華,蘇紅:《從“代理型政權經營者”到“謀利型政權經營者”——市場經濟轉型背景下的鄉鎮政權》,《社會學研究》,2002年第1期。

(16)周飛舟:《從汲取型政權到“懸浮型”政權———稅費改革對國家與農民關系之影響》,《社會學研究》,2006年第1期。

(17)王道勇:《國家與農民關系的變遷—以實地農民為例》,第33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18)徐勇:《村干部的雙重角色:代理人與當家人》,《二十一世紀》(香港)1997年8月號。

(19)吳毅:《雙重邊緣化:村干部角色與行為的類型學分析》,《管理世界》,2002年第11期。

(20)仝志輝、賀雪峰:《村莊權力結構的三層分析-兼論選舉后村級權力的合法性》,《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第1期。

(21)金太軍:《村莊治理與權力結構》,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93頁。

(22)金太軍:《村莊治理與權力結構》,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09頁。

(23)李略:《市民社會和社團主義》,《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1999年春季號。

(24)金太軍:《村莊治理與權力結構》,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7-28頁。

(25)王立勝:《中國農村現代化基礎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3頁。

(26)秦暉:《傳統中國帝國的鄉村基層控制:漢唐間的鄉村組織》,黃宗旨主編《中國鄉村研究》第一輯,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第30頁。

(27)王立勝:《中國農村現代化基礎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4頁。

(28)費孝通:《中國紳士》,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54頁。

(29)馬克斯.韋伯:《儒教與道教》,江蘇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頁。

(30)王銘銘,王斯福:《鄉村社會的公正、秩序與權威》,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第24頁。

(31)王先明:《近代紳士》,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1頁。

(32)張靜:《基層政權—鄉村制度諸問題(增訂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7頁。

(33)[美]杜贊奇:《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頁。

(34)金太軍:《村莊治理與權力結構》,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7、40頁。

(35)[美]費正清:《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1949-1956)》,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2頁。

(36)金太軍:《村莊治理與權力結構》,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7頁。

(37)張厚安:《中國鄉鎮政權建設》,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85頁。

(38)金太軍,施從美:《鄉村關系與村民自治》,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09頁。

(39)張靜:《基層政權—鄉村制度諸問題(增訂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7、29-31、4頁。

(40)張靜:《基層政權—鄉村制度諸問題(增訂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6頁

(41)徐勇:《村民自治:中國憲政制度的創新》,《中共黨史研究》,2003年第1期。

(42)楊善華,程為敏:《當代中國農村的社會生活》,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09頁。

(43)楊善華,程為敏:《當代中國農村的社會生活》,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50頁。

(44)王銘銘,王斯福:《鄉村社會的公正、秩序與權威》,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第93頁。

(45)王立勝:《中國農村現代化基礎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3頁。

(46)金太軍,施從美:《鄉村關系與村民自治》,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07頁。

作者簡介:周芳名,1985年9月生人,女,重慶銅梁人,漢族,碩士研究生,萬州區委黨校科社黨建教研部副主任,研究方向:社會學,社會分層。鄭中華,1983年6月生人,男,湖北省恩施人,土家族,碩士研究生,萬州區委黨校教務處副主任,研究方向:管理學。

猜你喜歡
國家
國家公祭日
環球時報(2022-12-14)2022-12-14 16:46:27
“求一可愛國家而愛之”
國家
學生天地(2020年22期)2020-06-09 03:07:52
《12·13 國家公祭日》
正是吃魚好時節!國家呼吁多吃魚,這五種魚你一定都吃過,但你知道好處都有什么嗎?
當代水產(2019年4期)2019-05-16 03:04:56
能過兩次新年的國家
把國家“租”出去
華人時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看中了他吃國家糧
奧運會起源于哪個國家?
國家為什么會失敗
上海國資(2015年8期)2015-12-23 01:47:33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欧美日韩在线国产|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伊人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 91综合色区亚洲熟妇p| 综合社区亚洲熟妇p| 国产69囗曝护士吞精在线视频| 人妻熟妇日韩AV在线播放| av午夜福利一片免费看| 91综合色区亚洲熟妇p| 91午夜福利在线观看精品| 亚洲码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不卡在线视频| 日韩福利视频导航| 少妇露出福利视频| 韩日午夜在线资源一区二区| 亚洲一区二区约美女探花| 美女被躁出白浆视频播放| 99爱视频精品免视看| 久久免费观看视频| 免费观看三级毛片|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无码| 国产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午夜国产不卡在线观看视频| 激情无码字幕综合| 在线免费观看a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7777| 亚洲丝袜第一页| 日韩天堂网| 亚洲av无码牛牛影视在线二区| 国模私拍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网址在线| 99视频免费观看| 中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免费视频| 夜夜拍夜夜爽| 国产91视频观看| 国产成人夜色91| 99视频在线看| 中国国产高清免费AV片| 国产高清又黄又嫩的免费视频网站| 亚洲黄色高清| 高清国产在线| 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影院八| 国产精品无码在线看| 免费中文字幕一级毛片| 免费可以看的无遮挡av无码| 色综合手机在线| 麻豆精品在线| 九九九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 国产在线观看成人91| 欧美在线精品怡红院| 亚洲资源在线视频|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国产Av无码精品色午夜|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蜜芽| 欧美不卡在线视频| 成人午夜久久| 国产97视频在线|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导航| 国产成人禁片在线观看| 草草线在成年免费视频2| AV色爱天堂网|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 五月激情婷婷综合| 国产精品密蕾丝视频| 亚洲熟女偷拍| 国产91特黄特色A级毛片| 亚洲精品第五页| 久久精品最新免费国产成人| 91免费国产高清观看| 精品国产中文一级毛片在线看|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色快速| 国产午夜精品鲁丝片| 无码专区国产精品一区|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女熟高潮视频| 少妇极品熟妇人妻专区视频| 亚洲无码日韩一区| 一级不卡毛片|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