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玉玲
[摘 要]黑龍江省是一個農業大省,隨著農田面積的不斷增長水土保持的重要性也越來越突出。19世紀以前,黑龍江地區山地和丘陵區多為森林和草原所覆蓋,未發現明顯的水土流失現象。當前,隨著全省農田面積的不斷增長水土保持的重要性也越來越突出。
[關鍵詞]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水利
黑龍江省是一個農業大省,隨著農田面積的不斷增長水土保持的重要性也越來越突出。19世紀以前,黑龍江地區山地和丘陵區多為森林和草原所覆蓋,未發現明顯的水土流失現象。到了清朝,沙皇俄國政府修筑“中東鐵路”時,設伐木場幾十處,在鐵路沿線兩側,亂砍濫伐林木,形成了大面積的殘破過伐林和荒山禿嶺。與此同時,清朝政府大面積移民墾荒,使大片森林和草原被破壞。中華民國政府為“實邊興墾”,大力向黑龍江地區移民,大量開墾土地。東北淪陷時期,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對黑龍江地區森林實行掠奪式的“官營”采伐,在黑龍江林區修筑十幾條鐵路,搶運搶伐,破壞森林面積達600萬公傾,形成大量荒山禿嶺,進一步加劇了水土流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雖然注意控制水土流失,但由于對森林重采輕造,采育失調和亂砍濫伐,以及開山采石,破土取沙,毀草開荒,水土仍繼續流失。20世紀50年代黑龍江省開展水土保持工作調查時,全省已見千溝萬壑。
1956年,全省各級政府對水土流失危害的嚴重性有了清醒的認識。為在全省開展水土保持工作,黑龍江省人民委員會決定增設省水土保持委員會。省水土保持委員會正式成立后,系統地研究和分析了水土流失情況、類型、危害和成因等,并提出了治理措施。1957年,省水土保持委員會辦公室改為省水利廳水土保持處,負責全省的水土保持工作。
1956~1959年,全省先后在克山、泰來、尚志、賓縣建立了水土保持實驗站,進行科學實驗工作。通過典型示范和科學實驗,全省水土保持工作有了初步進展,至1959年年底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79.63萬畝。
1960年,省人民委員會根據國務院1957年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暫行綱要》精神,于7月份發布了《關于加強水土保持工作的命令》,為了加強全省水土保持工作的領導,1963年8月成立黑龍江省水土保持委員會。全省的水土保持工作全面開展起來。賓縣、阿城、尚志、克山、拜泉、訥河、綏化、望奎、海倫、穆棱、密山、林口、依蘭、樺南等水土流失較嚴重的縣,治理水土流失面積有大幅度的增加,1965年,全省治理水土流失面積達到509.22萬畝,比1959年增加1.8倍。1966年,全省各級水土保持委員會被撤銷,使剛剛建立起來的科研機構夭折。
1969年,隨著“農業學大寨”運動的開展,省革命委員會水利局成立后,全省水土保持工作重新劃歸水利局領導。1972年5月,省革命委員會生產指揮部決定在水利局內設水土保持辦公室。1976年,全省已有梯田92萬畝。但是由于受政治運動的影響,當時只講“政治”,不講科學,不從實際情況出發,生搬硬套大寨經驗,搞一刀切,在沒有規劃的情況下,一哄而上,有些梯田質量差,達不到保水、保土、保肥的要求,有的由于打亂了土層,反而減了產。但是,在這個時期出現了海倫縣東風公社和望奎縣海豐公社恭頭一大隊在修梯田的同時,進行植樹造林和修谷坊、塘壩等實行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水土流失的典型。1966~1976年,全省累計治理水土流面積1314.95萬畝。
1977年后,全省各地的梯田建設停止,梯田面積逐年減少,開始走向因地制宜、綜合治理的道路。1979~1980年,進行了全省水土保持區劃工作。根據全省土壤侵蝕分區情況,將全省水土流失地區,區劃為北部大、小興安嶺森林石質山地、東部森林石質低山丘陵2個防治區和中部漫川漫崗治理區、三江平原局部風水蝕治理區、西部風沙治理區等3個治理區。
1983年,隨著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落實,全省水土流失地區出現了小流域承包治理的新局面。通過政策的落實,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全省部分農民通過承包小流域面積土地,治理水土流失。
1977~1985年,全省治理水土流失面積880.05萬畝,平均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積近百萬畝,是歷史上治理速度最快的時期。1985年年末統計,全省治理水土流失面積累計達2194萬畝,僅占水土流失面積的29%,仍有71%的水土流失面積沒有得到治理。
隨著社會科技進步,治理水土流失的技術手段越來越先進,黑龍江省作為一個農業大省尤其注重水利建設,在政府的領導下水土保持工作會進入一個新階段。考察黑龍江省水土流失及治理的歷程,筆者認為,治理水土流失,只有長抓不懈,持之以恒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如果時斷時續,其效果會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