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悅
[摘 要]文明,是一個時代的象征,是伴隨歷史發展而傳承延續的一種文化產業,記載歷史發展的文化符號。一段文明時代的開啟與終結,都代表著一定時期相對范圍的文化產業及其與之相關產業的發展程度。我國古、現代文明是如此,世界各地文明亦是如此。在歷史和平時期,兩個經濟發展相關聯的區域之間進行文明交流的往往是原始的經濟交換、貿易互補、外交等為主的交流形態。而在政局不穩的歷史時期,戰爭則替代了和平時期單純以經濟、外交、外貿、文化為主的傳統形態,用一種暴力沖突的接觸和交往融合不同地區間的文明成果。
[關鍵詞]文明擴展;戰爭
一、文明與戰爭之間的關系
(一)從社會歷史發展的觀點來看,文明與戰爭之間是相互滲透、相互補充和相互促進的
一個地區文明的發展程度越低,則戰爭發生的可能性會相對較大,就兩個經濟發展程度不同的兩個區域而言,生活市場之間供需矛盾的不平衡會導致戰爭的出現,矛盾程度越深,則戰爭表現的規模相對較大,與之則相反。為了獲取足夠用于生存的生活品、文明品和較少的社會消費品,搶掠則成了獲得這些東西的可行途徑之一。在搶掠的次數增多,數量不斷增大的情況下,最初以搶掠為目的的非法占有逐漸演變成了戰爭的形態。在中國古代兩宋時期,北宋與遼、南宋與金及周圍地區其它民族政權對立狀態,集中反映了中原農耕文明與北方游牧文明的特點。在文明發展程度較低的北方少數民族地區,特別崇尚先進優秀的中原農耕文明成果。在極其嚴峻、緊張的民族關系對立時期,戰爭發生的次數也相對較多,文明的融合程度也相對較高。不論在政治制度、文化形態、思想領域以及其它社會的很多領域,兩種處于不同文明形態地區始終在進行著不同程度的交流。就具體方式而言,則是一個學,另一個教而已,而出現這種形態的契機包含了眾多因素,其中戰爭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二)戰爭對文明的擴展也同樣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戰爭成了文明沖撞融合的有效契機,為文明的遠播和擴展提供著源源不斷的動力。在生產力極其低下的古代小農經濟社會,閉塞、保守的經濟形態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文明發展程度的高低。從戰爭的結果來看:經濟發展程度的高低往往成為戰爭成敗的首要因素,因而也決定文明傳播擴展的方向。從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可以看出,文明的發達程度始終與經濟發展類型和程度互有相關性。也正是由于封建農耕經濟的發達,才使得在中國古代出現一系列高度輝煌燦爛的封建農耕文明,眾多的封建“盛世”橫空出現。在農耕文明逐漸走向輝煌的過程中,也是不斷通過各種不同方式吸收著其它民族優秀的文明成果。可以說中國古代任何一個“盛世”都包含了同時期眾多的優秀民族文化類型,是當時所有文化成果的一種“融合體”。即使是這樣,在秦漢、隋唐、宋元和明清高度文明出現的過程中也是通過數不清的大小戰爭實現的。以隋唐文明為例,“隋唐盛世”的出現,也是在中國古代稱得上最為“民主”的時代,其高度繁榮文明的產生也沒有避免同周圍的少數民族間戰爭的發生,通過戰爭在不斷吸收和融合其它優秀民族文化的基礎之上,產生了以“開放、博大、兼容”為主的華夏新文明。同時通過戰爭,也把高度發達的“盛世”文明傳播到了其它各個民族地區,其它少數民族在保留本民族優秀文化的基礎之上,加以借鑒吸收、發揚廣大,改變其原本相對較為落后的文明形態,逐漸開始擴大統治政權,擴展地域,增加人口,為開啟一個新時代的“盛世”文明而積淀力量。
二、以市場化的經濟角度看待戰爭在文明擴展中的作用
(一)市場與戰爭之間的關系
古代“戰爭市場”是優化各種經濟資源優化配置的一種方式。在古代中國自給自足、男耕女織為主的自然經濟社會中,雖無具體的“市場”概念,但它在社會中的各個方面都起著一個“平衡”社會分配的作用。市場無形的存在,時時調解著勞動力與報酬之間的合理關系比例。如果這種關系比例一旦擴大,分化極劇嚴重,則必然會出現矛盾,矛盾的逐漸滋生擴大最后往往結局是演變成戰爭形態,不平等的階層通過戰爭方式獲取其生存資料的來源。縱觀秦漢、隋唐、宋元、明清等封建王朝末年的農民起義戰爭,都具有一種共性:“都是當時社會出現了不平衡的市場分配原則,社會最底層的階層連最基本的生存資料難以保障”,正是由于這種原因,深處社會最下層的“貧民”才開始以武裝斗爭的極端暴力方式反抗,用來爭取自身生存的空間。在文明程度較高的國度,或許會采用一種安撫的手段來調節由于“市場”造成的這種分配不均關系,維持正常的社會統治秩序。在古代社會里著名的改革和變法也就相應出現了,這都是戰爭調節社會矛盾,推動文明的發展。
(二)市場與文明之間的關系
(1)傳統的農耕經濟時代
市場是滋生、孕育文明的“搖籃”,隨著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市場在文明傳承、發展過程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在以農耕經濟為主體的歷史時期,文明的交流在市場提供的傳統形式下也得到持續不斷的發展。在保守、閉塞的經濟形態所創造的社會環境中,以不同的方式進行著不同的發展。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很多歷史時期,由于統治階層內部市場過于狹小,不利于經濟的良好發展,于是不得不采用暴力的方式去擴大市場,平息社會矛盾,維持統治秩序,開啟一種新高度的文明。從中國古代三國鼎立到魏晉時期,市場的變化經歷著一個由小變大的漸變過程,文明程度的高低也在同時發生著相應的變化。小農經濟本身所具有的狹隘、保守、自閉使地域狹小,市場較小的蜀、吳兩國率先而亡,最終由市場較大的魏統一了中原,開辟了統一的中原王朝,繼而兩晉不斷繼承發展輝煌燦爛的古代東方文明。在這段歷史時期中,中原與周圍各個民族政權間的戰爭不斷發生。一方面給社會和人民造成巨大災難,另一方面為經濟程度的發展、市場的擴大以及文明的交流融合、擴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時機。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是一種社會的進步,社會的發展,被一些史學家成為“第二個春秋戰國時代”。通過戰爭,各民族間的不同優秀文明成果相互交流、融合,為華夏文明向更高程度的提升增添了新的風格和元素,同時也為各個少數民族融合中原農耕文明搭建了一個平臺,這種互補性的交流,是通過戰爭來促進和實現的,所以戰爭在某種程度上看來是時代文明進步的“催化劑”。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具有重大的歷史作用。
(2)古代擴張戰爭對文明擴展的影響
中國古代對外擴張的戰爭對中華文明的擴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比如蒙古的征略,擾動了亞歐大陸的整個文明世界。這是中國古代游牧民族對中華文明的遠播所做的一次最大的貢獻。不可忽視的是它在造成巨大殺戮和殘酷戰爭的同時,也在客觀上改變了亞洲和大部分歐洲的政治組織和民族構成,更以其獨特而強硬的手段和方式促進了東西交通和文化交流,不僅重新恢復了崩潰多年的古代亞歐大陸的交通,并且大大擴大了其范圍。蒙古在通過強大的戰爭機器建立起一個國家之后,東西交通的暢通無阻,使西亞等地自然而然的接觸到了自我國傳入的印刷術、火藥、羅盤以及紙幣等文明成果,而這些成果,顯然對西亞,歐洲,乃至整個世界的文明發展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產生于我國兩漢,影響波及世界的“絲綢之路”就是通過政府間和民間的傳統商業活動而產生的“商業之路”,也是一條“文化之路”。它促進了我國漢王朝文明的發展,也同時促進了中亞、西亞、歐洲等地區在社會各個領域的發展,正是由于這條著稱后世的“大路”,才使我們的文明日漸成熟,日漸完善,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呈現出具有東方文明特色的多樣性特點。
三、對先進文明的接受程度與戰爭的辯證關系
(一)以戰爭為目的的外交活動促進文明的擴展
在古代冷兵器時代,一種政權為聯合其它政權而對付另一種政權的外交活動會促進文明的交流與傳播。西漢王朝曾以“夷”而外稱各國,即使是處于封建文明高度繁榮的盛唐時代也不會例外這樣稱呼周圍各個民族政權。“夷”的稱呼觀念的產生,在實際上代表了當時文明發展的一種高度。東方的“秦漢文明”“隋唐文明”在價值觀念上標尺著一種盛世文明的高度發達與繁榮水平。為保護中原先進的文明成果,漢王朝聯合西域各國夾擊時不時南下騷擾中原文明的北方游牧民族,派遣漢使張騫出使西域,如典史所述:“時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月氏遁而怨匈奴,無與共擊之。漢方欲事滅胡,聞此言,欲通使”。正是處于這樣外交活動,才促使了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發展。當時的漢文明發達程度較高,而西域各族的發展情況從張騫給漢武帝的話中可以看出在與中原文明存在差距的同時也有自己民族優秀的成分。“天子既聞大宛、安息之屬皆為大國,多奇物,土著,頗與中國同俗。而兵弱,貴漢財物”。這樣的狀況對于促進雙方在社會各個領域內的交流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文明發展程度不同間的雙方都有向對方進行交流的“心態”。這樣的外交方式加強了不同地域之間的文明互換交流,使處于不同地域之間的不同文明類型體現著不同的特色。在保留本地區,本民族文明原型基礎之上的借鑒吸收,都是一種質變的文化升華。
(二)拒絕先進文明的進入必然會導致戰爭的出現
縱觀近代中國百年歷史,古老輝煌燦爛的東方文明開始逐漸衰落。在經歷了一系列戰爭后,在發展了幾千年巔峰文明的浩大國度里,開始遭受歷史變遷的屈辱。存在于我們國人傳統觀念中的“天朝上國”觀念由于遭受西方先進工業文明的打擊而逐漸淡化。當我們保守自閉的以自己為中心勾畫世界文明中心版圖時,在西方卻興起了以海洋工業文明為動力的新一輪在工業時代的世界,華夏文明開始落伍。我們從“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中開始拋棄驕傲自大的心理,虛心地向先進的西方海洋工業文明學習,逐漸融入世界文明發展更新的潮流中。在戰火不停的硝煙里一批又一批富有愛國心的中國人開始恢復古老東方大國在這個世界中的位置,把我們的優秀文明成果重新放入世界發展的潮流中去。在一次次的探索實踐求真務實中還原著我們中華文明本來的世界地位,引領新時期的文化發展動向。
四、結語
文明歷史輝煌的標志在于有“盛世”典范的文明高峰出現。我們民族所創造的文明在古老的東方、以及世界盡情體現其悠久性、傳奇性、獨創性的一面,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創造著不同特色,卻又極其優秀的文明成果。從東方有統一政權體制的產生起,傳承悠久的華夏文明在經歷了長達幾千年時期的發展變化。在經歷了無法計量的大小戰爭后逐漸融合、統一、創新。我認為通過戰爭,使處于不同自然地理環境,有著不同類型的文明有了相互交融,共同發展的機會。再加之一些開明統治階層的大力倡導,才可創造了在其不斷擴展的過程中,各種大大小小的戰爭為其提供了巨大的良好契機。那些在戰爭中出現的先進文明成果首先被統治階層采用,隨之而伴的生產技術、生產流程都會被逐漸采納推廣,加以利用,從而使先進文明得以發展擴大。在古代社會,文明的擴展在依靠經濟、政治、文化、外交、貿易等形式的正常傳播方式之外,很多也同時依靠戰爭這種暴力的,非正常的方式去實現。我們應該看到戰爭在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的同時,也在另一方面為人類文明的傳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漢書》張騫傳老北大講義:《中國史學通論》朱希祖注,時代文藝出版社;第1版
[2]《中國史學思想通論》(經史關系論卷)吳懷祺福建人民出版
[3]《唐代政治史略稿》陳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1出版)
[4]《中國文化要略》(第三版)程裕禎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08出版)
[5]《文明》尼爾.弗格森、曾賢明、唐穎華中信出版社.(2012-01出版)
[6]《中國文化要義》梁漱溟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06出版)
[7]《文化與社會》(1780-1950)雷蒙?威廉斯、高曉玲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8]《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孫隆基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