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琳
[摘 要]本文探討了物質文化遺產能反映特定歷史時期文化形態的實體存在,其保護工作于理念不但要與相關科學研究相契合,還應當適應現代化的發展需要,文化傳承方式及保護理念也要科學研究的進一步實證。
[關鍵詞]文化;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一、物質文化遺產概念界定
文化是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文化遺產包含了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物質文化遺產包括了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歷史文物、建筑群落以及不同歷史時期的人類活動遺址。這一概念界定主要根據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72年11月在巴黎召開的第17屆全體會議上決議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
二、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念及保護方式
(一)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應當與科學研究相契合,構建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技術體系。科學研究是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礎。物質文化遺產因其有形的實體存在,具有重要的科研意義。例如,通過一些考古挖掘的成果與文獻研究的成果,可以對通過文物反映出該文物所處的時代,在那個時代的人類的經濟、組織形式、生產生活方式作出相關研究,并且通過展覽、報告和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這樣能使人們了解特定歷史時期的各類文化構成與文化形態。舉例來說,如果一件文物知識作為展品陳列在歷史博物館中,對于這件文物實體,人們只能通過感官來對一個展品大小、顏色等簡單初步的認識,但是通過了解展品背后所代表的那個時代的文化,能使人們的認識更加深一步,了解歷史的演變過程。保護理念也要符合人類社會科學技術發展水平,并隨著社會變遷而發展,文化傳承方式及保護理念也需要科學研究的進一步實證。也可以說,科學研究是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礎,它貫穿于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各項工作之中,從采集、鑒定、保管、陳列等方面都要進行科學意義上的研究。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所具有的功能包括:保護、收藏、研究、展示等。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主要工作就是要對文物進行收集、整理、保管、陳列、研究與宣傳。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功能和工作內容也可以看出,這些內容的每一項都與科學研究相聯系。這一系列的工作都離不開科學的搜集與整理的方法,也離不開工作者科學的研究態度。陳列展出后,科研工作也變得更加重要,只有不斷加強科學研究工作,才能夠更好的提高科普教育的水平。另外,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科學研究中,陳列是衡量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質量和學術科研水平的重要標志。因此,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科學研究要根據陳列的需要進行研究,并將研究成果體現和應用到陳列展品之中,陳列水平的高低,主要取決于展品的優劣和科學研究水平的高低,沒有豐富的有價值的文物,陳列就失去了物質基礎;不進行科學研究,陳列就不可能正確地反映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客觀規律,更不能保證陳列內容的科學性、表達性、藝術性。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許多新知識、新技術都已經滲入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各項業務活動中,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收藏也幾乎囊括了整個人類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領域諸多學科,極為豐富的文物、資料和標本,也擴大了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科學研究的范圍。
(三)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念應當具全球化的眼光。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作用于社會的價值,絕不僅僅是因為保存了大批珍貴的人類歷史文物,而是因為保存了大批的人類物質文化遺產。因為它還是通過實物材料形象的反應人類社會歷史、自然歷史、生產生活、科學技術和藝術傳統、使人們的知識得到擴充。隨著社會的發展,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功能也在向更深層次的發展,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發展趨勢應當由陳列中心,轉為普及文化知識和進行科學技術與知識研究與發展的中心。這樣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社會作用也就越來越大,為人類發展做出貢獻。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要重視科學研究工作,建立新的發展觀,樹立全球化的意識,因為物質文化遺產不是某一個國家或地區、某一個族群的物質文化遺產,而是屬于全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樹立全球化的意識,能使人們在更為廣闊的視野和更高的起點上,對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發展戰略進行探討,對中國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發展戰略進行多角度與多層次的研究,從而根據時代發展的要求不斷調整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發展方向,歸納總結前人的科研經驗,確定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使命。這種研究不僅可以直接服務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推動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同時還可以在有關的學科領域內作出科學研究的貢獻。
(三)文化遺產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理念。從世界范圍內來看文化遺產保護,國外保護文化遺產的理念是:可持續發展的保護理念。在歐洲,文化遺產一直被視為國家象征。歐洲的一體化建設過程中,各個國家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多領域聯系日益密切,而文化遺產卻能歷史地體現和保持本國的歷史文化特征。全球文化旅游的興盛使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空前凸現,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是如此。文化遺產的經營已被視為一種產業。但文化遺產有別于一般經濟資源的特殊性。無論是文化遺產的保護還是展示,都具有很高的知識性。在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概念也提出已久。它是一種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中華民族文化歷史悠久,文化形態多種多樣。無論是物質文化遺產,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遺產的保護同樣需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保護與傳承人類文明成果,并保護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是人類自身重要的社會責任與義務。
(四)在保護方法上,可以通過對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考察、記錄、分類,構建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體系。從國家立法的角度,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從法律層面上以立法的形式對物質文化遺產加以保護,根據文物遺產的種類、保存狀態、瀕危程度等對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分級保護,可以分為世界級、國家級、省區級、縣市級等等;開展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通過教育與宣傳,樹立人們的保護文化多樣性的意識等,這些都是進行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手段與措施。有一點是可以明確認識的,那就是保護人類的物質文化遺產,就是保護人類自己,延續人類的文明成果。中國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阮儀三先生提出的保護原則應遵循“原真性、整體性、可讀性和可持續性”,這一理論是總結了國內外理論與實踐的結晶。中國擁有的世界遺產數量位居世界第二,而人們保護世界遺產的觀念如何與之匹配,則需要更進一步地思考。
三、反思
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建立的目的與意義不是簡單的陳列考古挖掘的成果,而是對于人類歷史遺跡的科學研究。首先,要了解該物質文化遺產,了解物質文化遺產背后的意義,正如考古學所研究的問題,了解過去留下了什么——何地發現的遺存——它們是那個時代的——是何種社會組織留下來的——他們生活在怎樣的環境之中——他們的生存和飲食——他們的工藝技術——他們的貿易與交換——他們在藝術與宗教上的認知——他們是誰(體質人類學角度)——社會的演化等等。上述內容既是考古學研究的問題,同時也可以作為我們了解物質文化遺產的思路,在找尋保護物質文化遺產方式上的思考。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民族的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本土人的驕傲,也是全人類共同與共享的財富,每個人都有保護物質文化遺產的責任與義務。因為物質文化遺產所傳遞出的信息構成了人類歷史不可替代的印記,記錄了人類的社會變遷歷程,并且有的文明(例如車師古國交河故城)在社會變遷的過程中消失了,只以遺址、文物的形式保留了下來,這就需要我們從遺址中發現與探究,重視與保護。因為,回顧考察歷史的過程,也是解讀人類自身歷史的途徑。
當今,面臨世界范圍內普遍存在的“申遺”熱潮已經中國國內近幾年各地開出現的名人故里之爭,都突顯出了在文化遺產保護觀念上的狹隘性與趨利性。文化保護的理念如何體現出真正的人文價值與意義,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并且,應當認識到“申遺”不是保護文化遺產的唯一手段和目的。“申遺”在世界范圍內是一個熱潮,其實“申遺”的意義不只是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為國家帶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更主要的是要讓“保護”的觀念深入人心,加強人類對文化遺產的責任意識與保護意識。
參考文獻:
[1]石建中編著.民族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學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年
[2]孫華.遺產保護工作的管理與應用.文化學刊[J].2007(02)
[3]吳育標.中國世界遺產戰略管理模式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