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青島由于歷史原因保存有大量的德國建筑,是研究近代德國建筑的重要基地。同時,德國建筑思想的傳入必然會與青島當地的傳統建筑思想發生碰撞。本文主要通過簡述德占青島時期的部分典型建筑來說明中德建筑思想文化的碰撞與交融,分析中德建筑的異同,從而對青島德式建筑的保護提供意見。
[關鍵詞]青島;德占時期;建筑交流;保護措施
1891年,清光緒帝下旨將登州鎮總兵衙門遷往青島(昔稱膠澳),在此派兵駐扎,青島的建置也由此正式開始。當時的青島還只是一個落后、貧窮的小漁村,沒有一絲現代都市的氣質。但是經過100多年的不斷發展,如今的青島已經成為國內外知名的現代城市,并且也形成了具有青島特色的城市文化和建筑風格。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城市特點與青島近代歷史的發展密不可分,經歷了德、日兩個帝國主義國家的殖民侵略,青島的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風格具有了明顯的殖民色彩,在建筑領域的表現尤為突出。傳統的中式建筑思想觀念受到了突如其來的西式建筑思想觀念的挑戰,兩種完全不同的建筑思想在青島摩擦迸發出激烈的火花,經過時間的磨合,中西建筑觀念互相取長補短,形成了今天青島獨特的城市建筑風貌。
一、德占青島之前的建筑情況
據史料記載,“環抱膠州灣的青島地區還是典型的足以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由于交通不便,生產力低下,人民購買力水平不高;所以鴉片戰爭以后,外國資本主義勢力并沒有很快進入。而小農業加上家庭手工業,并有漁、鹽可資利用,這里可以完全不仰仗外部世界而自立”。[1]過著這樣與世隔絕生活的青島人民對建筑的理解只停留在生活居住和祭祀拜神的保守觀念中。如當時的青島人都生活在簡陋的木質小屋里,建筑材料簡單且單一,只能起到遮風避雨的作用;不僅如此,就連房屋的外部造型也是千篇一律,毫無美感可言。然而,與這些簡陋的小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宗教建筑,即天后宮。它修建于明成化三年,是一座磚木結構的寺廟建筑,修建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滿足青島當地漁民出海祭祀所用,通過在天后宮向媽祖祈禱祭祀來保佑自己平安出海以及滿載而歸。對于居住和宗教這兩種不同類型的建筑,當時的青島人采取了不同的建造態度,可見人們的無知與愚昧。
青島的建筑類別在清清末發生了變化。1891年3月,正值北洋水師成立三周年之際,清政府在旅順舉行了隆重的慶典活動,北洋大臣李鴻章在山東巡撫張耀的陪同下,檢閱了北洋水師。檢閱后,李鴻章由旅順啟程,經過威海,達到膠州灣,對其海港情況進行了考察。李鴻章認為青島所在的膠州灣“口門系屬彎形,從東至北環山蔽海,形勝天成,實為旅順、威海以南一大要隘”。[2]回京后,李鴻章便將奏折擬好呈送給光緒帝。不久,光緒帝便批復了奏折,決定將駐扎在登州鎮的總兵衙門遷往青島,在此進行海軍軍港的建設活動,而這一年也被青島史學界認為是中央政府在青島進行正式建置的開始。第二年,登州總兵章高元便將登州四營的官兵安排進入了青島進行設防工作,并在天后宮的旁邊建造了膠澳總兵衙門??偙瞄T的修建沿用了清代傳統的衙門建造樣式,不同之處是在衙門的正門口立有一根直插云霄的旗桿,從而使整個衙門顯得格外宏偉。由于青島沒有中央政府的建置歷史,缺乏必要的軍事設施,為了方便青島與中央的軍事聯系,章高元命人于“一八九一年春,始設郵局”,又在“光緒十九年,設立電報局”[3]等通訊基礎設施,為了方便北洋水師來青島操練和裝卸軍資,章高元“又用旅順船廠鐵材筑南海棧橋。[4]隨著總兵衙門的進駐和這些近代市政建筑的落成,青島的政治地位逐漸提高,商業潛力也逐漸被發掘,外來人口逐漸涌入,青島開始從一個落后的小漁村向繁榮的小城鎮轉變。隨著青島城市規模的不斷發展和青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建筑功能的理解開始發生了變化。他們不再理所當然地認為房屋只是用木材隨意搭建的簡陋居所,而是應該具有堅固的結構以及經過精心設計和建造的場所。所以,在這一時期青島建造的大量民居中,石材得到大規模地應用,它與中國傳統的建材——木料結合,使青島建筑發展進入了一個木石混合的新時代。
二、德占青島時期的建筑情況
德國作為十九世紀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在爭奪中國殖民地的競爭中處于落后地位。1840年鴉片戰爭后,英、法、俄成為在中國獲取殖民利益最大的帝國主義國家,就連日本都在1895年的《馬關條約》中篡取了諸多在華特權,這些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瘋狂榨取殖民利益的行徑使早就對青島覬覦多年的德國分外眼紅,德皇威廉二世更是對在青島獲取殖民地達到了狂熱的地步,為了早日實現在青島獲取殖民地的愿望,德國不僅派出了由李希霍芬率領的調查團來青島進行實地考察,同時也在外交上對英、俄等國進行游說,以求他們在德國占領青島問題上支持德國。1897年,山東巨野發生了兩名德籍傳教士被不明身份的中國人刺殺的暴力事件,這隨即成為德國出兵青島的借口,11月,德國遠東艦隊便在清兵豪無防備的情況下登陸,強占青島,并于1898年脅迫清政府簽訂了《膠澳租借條約》,租期99年,青島由此成為德國在中國的殖民地。
按照建造“模范殖民地”的戰略目標,德國在接手青島后便立即進行了大規模的城市規劃和房屋建造活動。首先,德國殖民當局按照人種和從事的職業屬性將青島城區按等級分為歐人區、華商區、華工區和貧民區,并規定歐人區非經殖民當局批準,中國人不得擅自進入,對違令者嚴懲;其余各區華人則可自由往來,不受限制,這樣的城市分區是德國種族歧視政策的產物,對于青島城市未來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其次,根據當時德國國內盛行的“花園城市”和“帶形城市”的城市規劃理念,德國設計師根據青島獨特的丘陵地貌,順其自然地對沿海一帶的歐人區進行了改造,這樣既沒有破壞原有的生態環境,又有利于房屋的建造以及其他市政設施的修建。最后。為了將青島打造成遠東重要的海軍基地和進出口貿易港口,德國殖民當局將“鐵路擴展至港口,將港口轉移至膠州灣內,使之逐漸成為東亞第一良港”。[5]可見德國政府對青島殖民地的重視程度。
在城市規劃的同時,大量的德式建筑也在青島拔地而起。這些德式建筑的設計理念體現出當時德國國內盛行的主要建筑風格流派,主要有外廊式、古典主義式、德意志民族浪漫主義式、折衷主義式和德國青年風格派。其中以古典主義的膠澳總督府和折衷主義的總督官邸最具有代表性。
總督府以及總督官邸等德式風格建筑的修建對青島原有的傳統建筑觀念產生了猛烈沖擊。德國人用青島盛產的花崗巖作為建筑的主要材料,并配以鋼筋和水泥等現代房屋建筑材料,從而使建筑的造型更加多樣,耐久度也有很大的提升。然而,追求科學建造方法的德式現代建筑與講究風水的中國傳統建筑兩者在建筑理念上終于發生了摩擦,兩者之間碰撞與交融的火花在青島迸發。
三、中德建筑文化的碰撞與交融
(一)中德建筑文化的碰撞
德國占領青島后,對歐人區原有的中國建筑進行了暴力拆除活動,德國的做法引起了當地華人的強烈抗議。根據德國人的規劃,包括天后宮在內的青島灣沿岸屬于歐人區,當地原有的中國建筑不僅妨礙了新建德國建筑的施工進度,而且其造型也與歐人區規劃的德式建筑格格不入,為此德國殖民當局決定對天后宮及其周邊的中國建筑進行拆除。
天后宮作為青島灣沿岸最古老的建筑,是青島漁民出海祭祀和祈禱的重要場所,祖祖輩輩的青島人都對天后宮格外崇敬,“先有天后宮,后有青島市”這句青島人耳熟能詳的話更是說明了天后宮對于青島的重要性。當天后宮要被拆除的消息傳來時,人們除了感動震驚,更感到的則是憤怒。為了防止天后宮被德國人肆意拆除,青島商人胡存約、傅炳昭聯合當地有聲望的華人與德國殖民當局展開了談判,“德人欲移天后宮,存約與傅炳昭等力爭之乃止”。[6]天后宮在當地華人的努力下得以完整的保存了下來,但周邊其余的民居則被德國殖民者拆除。
這一事件凸顯出中德兩國對于建筑造型和功能等方面的極大差異,在德國人看來天后宮是一座簡陋破敗的寺廟,而青島人對天后宮則是格外崇敬珍惜。兩國對于建筑文化的理解在天后宮存廢問題上達到了高潮。最后,德國殖民者為了緩和與中國人的矛盾,減小在青島殖民的阻力,保留了天后宮,同時中德兩國建筑師也從這一事件中吸取了教訓,完全將本國的建筑文化強行引入另一國是行不通的,中德兩國建筑思想文化的交融逐漸開始。
(二)中德建筑文化的交融
隨著德國在青島修建的建筑種類越來越多,中德兩國在建筑上的思想交流也逐漸頻繁起來。最初,德國在青島修建房屋時均采用德國進口的建筑材料,對青島建材嗤之以鼻,但由于建材運輸成本大、周期長,造成房屋不能按期完工。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德國施工人員開始嘗試采用青島本地的建筑材料,并發現青島產的花崗巖質地堅硬,品相好,是建筑石料的上品。于是青島花崗巖便在德國建筑中得以廣泛應用,膠澳總督府、基督教堂等德式建筑的主體結構均是采用青島花崗巖建成,這也成為中德建筑文化交流的第一步。
不久,德國青年風格派和折衷主義的建筑師開始逐漸對中國傳統建筑的細部紋理和裝飾產生了興趣,并嘗試將其應用到德式建筑當中。1911年,由德國著名建筑設計師羅克格設計,被稱為“東亞罕見旅館”的亨利王子飯店在青島正式完工。飯店在建筑和裝飾上體現了許多中國傳統建筑元素,如外廊采用了中國建筑常用的整木作為主梁支撐,新建禮堂的檐口處則裝飾有中國傳統的花紋和雕刻等,這些中國建筑元素的引入使整個酒店既不失德國風范,又添加了些許中國韻味,是中德建筑思想文化交融的典型建筑。
德式建筑的新穎造型也逐漸受到了當地中國人的親睞。德占青島后,青島經濟迅速發展,不少青島人富裕了起來,他們不再滿足于居住在傳統的中國民居當中,為了顯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不少華商開始修建仿洋式別墅。眾所周知,中國傳統建筑以單層為主,室內不設臺階以及陽臺,但仿洋建筑的修建打破了這一古老慣例。不少青島富人修建起兩層的仿洋式花園別墅,內設樓梯連接上下兩層,并建有寬闊的突出陽臺,以便陽光的射入和空氣的流通。但是這些建筑除了在造型和結構上是仿洋之外,內部的空間布局則始終秉持著中國的建筑傳統,給人一種外洋內中的感覺。兩種建筑文化完全不同的國家在青島這塊土地上實現了交融,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成功案例。
四、對德式歷史建筑的保護措施
漫步于青島沿海一帶,最令人癡醉的莫過于那一棟棟德式建筑,徜徉其中,使人放佛置身于德國小鎮一般,難以自拔。就連康有為先生也對青島的建筑和環境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碧海藍天,不寒不暑,綠樹紅瓦,可舟可車”。
為了更好的保存現有的德式建筑,政府在加速發展青島經濟的同時也要兼顧對原有歷史建筑的保護工作,在新建項目的審批和建設上要以保護原有歷史建筑風貌和環境為主要出發點,協調好新建建筑與原有歷史建筑的關系。同時,政府也要大力宣傳保護歷史建筑的重要意義,激發青島市民的主人翁精神,共同投入到保護現有德式建筑的行動中來。梁思成先生曾經說過:“‘建筑,不只是建筑,我們換句話說,可以是‘文化的記錄——是歷史”。我們只有對青島近代歷史有足夠的了解,才能促進青島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壽楊賓.青島海港史(近代部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6:13
[2]陳靂.德租時期青島建筑研究[D].天津大學博士論文,2005:26
[3]袁榮叟.膠澳志(交通志二)[M].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923,926
[4]袁榮叟.膠澳志(交通志二)[M],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26
[5]李東泉.青島城市規劃與城市發展研究(1897-1937)[D].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3:64
[6]袁榮叟,膠澳志(人物志)[M].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1324
作者簡介:王睿(1988-),男,山東青島人,貴州大學人文學院2012級中國史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外關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