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絲綢之路經濟帶”:概念界定與經濟社會綜述

2014-11-10 17:34:00課題組
西部金融 2014年9期
關鍵詞:區域建設

摘 要:本文闡述了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戰略意義,綜合當前有關“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各種觀點,對“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概念和范圍進行了界定,按照中心區域、擴展區域、輻射區域三個層次,比較分析了“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家及區域的經濟社會狀況,最后對“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前景進行了展望,詳細分析了“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關鍵詞:絲綢之路經濟帶;觀點綜述

中圖分類號:F830.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0017-2014(9)-0062-09

一、“絲綢之路經濟帶”概念的提出

(一)“古絲綢之路”的歷史范疇

“古絲綢之路”一般是指西漢(前202年-8年)期間,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廣義的絲綢之路指從上古開始陸續形成的,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在內的長途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線路的總稱。絲綢之路一詞最早來自于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國》一書,在該書中,李希霍芬首次使用了絲綢之路(The Silk Road)這個概念,用以描述從漢代開始中國和中亞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間的以絲綢貿易為主的交通路線。其后,德國歷史學家赫爾曼在1910年出版的《中國和敘利亞之間的古代絲綢之路》一書中,根據新發現的文物考古資料,進一步把絲綢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亞細亞,并確定了絲綢之路的基本內涵,即它是中國古代經由中亞通往南亞、西亞以及歐洲、北非的陸上貿易交往的通道。

絲綢之路因絲綢為商道上的大宗商品而得名,實際上,就功能而言,還可以叫“茶葉之路”、“瓷器之路”、“歐亞使道”。其起點一般認為是長安(今西安),但隨著朝代更替以及政治中心轉移,起點在不斷變化,而且地理上的具體路線也不止一條。從運輸方式上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跨越隴山山脈,穿過河西走廊,通過玉門關和陽關,抵達新疆,沿綠洲和帕米爾高原通過中亞、西亞和北非,最終抵達非洲和歐洲,一般可分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為北中南三條線路。海上絲綢之路起于秦漢,興于隋唐,盛于宋元,明初中葉因海禁而衰落。歷史上,絲綢之路不僅是東西方的貿易通道,更是東西方之間經濟、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道路,是連接亞歐大陸最便捷的通道,極大地滋養了東西文明的交流。

(二)國際社會新“絲綢之路”之爭

“絲綢之路”在兩千多年以前就出現了,斷斷續續始終沒有完全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經歷了繁榮與衰落。進入新世紀,全球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復興“絲綢之路”被重新提出,其發展前景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各方圍繞“絲綢之路”概念紛紛提出各自的戰略設想,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日本的“絲綢之路外交”、美國的“新絲綢之路”計劃以及“北南走廊”計劃等。

日本的“絲綢之路外交”。日本早期并不重視中亞外交,但中亞地區豐富的能源資源,特別是里海周邊的石油和天然氣,對日本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1997年,日本橋本內閣首次提出“絲綢之路外交”新戰略,該戰略把中亞及高加索8國視為“絲綢之路地區”,并把該地區擺在日本的新外交戰略中的重要地位。其后的1998年、1999年,日本政府加緊制定對“絲綢之路地區”的具體外交計劃,積極推進政治與經濟交流的外交行動計劃。2004年,沉寂了一段時間后,日本重新展開“中亞攻略”,8月,首次“日本+中亞”外長級會議在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納召開。日本向中亞滲透,主要是因為石油、天然氣,同時也是為了牽制中俄。參與中亞的能源開發,不但能增加日本與俄羅斯的談判籌碼,而且可以在石油等資源的開發和進口方面牽制中國,延緩中國的經濟發展。日本的絲綢之路外交主要體現在對中亞政府的開發援助上,但進展并不理想。日本自身實力的相對衰退使得日本模式在中亞漸漸失去了市場,“日本+中亞”機制越來越難以與上合組織等合作框架的影響力相媲美。同時,日本不具備開展中亞外交的地緣條件,且與中亞地區宗教文化的差異較為明顯。此外,日本的外交策略始終受到美國的影響,如2005年烏茲別克斯坦爆發安集延事件后,美烏關系惡化,“中亞+日本”五國外長會議竟因此而推遲。

美國的“新絲綢之路”計劃。美國異常重視中亞地區的地緣政治價值。1999年,美國國會就通過了“絲綢之路戰略法案”,該法案計劃通過支持中亞和南高加索國家的經濟和政治獨立來復興連接這些國家及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2005年,美國提出“大中亞”計劃,強調要以阿富汗為立足點,在中亞地區建立政治、經濟與安全的多邊機制,以促進地區發展與民主改造。2011年7月,美國提出構筑以阿富汗為樞紐,將南亞、中亞與西亞連接起來,以實現“能源南下”、“商品北上”的“新絲綢之路”計劃。希望通過調整對阿富汗戰略,即從“重軍事輕經濟”調整為以經濟社會發展為主,保證“后撤軍時代”的阿富汗穩定,并繼續發揮美國在該地區的主導作用,從而保持并加強其對南亞以及中亞地區的影響,弱化俄羅斯和中國的影響。美國的“新絲綢之路”計劃帶有較強的意識形態色彩,與中俄兩國展開地緣政治爭奪的態勢明顯。該計劃目前尚處于探討階段,實施該計劃將面臨諸多現實障礙,包括俄羅斯、巴基斯坦、印度等國態度的不確定以及地區安全問題的影響等。

“北南走廊”計劃。該計劃最早由俄羅斯、印度、伊朗三國于2000年9月發起,計劃修建一條從南亞途經中亞、高加索、俄羅斯到達歐洲的貨運通道。然而該計劃進展緩慢,特別是由于處在計劃核心位置的伊朗態度日漸消極,曾一度被束之高閣。后來,中國和中亞所有國家加入,該項目因而發展為14國倡議。在2012年1月舉行的“北南走廊”14國專家會議中,印度態度積極,表示將承擔伊朗境內的鐵路與公路建設,這項計劃方得以再度獲得生機。但其前景并不明朗,連接南北并不具備貫穿東西所能產生的巨大戰略效益,且北南通路上障礙重重,包括印巴之間巨大的戰略分歧、伊朗地區安全突出的不穩定性等等。

此外,國際社會圍繞新“絲綢之路”的提議還包括俄羅斯提出的“新絲綢之路”、伊朗提出的“鐵路絲綢之路”、哈薩克斯坦提出的“新絲綢之路”項目等。新“絲綢之路”版本眾多,但無論何種版本都蘊含著巨大的利益之爭,都將中亞視為連通歐亞大陸的物流、資源、經濟乃至政治樞紐,力爭在該地區占據重要地位,通過與該地區的貫通合作,拓展政治經濟輻射范圍。

(三)“絲綢之路經濟帶”提出的戰略意義

2013年9月7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提出:“為了使我們歐亞各國經濟聯系更加緊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發展空間更加廣闊,我們可以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絲綢之路經濟帶”這一概念自此由中國正式提出,并先后寫入《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上升為國家戰略。對中國而言,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無論是從國際、國內的視角來看,還是從政治、經濟、文化領域的影響來講,都具有著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首先,有利于營造良好的地緣政治經濟環境。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壯大以及綜合國力的提升,亞洲以及全球地緣政治格局正在發生變化,一些國家與中國相關的國際紛爭也在快速增加。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以日本、印度、菲律賓為代表的鄰國,都對中國的崛起高度警惕。如美國實施“重返亞太戰略”并部署第一、第二島鏈,形成針對中國大陸的沿海戰略包圍圈;主導TPP(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和TTI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議), 對中國參與國際競爭設置重重障礙;倡導“新絲綢之路計劃”,意圖孤立中國。在此背景下,中國需要營造穩定的外部環境,在與美國建設新型大國關系、與俄羅斯建設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與歐洲發展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同時,積極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進一步拓展中國通向中亞、歐洲的陸路通道,是中國積極推進區域經濟和安全合作,維護周邊和平穩定大局的重要戰略途徑。

第二,有利于形成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新格局。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經濟合作的重點是從發達國家引進大量資金與技術,成立大批合資企業,生產出的產品以西方國家和周邊為主要市場。從1999年到2012年,中國的前七大貿易伙伴始終為歐盟、美國、日本、東盟、香港地區、韓國和臺灣地區。隨著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中國與歐盟等發達國家的貿易難有大幅增長,一是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乏力,二是中國與這些國家的貿易額規模已經很大,合作潛力需要深挖。2012年中國與歐盟貿易額達5460億美元,同比下降3.7%。中日貿易額為3294億美元,下降3.9%。但近年來,中國與俄羅斯、印度、沙特、伊朗、土耳其、哈薩克斯坦等國的貿易額迅速增長,且潛力巨大。2012年,中俄貿易額為881億美元,增長11%,中俄計劃到2015年使貿易額達到1000億美元,2020年上升到2000億美元。2012年,中國與沙特雙邊貿易總額達734億美元,同比增長14%,再創歷史新高。中國繼續為沙特第一大貿易伙伴。“絲綢之路經濟帶”將推動中國向西開放,深化中國與廣大歐亞地區國家的經濟合作,形成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新格局。

第三,有利于產業結構轉型和國際產業轉移。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將低成本的土地、勞動力資源與上一輪國際產業轉移相結合,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支撐了經濟的快速增長。但伴隨著要素成本的提升,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產品的國際競爭力被削弱,以勞動力密集型產品出口為主的經濟增長方式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同時,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以及金融危機以來政府通過基礎設施建設拉動經濟增長的一系列政策的實施,能源、鋼鐵、化工、普通裝備制造等領域形成了強大的生產能力,目前這些產能已經出現過剩。在此背景下,通過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實施“走出去”戰略,向中亞、中東歐、東盟、非洲擴大投資并輸出裝備制造、化工、輕工、能源生產和基礎設施建設能力,對于中國保持經濟持續增長、為產業結構升級和國際產業轉移贏得時間與空間,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四,有利于保障能源安全。2012年,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國,原油進口量達2.7億噸,對外依存度突破60%。中國原油進口來源較為單一,主要源自中東和非洲。由于嚴重依賴海上運輸,有4/5要通過馬六甲海峽,國家能源安全容易受制于人。中亞——里海地區石油儲量多達328 億噸,天然氣 18 萬億立方米,分別占全球油氣資源總量的 8%和 5%,被稱為世界“21 世紀的能源基地”。通過“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一方面有助于中國能源供給渠道的多元化,增強穩定性和供給總量;另一方面經由油氣管道輸入國內,有助于擺脫海上運輸的“馬六甲困局”,為中國今后時期經濟發展提供更為穩固的能源安全基礎。

最后,有利于促進中國東西部經濟社會的平衡發展。2000年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盡管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工業化、城鎮化取得了長足進展,但是與東部沿海地區還有較大差距,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一直是制約西部地區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在此背景下,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搭建開放型經濟發展的重要平臺,對于中國西部地區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進一步釋放開發開放的活力,推動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實現中國區域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概念界定

(一)觀點綜述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3年9月首次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概念時指出,為了使歐亞各國經濟聯系更加緊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發展空間更加廣闊,可以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域大合作”。他提出應“打通從太平洋到波羅的海的運輸大通道”,“探討完善跨境交通基礎設施,逐步形成連接東亞、西亞、南亞的交通運輸網絡”。他指出“絲綢之路經濟帶總人口近30億,市場規模和潛力獨一無二”。2014年3月29日,習近平主席參觀德國西部北威州的杜伊斯堡港時,再次談到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他表示,中方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秉承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理念,聯動亞歐兩大市場,賦予古絲綢之路新的時代內涵。中德位于絲綢之路經濟帶兩端,是亞歐兩大經濟體和增長極,也是渝新歐鐵路的起點和終點。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特聘研究員賈秀東分析認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運行的初始階段將主要涉及中國和中亞各國,但未來將會逐步涵蓋西亞東歐更廣泛地域。“而其輻射作用的范圍還會更大、更廣”,“‘絲綢之路經濟帶最終會形成東至中國、西至西歐的架構,并輻射中東和北非的廣闊地區”。“‘絲綢之路經濟帶目前已現雛形,例如,新歐亞大陸橋的貫通和油氣管線的建設,使古絲綢之路經過國家和地區形成了良好的經貿互補往來”。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中亞研究室主任丁曉星撰文指出,“絲綢之路經濟帶”范圍廣闊,將涵蓋30多億人口,涉及近40個國家。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范圍將不僅僅局限于中亞地區,還應包括南亞、西亞、中東歐和俄羅斯。絲綢之路經濟帶范圍廣大,包括眾多國家和地區,但中亞是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第一環,具有基礎性和示范性效應。

俄羅斯著名東方學家尤里·塔夫羅夫斯基和俄羅斯重要智庫——俄羅斯信息分析中心分別撰寫報告對“絲綢之路經濟帶”進行了解讀。塔夫羅夫斯基說,“無論從長度還是從發揮作用的時間來說,‘絲綢之路都是一條無與倫比的洲際貿易通道”。他認為,中國提出該戰略正當其時。作為世界上最長、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絲綢之路經濟帶”東連亞太經濟圈,西系歐洲經濟圈,穿越亞歐18個國家,總面積約5000萬平方公里,覆蓋人口約30億,區域內能源、礦產、旅游、文化和農業資源豐厚,市場規模和潛力獨一無二。俄羅斯信息分析中心認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構想不限于中亞,而是一盤更大的棋局。按照戰略構想,“絲綢之路經濟帶”將向兩端擴展,連接歐洲經濟圈與亞洲經濟圈。

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絲綢之路經濟帶與中原經濟區”課題組分析認為,從戰略實施的基礎和時間安排上,“絲綢之路經濟帶”近期建設的重點應是中亞5國、中東歐16國和俄羅斯,中巴經濟走廊和中緬孟印經濟走廊也應該看作是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長期戰略安排看,絲綢之路經濟帶在中亞5國、中東歐16國和俄羅斯的基礎上,進一步向西亞、非洲和西歐延伸。從地緣關系上看,新絲綢之路經濟帶以中亞5國為重點,一條沿亞歐大陸橋經俄羅斯聯接西歐,目前已開通的渝新歐列車和鄭州-歐洲列車都以德國為最終目的地;另一條與古絲綢之路基本重合,經中亞、中東到西亞的土耳其,目前籌劃的中國喀什經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阿富汗、伊朗、土耳其的鐵路,就是一條重要的聯系各軸心文明的重要戰略通道。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上海合作組織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邢廣程撰文指出,“絲綢之路經濟帶”應以中國為出發點,以俄羅斯和中亞地區為橋梁和紐帶,以歐洲為落腳點,以北部非洲為延長線,在歐亞大陸形成一個比較暢通的交通網絡和比較便捷的貿易通道。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首先應從中亞做起。從“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基本內容上看,中國所著眼的是整個歐亞大陸的合作,而不是僅僅與中亞地區的合作。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等認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在古代絲綢之路概念基礎上形成的當代經貿合作升級版,是世界上最長、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絲綢之路經濟帶”是貫通亞歐兩大洲的經濟大陸橋。以中國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東端起點,向西劃分為功能有所差異的三大層段:一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核心區——中亞經濟帶,包括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二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區——環中亞經濟帶,涵蓋中亞、俄羅斯、南亞和西亞,包括俄羅斯、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伊朗、阿塞拜疆、亞美尼亞、格魯吉亞、土耳其、沙特、伊拉克等以及上述中亞地區;三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拓展區——亞歐經濟帶,涵蓋環中亞地區、歐洲和北非,包括歐洲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烏克蘭等地區,北非埃及、利比亞、阿爾及利亞等地區,以及上述環中亞地區,該地區覆蓋了亞歐大陸主要國家和地區,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完全版圖區。

深圳大學國際經濟法律與政策研究所所長葉興平認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在古絲綢之路基礎上,主要經由人為安排,通過現代公路、鐵路和航空網絡連接起來的一片區域,已初具輪廓,但還在建設當中。當代“絲綢之路經濟帶”橫跨整個歐亞大陸,將東亞、中亞、南亞、西亞、東歐和西歐一并囊括,可劃為幾個不同的范圍,即狹義的、中義的和廣義的。狹義的“絲綢之路經濟帶”是以古絲綢之路核心地段或者說樞紐地段作為基礎而劃分的經濟帶,包括中國和中亞5國,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起點。中義的“絲綢之路經濟帶”以橫亙亞歐的現代絲綢之路——亞歐大陸橋為紐帶,囊括沿線主要國家,但不包含歐盟28國,從東到西分別是中國、蒙古、緬甸、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中亞5國、伊朗、伊拉克、敘利亞、約旦、以色列、阿塞拜疆、格魯吉亞、亞美尼亞、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重點。廣義的“絲綢之路經濟帶”也依托于亞歐大陸橋,但將歐盟28國涵蓋其中,由總數超過50個的國家支撐,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未來方向。

(二)基本共識

當前,無論是學界還是實務部門,對“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概念和范圍界定尚無完全統一的看法,但綜合比較各方觀點,可以看出各界對“絲綢之路經濟帶”概念和范圍界定總的脈絡和思路大體相同,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共識:

首先,“絲綢之路經濟帶”基于但不限于“古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在古絲綢之路概念基礎上形成的一個新的經濟發展區域,是中國根據區域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勢提出的跨區域經濟合作的創新模式,是新時代對古老絲綢之路的復興計劃。這一構想既與古老的絲綢之路一脈相承,又充分體現了時代特點。歷史上,古絲綢之路就分為北、中、南三線,將歐亞大陸眾多的國家連接在一起。與古絲綢之路相比,新絲綢之路是在新技術條件下,對古老的交通通道的復興與拓展,是在古絲綢之路基礎上通過現代公路、鐵路和航空網絡連接起來的一片區域,覆蓋的面積更廣,路線更密集,也更發達,從而可以在更廣泛的區域內把資源與市場串聯起來,可通過靈活的合作方式,將更多的國家緊密聯系在一起。

其次,“絲綢之路經濟帶”“以點帶面,從線到片”。“絲綢之路經濟帶”首先是一個“經濟帶”概念,東邊牽著亞太經濟圈,西邊系著歐洲經濟圈,以亞歐大陸橋為紐帶,將沿線上各節點連接起來,由點成線再變成面。從中國出發,由東至西,涵蓋中亞、南亞、西亞、中東歐,再隨著“線”的伸延或發展,一直延伸到西歐及北非,最終形成歐亞區域間的全方位合作與共贏。這種由點及面、從線到片的布局規劃符合擴散效應原理。

第三,“絲綢之路經濟帶”是開放的,動態的。歷史上,古老的絲綢之路不斷經歷著變化和發展,從來都并非只有一端出口,而是東西通達,四端暢通。新的“絲綢之路經濟帶”也不應是排他的、封閉的,而應是包容的、開放的,突破傳統的區域經濟合作模式,構建一個開放包容的體系。同時,隨著現代公路、鐵路、航空和油氣管道的不斷發展延伸,依托亞歐大陸橋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必然是一個不斷擴展的動態區域。

最后,“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是一個由近及遠、逐步擴大的推進過程。無論是近期、中期、遠期的看法,還是核心、重要、拓展的表述,抑或狹義、中義、廣義的論述,關于“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比較一致的觀點都是將中國和中亞五國劃分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首要(重點、核心)區域(環節),再在此基礎上,逐步向南亞、西亞(中東)、中東歐直至西歐、北非延伸。

(三)概念與范圍界定

綜合各方觀點以及上述基本共識,我們認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可以概括為基于“古絲綢之路”概念基礎上,以亞歐大陸橋為紐帶,依托現代公路、鐵路、航空和油氣管道,以點帶面、從線到片,東牽亞太經濟圈、西系歐洲經濟圈的一個開放的、動態的經濟發展帶。以中國為出發點,按照由近及遠、逐步擴大的推進思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可以劃分為三個層次,即中心區域、擴展區域、輻射區域。

第一層次:中心區域。該區域包括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中亞5國。這一區域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核心,也是打通“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必經之地。

第二層次:擴展區域。該區域依托目前已有和擬在建的亞歐大通道,在中心區域的基礎上向南亞、西亞、中東歐拓展,目前來看,該區域所包括的國家除中國和中亞5國外,還應涵蓋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緬甸、阿富汗、伊朗、伊拉克、阿塞拜疆、格魯吉亞、亞美尼亞、土耳其、沙特、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等亞歐15國。這一區域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重心,是擴大“絲綢之路經濟帶”影響面和受益面的關鍵區域,對于“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成敗至關重要。

第三層次:輻射區域。該區域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終極版圖,向西延伸至歐洲大部及北非部分國家,包括了歐盟28國和北非的埃及、利比亞和阿爾及利亞。這一區域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最終目標。

正如上文所說,“絲綢之路經濟帶”是開放的、動態的,因此,隨著公路、鐵路、航空、油氣管道等通道的不斷打通與延伸,我們在此所列舉的國家也將會出現動態調整,“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覆蓋范圍可能會進一步的擴大。但是,總的來說,目前以中國和中亞五國為核心區域,向周邊擴展至南亞、西亞和中東歐,再繼續西進至西歐和北非的大的格局中期內會基本保持不變。而相應的,各國間相關政策的制定與協調以及合作機制的持續與建立,都會在上述基本思路前提下實施。同時,三個層次之間并不是割裂的,而是包容與被包容的關系,這也意味著“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并不是絕對的層層遞進的過程,而應該是多點多線共進,只是在戰略布局、合作方式上有所側重、有所不同,真正實現以點帶面,從線到片。

三、“絲綢之路經濟帶”經濟社會發展狀況

(一)“絲綢之路經濟帶”中心區域——中國+中亞5國

在被譽為“世界上最長、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的“絲綢之路經濟帶”上,存在著一個“經濟凹陷帶”,即中國西部和中亞地區。這里雖然地域遼闊,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礦產資源、能源資源、土地資源和旅游資源,但交通不夠便利,自然環境較差,經濟發展水平與兩端的經濟圈存在巨大落差。中亞地區地處亞洲中心,扼守歐亞大陸東—西、南—北交通要道,總面積400萬平方公里。2012年,中亞5國人口總計約6534萬,GDP總規模約3032億美元,除哈薩克斯坦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土庫曼斯坦人均GDP接近6800美元,屬于中高等收入國家外,其余3國人均GDP均低于2000美元(見表1)。該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整體落后,社會波動起伏較大。中亞國家獨立后,均經歷了艱難的轉型期,20世紀90年代各國經濟都出現大幅下滑。進入新世紀以來,中亞國家總體形勢穩定,經濟增速較快,但其經濟實力和競爭力并未明顯改變。

中亞5國自然資源豐富,蘊藏著大量的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等能源資源,以及多種稀有金屬礦產和有利的農牧業基礎。其中,哈薩克斯坦的石油儲量大約為100億噸,排在世界第11位,煤炭儲量達到312億噸,名列世界前茅;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分別擁有世界第11、12和17的天然氣儲量;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還盛產黃金;吉爾吉斯斯坦是世界主要的產鈾國;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棉花產量居全球前列,分別排在第6、9和17位。但交通不便、投資不足,對中亞地區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形成了制肘。

中亞5國與中國有著3000多公里的邊界線,具有進行地區穩定、能源資源、經濟貿易合作的天然需求和開發潛力。中亞各國希望與中國擴展合作領域,在交通、郵電、紡織、食品、制藥、化工、農產品加工、消費品生產、機械制造等行業對其進行投資,并在農業、沙漠治理、太陽能、環境保護等方面進行合作。2001 年上海合作組織成立以來,中國已成為中亞國家最主要的貿易伙伴和投資伙伴。中亞5國與中國的貿易額從5國獨立之初的4億多美元增加到了2012年的460億美元,增長近100倍。中國已成為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第一大貿易伙伴,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第二大貿易伙伴,塔吉克斯坦的第三大貿易伙伴。同時,中國目前也是烏茲別克斯坦第一大、吉爾吉斯斯坦第二大投資來源國。而哈薩克斯坦也成為中國在海外第三大投資目的國。

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有助于中國西部大開發和中亞各國經濟發展,深化中國與中亞地區的能源資源合作,并促進該區域和平穩定和繁榮發展。中國與中亞之間已經由一條條鐵路、公路和油氣管道相連,更深層面的經貿往來還需要加大力度開辟更多途徑,在鐵路、公路、航空、管道和通訊設施建設等諸多方面齊頭并進。

(二)“絲綢之路經濟帶”擴展區域——中心區域+俄羅斯、西亞、南亞及中東歐部分國家

該區域地處亞歐大陸中心地區,也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中間地段,對于打造亞歐陸路大通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該區域總面積4239萬平方公里,占據了整個地球陸地面積的近三分之一,2012年人口總數達35.1億,GDP 規模達15.36萬億美元,人口密度偏大,平均資源量偏少(見表2)。從經濟發展水平來看,除了沙特等石油資源豐富的國家外,其他國家經濟發展差異較大,整體水平比較落后。該區域絕大部分國家都處在發展中階段,人均收入低,但主要的人口大國,如中國、印度和俄羅斯,經濟增長快,已經成為世界主要經濟增長極。

該區域自然資源異常豐富,特別是能源資源在全球占有很大比重。在世界10大石油儲量國中,沙特、伊朗、伊拉克和俄羅斯榜上有名;在世界天然氣儲量排行榜上,俄羅斯、伊朗和沙特分列第1、第2和第4,占全球近一半;俄羅斯、中國、印度、烏克蘭和哈薩克斯坦的煤炭儲量超過全球已探明煤炭儲量的47%。

分地區看,南亞地區人口眾多,與中國的合作不斷深化,中巴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建設將促進中國與南亞地區的經濟合作,推動各國經濟發展;西亞地區是中國能源的主要進口來源地,與中國的合作日新月異,中國是沙特最大的貿易伙伴、伊朗的主要經濟合作伙伴;中東歐國家與中國的合作極具潛力,2013年11月底,中國—中東歐領導人會晤通過了《布加勒斯特綱要》,提出加強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在經貿、金融、基礎設施、人文等領域合作的具體措施;俄羅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重要國家,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必須加強與俄羅斯的合作,中俄兩國建立了面向21世紀的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在能源、交通、科技、農業等領域的合作潛力巨大。

(三)“絲綢之路經濟帶”輻射區域——擴展區域+歐盟和北非

該區域覆蓋了亞歐大陸主要國家和地區,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完全版圖區。總面積5186萬平方公里,2012年人口總數41.4億,GDP規模32.6萬億美元(見表3)。其中,歐洲經濟圈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西端,經濟發展水平高,對外貿易活躍,尤其是西歐地區經濟高度發達,是世界經濟最集聚的地區之一。歐盟28國土地并不寬闊、人口密集,但在經濟發展能力、科技創新、產品出口及消費市場規模等方面處在全球領先地位。歐盟與中國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兩端,經濟社會、科學技術、文化教育交流不斷深化。歐盟28國是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中國是其第二大貿易伙伴,中歐雙方貿易額在10年間翻了兩番,2013年達5591億美元。但目前,中國與歐盟的經貿往來主要依靠海路通道,亟需拓展陸路通道以擴大經濟貿易、科技文教合作。亞歐大陸東西方國家在經濟發展上若能實現資源、技術和市場互補,必將增進各自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和整體競爭力。

四、“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前景展望

自2013年9月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以來,“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引起了中亞國家以及國際社會的強烈反響。“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符合經濟帶上國家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根本利益,受到上述國家的普遍歡迎,對華合作積極性較高。

在人民畫報社俄文《中國》雜志組織的專訪中,白俄羅斯總理米亞斯尼科維奇說,“我們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實施‘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以及在該框架下建設歐亞運輸大通道,給予積極的評價。毫無疑問,這一大型項目將保證地區之間更為緊密的經貿合作。”俄羅斯駐華大使杰尼索夫表示,“我們把中國提出的這個想法,看作是對廣泛開展共同合作、聯合經濟規劃、促進貿易發展、形成新的交通走廊的一個建議。在我們看來,歸根結底,應當在廣袤的歐亞空間創建一個富足、繁榮與穩定的紐帶。”哈薩克斯坦駐華大使葉爾梅克巴耶夫認為,“一系列項目的實施將使歐亞國家與擁有很大潛力的中國中西部省份的經貿合作變得更加密切。這將增加雙邊貿易額、投資額,促進交通物流基礎設施發展,并且擴大人文交流。”土庫曼斯坦駐華大使魯斯捷莫娃指出,“‘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地區經濟合作重要的地緣政治空間。旨在實施各領域的大型國際投資項目,目的是擴大經濟合作的機會、實現自然資源豐富的歐亞空間的平衡與協調發展。富有吸引力,符合歐亞各國實施多邊合作機制的愿望。”

“絲綢之路經濟帶”上國家的專家學者同樣高度評價了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構想。哈薩克斯坦總統戰略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康斯坦丁·瑟羅耶日金在談及“絲綢之路經濟帶”對區域經濟的影響時表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是一個極富創建性的想法,“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將帶來一個雙贏的局面,增強中國與周邊國家間的相互信任,同時使得周邊國家從中國的快速發展中受益。俄羅斯聯邦儲蓄銀行常務董事、首席經濟學家伊夫杰尼·加夫利連科夫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4年經濟峰會上表示,中國正在籌劃的絲綢之路戰略,無疑將加快中國經濟的發展速度,作為中國的近鄰,俄羅斯將會從中獲益。

在現代交通、資訊飛速發展和全球化背景下,促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區域經貿各領域的發展合作,既是對歷史文化的傳承,也是對該區域蘊藏的巨大潛力的開發,21世紀是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合作的“黃金世紀”,“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前景廣闊。

其一,“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符合經濟帶上各國經濟發展利益。如本文第三部分所述,這條連接歐亞經濟圈的經濟帶中間地段所覆蓋的區域整體經濟發展水平比較落后,對外交往受限,但自然資源豐富。這些國家都有加快發展經濟、擴大對外交流的迫切需求。而位于“絲綢之路經濟帶”西端的歐盟,經濟發展水平高,但金融危機以來持續發酵的歐債危機,使得其經濟復蘇緩慢,拓展陸路通道,擴大經濟貿易、科技文教合作等新的市場空間對于歐盟各國意義重大。因此,通過“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實現亞歐大陸各國資源、技術和市場互補,有益于增進各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動力和整體競爭力。

其二,“絲綢之路經濟帶”基礎設施建設已初具規模。號稱第一亞歐大陸橋、全長13000公里的西伯利亞鐵路早已貫通,東起中國連云港、西至荷蘭鹿特丹港全長10800公里的新歐亞大橋陸業已建成通車,2011年始于中國重慶,在原新歐亞大陸橋基礎上進一步優化完善的國際物流大通道——渝新歐國際鐵路聯運大通道融會貫通。起于中國深圳,經南亞、西亞至歐洲全長約15000公里第三亞歐大陸橋正在構想和設計之中。同時,中哈原油管道、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等大型能源合作項目相繼建成并投入運營。包括公路、鐵路、航空、石油天然氣管道、通信和口岸設施在內連接經濟帶上各國的交通走廊設施已初步建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其三,“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具備一定的合作基礎。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組織(簡稱上合組織)共有6個成員國(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5個觀察員國(蒙古、巴基斯坦、印度、伊朗、阿富汗)、3個對話伙伴國(白俄羅斯、土耳其、斯里蘭卡),其中絕大部分都位于“絲綢之路經濟帶”,6個成員國更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國家。自上合組織成立以來,各成員國之間在政治、經貿、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環保及其它領域開展了廣泛合作,對于維護和保障地區的和平、安全與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也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國家間開展合作打下了基礎。此外,近期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和中巴經濟走廊建設加快,標志著中國與孟加拉、印度、緬甸以及巴基斯坦在交通基礎設施、能源和信息技術等領域的務實合作已經取得了廣泛共識,將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南線建設開辟新的合作空間。

總體看,“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具備廣闊的發展前景,但由于涉及國家眾多,經濟社會發展參差不齊,地區安全穩定狀況復雜,其建設必將是一個長期的、多領域的過程。長期來看,“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主要面臨以下幾方面的挑戰:①政策協調——一方面是大國之間的協調,尤其是中國和俄羅斯,需要平衡好既有利益與潛在利益,另一方面是經濟帶眾多國家政治經濟、宗教文化、體制機制差異使得政策協調必將面臨相當復雜和困難的局面;②矛盾沖突——當前,部分經濟帶國家在邊界問題、水資源問題上還存在無法協調的矛盾,使得該區域各國之間的關系復雜,對“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合作建設構成威脅;③地區安全——阿富汗局勢、克里米亞危機、“三股勢力”、恐怖主義、毒品走私等問題長期威脅地區安全,不利于“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④多邊外交——除了本地區國家多邊外交的復雜性外,美國、日本等區域外國家以及國際道路聯盟等國際組織在該區域也有著顯著的影響力,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甚至左右“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進程;⑤地理環境——該區域地理環境較為復雜,多山地、多沙漠,陸路通道基礎設施的建設規劃面臨考驗。

展望未來,“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即面對著無限機遇,又面臨著巨大挑戰,中國需要與各國加強溝通、協調與合作,按照習近平主席提出的“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加強政策溝通、道路連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與民心相通,“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域大合作”,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

參考文獻

[1]丁曉星.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性與可行性分析[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4,(2):71-78。

[2]馮維江.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新在哪里[J].當代金融家,2014,(2):102-104。

[3]何茂春,張冀兵.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國家戰略分析[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3,(12):6-13。

[4]河南大學絲綢之路經濟帶與中原經濟區課題組.軸心文明交流對話與合作共贏的時代橋梁[N].河南日報,2014-3-2。

[5]邢廣程.絲綢之路經濟帶”與歐亞地緣格局[N].光明日報,2014-1-12。

[6]張尼.“絲綢之路經濟帶”構想仍有待深入研究[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1-3。

[7]趙宏.絲綢之路的起源與發展[J].西安翻譯學院學報,2010,(1):102-104。

[8]周良.走近中亞“絲綢之路經濟帶”[N].國際先驅導報,2013-9-25。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Concept Definition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Summary

Research Group

Abstract: The paper expounds the important strategic significance of constructing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defines the concept and the scope of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ccording to the various views on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comparatively analyzes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situation of the countries and regions which belong to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ccording to three levels such as the central area, extension area and radiation area. Finally, the paper makes an outlook on the development of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makes a detailed analysis on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which is faced with when constructing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Keywords: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summary of views

責任編輯、校對:楊振峰

其二,“絲綢之路經濟帶”基礎設施建設已初具規模。號稱第一亞歐大陸橋、全長13000公里的西伯利亞鐵路早已貫通,東起中國連云港、西至荷蘭鹿特丹港全長10800公里的新歐亞大橋陸業已建成通車,2011年始于中國重慶,在原新歐亞大陸橋基礎上進一步優化完善的國際物流大通道——渝新歐國際鐵路聯運大通道融會貫通。起于中國深圳,經南亞、西亞至歐洲全長約15000公里第三亞歐大陸橋正在構想和設計之中。同時,中哈原油管道、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等大型能源合作項目相繼建成并投入運營。包括公路、鐵路、航空、石油天然氣管道、通信和口岸設施在內連接經濟帶上各國的交通走廊設施已初步建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其三,“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具備一定的合作基礎。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組織(簡稱上合組織)共有6個成員國(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5個觀察員國(蒙古、巴基斯坦、印度、伊朗、阿富汗)、3個對話伙伴國(白俄羅斯、土耳其、斯里蘭卡),其中絕大部分都位于“絲綢之路經濟帶”,6個成員國更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國家。自上合組織成立以來,各成員國之間在政治、經貿、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環保及其它領域開展了廣泛合作,對于維護和保障地區的和平、安全與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也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國家間開展合作打下了基礎。此外,近期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和中巴經濟走廊建設加快,標志著中國與孟加拉、印度、緬甸以及巴基斯坦在交通基礎設施、能源和信息技術等領域的務實合作已經取得了廣泛共識,將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南線建設開辟新的合作空間。

總體看,“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具備廣闊的發展前景,但由于涉及國家眾多,經濟社會發展參差不齊,地區安全穩定狀況復雜,其建設必將是一個長期的、多領域的過程。長期來看,“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主要面臨以下幾方面的挑戰:①政策協調——一方面是大國之間的協調,尤其是中國和俄羅斯,需要平衡好既有利益與潛在利益,另一方面是經濟帶眾多國家政治經濟、宗教文化、體制機制差異使得政策協調必將面臨相當復雜和困難的局面;②矛盾沖突——當前,部分經濟帶國家在邊界問題、水資源問題上還存在無法協調的矛盾,使得該區域各國之間的關系復雜,對“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合作建設構成威脅;③地區安全——阿富汗局勢、克里米亞危機、“三股勢力”、恐怖主義、毒品走私等問題長期威脅地區安全,不利于“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④多邊外交——除了本地區國家多邊外交的復雜性外,美國、日本等區域外國家以及國際道路聯盟等國際組織在該區域也有著顯著的影響力,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甚至左右“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進程;⑤地理環境——該區域地理環境較為復雜,多山地、多沙漠,陸路通道基礎設施的建設規劃面臨考驗。

展望未來,“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即面對著無限機遇,又面臨著巨大挑戰,中國需要與各國加強溝通、協調與合作,按照習近平主席提出的“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加強政策溝通、道路連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與民心相通,“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域大合作”,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

參考文獻

[1]丁曉星.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性與可行性分析[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4,(2):71-78。

[2]馮維江.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新在哪里[J].當代金融家,2014,(2):102-104。

[3]何茂春,張冀兵.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國家戰略分析[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3,(12):6-13。

[4]河南大學絲綢之路經濟帶與中原經濟區課題組.軸心文明交流對話與合作共贏的時代橋梁[N].河南日報,2014-3-2。

[5]邢廣程.絲綢之路經濟帶”與歐亞地緣格局[N].光明日報,2014-1-12。

[6]張尼.“絲綢之路經濟帶”構想仍有待深入研究[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1-3。

[7]趙宏.絲綢之路的起源與發展[J].西安翻譯學院學報,2010,(1):102-104。

[8]周良.走近中亞“絲綢之路經濟帶”[N].國際先驅導報,2013-9-25。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Concept Definition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Summary

Research Group

Abstract: The paper expounds the important strategic significance of constructing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defines the concept and the scope of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ccording to the various views on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comparatively analyzes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situation of the countries and regions which belong to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ccording to three levels such as the central area, extension area and radiation area. Finally, the paper makes an outlook on the development of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makes a detailed analysis on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which is faced with when constructing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Keywords: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summary of views

責任編輯、校對:楊振峰

其二,“絲綢之路經濟帶”基礎設施建設已初具規模。號稱第一亞歐大陸橋、全長13000公里的西伯利亞鐵路早已貫通,東起中國連云港、西至荷蘭鹿特丹港全長10800公里的新歐亞大橋陸業已建成通車,2011年始于中國重慶,在原新歐亞大陸橋基礎上進一步優化完善的國際物流大通道——渝新歐國際鐵路聯運大通道融會貫通。起于中國深圳,經南亞、西亞至歐洲全長約15000公里第三亞歐大陸橋正在構想和設計之中。同時,中哈原油管道、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等大型能源合作項目相繼建成并投入運營。包括公路、鐵路、航空、石油天然氣管道、通信和口岸設施在內連接經濟帶上各國的交通走廊設施已初步建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其三,“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具備一定的合作基礎。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組織(簡稱上合組織)共有6個成員國(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5個觀察員國(蒙古、巴基斯坦、印度、伊朗、阿富汗)、3個對話伙伴國(白俄羅斯、土耳其、斯里蘭卡),其中絕大部分都位于“絲綢之路經濟帶”,6個成員國更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國家。自上合組織成立以來,各成員國之間在政治、經貿、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環保及其它領域開展了廣泛合作,對于維護和保障地區的和平、安全與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也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國家間開展合作打下了基礎。此外,近期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和中巴經濟走廊建設加快,標志著中國與孟加拉、印度、緬甸以及巴基斯坦在交通基礎設施、能源和信息技術等領域的務實合作已經取得了廣泛共識,將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南線建設開辟新的合作空間。

總體看,“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具備廣闊的發展前景,但由于涉及國家眾多,經濟社會發展參差不齊,地區安全穩定狀況復雜,其建設必將是一個長期的、多領域的過程。長期來看,“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主要面臨以下幾方面的挑戰:①政策協調——一方面是大國之間的協調,尤其是中國和俄羅斯,需要平衡好既有利益與潛在利益,另一方面是經濟帶眾多國家政治經濟、宗教文化、體制機制差異使得政策協調必將面臨相當復雜和困難的局面;②矛盾沖突——當前,部分經濟帶國家在邊界問題、水資源問題上還存在無法協調的矛盾,使得該區域各國之間的關系復雜,對“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合作建設構成威脅;③地區安全——阿富汗局勢、克里米亞危機、“三股勢力”、恐怖主義、毒品走私等問題長期威脅地區安全,不利于“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④多邊外交——除了本地區國家多邊外交的復雜性外,美國、日本等區域外國家以及國際道路聯盟等國際組織在該區域也有著顯著的影響力,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甚至左右“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進程;⑤地理環境——該區域地理環境較為復雜,多山地、多沙漠,陸路通道基礎設施的建設規劃面臨考驗。

展望未來,“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即面對著無限機遇,又面臨著巨大挑戰,中國需要與各國加強溝通、協調與合作,按照習近平主席提出的“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加強政策溝通、道路連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與民心相通,“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域大合作”,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

參考文獻

[1]丁曉星.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性與可行性分析[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4,(2):71-78。

[2]馮維江.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新在哪里[J].當代金融家,2014,(2):102-104。

[3]何茂春,張冀兵.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國家戰略分析[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3,(12):6-13。

[4]河南大學絲綢之路經濟帶與中原經濟區課題組.軸心文明交流對話與合作共贏的時代橋梁[N].河南日報,2014-3-2。

[5]邢廣程.絲綢之路經濟帶”與歐亞地緣格局[N].光明日報,2014-1-12。

[6]張尼.“絲綢之路經濟帶”構想仍有待深入研究[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1-3。

[7]趙宏.絲綢之路的起源與發展[J].西安翻譯學院學報,2010,(1):102-104。

[8]周良.走近中亞“絲綢之路經濟帶”[N].國際先驅導報,2013-9-25。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Concept Definition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Summary

Research Group

Abstract: The paper expounds the important strategic significance of constructing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defines the concept and the scope of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ccording to the various views on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comparatively analyzes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situation of the countries and regions which belong to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ccording to three levels such as the central area, extension area and radiation area. Finally, the paper makes an outlook on the development of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makes a detailed analysis on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which is faced with when constructing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Keywords: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summary of views

責任編輯、校對:楊振峰

猜你喜歡
區域建設
永久基本農田集中區域“禁廢”
今日農業(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分割區域
自貿區建設再出發
中國外匯(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基于IUV的4G承載網的模擬建設
電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人大建設》伴我成長
人大建設(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保障房建設更快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0:29:03
關于四色猜想
分區域
基于嚴重區域的多PCC點暫降頻次估計
電測與儀表(2015年5期)2015-04-09 11:30:52
努力建設統一戰線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 国产精品19p| 精品国产aⅴ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青草大香线综合精品| 久久美女精品| 伊人福利视频|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婷婷| 青青草欧美| Jizz国产色系免费|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综合影院| 亚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 欧美成人在线免费| 国产成人三级| 91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福利大秀91| 91精品综合| 日韩黄色大片免费看| 欧美福利在线|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业不 |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孕妇大杂乱| 色香蕉影院| 国产精品视频导航| 国产午夜无码专区喷水| 91日本在线观看亚洲精品| 久爱午夜精品免费视频| 91日本在线观看亚洲精品| 久996视频精品免费观看| 国产va在线观看| 日韩福利在线观看| 六月婷婷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色无码专线精品观看| 亚洲乱码视频| 国产白浆在线| 久久中文电影| 欧美啪啪精品| 黄色一级视频欧美| 久热re国产手机在线观看| 91久久夜色精品| 国产成人乱无码视频| 99视频有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日韩小视频网站hq| 国产无码在线调教| 欧美伦理一区| 久久久波多野结衣av一区二区| 免费大黄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日韩丝袜一二三区|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第一区免费|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中文字幕| 国产97视频在线观看| a天堂视频|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人| 亚洲无码日韩一区| 男人天堂伊人网| 亚洲中文在线视频| 欧美亚洲国产视频| 欧美性色综合网| 免费一级成人毛片| 激情在线网| 免费人欧美成又黄又爽的视频| 成人夜夜嗨| 欧美午夜小视频| 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无码日韩精品91超碰| 亚洲另类国产欧美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亚洲综久久2021| 亚洲黄色成人| 久久免费成人|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福利片| 亚洲欧美成人网| 国产免费网址| 亚洲熟女中文字幕男人总站| 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 欧美一区中文字幕| 嫩草影院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站软件| 中国毛片网| 91精选国产大片| 激情午夜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