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延強
[摘 要]不可移動文物是人類過去生活的象征,是人類活動的物質表現,是溝通人類與歷史的橋梁。如果喪失了不可移動文物以及其中記錄的歷史文化精神,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意味著人類喪失了文化傳統,喪失了作為一個民族的自我特性。同時,不可移動文物根據它們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可以分別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未定級別不可移動文物。在日常工作中,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更好的保護這些不可移動文物,是一個值得探討的重要話題。
[關鍵詞]文物保護單位;不可移動文物;保護
我國留存至今的大量不可移動文物,形象地記載著我國歷史的形成、發展的進程,它們不但是認識歷史的證據,也是增強民族凝聚力,促進民族文化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這些不可移動文物遍布于我國各地,反映著不同地域、不同時代的藝術和文化特色,它們隨著我國城市化建設和旅游等產業的發展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與重視。
一、“三普”后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的思考
(一)《文物保護法》得到了科學宣傳與認真學習
文物工作者認真學習《文物保護法》,在思想上真正領會其實質,明確崗位、職責。《文物保護法》規定:“不可移動文物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由縣級人民政府文物部門予以登記并公布?!薄叭铡逼陂g,有針對性、科學地進行宣傳《文物保護法》,通過宣傳引導,取得地方政府的支持,取得全社會的理解,更好的實施文物保護工作。一是向地方政府加大宣傳,宣傳不可移動文物在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改善民生方面的積極作用,使地方政府及時了解國家文物保護的方針、政策,同時也使地方政府更加支持文物保護工作;二是向不可移動文物的產權人進行宣傳?!叭铡逼陂g調查、登錄的祖屋、廳堂、祠堂等不可移動文物絕大多數是老百姓的私有財產,通過向居民宣傳不可移動文物的歷史和文物價值,使居民由被動參與保護轉變為自覺主動參與保護,充分調動起居民保護不可移動文物的自覺性和積極性;三是大力宣傳和動員廣大群眾參與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工作。組織好每年“5·18國際博物館日”和“文化遺產日”的宣傳活動。
(二)不可移動文物保護與開發建設的矛盾得到了正確的處理
當前,我們國家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快速推進的過程中,城鎮人口已經超過50%,城鄉建設與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的矛盾進入凸顯期。特別是“三舊”改造、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除了建設性破壞之外,由于一些片面認識、錯誤觀念以及管理不當致使不可移動文物被“維修性拆除”、“保護性拆除”等現象時有發生,尤其對于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重視程度和保護工作更是不夠。如北京市“梁思成和林徽因故居”、重慶市“蔣介石行營”被拆,在社會上反映強烈、影響巨大。作為文物部門應該積極主動地將文物保護工作做在前,“三普”后應及時制定本地區的《不可移動文物保護規劃》,明確保護目標和工作措施。要加強部門之間的溝通與協調,積極主動與相關單位洽接文物保護規劃,將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工作納入到整體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納入城鄉建設規劃。并將三普期間調查、登錄的不可移動文物基本情況送達規劃局、國土資源局等相關單位,讓文物所在地政府及相關單位清楚不可移動文物數量、具體位置、坐標數據和簡要介紹。同時,將行政區劃內的不可移動文物名單及時向社會公布,使廣大群眾及建設單位清楚保護對象,以便在城鄉建設中做到合理規劃,防止因建設導致文物遭受損毀,使不可移動文物本體及其環境風貌得到有效保護和合理控制。因此,正確處理好建設與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的矛盾,既讓文物保護事業得以發展,又避免與地方經濟發展發生沖突。
二、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存在的問題
(一)不可移動文物認定和保護主體獨立性不強
《文物保護法》辦法規定:“發現具有特別重要價值的地下文物遺存和古文化遺址后,該遺存或者遺址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應當實行就地保護,制定和落實相應的保護措施?!庇捎谖奈锉Wo單位主要為經過核定公布的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對象,因此文物保護單位的認定和保護環節是文物保護工作的核心。文物的認定主體主要為各級文物行政部門,然而在現行制度下,地方文物行政部門直接隸屬于同級地方政府,在人力資源構成和資金來源上也依附于地方政府財政和人員配置,在文物保護與經濟發展、城市開發建設發生沖突時,由地方政府根據地方需要統籌管理。而在城市現代化和商業化飛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很多地方政府單純追求地方經濟效益,在公共基礎建設方面投入較多,并且往往因此而忽略甚至犧牲文物保護這個公共利益,造成文物認定和保護主體的獨立性不強,動力不足、權威性不高的局面。在平衡利益的過程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往往因為保護級別高而能“幸免于難”,未定級別不可移動文物就成了開發建設、經濟發展的犧牲品,地方文物主管部門往往也“束手無策”。
(二)不可移動文物認定和保護環節公民參與空間狹小
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和街區,根據具體情況,由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確定有關機構或者指定(聘請)專人負責管理。沒有具體規定公民在認定和保護不可移動文物中參與的權利,這使得文物認定行政部門的獨立性不強、動力不足的弊端無法得到彌補。大量不可移動文物屬于私有的古建筑、古民居,所有人對財產物權保護的合理利用會形成對財產文物價值保護的有力支持。另外,隨著人們文物欣賞能力和保護認識的不斷提高,參與文物認定和保護的愿望也在加強,如能對其進行引導和利用,可以讓他們成為完善文物認定和保護文物的主力軍。同時,現行的以普查為主的認定方式限制了公民參與文物認定的空間。雖然《文物認定管理暫行規定》明確了公民推薦的認定形式,但是對于推薦程序的時效、行政機關的責任與義務等沒有作出規定,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恐怕作用不大,另外文件法律效力也比較低,在文物認定最為活躍的地方行政,實施力度恐怕差強人意。
(三)不可移動文物認定標準不清晰、可操作性不強
未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由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登記公布,建立檔案,制定并落實保護措施。只由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沒有規定具體的標準,文物認證比較模糊,文物認定標準的模糊限制了公民參與的空間甚至堵塞了公民參與的渠道。有的地方文物行政主管部門與行政主管部門劃定并公布的規定使得相對人對有關機關的評判標準并不知情,不但不利于建筑所有人根據所有物的情況及時申報審批文物保護單位,也不利于相對人監督文物部門的不作為。
(四)不可移動文物修護工程的質量監督和監理工作尚不完善
文物保護工程中的修繕工程、保護性設施建設工程和遷移工程,應當依法實行招標投標和工程監理。文物保護工程施工,應當按照相應的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批準的工程設計方案和施工方案進行,不得隨意變更,確需變更的,應當報原審批機關批準。文物保護工程竣工后,工程應當組織驗收。近年來,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普遍受到各級政府和文物部門的重視,我國進行了大量不可移動文物修繕工作。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在修繕保護上往往經費比較到位,相關部門的重視程度也比較高,手續也比較齊全,最后達到的效果會比較好。而未定級的不可移動文物相對而言重視程度差一些,社會監督也介入較少,由于日常管理監督和專項資金的缺失,近年來使得很多未定級的不可移動文物的產權人或者使用人自行將文物進行拆改,出現了很多對不可移動文物的“建設性破壞”。
三、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的探索
(一)健全文物保護機構,配備專業技術人才
多次的文物普查及日常保護工作需求分析中指出,我國文物相關專業高素質人才嚴重缺乏是影響我國文物普查與保護工作開展的重要因素。由于文物普查與保護工作環境較差,工作性質及薪資福利與現代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分歧嚴重,造成了多數家長不愿學生報考文物相關專業。這一現狀嚴重阻礙了我國文物事業高素質人才培養,進而影響了文物普查及保護工作的開展。
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大好形勢下,我們要加快健全文物保護相關機構,合理配置人才。首先,可對外招聘具有高學歷及專業技能的人才,要想方設法請得進留得住人才。其次,要讓文物保護人員多走出去學習和交流,吸收先進的文物保護經驗,努力提高文物保護與管理工作人員素質。再次,如果人員不足的情況下,文物主管部門可以抽調下屬單位相關具有專業技能的人參與,爭取把文物保護工作做得更好??傊?,無論如何工作都取決于人的因素。要不斷提高從事此項工作人員的業務素質、發揚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敬業精神,積極主動的開展此項工作。
(二)宣傳文物保護意識,分享文物保護成果
文物是人類不可再生的財富。保護這些文物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利用文物,發揮其作用,實現其價值。根據這些文物的特點、歷史內涵,整合利用現有豐富的文物資源和生態環境,政府投入制定保護和利用規劃。
(三)強化科技在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的作用,提高保護效果
在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工作中,科技含量不足嚴重阻礙了我國不可移動文物保護事業的發展。而且,我國文物保護工作中缺乏標準化工作依據,往往造成了雖然保護目的強烈,但是實際保護工作效果不明顯等問題的發生。目前在保護不可移動文物的工作中,還是以經驗判斷為主的工作作風占主導,未來要更多的運用的科技手段,對不可移動文物的認定、日常監管、修繕、重建等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并且根據不同類型的不可移動文物保護需求及技術應用制定相應的保護標準,促進文物保護目的的實現。
(四)注重不可移動文物保護與地域經濟的和諧發展
受我國地域經濟差異因素影響,在欠發達地區的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工作開展并不理想。受經濟發展、思想觀念等因素影響,許多文物保護建筑并未受到應有保護,以經濟建設為綱導致了很多不可移動文物遭到破壞。不可移動文物所在地的政府部門應開拓思路、創新思想,將不可移動文物保護與當地經濟發展相結合,制定新的政府部門考核標準,不能只以經濟發展為綱,而忽略文物保護。在我國現代社會經濟穩步發展的今天,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與經濟協調發展應作統籌規劃,和諧發展,以不可移動文物為載體發展旅游業等方式幫助經濟增長,通過經濟的發展更好的保護不可移動文物,實現二者科學發展。
(五)探索相對獨立的文物保護行政工作
不可移動文物的管理與保護工作屬于文物主管部門的行政行為,若要改善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的效果和效率,就要保證文物主管部門的行政能力不受影響,就要探索相對獨立的文物行政工作。在社會全面發展的今天,不能一味的將文物保護的責任讓位于經濟發展的需要,盲目的服從地方政府的經濟發展規劃而忽視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
結語
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工作必須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明確相關各方的權利、義務和責任,在文物保護整體利益格局中達到一種平衡,更好地保障不可移動文物的事業健康發展,使不可移動文物成為一塊真正閃光的金字招牌,在改善環境、展現城市品位、壯大第三產業、提高文明程度、營造和諧社會等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翠.安順文物保護與旅游業持續發展的思考[J].安順學院學報.2012(02)
[2]劉真.西寧地區文化遺產保護芻議[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4)
[3]陶莉.荊州古城墻保護及其對蘇州古城墻保護、改造、利用的啟示[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12(02)
[4]鄭育林.我國大遺址保護與利用相關問題的研究[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3)
[5]呂繼祥.關于大汶口遺址的價值──兼談大汶口遺址的開發利用[J].泰安教育學院學報岱宗學刊.2013(01)
[6]李繼峰.歷史名城文物保護與旅游資源開發研究——以古城洛陽為例[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4)
[7]唐貞全.體驗經濟背景下的大遺址保護和利用——以南越國宮署遺址為例[J].湘潮(下半月)(理論).2013(06)
[8]羅嶼.國寶中的5000年記憶[J].新世紀周刊.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