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徐州詩徵》與《徐州續詩徵》保存了萬壽祺、閻爾梅、李向陽、葛嵩茂、唐允甲、崔干城等“明遺民”詩人許多珍貴的生平文獻,多為他書所未載。對考證其生平事跡,深入研究其詩歌,認識其忠貞不渝的民族氣節,均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
[關鍵詞]《徐州詩徵》;《徐州續詩徵》;明遺民;文獻
清光緒十七年(1891)桂中行編纂刊成《徐州詩徵》八卷,民國二十四年(1935)張伯英編纂刊成《徐州續詩徵》二十二卷。兩部《詩徵》廣征博采徐州八邑詩歌,一方面初步廓清了徐州元代至民國間600余年詩歌創作的基本狀況,另一方面也保存了豐富而可靠的其他文獻。本人在整理、點校兩部《詩徵》時,發現了許多被忽略的“明遺民”詩人及其家族文獻,對詳細考證其生平事跡,深入研究其詩歌,正確認識其不屈的民族氣節,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與歷史意義。
徐州銅山萬壽祺和沛縣閻爾梅被《清史稿》稱為“徐州二遺民”。萬壽祺(1603—1652),字介若,一字內景,號年少。明亡后,舉兵太湖反清,后隱居淮安,自筑“隰西草堂”。詩文書畫印兼善,著有《隰西草堂集》。閻爾梅(1603—1679),字用卿,號古古,又號白耷山人、蹈東和尚。明清鼎革后,散盡家財,游歷九省,立志復明,著有《白耷山人集》、《蹈東集》等。因桂中行專門刊刻了《徐州二遺民集》,故兩部《詩徵》未收錄“二遺民”詩作,但收錄了其后人的詩歌,保存二人及其家族許多重要文獻。《續詩徵》卷一“萬睿小傳”云:“瞿客。歲貢生。君為年少先生子,宣城唐祖命允甲之婿。居城北萬家寨。終清之世,其后裔無仕宦者。年少詩云:‘子孫不受北朝官。其于種族之痛深矣。”萬睿有《予倩李蟠丁丑殿試第一郵寄志喜》詩,[1]3可知徐州唯一的狀元李蟠乃萬睿之婿。《詩徵》卷八:“萬淑修小傳”云:“淑修,字宜洲。年少先生女,歸章醕鄒。著有《詠林閣草》。”[2]19《詩徵》卷五“閻圻小傳”云:“圻,字千里,一字坤掌。康熙己丑進士,官工科掌印給事中。著有《泗山詩文集》。”[2]14考沛縣《閻氏族譜》,閻圻為閻爾梅之孫。[3]《詩徵》卷五“閻憑小傳”云:“憑,字藹吉,一字心山。歲貢生。白耷山人五世孫。”[2]13
兩部《詩徵》保存了“二遺民”的交游信息。《詩徵》卷一拾泰有《乙酉歲予與張子子材萬子年少同游于小谷山有石穴焉土人以為洞予曰噫此古人隧而葬者也遂各賦詩》。《續詩徵》卷一徐國珍有《客中與萬君年少話別》詩,卷十二“劉湘小傳”云:“子琴。貢生。太倉州學正。萬年少先生門人。”[1]7
兩部《詩徵》反映了萬壽祺書畫流傳及藝術地位。《詩徵》卷三任興簡有《題萬年少先生浩然蹋雪圖》詩。[2]21《續詩徵》卷四“王學淵小傳”后,有張伯英按云:“吾鄉工小楷書者,內景、根庵后至君而三。”[1]2內景乃萬壽祺字也。卷四吳源溆《題內景畫扇寄勺圃》詩云:“隰西手寫田家景,閱我田家二百春。珍重鄉賢真跡在,為君重結古緣新。”詩題注云:“年少先生畫扇為鼠所嚙,僅余其半,勺圃表弟愛之。”[1]19卷九張慈明《勺叔為作草書賦呈》詩云:“內景仙游不可追,吾鄉書學久陵夷。正須霹靂開蒙晦,亙二百年筆一枝。”[1]19這些文獻一方面反映萬壽祺書畫的題材、成就和地位,一方面提供萬氏“真跡”保存與流傳的信息,同時也反映了書法巨擘張伯英對萬壽祺書畫的研究、品鑒與珍愛。
“徐州二遺民”的抗清事跡在徐淮大地廣泛傳頌,其詩文備受推崇。遺民的民族氣節,贏得了其后徐州詩人的尊重與景仰,或尋訪遺跡,或誦讀詩歌,或刊刻詩集。《續詩徵》卷二張春靄有《隰西草堂懷萬年少》詩,其一詩云:“空門矢志心何壯,詩卷常鳴氣不平。今過隰西堂下路,落花滿地只啼鶯。”其二詩云:“君臣大義一人全,往事前朝劇可憐。……高節首陽容圣世,徐南沛上兩先賢。”[1]13-14卷三張仁廣《過崔泉山莊》詩題注云:“莊為萬年少先生別業,其西則郭家樓。予族先世所居。池館之盛甲于郡南,今惟泉在耳。”而今雖“昔時風物已全非”,但“村翁猶話從前事”。[1]14卷四王嘉詵有《春日寓淮雜詩》,其二詩云:“隰西遺躅水云鄉,冷落當年舊草堂。我亦輕舟來避世,更無櫻豆密遮墻。”注云:“訪萬年少先生隰西草堂故址,不得。‘櫻豆花遮避世墻,先生集中句也。”[1]9-10王學淵《訪萬年少先生墓》詩云:“凄絕先生省墓詩,今來訪墓亦凄其。豐碑尚認前朝字,廢隴空增異代悲。”[1]2
《詩徵》卷三孫運錦《次韻通甫讀白耷山人詩之作》詩云:“生本西楚狂,死甘東海蹈。……屢系三齊獄,長縱五岳眺。……妻烈雙矢貞,子幼各盡孝。圣代恕殷頑,后嗣噪鄉校。”小注云:“閻有《蹈東集》。”[2]28卷五葉崇嵋《讀閻古古先生文》詩云:“一卷留殘稿,風霜字字真。勝朝存逸老,吾沛有完人。節義平生著,文章歷劫新。漢臺云黯淡,憑吊為沾巾。”[2]22《續詩徵》卷二程保廉有《讀白耷山人集書后》詩,其一詩云:“碎牘投詩能罵賤,披緇說偈更逃名。”其二詩云:“黍離故國抽身早,麥飯荒陵赍恨多。……孤燈夜雨披還讀,亮節高風總不磨。”[1]10-11卷四祁世倬有《讀隰西草堂詩感賦》詩。卷六項有訓有《讀史詩三十首》,詩題注云:“讀閻古古先生《汧罝草堂詩》三十首,依上下平韻即效其體。”[1]16以上文獻足見閻爾梅詩歌的價值與影響。
桂中行在編纂、刊刻《徐州詩徵》的同時,專門刻印了《徐州二遺民集》,[4]《續詩徵》卷四王嘉詵《桂履真太守中行拜觀察岳常澧之命去郡有日郡人作黃樓餞別圖賦此奉呈》詩云:“藥籠粲粲羅眾品,鐵網煜煜騰雙珠。文章氣節關運數,公也獨以一手扶。”詩中注云:“公選刻《徐州詩徵》,又別輯萬年少、閻古古兩先生集為《徐州二遺民集》。”[1]6-7卷五“陳弢素小傳”后引董士恩曰:“璞完志節之士,……鄉邑文獻,最所留意。予重刊《隰西草堂集》,君任校讎。”[1]12卷十四邳卷前“小序”云:“董右岑刻《隰西草堂集》,補遺詩廿余首,皆檍坪藏本抄與羅叔言者,右岑誤以為羅之創獲。”[1]1
兩部《詩徵》還保存了徐州籍“明遺民”李向陽、葛嵩茂以及流寓徐州的唐允甲、崔干城等“明遺民”文獻,這些“明遺民”詩人多被后人忽略,其生平與詩歌他書多未載,更顯彌足珍貴。如謝正光編《明遺民傳記索引》、謝正光和范金民編《明遺民錄匯輯》均未收錄。
《詩徵》卷一“李向陽小傳”云:“向陽,字孝乾,一字晴寰。明天啟甲子舉人,官金山衛教授。”后引《家傳》云:“公與同里萬孝廉壽祺以氣節文章相砥礪。……崇禎末,官金山衛教授,旋以親老解組。明社既屋,萬以僧服終,公亦屢辭征辟,閉戶著書以老。”收錄其詩7首。其《即事》詩云:“胡年兵氣銷農畝,此日野人關廟謨。不請長纓徒郁郁,撇將儒服學兜鍪。”[2]1-2《續詩徵》卷七“葛嵩茂小傳”云:“茂如。歲貢生,明亡棄去,屏跡城市二十年。”[1]2收錄其詩1首。
《續詩徵》卷二十二流寓“唐允甲小傳”云:“祖命。宣城人。有《耕塢山人稿》。其女為萬年少先生子婦。晚年常寓徐。”后引孫運錦曰:“明季官中書,國變隱居。”[1]20《續詩徵》卷一“萬睿小傳”云:“唐亦明逸民也。”[1]3《詩徵》卷一李弇有《送唐祖命先生歸宣城十六韻》詩。《續詩徵》收錄唐允甲詩5首。卷二十二流寓“崔干城小傳”云:“兔床。明進士。河南寧陵人。鼎革后流寓于睢寧壽鹿山李枝翹家。精天文、地理、兵法、劍術,著作等身。”[1]21收錄其詩19首。《明遺民崔兔床先生碑記》備述其“遺民”事跡與氣節。《碑記》最后云:“俾后世知明季遺民中有崔先生也。”[5]
綜上,兩部《詩徵》有著強烈的文獻征存意識,保存的“明遺民”詩人文獻許多是其他書籍所未載,一代又一代徐州人對遺民事跡的傳揚、對遺民氣節的景仰既是徐州文化精神的體現,也是對忠貞不渝民族精神的弘揚。
參考文獻:
[1]張伯英選、徐東僑編次《徐州續詩徵》,民國二十四年乙亥(1935)銅山張氏小來禽館本(北平文嵐簃鉛印),南京圖書館藏.
[2]桂中行輯《徐州詩徵》卷八,清光緒十七年(1891)刻本,南京圖書館藏。
[3]清閻焯纂修《沛縣閻氏族譜》,清同治間抄本,閻烺燦藏。
[4]萬壽祺、閻爾梅著《徐州二遺民集》,清光緒十九年(1893)刻本,國家圖書館藏。
[5]《明遺民崔兔床先生碑記》,原碑今藏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博物館。
作者簡介:薛以偉(1972-),男,江蘇邳州人,徐州工程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副院長,文學碩士。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和中國古典文獻學的教學與研究,主持省部級項目3項。
基金項目:本文系本人主持的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江蘇明遺民著述書目與生平文獻整理和研究”(批準號:12ZWB
005)和江蘇省教育廳2012年度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徐州二遺民:文學與文獻研究”(批準號:2012SJD750024)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