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并蔓延了中國北方地區,在南方卻出現了相對平靜的情形,以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為首的東南諸省督撫和各國駐滬領事議定了“東南互?!睏l款,以此來阻止義和團的南下。本文認為這一事件絕不是一個孤立、突兀的事件,其有著深刻的經濟根源,出自于東南督撫和西方列強的需要,也是當時各種勢力之間錯綜復雜矛盾的產物,是各方勢力相機審勢后“合力”的結果。
[關鍵詞]義和團運動;“東南互?!?;督撫;原因
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義和團運動在中國北部掀起的反洋教斗爭,不滿的帝國主義各國出兵鎮壓干涉。中國東南的督撫對于當時的內外局勢感到憂慮不安。就主觀意愿來說,一方面他們害怕戰事波及南方,具有代表性的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都是著名的洋務派官僚,作為當時興辦洋務運動的較為先進的階層,他們深刻認識到了落后的中國與擁有堅船利炮的西方的差距,所以他們希望避免戰事以維護他們的經濟利益,進而保存與擴充自己的實力;另一方面又害怕列強借此入侵長江流域,希望顧全東南大局,維護東南地區的穩定。而從客觀方面來說,清政府頒布的宣戰上諭一面要求東南督撫“勿再遲疑觀望,迅速籌兵籌餉,力保疆土”,一面又表示宣戰是出于“萬不得已的苦衷”,并要求“爾沿江沿海各督撫……各盡其職之所當為,相機審勢”[1],實際上有默許東南各省督撫自主應對局勢的意味。
一、“避戰自保”:時局與資產階級
一地方之實力從根本上是基于其經濟基礎的。19世紀60年代以來,洋務運動的興辦,使得中國開設了一些近代企業,東南各省因為良好的地理位置與基本條件是洋務運動進行的重要區域。甲午戰爭之后在清政府政策的鼓勵下,經過多年的經營,南方企業數量增多。在義和團運動爆發之前,這個區域的企業建設已初具規模,“全國新設廠礦達300多個,且大都集中于長江沿岸地區”[2]從而為各項建設打下了良好的經濟基礎。
在這樣的情形下,與張之洞、劉坤一等人有著密切關系的買辦資產階級代表盛宣懷首倡和列強立約互保。盛宣懷敏銳的感應到即將劇變的時局,認為:“北事不久必壞,留東南三大元帥以救社稷蒼生,似非從權不可?!盵3]1900年6月25日,盛宣懷又電告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三位總督,認為面對列強咄咄逼人的氣勢,如果像北方各省那樣抵御外侮,會使得全國陷入混亂,主張采取權宜之計,即“東南互保”以緩和當下局勢。對于盛宣懷所提倡和主張的策略,張之洞、劉坤一等是完全同意和支持的。于是通過盛宣懷在東南督撫和帝國主義列強間的穿針引線,又有身居要位的張之洞、劉坤一的支持,再加上李鴻章和其他督撫的推波助瀾,“互?!本置嫠斐?。張之洞、劉坤一在接受盛宣懷的建議后不久,就授權上海道臺余聯沅和盛宣懷與各國駐上??傤I事進行緊急會商。1900年6月26日,雙方簽訂了約束條款與互保章程,列強與各督撫約定互不干涉,“兩不相擾,以保全中外商民人命產業為主?!盵4]都希望維護南方地區的穩定。
同時,南方社會各階級也從更廣泛的方面支持這項政策的實行。資產階級維新派堅決反對對外宣戰,大造支持“東南互?!?、反對對外宣戰的輿論。盛宣懷作為買辦資產階級代表,其從經濟利益出發表達了對于國內外時局的看法,認為維護已有的經濟發展較為重要,所以積極組織策劃“東南互?!?,不能因盲目的排外抗爭而使全國經濟均遭損失破壞。狀元資本家張謇為了確保其新設廠礦不被破壞,不遺余力地奔走相告,還將義和團運動比喻成東漢末年黃巾軍起義、北宋初年王小波起義等農民起義,不支持義和團運動。民族資產階級和中小工商業者也從自己的切身利益出發,也積極要求避戰自保。為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與之關系密切的民族資產階級認為民族資本迫切需要安定的社會環境以保證其發展與經營。在“東南互?!背霈F時,民族資產階級亦在財力、物力上給予了大力支持。另外中國南部沿海沿江的各類商人也出于自身利益,采取措施支持反洋教斗爭,要求維護南方的穩定,并希望政府出面協商以定民心。
二、“內輕外重”與“以夷制夷”
除了當時有利的社會環境之外,“東南互?!本置娴某霈F與其主導者,即督撫力量的強大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督撫制度自明朝確立以至清朝已經十分完善,一直以來中央政府在政治、經濟以及軍事上對地方督撫嚴格控制。督撫制度作為中央政權系統的基層輔助,被中央制約的同時進行著地方管理。中央與地方的權利運作呈現制衡的狀態,這樣的情形保持到了清朝初期。然而直到晚清,隨著西方列強入侵導致的劇變的時局打破了這種平衡。這種劇變使得擔任督撫的滿漢官員的比例發生變化,在戰爭爆發以前中央大多任用滿員擔任地方軍政官員,以此約束地方勢力的擴張。然而面對擁有堅船利炮的西方列強,保守落后的八旗綠營軍隊損失慘重。戰爭不僅表明了中國的落后,而且暴露了中國各項制度積弊叢生。于是在戰后政府支持地方辦團練鄉勇,由曾國藩、李鴻章等漢族官員所統帥的湘、淮軍影響日益擴大,清廷逐漸任用湘、淮軍中的將領擔任督撫等軍政長官,甚至依靠湘、淮軍來鎮壓農民起義。這樣地方督撫逐步轉化由漢族官員擔任,并在地方軍政方面的權利日盛。另外厘金局的設立以及兼任總理衙門的督撫也逐步獲得了財政權與外交權。由于督撫權力的擴大而形成的“內重外輕”的格局是“東南互保”形成的一個關鍵原因,即地方勢力可以擺脫中央的控制,從而表達自己的態度。
此外,劉坤一、張之洞所統治的兩江流域,正是英國投資最多、商業最發達的地區。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了一系列保護其在長江流域利益的協定,英國一直重視這一區域的穩定發展。因此出于對維護自身在長江流域的利益的考慮,英國不希望此地區發生任何騷亂。這也從根本上決定了英國會積極支持“東南互?!?。當然,最深層次的原因在于,由于帝國主義各國不甘心讓富庶的長江流域盡入英國手中,如果長江流域的人們發起反帝運動,不但英國在這個地區的經濟利益會受到嚴重的打擊,而且其他列強會借口保護僑民安全,乘機進入,從而進一步破壞英國在這一區域的利益。所以英國希望維護這一地區的穩定,使各國找不到派兵入侵的借口,從而維護在長江流域的既得利益優勢。于是,英國便著手策劃“東南互保”,向長江流域的地方實力派伸出了橄欖枝,利用東南督撫充當其政治工具,以達防止其他列強插手,實現其獨占長江流域的野心。
在瓜分中國的問題上,列強之間矛盾重重,互相牽制。東南督撫們正是看到了列強在爭奪利益上的牽制與碰撞,主張利用列強之間的矛盾“以夷制夷”,即“蓋長江商務,英國為重,各國覬覦已久,懼英國而不敢先發,英亦慮各國干預而不敢強占,以啟各國戒心。在我正可就其所忌而羈縻牽制之”[5]。這樣,以英國為代表的帝國主義列強出于各自利益的考慮上共同支持“互保”。帝國主義列強對“東南互保”的支持為這一局面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環境。
三、結語
綜上所述,“東南互?!笔乔迥└犹囟v史條件下的產物,它的出現與北方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同時限制與阻礙了義和團運動的擴大與發展,成為了局部的地方性的運動,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中國東南地區的穩定。在這一事件的背后,凸顯了地方勢力、資產階級以及西方勢力之間的斗爭與合力,是相機審勢下的一次地方社會對于國家事件的話語表達。
參考文獻:
[1]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義和團檔案史料(上)[M].北京:中華書局,1979.187.
[2]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近代經濟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25.
[3]盛宣懷.愚齋存稿[M].臺北:文海出版社,1963.5.
[4]復旦大學歷史系中國近代史教研組.中國近代對外關系史資料選輯[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59.
[5]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義和團檔案史料(上)[M].北京:中華書局,1979.195.
作者簡介:張鶯瑞,女,1990年生,山西洪洞人,現為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中國近現代史專業全日制在讀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