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薇
[摘 要]近代以來,中國的軍事領域發生了重要巨變,尤其是在晚清軍事變革的過程中,清政府借鑒當時先進的德國軍事制度,建立起了中國近代第一支陸軍部隊。但由于受到晚清社會的大背景限制,特別是傳統文化、落后經濟、社會風氣以及德國目的等方面的影響,晚清陸軍只能停留在模仿的程度上,無法觸及德國陸軍的精華,因此也不可能成為歐洲那樣的現代化軍隊。
[關鍵詞]晚清;德式軍制;缺陷
在晚清軍事變革的過程之中,德國軍制模式對促進晚清軍事現代化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特別是1871年德國贏得普法戰爭的勝利后,德國的軍事制度便紛紛受到各國效仿,德國制造的武器裝備也暢銷各國,晚清軍事變革也因此開始以德國軍制為藍本,購買德國先進火炮,并雇傭德國教習引入德國訓練操法。從李鴻章的淮軍開始,到張之洞的自強軍與袁世凱的新建陸軍,均仿照德制,這確實促進了晚清軍事的現代化,一方面,統一了兵種,建立了專門的統御和軍令系統,使得晚清軍制更加系統化和規范化;另一方面,對德式武器及訓練教育的引入,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軍隊戰斗力,“尤其能發揮掃除文盲、提供現代化技術訓練、和培養群體生活觀念和愛國心的功能”(1)。不過,受到晚清社會大背景的限制,以德國軍制為藍本的軍事現代化成效是有限的,主要表現為一下四方面。
首先,中國傳統專制主義文化的消極作用。晚清軍制雖然仿德,但是在精神教育上卻以傳統文化中的三綱五常為核心,教育士兵絕對服從,這樣訓練出來的兵無法避免“兵為將有”,自然使得上下級之間如同君臣、師生之間如同父子。特別是北洋新軍,一方面運用德國先進的軍事理念進行訓練,提高了戰斗力,另一方面又受到傳統文化的精神束縛,因而使得這支軍隊變得畸形化,后來派系橫生與軍閥混戰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起源于小站的新建陸軍就這樣逐步演變為一個封建的武裝政治集團,”(2)對民國初年的政局帶來了很大的消極影響。另外,晚清軍事制度是完全仿照德制的,清政府也多次派人去德國留學,可惜中國傳統文化限制太深,國民民性尚未開放,無法主動認識到軍事理論指導的重要性,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雖然早已風靡全球,但到民國時期才開始翻譯和流行。中國近代軍事理論的真正開始形成也是在民國之后,特別是在蔣百里等人的推動下,中國軍事才開始有了理論研究。“西方火器化戰術自部隊裝備火繩滑膛槍開始,至20世紀初自動線膛火器的出現,經歷了300多年的發展歷程......每前進一步都不僅有戰斗隊形、戰斗程式的演變,更有戰術思想觀念的轉變,”(3)而晚清士兵接受的訓練和教育基本不涉及軍事理論,因此士兵的思想很容易空洞、短淺、盲目,無法從根本上理解戰爭的意義、國家的意義。《出使九國日記》中有一段記載“蓋德國學理至為精深,而武備一門,尤其立國根本。觀此一斑,亦足知其強盛之有自來矣。”(4)晚清中國士兵若要領悟其精髓,恐怕短時間內是無法實現的。
其次,晚清中國經濟基礎的消極作用。“歐洲軍事力量崛起及其軍事近代化是建立在軍事——商業社會體制的基礎上的,而中國傳統的社會結構并不能為中國軍事的近代化提供必要的經濟基礎、技術條件和社會需求。”(5)而在近代中國,當兵卻“是窮人的一條生路”(6),落后的經濟環境使得想要當兵的人,是為了解決全家生計而不是為了保衛國家才去當兵,這樣的士兵在起跑線上就輸給了歐洲士兵;而且財政的困難也直接導致了軍費上的困難,很大程度了限制了新式軍事武器、軍事教練、軍事經驗的引入。李鴻章、張之洞多次受困于軍隊籌餉問題,即使是袁世凱的北洋新軍,仍“苦子藥無多,不能暢行演習,可見軍事之難。雖北洋尚且如此,何論他省。”(7)除了財政方面不能給與支撐,晚清社會的物質基礎也遠遠落后西方。通信與交通是軍事戰爭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早在1876年,德國所有電線即已完工,“柏林現與全國各大城,俱已聯接一氣,消息靈通,”(8)“地底電線共長六千法里(筆者注:約24000公里)。”(9)而清政府于1880年才應李鴻章之請設立電報局,至1887年,“周環渤海,直達朝鮮,計設線路三千余里。”(10)較之德國,晚清的電報事業仍處于剛剛起步狀態。而中國的鐵路建設,自1876年至1911年,共計修建9100公里。“其中京奉、京漢、京張、津浦四條干線以及與這些干線連接的正太、汴洛、膠濟、道清四線初步構成一個華北鐵路網。在長江以南則僅有滬寧、滬杭、株萍、株長四線。在華南只有廣九、廣三、潮汕、津廈等短線。在西南只有滇越線。”(11)由此可見,落后的物質基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晚清陸軍的發展。
再次,中國傳統社會風氣的消極作用。由于中國的傳統觀念是重文輕武,從古至今新王朝開始的第一件事便是裁兵,以防有功軍臣擁兵自重,造成社會不安,威脅王朝統治,于是極力造成重文輕武的社會風氣,降低士兵的社會地位,千百年來輕武的思想便成為一種不容置疑的社會風氣,形成一種“無兵的文化”,即使晚清士兵特別是甲午戰后的新式陸軍薪餉有所提高,繼之士兵的地位也有所提高,但放在晚清特殊的社會背景下,搖搖欲墜的清政府由于受挫,一方面給與士兵現代化的教育訓練,另一方面卻又牢牢控制住軍隊,只要有一點空隙就進行壓制,無法給與士兵正常的社會壞境來適應地位的變化,因此士兵的主人公意識無法在晚清形成,面對國破家亡,沒有足夠的使命感,正如蔣方震所言,“中國民性,適于消極之自衛,而不適于積極之攻戰。”(12)更重要的是,晚清軍制來源于德國,但中國傳統的社會風氣又無法使得清政府建立一種如德國那樣統一的、健全的軍事體制,不僅只局限于北洋地區等部分地區,而且軍事體制又不完善,晚清新軍學習德國建立后備軍體制,以保證正規軍的來源,但還是一紙空文,不能奏效;學習德國從小培養軍事人才,建立陸軍小學堂、中學堂、兵官學堂、大學堂,除部分省份響應外,大多不了了之;德國有完善的戰時動員制度,而晚清大部分國民還不知動員為何物。只因晚清社會無法像德、日那樣有軍國主義的熏陶,無法有以當兵為榮的思想,這樣導致的結果便是士兵無法完全發揮其保衛國家的作用,無法真正具有現代國防觀念。
最后,德國戰略目的不單純。晚清之所以學習德國軍制,一方面是因為德國軍事力量強大,清政府主動學習。另一方面,德國積極地幫助中國發展軍事,包括提供軍事教練、裝備等,更主要的是想控制中國的軍事力量,獲取中國的軍事情報,防止中國軍事真正的崛起;而中德之間大量的軍火貿易也僅僅是出于“俾斯麥政府對于重工業利益的關顧”(13);再者,“想在德國一旦對法國或者俄國作戰的場合利用中國武力的想法,也未嘗不起重要的作用”(14)。因此,德國帶著這種不單純的戰略目的,使得中國效仿德制訓練出來的新兵,自然不可能成為歐洲那樣的現代化軍隊。
綜上所述,晚清對德國軍制的模仿與應用確實促進了中國軍事的現代化,但更主要的是,這里的模仿只是表面的東西,德國軍事的精髓并沒有學到,特別是對士兵的教育和改造,仍是舊式的封建教育,結果使得新軍的訓練不僅沒有達到抵御外侮的效果,反而造成國內長期的軍事混亂、民不聊生。不過總的來說,新軍的訓練以及外國資源的注入仍是中國近代軍事史上的一件大事,即使效果適得其反,但畢竟邁出了重要的一步,起了開風氣之先的作用,為以后中國軍事各方面的發展和成熟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趙中孚.近代中國軍事因革與現代化運動[J].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十二期,1983(6).
[2]田玄.皖軍[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
[3]平志偉.中西方戰術比較研究[M].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1.
[4]戴鴻慈.出使九國日記[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
[5]崔國才,王喆,薛曉榮.論中國軍事近代化中的德國因素[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9(5).
[6]陳志讓.軍紳政權——近代中國的軍閥時期[M].上海:三聯書店,1980.
[7]丁進軍.北洋新軍初期武備情形史料[J].歷史檔案,1989(2).
[8][法]統將歐盟輯著,吳宗濂等譯文,潘元善等執筆.德國陸軍考.卷三[M].江南制造局,1902.
[9][法]統將歐盟輯著,吳宗濂等譯文,潘元善等執筆.德國陸軍考.卷四[M].江南制造局,1902.
[10]李鴻章.李鴻章全集[M].時代文藝出版社,1998.
[11]金士宣.中國鐵路發展史[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0.
[12]蔣方震.中國五十年來軍事變遷史[M]//來新夏主編.中國近代史料叢刊·北洋軍閥(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13][德]施丟克爾著,喬松譯.十九世紀的德國與中國[M].上海:三聯書店,1963.
[14]同上.
注釋:
(1)趙中孚:《近代中國軍事因革與現代化運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十二期,1983年6月
(2)田玄:《皖軍》,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4頁
(3)平志偉:《中西方戰術比較研究》,國防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44頁
(4)戴鴻慈:《出使九國日記》,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37頁
(5)崔國才,王喆,薛曉榮:《論中國軍事近代化中的德國因素》,《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6)陳志讓:《軍紳政權——近代中國的軍閥時期》,三聯書店1980年版,第73頁
(7)丁進軍:《北洋新軍初期武備情形史料》,《歷史檔案》1989年02期
(8)[法]統將歐盟輯著、(清)吳宗濂等譯文、(清)潘元善等執筆:《德國陸軍考》卷三,江南制造局1902年鉛印本,第19頁
(9)[法]統將歐盟輯著、(清)吳宗濂等譯文、(清)潘元善等執筆:《德國陸軍考》卷四,江南制造局1902年鉛印本,第11頁
(10)李鴻章:《北洋電線報銷折》,《李鴻章全集》,時代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第2679頁
(11)金士宣:《中國鐵路發展史》,中國鐵道出版社2000年版,第224頁
(12)蔣方震:《中國五十年來軍事變遷史》,來新夏主編:《中國近代史料叢刊·北洋軍閥》(一),第1039頁
(13)[德]施丟克爾著,喬松譯:《十九世紀的德國與中國》,三聯書店1963年版,第257頁
(14)[德]施丟克爾著,喬松譯:《十九世紀的德國與中國》,三聯書店1963年版,第25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