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林
[摘 要]漢冶萍公司的誕生使大冶成為中國近代工業的發祥地,漢冶萍公司大冶鋼鐵廠的興建使大冶成為中國近代以鋼鐵為核心、門類齊全的民族重工業基地,以漢冶萍公司為核心的大冶重工業西遷促進了西南重工業基地的興建,漢冶萍公司國有化的完成使大冶成為戰后國民政府新建的最大重工業基地。
[關鍵詞]漢冶萍公司;大冶;鋼鐵工業;重工業基地
近代大冶地區,即今天的湖北省黃石市,是漢冶萍公司的發源地和歸屬地,到1949年這里集中了湖北省甚至中南地區全部鋼鐵工業以及主要的水泥、電力、煤炭等重工業,創造了近代中國工業史上聞名世界的“大冶奇跡”,漢冶萍公司的興衰史就是一部近代大冶工業化進程的發展史。
一、漢冶萍公司的誕生使大冶成為中國近代工業的發祥地
中國近代工業起源于19世紀后期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的重要代表人物張之洞,1889年出任湖廣總督,當時湖北沒有官辦工廠,至張之洞離任湖廣總督時,湖北境內中國人辦的工廠數、資金數和產值數均躍居全國第二位,僅次于上海。就官辦、官督商辦、官商合辦的工廠而言,1890—1907年全國創辦規模較大者共46家,其中上海5家,占總數的10.87%;湖北11家,占總數的24%,在總數中占第一[1]。湖北工業主要集中在武漢和大冶。隨著漢冶萍公司的創辦,鋼鐵工業在大冶誕生。1907年,清政府批準興建湖北水泥廠,大冶成為中國水泥工業發祥地之一。
洋務運動時期大冶地區的民用工業創辦較早,投資規模大,當時大冶地區是全國工業投資的熱點地區,是清政府及其地方政府建設的重點地區,政府投資總額居全國前列,僅大冶漢冶萍鐵路的投資高達200萬兩白銀,[2]占張之洞創辦鋼鐵工業總投資額的三分之一以上。
二、漢冶萍大冶鋼鐵廠的興建使大冶成為以鋼鐵為核心的門類齊全的民族重工業基地
民國初年,大冶地區是中國擁有鋼鐵、水泥、煤炭、電力、機械、有色金屬等重工業部門齊全的重工業基地。隨著漢冶萍公司大冶鋼鐵廠、象鼻山鐵礦、富池煉銅廠、大新銅礦、富華煤礦、利華煤礦的興建,近代大冶工業地位急劇提高。這一時期,漢冶萍公司中心由武漢轉移到黃石,當時大冶鋼鐵廠的產鐵能力占全國的31%,大冶成為中國最大的鋼鐵工業中心。
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1936年6月正式公布《中國工業發展三年計劃》,靈鄉鐵礦、大冶、陽新銅礦開始籌建,大冶地區成為國民政府建設的重點地區之一。這一時期,大冶煤炭的產量和銷量超過萍鄉,成為江南最大的煤炭工業基地。
到抗日戰爭前夕,湖北1000千瓦以上自備火電廠的大型工礦企業共七家,大冶就占有三家,全部是重工業廠礦。1937年,漢冶萍公司公布的資產總值為41311100元,其中漢陽鐵廠19155400元,大冶鋼鐵廠11922000元,大冶鐵礦10233700元。漢冶萍公司大冶廠礦資產總值已超過漢陽鐵廠,當時大冶地區的重工業無論從資產總值,還是從發電設備容量以及重工業集中程度等方面,都已超過武漢,成為內地最大的重工業基地。
三、以漢冶萍公司為核心的大冶重工業西遷促進了西南重工業基地的興建
抗戰時期,南京國民政府決定大規模地將工廠內遷,促使以漢冶萍公司為核心大冶重工業向內地更大的區域發展。蔣介石多次手諭拆遷漢冶萍公司大冶廠礦以及大冶各廠礦,1938年負責大冶工廠內遷的有國民政府經濟部與軍政部兵工署組成的鋼鐵廠遷建委員會以及經濟部、交通部、武漢行營,湖北省建設廳等各機關組成的大冶各廠礦拆遷聯合辦事處,大冶各廠礦拆遷演義了一場成功的“敦刻爾克大撤退”。鋼鐵廠遷建委員會組織從漢冶萍公司大冶廠礦拆運設備、器件3227噸。大冶各廠礦拆遷聯合辦事處組織從華記水泥廠運出2500噸,源華1400噸,利華900噸,象鼻山鐵礦900余噸,各廠合計運出設備5700余噸。
大冶重工業的西遷,特別是以大冶各廠礦設備以及技術人員為基礎興建的以重慶為中心,昆明、貴陽等為基點的西南重工業基地,在中國近代工業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對我國抗日戰爭取得勝利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四、漢冶萍公司國有化的完成使大冶成為戰后國民政府新建的最大重工業基地
抗戰勝利后,大冶成為國民政府建設的重點。1942年底和1943年下半年,國民政府經濟部長兼資源委員會委員長翁文灝主持在重慶先后兩次召開全國工業計劃會議,最后翁文灝確定戰后在大冶新建大型鋼鐵工業基地。
漢冶萍公司由國民政府接收并實現國有化,組建大冶華中鋼鐵公司(簡稱“華鋼”)。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于1946年6月制定的《國營工業建設三年計劃》。該計劃對鋼鐵工業等冶金部門的分配資金為2億4000萬元,是投資最大的工業部門。其中華鋼資金分配占總金額的一半和外幣總金額的七成以上。華鋼預計需達到的鋼材生產量為37.5萬噸,高于東北的35萬噸。華鋼是國民政府計劃籌建的戰后中國最大的鋼鐵工業基地。
此時的大冶正在新建中國三大重工業企業,即華鋼、大冶水泥廠、大冶電廠。由于內戰的影響,日本賠償設備沒有全部到位,國民政府規模龐大的籌建計劃最終沒有完全實現,但大冶重工業基地的確立,三大廠礦初具規模,華鋼成為中南地區最大的鋼鐵工業基地、大冶水泥廠成為中國最大的水泥廠、大冶電廠成為中南地區最大的電廠。
總之,漢冶萍公司的誕生、發展以及衰落加快了近代大冶地區工業化的進程,使大冶成為近代中國內地最大的重工業基地,為新中國大冶工礦特區的建立和黃石市的創建以及武漢重工業基地的新建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參考文獻:
[1]趙德馨、周秀鸞.張之洞與湖北經濟的崛起[J].江漢論壇,1998(1)
[2]湖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湖北省志?交通郵電[Z].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
基金項目:2014年度湖北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重大研究項目“漢冶萍公司與湖北地方社會研究”,項目編號:14zd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