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晶晶
[摘 要]明代的政治、經濟方面都出現了新特點,文化領域內的變化尤為突出,至明代的中后期出現了轉型。本文從多個方面論述明代中后期的文化轉型及原因,明代的文化上承宋元,下啟清代,地位舉足輕重,對明代中后期文化轉型的研究意義重大。
[關鍵詞]明代中后期;文化轉型;理學;俗文化;原因
中國封建社會的前半期傳統儒學占統治地位,宋代傳統儒學經過二程、朱熹等的改造形成了適應統治者需要的理學,經史等雅文化占據統治地位。明代中葉,文化出現了轉型,其表現就是理學地位的失墜和俗文化對雅文化的挑戰。
一、理學地位的失墜
理學在儒、佛、道相結合的基礎上孕育發展起來,北宋時期形成并初步發展;南宋時期進一步發展;元朝時期被確立為官學;明朝前期,理學仍然占統治地位,朱熹注釋的“四書”“五經”是官定讀本和科舉取士的準繩。明中葉以后吏治漸趨腐敗,財政危機加深,社會矛盾尖銳,有識的思想家懷著經邦濟世的強烈責任感,希圖對儒家思想加以改造,為現實統治服務,心學應運而生。
王守仁基于明代中期社會問題及對前人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提出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主張,認為作為“天理”的“良知”就在人的心中,不需要向外探求,“良知”人人皆有,圣、愚皆同。因其比朱熹的“致知”說更加簡易明白,因而也易于獲得更多的信徒。明代中后期王學風行一時,王艮繼承了王守仁的“良知”說,長期在下層百姓中講學,提出“百姓日用即道”的命題,將“道”拉下神壇,把人的饑欲食、寒欲衣等生理要求也當做“道”,為宋明理學的禁欲主義打開了缺口。“異端”李贄更為激進,他敢破人們對孔子的絕對迷信,提出了不以孔子的是非為是非的主張。其批判的鋒芒還觸及禮教和文化專制,說“人人皆可以為圣”,認為“圣人不曾高,眾人不曾低”。他反對用“德禮”、“政邢”來禁錮思想和束縛人們的行動,揭露了文化專制對士大夫自由思想和精神的壓抑,強調“率真之性”,主張“各從所好,各騁所長”,充分發揮個人才能。明代的文化思想界經過王守仁、王艮、李贄等人著書立說的實踐,心學的體系越來越完備,理學的地位開始失墜。
二、俗文化對雅文化的挑戰
俗文化是以滿足人們的好奇心和日常需要為目的,關注世情和社會現實問題的大眾文化形式,與高雅文化有很大不同。高雅文化主要是為了寄情托志、輔贊政教,是以教化為中心的單一文化形式,俗文化的重心向著娛樂消遣性和實用性的方向傾斜。明代中葉俗文化獲得了空前的發展和繁榮,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通俗文化作品的數量巨大,形式多樣,出現了許多質量上乘的經典之作。《西游記》、《金瓶梅》和“三言”“二拍”等預示著明代古典小說創作高峰的到來,小說領域出現了神魔小說、世情小說、公案小說等多種形式;成化時期開始,戲劇、傳奇趨向興盛,萬歷時期,湯顯祖的“四夢”將明代的戲劇推到了最高成就;戲曲唱腔逐漸形成;繪畫方面,唐寅、仇英等人所創作的通俗繪畫也得到了廣泛的流行。此外,明代中后期的一些文化作品(如《西游記》《牡丹亭》)流傳至今仍然具有巨大的藝術魅力,由此可見其創作技藝的高超。
第二,通俗文化的受眾多,傳播范圍廣,社會底層也加入到了文化消費的行列中來,文化作品的出版發行逐漸由官府轉向民間。明中葉以前,文化被社會上層壟斷,宋元時期出現的話本和雜劇也只是在民間流行,得不到統治階級的支持,明代中葉以后,小說、戲曲等才真正成為人們所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農工商販,抄寫繪畫,家蓄而人有之”。明代前期文化出版界呈官府、私家、書坊并存的局面,其中官府刻書占據主導地位,仍以經史為主,以教化為目的。官府對私家和書坊出版業嚴格控制,規定只準“刊定經史有益之書”。明代中葉,文化的出版和發行逐漸轉向民間,商業性的書坊大量興起,這些書坊多以浙江、福建、江蘇、安徽等經濟繁榮的地區為中心,商業性書坊數量之大,刻書量之多,都是令官府刻書望塵莫及的。官府在明前期還只許出版“經史有益之書”,到了明代中后期也抵不住商品化浪潮的沖擊,都察院、國子監競相刊印《三國演義》、《英烈傳》、《水滸傳》等通俗文化作品。
三、明代中后期文化轉型的原因
經濟方面,資本主義萌芽出現,江南地區出現“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資本主義經營模式;嘉靖、萬歷時期,建立在農業、手工業基礎上的商品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城鎮興起,市民階層出現;商人階層所采用的商業經營模式使得文化產業得以發展;商品大潮下人們的審美傾向發生轉變,傳統莊重嚴肅、“文以載道”的經史、詩歌、散文不再適合當時生產、生活節奏和市民文化生活的口味,理學家所倡導的那種禁欲主義與商品社會人們競相逐利、追求享樂的現實狀況格格不入,理學地位的失墜是一種社會必然。
政治方面,明成祖對宦官委以出使、專征、監軍、分鎮等大權,設立東廠,開啟了宦官干政之端。英宗正統之前,皇帝皆親自視政,宦官有所顧忌,不敢擅權,正統以后皇帝多昏聵無能,無心朝政,行為荒唐至極,宦官便趁機弄權,憑借政治權勢大肆攫奪和勒索財富。此外,明代中后期黨派林立,內閣傾軋斗爭不斷,吏治漸趨腐敗,導致了政治秩序的混亂和失控,政府對社會的控制相對松弛,傳統的“重農抑商”政策有所松動,為商品經濟的自由發展創造了條件。
文化教育和科技方面,明代的基礎教育完善,社會識字率高,早在明朝建立之初,就有有識之士向朱元璋提出普及基礎教育的建議并被其采納;科舉制度使一大批讀書人考取功名以求入仕,但官員的數量有限,出現大量的落榜士人,明以前這類失意文人要么隱居山林,徹底斷絕“入仕”之路,要么終盡一生不斷考試。明中后期他們抓住商品經濟發展帶來的機遇,或成為私塾老師,或賣畫為生,或以筆度日;印刷技術的成熟給俗文化的傳播以技術上的支持,促進了通俗文化的發展和繁榮。通俗文化的發展繁榮導致了社會思潮的轉變,人們的縱欲和逐利思想對傳統理學也是一種沖擊,二者交相作用,使明代中后期的文化出現了轉型。外國傳教士在明代中后期進入中國,開始了早期的西學東漸,這對文化的轉型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明代中后期的文化轉型影響深遠,清代的進步思想大多秉承明代,因此,明代也可看成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未完成的近代化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