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艷如+李麗
[摘 要]生態學馬克思主義通過剖析資本主義制度及其生產方式同當代生態危機之間的內在關聯而導致的科技異化、消費異化和人與自然關系的異化,展開對資本主義生態問題的制度批判,堅信可以通過生態社會主義的政治策略解決生態危機,力圖挖掘和闡發歷史唯物主義的生態內涵。其理論基礎、宗旨以及批判方法均顯示出了明顯的歷史唯物主義旨趣。但是,生態學馬克思主義仍存在一定程度的烏托邦色彩和實用主義傾向。因此,我們對其應采取辯證分析的態度。
[關鍵詞]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生態社會主義;制度批判;烏托邦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Ecological Maxism)是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中最有影響的思潮之一。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方法和批判精神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態問題,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及其生產方式的非正義性,是生態環境危機產生的重要制度緣由,指出正是由于社會制度的不正義導致了異化現象,包括科技異化、人的異化以及人與自然關系的異化等,認為解決生態危機的路徑在于變革資本主義制度,消除異化,建立一個生態和諧發展的生態社會主義社會。生態學馬克思主義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國的威廉·萊斯、詹姆斯·奧康納、約翰·貝拉米·福斯特、加拿大的本·阿格爾、法國的安德烈·高茲、英國的戴維·佩珀等。(1)根據王雨辰等學者在制度層面、哲學價值觀維度和政治維度的闡發,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是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歷史分析法和階級分析法來探討當代生態危機的根源及解決途徑的。
一、對資本主義生態問題的制度批判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始終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理論來分析當代生態問題,努力揭示資本主義制度與生態危機的關聯,通過對資本主義制度和生產方式的反生態本質的批判,探尋解決生態危機的現實路徑,這是他們和西方其他綠色思潮區分開來的根本標志。對資本主義的“制度批判”構成了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生態文明理論的核心內容。
第一,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指認資本主義制度的反生態本性,是因為資本主義制度的生產目的不是建立在滿足人的基本生活需要(特別是窮人的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礎上,而是為了追求剩余價值和利潤,結果使得使用價值從屬于交換價值。(2)在福斯特看來,資本主義是一種永不安分的社會制度,“按‘唯利是圖的原則通過市場‘看不見的手為少數人謀取狹隘機械利益的能力,不可避免地要與自然界發生沖突”。(3)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提出的生態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特征,就是要使交換價值從屬于使用價值,把生產的目的重新建立在滿足人的基本生活需要的維度上,重新實現“生產性正義”。
第二,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把資本主義制度和生產方式當做生態危機產生的根本原因,是基于資本主義生產同其生產條件之間的矛盾運動、資本的邏輯導致的對利益被則手段的攝取以及資本主義競爭所導致的生產日益集中和生產不斷擴張和重組的邏輯趨勢而得出的結論。奧康納在《自然的理由》一書中指認:“資本主義具有雙重矛盾:第一重矛盾是指馬克思所說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會造成建立在需求不足基礎上的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第二重矛盾是指生產力、生產關系與其生產條件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必然會導致生態危機”。(4)福斯特在《馬克思的生態學》和《生態危機與資本主義》)等著作中提出了“物質變換斷裂理論”,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一種以追求利潤為基礎的掠奪式生產方式,其結果必然會造成人類社會和自然界之間物質和能量交換過程的斷裂,并且由于資本主義制度把追求利潤增長作為自己的首要目的,不惜一切代價地追求經濟增長,造成自然資源的快速消耗和環境污染的日益加重,因此,生態危機的發生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具有必然性。
第三,科技異化批判和消費異化批判是西方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論題,但科技異化批判、消費異化批判同制度批判緊密聯系起來的。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并不反對技術本身,他們反對的只是技術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支配下的非理性運用。他們的消費異化批判深受法蘭克福學派影響,剖析“真假需求”,通過批判人們內心深處的異化消費,引導正確的需要觀、消費觀和幸福觀,最終確立對資本主義制度的反抗意識和自主意識。
基于資本主義制度和生產方式的反生態性,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提出必須變革資本主義制度,才能最終化解生態危機。他們認為,生態危機的解決必須以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為指導,必須把生態運動同資本主義的批判和社會主義運動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使生態運動成為由自發走向自覺的社會實踐、由溫和走向激進的社會運動。當代生態危機雖然表面上是人和自然關系的危機,實質上卻是資本在追逐剩余價值本性的驅使下,通過不平衡發展的邏輯和空間生產,對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自然資源進行掠奪性使用,從而造成了不同國家和人群之間在自然資源和環境分配和使用上的利益沖突,其本質是人和人在資源環境問題上的利益關系危機,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就是資本與自然的矛盾和危機。
二、生態社會主義的政治戰略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比較重視社會運動,特別是有組織的無產階級運動在生態社會主義社會構建中的重要作用,他們主張應當建立工人階級和環境運動之間的聯盟。高茲等生態學者主張應當掀起一場解決生態危機的勞工運動,使產業工人和新左派在勞動領域和非勞動領域都能獲得自我實現和自我解放,從而建立一種生態社會主義社會。在現實的斗爭實踐中,激進的環境保護運動往往看不到環境問題的階級根源,也不顧及工人階級的生存權利斗爭,造成了環保運動同工人階級之間的相互敵視和對立、保護環境的利益主張與工人階級的生存發展的價值追求的沖突,從而無法有效地反對資本為了追求利潤而濫用自然資源的行為。在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看來,只有把握生態問題的階級根源,消除資本主義制度,實現環境運動追求的保護生態目標與保護工人的生存權利相統一,才能建立生態主義同工人階級之間的聯盟,從根本上解決生態問題。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提出通過“分散化”和“非官僚化”來變革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高度集權現象,主張通過實現民主決策和民主管理以及生產規模分散化,消除勞動異化的體制基礎,使工人能夠直接、積極參與到經濟決策和管理過程中,激發工人勞動積極性、創造性,從而將自身價值的實現體現在生產勞動中而不是在生活消費中,這樣就擺脫異化消費的束縛,建立起生態和諧的社會形態?!胺稚⒒焙汀胺枪倭呕钡膶嵸|就是生產的民主化,即“工人對生產過程的直接管理(即生產過程的非官僚化和自我管理)”。(5)“分散化”不僅要求生產過程盡量避免使用大規模技術,采用小規模的生態技術,而且使用“分散化”的社會主義經濟所有制。在阿格爾等生態馬克思主義學者看來,這不僅可以使生態環境得到保護,而且還可以帶來資本主義社會政治、經濟等主要制度的徹底改變。阿格爾所說的“分散化”所有制形態,既區別于當時南斯拉夫高度分散的“社會所有制”,又異質于蘇聯的高度集中的國家所有制,是兩者的折衷形態,如他所言,“社會主義所有制本身可以理解為集中化與分散化這兩極之間的連續統一體”。(6)
三、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特質及其缺陷
歷史唯物主義理論是否像西方綠色思潮所認為的那樣,沒有考慮資源的枯竭和自然條件對于生產的限制,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認為這種指責并不符合事實。他們通過重建或修正馬克思主義理論,使其敞開了生態哲學視域。奧康納在《自然的理由》把文化和自然維度引入到歷史唯物主義框架中,為馬克思主義走向對資本主義的生態批判奠定了理論基礎。福斯特則在《馬克思的生態學》一書中,通過對馬克思理論經典文本的深度挖掘,指出馬克思的唯物主義哲學在本質上是以實踐為特征,是探討人和自然關系和物質變換為主要內容的生態哲學世界觀?!霸谖鞣骄G色思潮那里,歷史唯物主義被認為是和技術決定論、人類中心主義聯系在一起的,并且沒有考慮自然資源的枯竭和自然對于生產的限制問題;因此,其斷定以歷史唯物主義為基礎的生態文明理論是不可能的。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家通過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生態內涵進行系統挖掘和闡發,建立了以歷史唯物主義為基礎的生態文明理論?!保?)在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看來,歷史唯物主義比西方綠色思潮的最顯著優勢在于它堅持歷史觀和自然觀的辯證統一。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啟示我們,要建設生態文明必須有正確的理論指導,這一理論只能是歷史唯物主義。盡管馬克思主義的生態文明理論尚沒有被人們高度重視,或者,她只是解決當代生態危機的“潛在的靈感源泉”,但它的價值和意義不容低估。是否真正把馬克思主義作為解決生態問題的理論旗幟,是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決定性的因素。“馬克思的生態觀點的核心是說明不能離開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來觀察生態問題,而必須透過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來揭示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只要資本主義的利潤至上原則仍在起著支配作用,解決生態問題就是一種空想。人類正在面臨嚴酷的選擇:或者忠實地服務于‘利潤和生產這個上帝,忍受日益失控的生態和社會危機;或者拒絕‘利潤和生產這個上帝,而朝向自然和人類社會和諧地共同進化?!保?)解決生態危機的最終出路就是摒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產方式,真正確立起社會主義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而擺在我們眼前的,是立足于現實國情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以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為理論基礎,建構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理論。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與當代西方綠色思潮的根本區別在于,他們認為生態文明標識的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因而不能脫離人類實踐、社會制度和生產方式來探討生態文明的本質?;谶@一基本理論前提,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批評激進的環境主義把生態文明中的“自然”理解為“一種未被污染的、未被人類之手接觸過的、遠離都市的東西,”(9)在實質上表達的不過是一種反抗啟蒙理性的浪漫主義情感。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批評生態中心主義看不到一定社會制度和生產方式在根本上制約著人和自然的關系。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實踐中,我們應當深刻領會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對保護生態環境的最佳選擇是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所做出的那些精彩論證,在具體建設的過程中充分展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同時應當透過人與自然的矛盾去分析人與人之間的矛盾,通過不斷地改革、完善具體的社會體制、人與人之間關系方面的一切不完善之處,來消除生態危機。
另外,對于如何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同環境保護運動的聯盟,從而得到工人階級的理論認同并在實踐中與工人階級運動結合,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家都表現出了一種悲觀主義情緒。而且,其部分理論和政治主張具有一定的烏托邦色彩,同時,缺乏全球視野,具有一定的“西方中心主義”的地緣傾向。這些問題也是我們在思考當前生態文明建設時應當考慮加以蔽除的因素。
參考文獻:
(1)周穗明從歷史演變角度將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分為崛起時期(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早期)的代表人物如亞當·沙夫和魯道夫·巴赫羅。高潮時期(20世紀80年代早期-90年代初期)的代表人物如安德烈·高茲、詹姆斯·奧康納、威廉·萊易斯、本·阿格爾、貝拉爾·福斯特。進一步發展時期(20世紀90年代初期至今)的代表人物如瑞尼爾·格倫德曼、大衛·佩珀、喬治拉比卡。參見吳海金,朱磊:國內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研究概述[J].社會主義研究,2008(6).
(2)王雨辰.論發展中國家的生態文明理論[J].蘇州大學學報,2011(11).
(3)約翰·貝拉米·福斯特.生態危機與資本主義[M].耿建新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69.
(4)參見詹姆斯·奧康納.自然的理由[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276.
(5)本·阿格爾.西方馬克思主義概論[M].慎之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503.
(6)本·阿格爾.西方馬克思主義概論[M].慎之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505.
(7)王雨辰.以歷史唯物主義為基礎的生態文明理論何以可能[J].哲學研究,2010(12).
(8)陳學明.尋找構建生態文明的理論依據[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9(9).
(9)詹姆斯·奧康納.自然的理由[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35.
作者簡介:徐艷如,女,江蘇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李麗,女,江蘇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
基金項目: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12SJD720002),江蘇大學人文社科項目(JDR2008B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