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喜喜
[摘 要]農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占有主要地位,而作為農業發展命脈的農田水利事業,對于農業的發展至關重要。關中地區作為我國歷史上重要的的農業區,在漢代關中地區農業發展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
[關鍵詞]關中地區;龍首渠;六鋪渠;白渠
漢代關中地區的農田水利得到了全面發展,規模之大,效益之高,在全國均居于首位。當時時期涇、渭、洛等水系都得到了開發,相繼建成了龍首渠、白渠、六鋪渠等大型水利工程,解決了關中地區農業發展中的干旱、土壤鹽堿化等問題,極大的促進了關中地區農業的發展。在水利建設過程中積累起來的水利建設技術經驗,為后世水利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在今天的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加強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的是十分必要的,認真分析研究秦漢時期的關中地區水利建設情況,對防治水旱災害,發展現代農田水利事業有重要意義。
一、漢代關中主要水利工程
秦末戰亂和楚漢戰爭中,使得關中地區秦代建設起來的農業發展設施遭到很大破壞。西漢王朝建立之后,由于關中地區具有重要的地位。統治者對關中地區的農業相當重視,為了促進關中地區農業的發展,西漢時期在關中地區除了開通漕渠之外,還修建了龍首渠、龍首渠、六輔渠、白渠、成國渠等許多水利工程。
(一)龍首渠
龍首渠,西漢在關中地區最早修建的水利工程。漢武帝元狩年間,為了使得重泉(今陜西蒲城地區)以東臨晉(今陜西大荔地區)一帶、北洛水下游東岸的大量鹽堿地能夠得到灌溉,于是于漢武帝元狩到元鼎年間,修建了“龍首渠”。由于需灌區地勢高,只有抬高引水渠道才能達到灌溉的目的。但是,水渠修建要經過商顏山(鐵濂山),這一帶土質比較疏松,采用常規的水渠建造方法無法完成水渠的修建。勞動人民因地制宜,發明了的“井渠法”,使龍首渠從地下穿過商顏山。由于在鑿渠過程中挖出許多骨骼化石,被當時人們當作龍骨,所以稱為“龍首渠”。
龍首渠修建過程中所使用的井渠法,是關中地區在修建水利事業中的創舉,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條地下渠道,在世界水利史上也是一個創舉,對于后來的水利修建具有很大開創性意義。這井渠法在西漢時期通過絲綢之路傳到了西域,有人研究者認為今天新疆地區的“坎兒井”就是由西漢時期的“井渠法”演化而來。另外,亞洲其他地區干旱地帶人們也采用這種辦法進行農田灌溉,例如中亞和西南亞等地。西漢龍首渠的井渠法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在世界水利事業具有重要地位。
(二)六鋪渠
“六鋪渠”,于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由當時漢代左內史倪寬主持修建,主要以冶峪、清峪、濁峪等幾條小河為水源而修建的六條輔助性渠道。針對當時鄭國渠上游北面的農田地勢較高,鄭國渠無法自流灌溉這一實際情況而修建。主要目的是使得農業區能夠得到充分的灌溉。六鋪渠建成后渭北地區的灌溉面積更加擴大,農作物產量不斷提高,農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六鋪渠規模不大,為了使有限的水源能夠得到充分的利用,充分發揮灌溉效益,當時特地制訂了用水法規,據《漢書·倪寬傳》記載“寬既治民,勸農業……開六浦渠,定水令以廣灌田”[1]2630,倪寬所指定的“水令”是我國最早見于文獻記載的水利法令。他不久在當時有利于用水,擴大灌溉面積,而且對后世關中地區灌溉用水制度的形成也產生的一定影響。雖然六鋪渠在關中地區灌溉史上所處地位不高,但在實施過程中“水令”的制定,在中國農田水利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三)白渠
“白渠”,由于經趙中大夫白公于武帝太始二年(前95年)建議而修建,因此命名為“白渠”。位于鄭國渠之南,大致與鄭國渠走向相同,均為西北東南走向,渠道在鄭國渠南面,渠首也在谷口,向東南流經池陽(治所在今涇陽縣西北)、高陵、櫟陽(治所在今臨潼縣東北)等地,最后注入渭水。
白渠建成之后,其與北部的經過六輔渠改造后的鄭國渠形成引涇灌區的南北兩大干渠,形成了較為持續穩定地旱地農區的大型澆灌系統,使得渭北地區農田獲得豐產,建成了西漢時期以長安中心的重要農業經濟區?!稘h書·溝洫志》評價:“民得其饒,歌之曰:‘田于何所?池陽谷口。鄭國在前,白渠起后。舉鍤為云,決渠為雨。涇水一石,其泥數斗,且溉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言此兩渠饒也”[2]1265。白渠的溉田面積雖然遠比鄭國渠小,但是由于他修建的合理性,在歷史上存在的時間更長。
(四)成國渠
西漢時期政府在關中地區修建的另外一條農田灌溉水渠。對于其的建設時間和主持建設者無從考證,在史書中只可以看到建設于漢武帝時期的記載。成國渠的渠首在今天眉縣境內,然后向東經過今天扶風,興平等縣,流入西漢上林苑的蒙蘢渠。整個渠道以渭水為水源,位于渭水北面,雖然長度小于白渠,但是灌溉面積遠遠大于白渠所灌溉的區域。西漢后期,一度成為最主要的灌溉渠道,在西漢時期關中西部農業發展過程中發揮了很大作用,在提高糧食產量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
除了上面所舉出來的幾個大型水利工程之外,西漢還在渭水南面修建了一些小的水利工程如靈軹渠等水利工程,以關中平原南面的山上溪水為水源,灌溉渭水之南的農田。以上所述均屬于漢武帝時代在關中地區開鑿的水利灌溉工程,現以圖表形式簡單歸納如下:
在西漢時期,在關中平原地區,基本形成了以引渭渠系、引涇渠系、引洛渠系三大渠系,形成了關中地區水利網。
二、秦漢時期關中地區水利工程發展原因
秦漢時期大量農田水利工程的修建有著深刻的政治原因、經濟原因、自然原因等,現就這些原因進行簡要分析。
首先,自然條件,關中地區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降水量較少,而且降水季節分配不均勻,對農業發展不利。另外,關中平原區地勢低平,地下水位淺,加之降水分配不均,春季光照比較充足,蒸發快,形成大片鹽堿化土地。但是關中平原處于幾大河的交匯地帶,土質較好,適合農業生產。農業用水問題是發展農業的首要難題,因此,要發展關中地區農業,首先要解決農業用水問題。關中地區有“八水繞長安”之稱,使得關中地區發展灌溉具有了良好的自然條件。
其次,從政治方面來看,我國的封建制度經歷春秋戰國的發展,到秦漢時期建立的比較完備的中央集權體制。關中地區是漢朝的都城所在地,軍政費用和糧食的需求量都很大,因此發展關中地區的農業對于漢朝而言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皾h承秦制”繼續加強中央集權,封建的中央集權制體制不斷完善,出現了歷史上的第一個盛世局面。秦漢王朝的封建中央集權制政治體制,在當時來說是比較先進的政治制度,為發展農業提供了穩定的政治保障。
再次,漢初,為了恢復生產發展,穩定封建統治秩序,當時政府推行“農本”思想,非常重視農業生產發展,從漢初到文帝景帝時期,政府十分重視農業發展,在農業生產技術,農田水利建設等方面實行了一些創新性的措施,關中地區經濟迅速發展,到文景時期出現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空前的盛世局面“文景之治”。秦漢時期關中地區的經濟技術取得較大發展,為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提供了較好的經濟條件。
參考文獻:
[1][漢]班固.漢書?倪寬傳[M].北京:中華書局,1962.
[2][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溝洫志[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62.
[摘 要]農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占有主要地位,而作為農業發展命脈的農田水利事業,對于農業的發展至關重要。關中地區作為我國歷史上重要的的農業區,在漢代關中地區農業發展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
[關鍵詞]關中地區;龍首渠;六鋪渠;白渠
漢代關中地區的農田水利得到了全面發展,規模之大,效益之高,在全國均居于首位。當時時期涇、渭、洛等水系都得到了開發,相繼建成了龍首渠、白渠、六鋪渠等大型水利工程,解決了關中地區農業發展中的干旱、土壤鹽堿化等問題,極大的促進了關中地區農業的發展。在水利建設過程中積累起來的水利建設技術經驗,為后世水利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在今天的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加強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的是十分必要的,認真分析研究秦漢時期的關中地區水利建設情況,對防治水旱災害,發展現代農田水利事業有重要意義。
一、漢代關中主要水利工程
秦末戰亂和楚漢戰爭中,使得關中地區秦代建設起來的農業發展設施遭到很大破壞。西漢王朝建立之后,由于關中地區具有重要的地位。統治者對關中地區的農業相當重視,為了促進關中地區農業的發展,西漢時期在關中地區除了開通漕渠之外,還修建了龍首渠、龍首渠、六輔渠、白渠、成國渠等許多水利工程。
(一)龍首渠
龍首渠,西漢在關中地區最早修建的水利工程。漢武帝元狩年間,為了使得重泉(今陜西蒲城地區)以東臨晉(今陜西大荔地區)一帶、北洛水下游東岸的大量鹽堿地能夠得到灌溉,于是于漢武帝元狩到元鼎年間,修建了“龍首渠”。由于需灌區地勢高,只有抬高引水渠道才能達到灌溉的目的。但是,水渠修建要經過商顏山(鐵濂山),這一帶土質比較疏松,采用常規的水渠建造方法無法完成水渠的修建。勞動人民因地制宜,發明了的“井渠法”,使龍首渠從地下穿過商顏山。由于在鑿渠過程中挖出許多骨骼化石,被當時人們當作龍骨,所以稱為“龍首渠”。
龍首渠修建過程中所使用的井渠法,是關中地區在修建水利事業中的創舉,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條地下渠道,在世界水利史上也是一個創舉,對于后來的水利修建具有很大開創性意義。這井渠法在西漢時期通過絲綢之路傳到了西域,有人研究者認為今天新疆地區的“坎兒井”就是由西漢時期的“井渠法”演化而來。另外,亞洲其他地區干旱地帶人們也采用這種辦法進行農田灌溉,例如中亞和西南亞等地。西漢龍首渠的井渠法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在世界水利事業具有重要地位。
(二)六鋪渠
“六鋪渠”,于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由當時漢代左內史倪寬主持修建,主要以冶峪、清峪、濁峪等幾條小河為水源而修建的六條輔助性渠道。針對當時鄭國渠上游北面的農田地勢較高,鄭國渠無法自流灌溉這一實際情況而修建。主要目的是使得農業區能夠得到充分的灌溉。六鋪渠建成后渭北地區的灌溉面積更加擴大,農作物產量不斷提高,農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六鋪渠規模不大,為了使有限的水源能夠得到充分的利用,充分發揮灌溉效益,當時特地制訂了用水法規,據《漢書·倪寬傳》記載“寬既治民,勸農業……開六浦渠,定水令以廣灌田”[1]2630,倪寬所指定的“水令”是我國最早見于文獻記載的水利法令。他不久在當時有利于用水,擴大灌溉面積,而且對后世關中地區灌溉用水制度的形成也產生的一定影響。雖然六鋪渠在關中地區灌溉史上所處地位不高,但在實施過程中“水令”的制定,在中國農田水利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三)白渠
“白渠”,由于經趙中大夫白公于武帝太始二年(前95年)建議而修建,因此命名為“白渠”。位于鄭國渠之南,大致與鄭國渠走向相同,均為西北東南走向,渠道在鄭國渠南面,渠首也在谷口,向東南流經池陽(治所在今涇陽縣西北)、高陵、櫟陽(治所在今臨潼縣東北)等地,最后注入渭水。
白渠建成之后,其與北部的經過六輔渠改造后的鄭國渠形成引涇灌區的南北兩大干渠,形成了較為持續穩定地旱地農區的大型澆灌系統,使得渭北地區農田獲得豐產,建成了西漢時期以長安中心的重要農業經濟區?!稘h書·溝洫志》評價:“民得其饒,歌之曰:‘田于何所?池陽谷口。鄭國在前,白渠起后。舉鍤為云,決渠為雨。涇水一石,其泥數斗,且溉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言此兩渠饒也”[2]1265。白渠的溉田面積雖然遠比鄭國渠小,但是由于他修建的合理性,在歷史上存在的時間更長。
(四)成國渠
西漢時期政府在關中地區修建的另外一條農田灌溉水渠。對于其的建設時間和主持建設者無從考證,在史書中只可以看到建設于漢武帝時期的記載。成國渠的渠首在今天眉縣境內,然后向東經過今天扶風,興平等縣,流入西漢上林苑的蒙蘢渠。整個渠道以渭水為水源,位于渭水北面,雖然長度小于白渠,但是灌溉面積遠遠大于白渠所灌溉的區域。西漢后期,一度成為最主要的灌溉渠道,在西漢時期關中西部農業發展過程中發揮了很大作用,在提高糧食產量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
除了上面所舉出來的幾個大型水利工程之外,西漢還在渭水南面修建了一些小的水利工程如靈軹渠等水利工程,以關中平原南面的山上溪水為水源,灌溉渭水之南的農田。以上所述均屬于漢武帝時代在關中地區開鑿的水利灌溉工程,現以圖表形式簡單歸納如下:
在西漢時期,在關中平原地區,基本形成了以引渭渠系、引涇渠系、引洛渠系三大渠系,形成了關中地區水利網。
二、秦漢時期關中地區水利工程發展原因
秦漢時期大量農田水利工程的修建有著深刻的政治原因、經濟原因、自然原因等,現就這些原因進行簡要分析。
首先,自然條件,關中地區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降水量較少,而且降水季節分配不均勻,對農業發展不利。另外,關中平原區地勢低平,地下水位淺,加之降水分配不均,春季光照比較充足,蒸發快,形成大片鹽堿化土地。但是關中平原處于幾大河的交匯地帶,土質較好,適合農業生產。農業用水問題是發展農業的首要難題,因此,要發展關中地區農業,首先要解決農業用水問題。關中地區有“八水繞長安”之稱,使得關中地區發展灌溉具有了良好的自然條件。
其次,從政治方面來看,我國的封建制度經歷春秋戰國的發展,到秦漢時期建立的比較完備的中央集權體制。關中地區是漢朝的都城所在地,軍政費用和糧食的需求量都很大,因此發展關中地區的農業對于漢朝而言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漢承秦制”繼續加強中央集權,封建的中央集權制體制不斷完善,出現了歷史上的第一個盛世局面。秦漢王朝的封建中央集權制政治體制,在當時來說是比較先進的政治制度,為發展農業提供了穩定的政治保障。
再次,漢初,為了恢復生產發展,穩定封建統治秩序,當時政府推行“農本”思想,非常重視農業生產發展,從漢初到文帝景帝時期,政府十分重視農業發展,在農業生產技術,農田水利建設等方面實行了一些創新性的措施,關中地區經濟迅速發展,到文景時期出現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空前的盛世局面“文景之治”。秦漢時期關中地區的經濟技術取得較大發展,為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提供了較好的經濟條件。
參考文獻:
[1][漢]班固.漢書?倪寬傳[M].北京:中華書局,1962.
[2][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溝洫志[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62.
[摘 要]農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占有主要地位,而作為農業發展命脈的農田水利事業,對于農業的發展至關重要。關中地區作為我國歷史上重要的的農業區,在漢代關中地區農業發展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
[關鍵詞]關中地區;龍首渠;六鋪渠;白渠
漢代關中地區的農田水利得到了全面發展,規模之大,效益之高,在全國均居于首位。當時時期涇、渭、洛等水系都得到了開發,相繼建成了龍首渠、白渠、六鋪渠等大型水利工程,解決了關中地區農業發展中的干旱、土壤鹽堿化等問題,極大的促進了關中地區農業的發展。在水利建設過程中積累起來的水利建設技術經驗,為后世水利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在今天的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加強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的是十分必要的,認真分析研究秦漢時期的關中地區水利建設情況,對防治水旱災害,發展現代農田水利事業有重要意義。
一、漢代關中主要水利工程
秦末戰亂和楚漢戰爭中,使得關中地區秦代建設起來的農業發展設施遭到很大破壞。西漢王朝建立之后,由于關中地區具有重要的地位。統治者對關中地區的農業相當重視,為了促進關中地區農業的發展,西漢時期在關中地區除了開通漕渠之外,還修建了龍首渠、龍首渠、六輔渠、白渠、成國渠等許多水利工程。
(一)龍首渠
龍首渠,西漢在關中地區最早修建的水利工程。漢武帝元狩年間,為了使得重泉(今陜西蒲城地區)以東臨晉(今陜西大荔地區)一帶、北洛水下游東岸的大量鹽堿地能夠得到灌溉,于是于漢武帝元狩到元鼎年間,修建了“龍首渠”。由于需灌區地勢高,只有抬高引水渠道才能達到灌溉的目的。但是,水渠修建要經過商顏山(鐵濂山),這一帶土質比較疏松,采用常規的水渠建造方法無法完成水渠的修建。勞動人民因地制宜,發明了的“井渠法”,使龍首渠從地下穿過商顏山。由于在鑿渠過程中挖出許多骨骼化石,被當時人們當作龍骨,所以稱為“龍首渠”。
龍首渠修建過程中所使用的井渠法,是關中地區在修建水利事業中的創舉,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條地下渠道,在世界水利史上也是一個創舉,對于后來的水利修建具有很大開創性意義。這井渠法在西漢時期通過絲綢之路傳到了西域,有人研究者認為今天新疆地區的“坎兒井”就是由西漢時期的“井渠法”演化而來。另外,亞洲其他地區干旱地帶人們也采用這種辦法進行農田灌溉,例如中亞和西南亞等地。西漢龍首渠的井渠法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在世界水利事業具有重要地位。
(二)六鋪渠
“六鋪渠”,于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由當時漢代左內史倪寬主持修建,主要以冶峪、清峪、濁峪等幾條小河為水源而修建的六條輔助性渠道。針對當時鄭國渠上游北面的農田地勢較高,鄭國渠無法自流灌溉這一實際情況而修建。主要目的是使得農業區能夠得到充分的灌溉。六鋪渠建成后渭北地區的灌溉面積更加擴大,農作物產量不斷提高,農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六鋪渠規模不大,為了使有限的水源能夠得到充分的利用,充分發揮灌溉效益,當時特地制訂了用水法規,據《漢書·倪寬傳》記載“寬既治民,勸農業……開六浦渠,定水令以廣灌田”[1]2630,倪寬所指定的“水令”是我國最早見于文獻記載的水利法令。他不久在當時有利于用水,擴大灌溉面積,而且對后世關中地區灌溉用水制度的形成也產生的一定影響。雖然六鋪渠在關中地區灌溉史上所處地位不高,但在實施過程中“水令”的制定,在中國農田水利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三)白渠
“白渠”,由于經趙中大夫白公于武帝太始二年(前95年)建議而修建,因此命名為“白渠”。位于鄭國渠之南,大致與鄭國渠走向相同,均為西北東南走向,渠道在鄭國渠南面,渠首也在谷口,向東南流經池陽(治所在今涇陽縣西北)、高陵、櫟陽(治所在今臨潼縣東北)等地,最后注入渭水。
白渠建成之后,其與北部的經過六輔渠改造后的鄭國渠形成引涇灌區的南北兩大干渠,形成了較為持續穩定地旱地農區的大型澆灌系統,使得渭北地區農田獲得豐產,建成了西漢時期以長安中心的重要農業經濟區?!稘h書·溝洫志》評價:“民得其饒,歌之曰:‘田于何所?池陽谷口。鄭國在前,白渠起后。舉鍤為云,決渠為雨。涇水一石,其泥數斗,且溉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言此兩渠饒也”[2]1265。白渠的溉田面積雖然遠比鄭國渠小,但是由于他修建的合理性,在歷史上存在的時間更長。
(四)成國渠
西漢時期政府在關中地區修建的另外一條農田灌溉水渠。對于其的建設時間和主持建設者無從考證,在史書中只可以看到建設于漢武帝時期的記載。成國渠的渠首在今天眉縣境內,然后向東經過今天扶風,興平等縣,流入西漢上林苑的蒙蘢渠。整個渠道以渭水為水源,位于渭水北面,雖然長度小于白渠,但是灌溉面積遠遠大于白渠所灌溉的區域。西漢后期,一度成為最主要的灌溉渠道,在西漢時期關中西部農業發展過程中發揮了很大作用,在提高糧食產量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
除了上面所舉出來的幾個大型水利工程之外,西漢還在渭水南面修建了一些小的水利工程如靈軹渠等水利工程,以關中平原南面的山上溪水為水源,灌溉渭水之南的農田。以上所述均屬于漢武帝時代在關中地區開鑿的水利灌溉工程,現以圖表形式簡單歸納如下:
在西漢時期,在關中平原地區,基本形成了以引渭渠系、引涇渠系、引洛渠系三大渠系,形成了關中地區水利網。
二、秦漢時期關中地區水利工程發展原因
秦漢時期大量農田水利工程的修建有著深刻的政治原因、經濟原因、自然原因等,現就這些原因進行簡要分析。
首先,自然條件,關中地區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降水量較少,而且降水季節分配不均勻,對農業發展不利。另外,關中平原區地勢低平,地下水位淺,加之降水分配不均,春季光照比較充足,蒸發快,形成大片鹽堿化土地。但是關中平原處于幾大河的交匯地帶,土質較好,適合農業生產。農業用水問題是發展農業的首要難題,因此,要發展關中地區農業,首先要解決農業用水問題。關中地區有“八水繞長安”之稱,使得關中地區發展灌溉具有了良好的自然條件。
其次,從政治方面來看,我國的封建制度經歷春秋戰國的發展,到秦漢時期建立的比較完備的中央集權體制。關中地區是漢朝的都城所在地,軍政費用和糧食的需求量都很大,因此發展關中地區的農業對于漢朝而言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皾h承秦制”繼續加強中央集權,封建的中央集權制體制不斷完善,出現了歷史上的第一個盛世局面。秦漢王朝的封建中央集權制政治體制,在當時來說是比較先進的政治制度,為發展農業提供了穩定的政治保障。
再次,漢初,為了恢復生產發展,穩定封建統治秩序,當時政府推行“農本”思想,非常重視農業生產發展,從漢初到文帝景帝時期,政府十分重視農業發展,在農業生產技術,農田水利建設等方面實行了一些創新性的措施,關中地區經濟迅速發展,到文景時期出現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空前的盛世局面“文景之治”。秦漢時期關中地區的經濟技術取得較大發展,為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提供了較好的經濟條件。
參考文獻:
[1][漢]班固.漢書?倪寬傳[M].北京:中華書局,1962.
[2][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溝洫志[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