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苗苗
[摘 要]天津博物館藏功臣畫像以寫實的手法再現了戰將的英姿,是不可多得的紀實性繪畫作品,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關鍵詞]功臣畫像;宮廷繪畫;中西合璧;紫光閣
在天津博物館藏書畫作品中,珍藏著兩幅功臣畫像。一幅是《散秩大臣喀喇巴圖魯阿玉錫像》,一幅是《領隊大臣成都副都統奉恩將軍舒景安像》,畫像上的武將身穿戰服,佩弓帶劍,目光炯炯,威風八面,他們都是清朝乾隆時期著名的將軍。
有關功臣畫像的故事,自然要從乾隆皇帝說起,在中國封建帝王中,乾隆是一位功績卓著,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位60年,又當了4年太上皇,成就了康乾盛世,乾隆以十全武功自詡,所謂十全武功,就是乾隆皇帝在位期間親自指揮的平定準噶爾叛亂,征服大小金川,平定臺灣,平定廓爾喀等十次重大軍事行動,這些軍事行動為維護民族統一,國家安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為了宣揚十全武功,表彰在戰役中功勛卓著的將士,公元1755年,清政府平定準噶爾,回部后,乾隆皇帝下令,為100名功臣畫像,公元1776年,清軍平定大小金川凱旋后,乾隆皇帝又下令為100名戰將畫像,后來,又增加了50幅《平定臺灣功臣像》,30幅《平定廓爾喀功臣像》,加在一起共為280名功臣畫了像,如今,保存在天津博物館的功臣畫像,就是這280幅里面的2幅。
阿玉錫和舒景安究竟立下了何等戰功,會獲得如此高的榮譽呢?阿玉錫是平定西域的功臣,1753年,新疆少數分裂勢力發動叛亂,乾隆皇帝派大軍進軍新疆,平息叛亂,達瓦奇率領萬人,退守伊犁西北的格登山,阿玉錫縱馬挺槍,率領24名騎兵,如天降神兵,乘夜幕直搗敵營,他一馬當先,如入無人之境,敵兵誤以為是清軍大隊人馬夜晚奇襲,丟盔棄甲,四處潰散,清軍大獲全勝,阿玉錫立下赫赫戰功。阿玉錫的這次戰功,還被宮廷西洋畫師郎世寧繪制成《阿玉錫持矛蕩寇圖》,將阿玉錫縱馬挺槍、殺入敵營的那一精彩瞬間,永遠記錄了下來,現在這幅作品收藏在臺北的故宮博物院。舒景安是平定大小金川的功臣,1775年,清軍發動了平定大小金川的戰役,舒景安率領部下參加了戰斗,他指揮有方,屢立戰功,多次受到朝廷嘉獎。
清代宮廷繪畫,以康乾兩朝最為興盛,出現了一大批著名畫家,其中有專在內廷所設畫院機構供職的宮廷畫家,也有兼任官職的大臣畫家和院外卓有成就的畫家。乾隆年間有丁觀鵬、金廷標、姚文瀚、張宗倉等人。還有一批外國傳教士畫家如郎世寧、王致誠、艾啟蒙、安德義、潘廷章等。他們各以不同的技藝,受到皇帝重用,圖繪皇室服務的題材。而人物肖像畫則是他們繪制內容之一。這些來自西洋的傳教士畫家,帶來了西洋畫的明暗和透視法,并給中國的宮廷繪畫帶來了清新之風。
畫家在強調人物總體形象塑造的同時也十分注重對細節的描繪,阿玉錫所穿金屬軟甲環環相扣,細致入微,而其所佩寶刀刀鞘上蒙的綠色鯊魚皮也被認真地繪于圖上。中國傳統肖像畫的面部描繪多以墨線勾畫輪廓,再加色彩渲染,呈現出人物面貌較為平面。而冷眼看來,給人最為突出的印象就是人物的面部明暗變化與立體感較強,于解剖結構上也較為合理。因為人物面目是以色彩渲染的濃淡、深淺刻畫出凹凸的效果,這體現了歐洲繪畫的特色。而在服飾、衣紋、武器的繪畫中則以線條勾勒加之色彩的平涂,體現了中國傳統繪畫的特色。可見這兩幅功臣像是清代宮廷繪畫中西合璧的作品,對于清代中西方文化藝術交流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
乾隆畫功臣像,當然也是要為自己歌功頌德,留名千古,因此,乾隆皇帝非常重視功臣像的繪畫工作,親自為功臣像御提批語,乾隆皇帝還欽定畫師對畫像的贊語、尺寸、衣著顏色都做了非常詳細的規定,他傳旨:“前五十功臣像,著金廷標照手卷像仿;掛軸稿著艾啟蒙用白絹畫瞼像……欽此。”后又傳旨:“次五十功臣圖,衣紋著畫院處畫畫人起稿呈覽繪畫。欽此。”根據以上兩則檔案材料的記載,可以十分明確地知道,這些功臣像繪成掛軸之前,曾經還畫有手卷式的小稿。這些小稿,是眾多中外畫家共同繪制,甚至對著真人寫生畫成的。檔案內寫出姓名的僅艾啟蒙和金廷標兩人。其余畫師姓名則一無所知。艾啟蒙為波希米亞(今屬捷克)人,是歐洲派來中國的傳教士,1745年來到中國,同年進入宮廷供職,1780年在北京去世。艾啟蒙擅長畫人物、動物,作畫基本上采用西洋畫法。金廷標,烏程(今屬浙江)人,擅長畫人物、山水、花鳥。1757年,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時,金廷標主動獻畫獲得贊賞,進入宮廷供職,1767年在北京去世。所以我們在觀察兩幅畫像時,會發現人物莊重威嚴,表情細膩,栩栩如生,特別是人物的面部肌肉的皺紋、明暗,身上鎖子甲的透視,均表現出強烈的立體感,顯然是受西洋畫法的影響。
這兩幅畫像雖然都是立軸像,尺寸卻有微小的差異,阿玉錫像縱185.3厘米,橫94.7厘米,舒景安像縱152.7厘米,橫95厘米.兩幅畫像的上方,都用滿漢兩種文字記載了武將的功德,可不同的是,阿玉錫像是乾隆畫像御筆題贊,而舒景安像卻是大臣于敏中、梁國治題贊。同是功臣畫像,為什么會有不同呢?阿玉錫在平定西域的100個功臣里位列33位,而舒景安在100個功臣里位列52位,按照清朝慣例,在繪制功臣像時,名列前50位的功臣,由乾隆皇帝親自題寫贊語,名列后50位的功臣,由大臣題寫贊語,原來,阿玉錫在100位功臣中位列第33位,舒景安位列第52位,按照清朝慣例,繪制功臣像時,名列前50位的功臣,由乾隆皇帝親自題寫贊語,名列后50位的功臣,由大臣題寫贊語,這正是兩幅畫像存在不同之處的原因。那么,贊語都書寫了哪些內容呢?贊語用簡潔的語言記載了功臣的事跡,乾隆皇帝在為阿玉錫題寫的贊語中寫道:“于格登山賊據險守,率廿四人間道襲后,諸賊大潰,爰以成功。本厄魯特降順效忠。”大臣于敏中、梁國治為舒景安題寫的贊語是:“日旁之足,石包上攻,壓梁防賊,甲索左峰,阿爾古山,大卡既得,略寨殲醜,所至奮力。”寥寥數語,把功臣的戰績記述得一清二楚,這些贊語不但被寫在功臣像上,還被記錄在清宮檔案里,收錄在《清史稿》一書中。
功臣畫像繪制完成后,被懸掛在京師西苑中海紫光閣內,也就是今天的中南海紫光閣里,也許有人會問,宮廷那么大的地方,乾隆皇帝為什么偏偏要把功臣像保存在紫光閣呢?說到中南海紫光閣,大家都很熟悉,今天它是中國國家領導人開會討論國家大事和接見外賓的地方,可在明清時期,紫光閣卻是皇家演武的場所,明朝的皇帝在這里觀看射箭比武,到了清朝,這里又成為皇帝殿試武進士和檢閱侍衛大臣的地方,皇帝在紫光閣前親自考試武進士,由皇帝欽定入選者名單,還要在入選者中選擇優秀者充當御前侍衛,每逢殿試,天下的武林高手,都要云集在這里,刀槍劍戟,斧鉞鉤叉,拿出看家的本事,爭奪武林魁首,可以毫不夸張的說,那時的紫光閣就代表著最高武功,把畫像懸掛在紫光閣內,就是對武將的最高獎賞,因此,乾隆皇帝要把武功臣畫像懸掛在紫光閣內,在繪功臣畫像的同時,乾隆皇帝還命令宮廷外國傳教士畫家郎世寧等人繪制了《平定西域戰圖》《平定臺灣戰圖》等組畫,然后把畫稿送到法國制成銅版印刷,這些戰圖生動詳實地描繪了平定準格爾等戰役中的一些重要戰役,如今,這些珍貴的銅版組畫珍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
文官武將是國家的棟梁,自古受到統治者的高度重視,論功行賞,加官進爵,已經成為一種慣例。然而,像乾隆皇帝這樣大規模繪制功臣像,在中國歷史上卻不多見,到了清朝后期,清朝的皇帝貪圖安逸,已經不在像康熙乾隆皇帝那樣牢記祖訓,重視習武練兵了,不過,功臣畫像依然保存在紫光閣里安然無恙,隨著大清朝的沒落,中國成為外國列強侵略掠奪的對象,保存在紫光閣中的功臣像也沒能幸免,那么,保存在紫光閣中的功臣像是怎么流失出宮,又到了天津博物館的呢?這就要從八國聯軍1900年攻占北京說起,1900年八國聯軍侵略北京后,把司令部駐扎在西苑中海,他們燒殺搶掠,保存在紫光閣內的功臣像大部分被戰火焚毀,一部分被侵略者掠奪走流散到世界各地,而阿玉錫、舒景安畫像則輾轉民間,為天津收藏家所得,后來入藏天津博物館,成為了中國大陸僅存的兩幅功臣畫像。
功臣畫像以寫實的手法再現了戰將的英姿,是不可多得的紀實性繪畫作品,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可惜,紫光閣清朝280幅功臣畫像,寂靜所剩無幾,據專家統計,保存下來的總數20余幅,而且大部分流失海外,由此可見,天津博物館收藏的這兩幅功臣畫像是多么的珍貴。
參考文獻:
[1]楊仁凱:《中國書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版
[2]《清代宮廷繪畫》文物出版社20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