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董超
[摘 要]近年來,我國每年新增大量博物館,這些新建博物館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姿態加入博物館龐大的隊伍中,展現著自身獨特的風采。但盲目地追求博物館數量建設,往往會伴隨一些負面現象產生,以中國閩臺緣博物館為例,針對這些突出問題,提出作為新建博物館,如何明確“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發展方向及策略。
[關鍵詞]新建;博物館;發展方略
一、全國博物館現狀
國家文物局局長勵小捷曾在2014年某新聞發布會上報告稱,我國現有博物館3866個,依照國家文物局提出的《博物館事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到2020年全國博物館數量應達到每25萬人擁有一座的水平,也就是說,在未來幾年里,我國博物館總量將每年平均新增200座左右。這些新建的博物館有的是行業類博物館,有的是縣市級歷史類博物館,有的是民營博物館,有的是專題博物館,有的是政治背景下運應而生,有的是市場需要產生,有的則僅僅是因城市文化急需補充而存在,這些新建博物館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姿態加入博物館龐大的隊伍中,展現著自身獨特的風采。
以中國閩臺緣博物館為例,該館是反映祖國大陸(福建)與臺灣歷史關系的國家一級對臺專題博物館,于2005年開始籌建,2006年5月隆重開館,建設時間不足一年,成為現代博物館界一個奇跡。
二、新建博物館現狀問題
博物館的發展水平是衡量一個城市、乃至一個國家綜合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但是盲目地追求數量建設,往往會伴隨一些負面現象產生,如建設規劃過于倉促、建筑物快速完工質量無法保障、運營期間非專業化甚至是違規操作、行政多度干預、人才緊缺及流失、后期資金跟進相對滯后、文物保護工程相對滯后等諸多問題。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2006年開館至今八年,累計接待海內外觀眾700萬余人次,成為一張名副其實的“城市名片”。但是,作為新建博物館,同樣也面臨諸多問題:
(一)目前館藏文物展示相對不足,閩臺關系(特別是臺灣方面)的歷史文物、文獻征集相對滯后。
(二)文化交流與合作的還亟需進一步拓展。
(三)文博文史、特別是閩臺關系史課題的學術研究相對較弱。
(四)愛國主義基地建設有待完善。
(五)博物館人才隊伍建設有待加強。
三、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功能定位
(一)負責征集、收藏、保管反映祖國大陸特別是福建與臺灣關系的文物文獻。
(二)組織閩臺緣關系的陳列展覽,開展中華文化認同感和民族歸屬感教育,發揮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作用。
(三)組織開展祖國大陸與臺灣特別是閩臺關系史等相關問題的科學研究。
(四)發揮館藏文物、資料的作用,為社會各界研究閩臺關系提供咨詢和服務。
(五)負責與國內其他臺灣問題研究機構進行聯絡協作,開展學術交流。
(六)組織開展與臺灣的文化交流與合作活動,參與對臺灣同胞的歷史文化宣傳工作。
四、中國閩臺緣博物館發展方向及策略
獨特的定位,決定中國閩臺緣博物館的主要發展方向,必須圍繞中央宣傳思想工作目標,充分發揮博物館的功能,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主調,以服務文化建設為主軸,以彰顯閩臺關系主題,以打造兩岸交流平臺為主線,以推進祖國統一大業為目的。
(一)努力打造開放的窗口,進一步完善基礎建設
一是要按照國家一級博物館的各項要求進一步完善各項軟硬設施。加大涉臺文物征集力度,整理涉臺流散文物分布信息,聯系相關單位、收藏家等,建立涉臺文物征集信息網。將文物征集范圍擴大到與閩臺有較深歷史淵源的河南等中原地區,并且多渠道加強兩岸聯系,搜集臺灣歷史文物。以更加充分的文物、更加翔實的史料、更加生動的形式,展示閩臺“五緣”,凸顯窗口形象。
二是在原有陳列展覽基礎上增加中原等地區的涉臺內容。并通過博物館聯盟,采取租展、借展、交換藏品等方式集中重要涉臺文物,在充實博物館專題展覽之外,舉辦臨時性展覽,集中借展重要涉臺文物,以翔實可信的文物、資料加強從法理上闡述“一個中國”的歷史事實。
三是要繼續堅持免費開放參觀服務,做好參觀接待工作,積極開拓參觀服務業務,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安全保障設施建設,吸引更多的臺灣鄉親參觀。
四是要完善展覽互動功能,建設展示“唐山過臺灣”等歷史場景以及展示閩臺兩地的民間藝術、傳統工藝品、傳統美食的4D影院。
(二)提高臨時展覽活動的質量,進一步提升服務水平
運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的品牌影響,通過聯合辦展,探索與海峽兩岸不同領域的合作方式和合作形式,并在探索中積累經驗。同時,也加強與兄弟博物館等社會各界的資源整合,合力拓展與臺灣島內文化交流的合作領域和規模、層級。
2007年,與臺灣收藏界的合作舉辦《烽火映像--西洋版畫與中法戰爭的閩臺役》;2008年,與臺灣基層縣市聯合主辦《金門民俗風情展》等系列展覽,與臺灣文史工作室聯合舉辦《紀念臺灣光復63周年圖片及實物特展》,并以動與靜結合、觀眾與主辦方互動的形式邀請臺灣少數民族“飛魚云豹”樂隊獻演;2009年,舉辦“情系閩臺緣”征文活動,包括臺灣在內23個省(市、區)的青少年和社會各界人士積極參與,在海峽兩岸產生較好影響;2010年,以紀念臺灣光復65周年為主題,集中臺灣學者捐贈歷史文獻,聯合推出《1946——1948:許壽裳在臺灣》文物展;2011年,為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與臺灣文史工作室聯合舉辦《西方人眼中的辛亥革命歷史圖像特展》;2012年,與臺灣文物界聯合舉辦《明清以來兩岸百人書畫扇面特展》。
(三)積極拓展交流平臺,提升專業性研究水平
學術研究是博物館發展的重要支撐。中國閩臺緣博物館采取聘請客座研究、合作課題、交換資料等方式,與海內外專家學者加強合作交流、共同開展研究,共享學術成果。
開館以來,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先后舉辦了“泉臺百家姓淵源學術報告會”、“紀念許壽裳先生殉難六十周年學術座談會”、首屆海峽兩岸閩南文化節“閩南文化論壇”、“閩臺宗教與傳統文化學術研討會”、“澎湖考古與閩臺關系座談會”、“光復初期臺灣的社會與文化”學術研討會等高水平學術交流活動。
此外,與相關單位合作,舉辦以“擴大民間交流、加強兩岸合作、促進共同發展”為主旨的譜牒展及其學術交流活動。2008年,承辦“泉臺百家族譜展暨泉臺百家姓論壇”,共展出涉及泉州94個遷臺姓氏的族譜;2009年,承辦由國臺辦主辦的海峽論壇之“閩臺姓氏族譜和涉臺文物展暨宗親懇親會”;2010年,承辦臺灣臺南市“兩岸宗親交流暨姓氏族譜展”;2011年,承辦第三屆海峽論壇活動之一的百姓論壇及“閩臺族譜對接暨中華百家姓氏聯墨展”,展出3000多冊閩臺對接族譜;2011年,與固始縣聯合舉辦“回望原鄉——閩臺百家姓氏源流巡展”,以譜牒文獻印證了固始與閩臺兩地淵源關系;2013年,主辦“海峽兩岸民間譜牒文化交流大會”,并赴臺舉辦“閩臺家族姓氏源流展”,引起很好的社會反響。數度族譜展,推陳出新,初步形成了中國閩臺緣博物館為臺灣同胞尋根溯源的服務品牌。
(四)強化社會教育功能,切實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功能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將構筑兩岸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作為重要工作,有效發揮對臺專題博物館的特點和博物館社會教化功能,進一步開展與學校、團體共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通過“五緣”巡展活動到學校、社區、鄉村、基層等,要堅持“請進來、走出去”,把館內陳列與流動展覽結合,把參觀展覽與開展活動結合起來,深入省內外和臺灣地區舉辦巡回展覽,擴大教育基地的社會影響,最大限度地發揮社會教育功能。
2006年開館以來,組織接待青少年參觀人數近300萬人次,約占參觀總人數近半。先后舉辦“活力泉州·青春海峽”兩岸青年歡樂行活動、首屆兩岸青年聯歡節——“海峽西岸·泉州歡樂行”、“2007陽光海峽——兩岸快樂小天使活動營”、第二屆兩岸青年聯歡節“海峽西岸行”、“2008兩岸少年聯歡節——歡樂泉州行”、“海峽西岸2009年臺胞青年夏令營”、首屆海峽兩岸少年兒童美術大展、百童百米長卷繪海峽等大型兩岸青少年交流活動。
(五)加強隊伍建設,創建學習型博物館
一是根據政府統一安排,嚴格按規定程序、相關要求,向全國公開招聘工作人員,并根據需要選拔任命行政領導干部。
二是通過開展“月薦一書”、學習先進典型和舉辦各種學習培訓,推進學習型黨組織建設、爭先創優活動、創建學習型博物館和創建文明單位活動,提高干部員工專業技能水平,提升博物館隊伍的整體素質。
三是通過外聘專家、與相關單位合作等方式,建立一支專業性強的文物征集隊伍,逐步培養一支以本館人員為主的專業隊伍,參與各類涉臺考古項目的挖掘。
五、結語
隨著近幾年來博物館建設飛速發展,城市文化水平評判已經從過去的量化向質化過渡,因此,我國博物館發展的方向,重點也將由外部數量的擴張轉變為內部質量的提高,相信今后博物館的建設將會更合理、更科學、更專業地穩步發展。
參考文獻:
[1]國家文物局.博物館事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EB/OL],201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