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雅婷
摘 要:隨著現代電視廣播行業的迅速發展,電視節目模板這一關乎電視節目質量和核心競爭力的新興文化創意產品也受到業界的廣泛關注,在立法上解決電視節目模板的保護問題亟待解決。要厘清電視節目模板的法律地位,給予其最適當且充分的法律保護,必須在科學界定電視節目模板的概念之后,結合現實需求及版權法、商標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相關法律的不同立法價值取向和客體特征,著重分析最契合的版權激勵機制的法律構造,剖析將電視節目模板納入版權法保護范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從而為解決這一現實問題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電視節目模板;版權;激勵機制;法律保護
21世紀是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的新紀元,從各類電視節目的如火如荼就可窺見一斑。然而創新是文化產業的靈魂,電視節目模板便是決定電視節目生命力的關鍵因素,各國都十分重視。尤其是在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的驅動下,電視節目模板的開發、交易與再改造已經形成發展勢頭良好的產業經濟。
然而,電視節目模板盡管在商業價值上被廣泛認可,其在法律上的地位卻一直模糊不清,導致侵權行為發生時權利人很難依據相關法律維護自己的權利。于是,與開發、引進電視節目模板相伴相生的還有各種非法“克隆”他人成功模板的行為,尤其是在綜藝節目領域,一度出現了滿眼不是“轉椅”就是“滅燈”的現象。電視節目嚴重同質化導致中國電視行業看上去“繁花似錦”,卻良莠不齊欠缺品牌與誠意,這與電視節目模板法律保護不力密切相關。
為了規范電視節目模板產業,鼓勵本土化改造與創新,必須給予電視節目模板以充分的法律保護。可問題便應運而生,究竟將電視節目模板納入哪部部門法的調整范圍更適當呢?要回答該問題,首先要回歸電視節目模板概念本身。
一、電視節目模板法律保護的重要性
1.電視節目模板的產業化
電視節目模板的高智力、高回報等特點使節目模板研發、轉讓成了一門興旺的產業。據統計,2006-2008年度電視節目模板的國際貿易額達93億美元,比此前統計區間(2002 -2004年度)的64億美元上升了45 % 。至2010年,單年的交易額就超過93億美元,著名電視節目《美國偶像》的節目模板市場價值甚至高達26億美元。電視節目版權貿易成為可供深度開發的“厚利潤區”。
2.電視節目模板的維權困境
與國際上高昂的許可費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旦發生電視節目模板法律糾紛,權利人在尋求法律保護時卻屢屢碰壁,往往“顆粒無收”。
國際上的代表案例有CBS v.ABC: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起訴美國廣播公司(ABC),稱后者擬播出的真人秀《I am A Celebrity,Get Me Out of Here!》對其擁有的真人秀節目Survivor構成侵權。最終原告敗訴。
法官認為,從“內容和感覺”來看,原告與被告兩個節目雖然部分環節一致,但明顯風格不同,前者較為嚴肅,后者總體則給人輕松的感覺。就二者在內容安排上,尤其是在順序上的相似,法官認為原告不能壟斷這一順序,因為它們是“不斷從前人處借鑒和發展的過程”中的一環,也就是屬于公有領域。總而言之,由于兩個節目實質上不相同,因此不存在侵權。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但在電視節目模板的法律保護問題上,法律卻沒能緊跟社會需求的變化。至今沒有一部部門法將電視節目模板作為一個獨立且完整的客體納入其保護體系,導致經濟與法律的脫軌,權利與義務的失衡,這樣不完備的法律環境無論對創作還是投資都是極其不利的。
二、電視節目模板的版權保護路徑
對于電視節目模板應受到法律保護已在業界和學界達成共識,但究竟其應受何者保護卻仍有爭議。結合電視節目模板本身和各部門法的不同特點,最適合解決電視節目模板法律糾紛的還是以激勵機制為立法設計出發點的版權法,但要在司法實踐中合理地定紛止爭,鼓勵自主研發和公平交易,在一些基本問題上還需進一步加以闡釋。
1.電視節目模板之版權保護的必要性
(1)其他法律難以作為
在知識產權法領域,商標法和專利法對電視節目所能提供的法律保護十分有限。專利制度的基本思想是將發明人的發明公布于眾,同時作為對發明人公開技術的補償,在一定時期內授予他對該技術的排他性獨占權。但是一個與眾不同的電視節目模板不是對自然規律的應用,不是一種技術方案,它應用于電視傳媒業而非工業,據此不受專利法保護。至于商標法,電視模板中有可能獲得商標保護的只有一些簡短的文字或者圖案、音樂等,例如電視節目名稱。
至于電視節目模板創作者常常援引的反不正當競爭法,各國法院判斷不盡相同。就我國而言,《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章對不正當競爭行為進行了封閉式列舉。復制他人的節目模板問題無法被歸類為其中任何一種法定不正當競爭行為。當然,法庭可以通過對不正當競爭行為進行解釋而對其范圍進行擴充。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2條將不正當競爭行為定義為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損害其他經營人合法權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的行為。但首先,若節目模板上的版權得不到承認,基于版權才存在的侵權行為也就不復存在。其次,由于國際上不同電視媒體所存在的地域和針對的受眾不同,在競爭關系的認定上往往存在困難。因此不正當競爭法在解決這類糾紛上也難以有所作為。
2.契合版權激勵機制的立法價值取向
由于版權法的客體較為特殊,是特定的信息,而信息在社會生活的多個領域具有價值,其既可作為獲取經濟收益的可交易商品,也是保證公共領域自由表達的必要元素,更為實現民主政治之信息公開的關鍵,所以版權法在立法之初的價值取向上就爭論不休,無論版權法如何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更為明顯地體現出激勵理論的價值預設,始終有學者試圖將民主(Democracy)與人權(Human Rights)等其他法律領域的立法價值嫁接于版權法之上。
而這種嫁接無疑會導致版權法內部法律體系的混亂,在私法所承載的價值中,私人利益與公共利益并非是同等級的,前者是積極保護,后者是消極保護。對電視節目模板的保護歸根到底是追求經濟價值的最大化,鼓勵高質量文化產品的創作、改造與傳播,這與版權法權力配置所依據的激勵機制是內在契合的。
3.電視節目模板版權保護的可行性
(1)符合思想和表達二分法
思想和表達二分法是版權法中的一項基本制度。它意味著版權法只保護具有獨創性的思想表達,而非思想本身。其宗旨被認為是劃定了版權法保護對象與公有領域之間的界限。
同小說和攝影作品一樣,電視節目模板也是人的獨特性構思的外化,其結構和形式也是其外化的途徑,即所謂的表達形式。正如有的學者所言:電視節目取得成功,并不是無形的,而是可見的,只是其載體與傳統載體不盡相同而已。電視節目的結構、互動形式、背景布置乃至價值滲透等都是由制作人創新性思維精心構思而成的,并借助電視媒介外化,使其成為一個品牌,傳播一種文化。一個成功的節目模板,不但思想具有創新性,而且表達方式也是具有獨創性的,否則就不是真正的節目模板。
(2)符合版權法客體特征
我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2條規定:“著作權法所稱作品,是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并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成果。”
作為新晉的跨國文化創意商品,電視節目模板屬于智力成果毋庸置疑,它所具有的獨創性前文也作了論述。至于可復制性,電視節目模板是一種特殊的作品,其既然能構成一種表達方式,通常被固定在一定的載體上,同樣也能被其他人以某種方式復制。權利人以外的其他人的克隆、抄襲行為,正是對其進行復制的表現。只因其載體與傳統載體不同,因此復制的手段也與傳統手段不同罷了,很多時候體現為一種“似非而是”的“結構性抄襲”。
三、結語
進入新紀元后,中國不僅要以經濟立國,更要追求以文化立國。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的禮儀之邦,如何建設自己的軟實力已成為時代課題。我們需要有創意有誠意的電視節目,不僅靠引進更要靠自主創新,要想涌現出更多的諸如《中國好歌曲》的原創節目,讓我們的節目也能“走出去”,去影響世界,改變世界,就必須發揮版權法激勵機制的作用,促進商業投資與文化創作的雙重繁榮。而這一切都需要電視節目模板的版權保護作為法律支撐。
參考文獻:
[1]李雨峰:《著作權的憲法之維》,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2]熊琦:《著作權激勵機制的法律構造》,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3]程德安:《媒介知識產權》,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4]薩莉·斯皮爾伯利著,周文譯:《媒體法》,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5] 李永明主編 :《知識產權法》,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6] 孫移芳:《電視節目模板的價值衡量與法律保護——基于版權的視角》,《經濟研究參考》2007年第11期(總第2067期).
[7]黃世席:《電視節目模式法律保護之比較研究》,《政治與法律》2011年第1期.
[8]曹曼文:《電視節目模板的版權保護》,《現代傳播》2001年第3 期.
[9]夏朝羨:《電視版式版權保護的困境——以國外典型判例為研究視角》,《中國版權》201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