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東平
課堂教學是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的主渠道、主陣地,歷史新課改教育目標的達成與實現更多依賴于課堂教學的滲透和落實。本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就新課改背景下如何打造優質高效的初中歷史課堂談談一些見解和體會。
一、教學中必須要堅持促進學生生命發展的教學理念,使學習者的主體地位真正得以彰顯
歷史課堂教學的著眼點,應該是使學生的潛能得到相應的發揮,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形成“多維互動”的教學氛圍。只有在課堂上堅持以學生為本,面向全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增強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使學生體驗到實現教學目標及與教師協同一致獲取知識的樂趣,我們的歷史課堂才有可能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在歷史教學活動中,學生始終應當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因此,我們的教學設計應當是在把握學生的基礎狀態與學習需要的基礎上進行的;應當強調充分挖掘學生的內部潛能,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進他們內部學習過程的發生和有效進行。這就意味著我們必須要站在學生學習的立場上,來確定教學目的、選擇教學策略、應用教學媒體和描繪教學過程。另外,初中歷史教學設計要以學生的“主動發展”為出發點,同時也要使教師在設計中得到成功的收獲,實現自身的發展。
二、教學中要努力增強學習者的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應該把學習的責任和快樂結合起來,以便讓教學達到更高的境界。歷史教學設計應當充分考慮到學生不同的需要層次、特點和學習風格等,根據教學經驗和教學理念選擇運用多種相應的教學策略,采取多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從而使學生能夠樂學、會學、主動學,最終更好地解決學生的學習方法、行為習慣和學習的認知等問題。另外,歷史教學只有緊密聯系現實生活,發揮所學知識的作用,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發揮歷史學科應有的育人功能。實踐證明,中學歷史教育教學如果能引起學生對現實的思索,就能引起學生學習歷史、探究問題的興趣,就能和學生的心靈相通,在歷史和現實的對話中受到思想啟示、情感升華。
三、教學中要重視對學生學習的個性化指導
所謂個性化指導,就是為每位學生提供適合個人能力、對個人而言有意義的學習體驗,從而使他能夠朝著重要的目標發展和成長。個性化指導是以尊重學生的興趣和愛好,特別是盡可能地使教學過程切合學生的實際為前提的,而不是以同樣的作業或統一要求為評價標準的。對學生實行個性化指導,已經成為當前貫穿于包括歷史學科在內的所有新課程的教學全過程的核心理念。
當然,個性化指導既不是教師“一對一”地指導學生學習,更不是指完全放任學生自己學習。這二者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學的個性化指導。教師只有敏感地察覺到每位學生獨特的學習需求,其個性化指導才是有效的,才是真正著眼于學生個人的、有意義的學習指導。要使個性化指導具有真實性,歷史教師必須打破傳統學科知識體系的封閉性、教育目標的單一性、教學方式的程式性、學習過程的接受性的桎梏,用專題探究學習、情境體驗學習、問題解決學習等多種多樣的方式去解放自己和學生。只有在民主和諧、平等互助的教學氣氛中,教師才能很好地運用各種個性化指導策略,學生的發展才有適宜的空間。
四、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發揮創造性
教學是一種創造性活動。教師也只有把教學變成一種創造性的活動,才能形成自己個性化的教學風格。那么,怎樣才能形成自己的個性化教學呢?這就要求教師應當不墨守陳規,要勇于創新、積累、總結和提升。教學的創造性首先表現在對教材的處理上。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已有的知識,對教材進行科學和藝術的處理,從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學思路,這就是一個教學再創造的過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學的創造性還表現在創制和優化教法上。各種教法各有利弊,如何剔弊趨利,需要教師吃透教材,對教材內容進行藝術地編排、加工和設計。
五、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設計出優質高效的課堂教學過程
教學設計的主要目的就是設計出高效的教學過程。在設計中,我們應當對學習需要、學習內容以及現實的教學環境和教學條件進行客觀的分析,確定學生認知、情感、能力、方法等方面的學習目標,減少不必要的教材內容和活動。在新課程教學理念和教學原則的指導下,設計恰當的教學策略和教學媒體,合理擬定教學順序、時間、速度,測定和分析教學效果,使教學要素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和收獲。
另外,要想使學生學習到歷史的要義,領悟到歷史的價值,歷史教育應該在以下三個維度上有所收獲,惟其如此,才以體現歷史、歷史與社會教學的有效性:第一,認識自我,認識社會,逐步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要學會選擇并且勇于承擔選擇的后果與責任,提高生存智慧,提升生命的意義,實現人文價值和實踐價值;第二,要提高思維的品質,能表達出自己的思維過程與結果,也能理解他人的思維方式;第三,理解并運用所學知識,形成終生學習的愿望與能力,保持好奇心,學會學習,體味歷史的科學價值和審美價值,從而實現“讀史使人睿智”。
六、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和把握課堂教學的生成性
“生成”是新課程提倡的重要教學理念之一,是相對于“預設”來說的。教學有預設的一面,也有生成的一面。生成性就是教師根據課堂中的互動狀態及時調整教學思路和教學行為的教學形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新的教學理念和課程標準,不斷捕捉、判斷、重組課堂教學中從學生那里隨時涌現出來的各種各樣的信息,把有價值的新的信息和新的問題納入教學過程中,使之成為學生智慧的火種,使學生的潛能得到開發,形成學習的濃厚氛圍。同時,在生成的過程中,師生的積極性都被調動起來,他們可能產生靈感,發揮出創造性,用智慧將教學演繹得更加精彩!實踐告訴我們,動態生成的課堂教學,是教學從有序到無序再到有序的過程。預設教學被打亂,需要發揮教師隨機應變的能力,需要教師具備廣博的知識、靈活的策略去應對,以不變應萬變。同時要充分認識到,動態生成的課堂教學,也許會影響課堂教學進程和教學任務的完成,但不會影響學生的整體發展,反而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増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優化教學環境,給課堂増添亮點和特色,進一步提升歷史高效課堂的質量。
要進一步深化課堂改革,要打造優質高效的歷史課堂,教師除了精心預設外,還必須增強生成意識,深度關注和研究學情,樹立以學定教的觀念,最大限度地把動態生成做活做實、做大做強。與此同時,教師要善于駕馭課堂,提高隨機應變的能力,很好地捕捉、發現、利用課堂上生成的轉瞬即逝的課程資源,優化整合,即時升華,促進學生潛能的開發,提高課堂實效,盡量減少因預設不足而造成的缺陷,為課堂教學錦上添花,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推動素質教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