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
摘 要:本世紀初,我國高職院校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高職院校主動探索校企融合、校企業合作類辦學模式,隨著辦學的不斷推進,高職學生在校園期間便學習了企業當前所應用的主要技能,并接受企業文化的熏陶,在畢業后可以順利的步入職場,成為一名準員工。這期中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對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研究了當前高職校園文化的主要特點以及當前企業文化的主要特點,并分析了二者的區別與聯系。
關鍵詞:高職校園文化 企業文化 融合 必要性分析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5(c)-0233-02
高職院校作為我國應用技能型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雖然起步較晚,但是對于社會發展、國家建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高職院校為我國制造業、交通業、建筑業、汽車業、IT業、醫療衛生業、服務業、管理業等各行業輸出了大量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這些人才的普遍特點是技能過硬,專業扎實,吃苦耐勞,在工作一線上務實肯干。他們即不同于本科院所培養的以科研為主要領域的人才,也不同于中專院校所培養的藍領工人。他們在技能方面高于本科學生,在理論基礎與發展基礎方面優于中專學生。在我國高職院校在本世紀初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高職院校主動探索全新的辦學模式與教學模式,校企融合、校企業合作這類辦學模式在各級高職高專院校悄然興起,隨著辦學的不斷推進,高職學生在校園期間便學習了企業當前所應用的主要技能,并接受企業文化的熏陶,在畢業后可以順利的步入職場,成為一名準員工。這期中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對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對接過程當中將會有怎樣的發展趨勢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1 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分析
1.1 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內涵
校園文化是以校園為空間,以學生、教師為主體,由師生所開展的教育、教學、科研、管理、娛樂及生活等活動中所創造的具有校園特色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個方面。
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是以高職院校校園為空間,在高職教育理念導向下,在特定的高職教育活動中,由高職院校學校全體成員參與所創造的所有物質和精神產品的集合,它同樣是以校園為空間,以學生、教師為參與主體,以精神文化為核心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相統一的,具有時代特征和歷史傳承的一種群體文化。
1.2 高職校園文化的特點分析
(1)多元化,職業院校不同于本科院校那樣動輒就有著上百年的歷史,職業院校起步晚,發展快,雖然沒有本科院校的文化底蘊豐厚,但是在近幾年的飛速發展中也形成了獨有的破格,其中開放性與兼容性就是重要的特點。正由于職業院校發展較晚,所以大量信息各類文化都向校園沖擊而來,而職業院校的定位又是面向企業培養技能型人才,所以,在文化吸納方面向一塊干海綿一樣,不斷從社會、企業各方面吸收著養份。使得職業院較的校園文化呈現出多元化的特性。
(2)實用化,當前高職院校因其定位在應用技能性人才的平臺上,因此無論是教學還是校園文化都定位在實用化的基礎上。高職院校與本科院校在教材設計方面的一個明顯的區別就是本科院校更注重理念基礎而缺乏實踐應用,而高職高專教材卻以實踐應用為主減少了許多暫不需要的理論支撐,以實用、夠用為原則進行組織,這也影響著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形成一種務實的特點。
(3)重學風、重管理,很多本科院校里學生的出勤率不能達到80%,而在高職院校里,通常對于學生的出勤等管理是相對嚴格的。高職院校通常采用小班授課,對于學生出勤,以上課堂上的學習狀態的管理相對本科要嚴格得多。學生在課堂上也現睡覺、玩手機等情況都被納入到管理的范圍之內,包括學生出早操、晚自習等環節,可能在部分本科院校都不存在的任務,在高職院校當中卻要嚴格執行。形成這一文化是與學生的整體自律能力有關,高職院校學生在自我管理能力方面普遍欠缺一些,若院校不進行管理,則就會出現放羊的局面。
(4)精神文化相對匱乏,相對于本科院校長期形成的文化底蘊,尤其是多年傳承的精神文化而言,高職院校在精神文化方面相對匱乏。由于學生每天出早操、晚自習外課程安排也相對較緊,部分學生還要參與頂崗實習等課業,所有,學生的課余時間相對較少。在此種情況下,學生也就沒有精力也有興趣去參加更多的精神文化生活。這是一個現實的,需要改進的重要情況。
(5)職業元素較濃,在高職院校的發展過程當中,一直是向著企業看齊,包括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過程中都是參照了企業元素、職業元素、行業元素,因此,在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里大量存在有職業元素的影子。形成一種貼近市場、貼近社會的獨特文化。
(6)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不動搖,高職院校,作為我國高校體制內的一種,在人才培養方面,始終沒有放松對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無論是兩課的開設還是日常管理方面,始終圍繞著社會主義元素、圍繞著弘揚正義、引人向善的大方向。對于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從未松懈,對于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社會觀都進行著正面的、激極的、向上的引導。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里面對于這一方面的引導與培養可以說較其他各類院校更多些,除了課堂的主陣地以外,課下也有許多圍繞這一元素的主題活動開展,這對于學生的成長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 企業文化分析
2.1 企業文化的內涵
企業文化是在社會大環境的文化氛圍下,由企業領導者在全體企業員工中提煉的能夠使其積極認同,并能長期發展、創造、實踐、堅持的整體價值觀念,行為準則、經營特色、道德規范、信仰追求、管理風格的總和。企業文化也是由企業精神文化、行為文化、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這四個層次所構成的復合體,四者之間的關系可比喻為企業文化的核心層、中間層和外在層,其最終結果是融合了社會文化以及其自身組織管理實踐活動的產物。
2.2 企業文化的特點
不同企業會形成不同的文化,但是他們存在著以下共性特點。
(1)制度明確,無論是各級各類企業,或小或大,在管理方面都會制定明確的規章制度,并且會文明下發或張貼。規章制定會涉及到企業生產經營中的各個環節,有著明確的原則和執行方法,是可操作、可執行、可考核的。
(2)管理規范,企業要想有著長期的發展并不斷進行,除了有明確的規章制度以外,嚴格執行,并管理規范是必然要求。企業通常會有專職人員來進行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各部門、各環節的管理。企業常說要以規范的管理要效益。
(3)競爭性強,企業發展不進則退,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企業要想生存與發展,首先企業自身要有競爭意識,進行不斷的改革、創新才能使企業不斷發展有著廣闊的前景。在這種大的環境下,企業內部的職業也必然形成一種競爭意識。同時企業通常執行著嚴格的績效考核方案,使企業員工不自覺的形成一種競爭性的文化氛圍。
(4)效益為先,企業生產經營的目標是為了追求更高的利潤,因此其在生產決策各方面都是圍繞更高利潤為前提的,即效益為先。以更高的效益來爭取更多的利潤才是企業利潤的主要來源,也是企業發展的必然途徑。因此,效益成為評估企業生產經營的重要標準。作為企業內部文化也或多或少的有著效益當先的影子,企業在制定完善的績效考核方案的同時,也通常配套工資獎懲機制,對于員工的工作以工資的形式給予反饋。在企業內部舉行各級各類比賽,無論是專業能力比賽,還是文化比賽都會以物質獎勵作為激勵。
3 高職院校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區別
高職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都具有文化的共同屬性,都具有培養人、塑造人、引導人、感染人的功能,然而,高職文化和企業文化畢竟是兩種不同組織的文化,必然存在一些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3.1 建設主體不同
職業院校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在校內外從事各種活動過程中形成一種精神、校風和環境所創造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的總和。校園文化的載體是校園內外活動,活動主體是教師與學生,本質是培養高技能人才,核心功能是培育人;企業文化的形成載體是企業生存活動,活動主體是全體企業員工,企業職工是企業文化的創造者,是企業文化建設的主力軍,他們為企業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也為企業創造了精神財富,企業文化中的許多內容都是在企業職工中孕育產生的,企業文化的本質是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核心功能是管理人。
3.2 建設目標不同
由于高職校園文化建設是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種資源培養高技能人才,實現社會效益的辦學目標,因此就校園文化本身而言,其建設的目標就是:從精神、物質、制度、活動四個層面入手,培育良好的校風、教風、學風,用優秀的校園環境、多彩的文化生活、濃郁的學習氛圍、催人奮進的學校精神,引導學生去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引導教師去鉆研業務,教好書育好人;而企業文化建設圍繞經濟效益展開,其主要目標是要通過富有實效的企業文化建設培養員工更好地了解行業標準、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培養較強的團隊合作精神,不斷提高職業能力,從而提高生產效率,提升企業形象,促進企業發展,追求利潤和效益的最大化。
綜上所述,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在建設目標指向上有所不同。二者都有培養人才的目標指向,但在人才培養的目的和內容上有所區別。
3.3 價值取向不同
職業學校是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地方,學校辦學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掌握必要的知識和技能,使學生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學校追求的最大目標是社會效益,校園文化隸屬于學校,其價值取向也應建立在社會效益上。而企業則不同,企業更多的是為了創造經濟價值,衡量企業是否成功主要看其經濟指標。企業文化建設的目的就是要通過企業文化這一載體把企業員工統一到如何為企業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上,借助這一載體促使企業員工為企業創造出更多的經濟價值。因此,企業文化建設帶有明顯的經濟效益的烙印,其價值取向建立在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上。
3.4 建設途徑不相同
校園文化建設的途徑主要是通過營造優美的校園環境、制定可行的規章制度、加強和引導社團建設、加強校風學風建設、塑造學校良好形象幾個環節來進行;企業文化建設的途徑主要是通過塑造企業形象、樹立企業的價值觀、培養團隊精神、造就企業家隊伍來實現利潤最大化的目標。
4 高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聯系
無論是高職校園文化,還是企業文化他們都有相通之處就是以培養人才為主,都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在人才培養上具有對接性。高職院校以培養企業需求為導向,企業在市場競爭中求生存、發展,需要高素質的人才,因此,從人才培養上來看,兩者緊密相聯、互為依賴。為培養高技能人才,為提高高職學生競爭能力,企業必須介入學校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尤其是企業文化對校園文化的融合和滲透,以期達到企業所需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的人才目標。
綜上所述,職業院校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建設在目標和內容上有很大的差別,但是兩者的主要內容都以培養優秀人才和適合時代發展的人才為主,具有一定的共性,兩者通過自身的切合點,可以實現有效的對接方法和對接途徑,從而實現兩者良好的發展和社會進步。
參考文獻
[1] 余玲,徐麗,寧海成.高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融合的創新思考[J].時代經貿,2012(14):47.
[2] 汪長禮,李奇亮.從人文精神與職業文化相結合的角度談高職校園文化建設[J].教育與職業,2011(3):42-44.
[3] 徐麗,余玲,徐培江.對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3(3):213-214.
[4] 趙珍珍.對高職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的對接[J].中國高教研究,2008(10).
[5] 姜漢榮.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比較[J].職業教育,2008(5):28,50.
[6] 雷久相.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聯系與區別初探[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7(1):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