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書法技藝的形成,是由諸多因素的綜合,而這些書法技藝正是在文化背景下逐漸積淀并通過書寫技巧展示出來的。有什么樣的文化形態就有什么樣的書寫技巧,文化形態,在書法技巧內容中起著根本的支撐作用。要使學生真正理解體驗中國書法的技巧,并能欣賞書法的美,必然要在懂得中國文化的基礎上才有可能進行。書法藝術具有一定外在的物質形式,它體現著作者的文化形態,反過來這種文化形態也支撐著作者的書法技巧。
關鍵詞:文化形態;書法技巧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從狹義講,書法是指用毛筆書寫漢字的方法和規律。包括執筆、運筆、點畫、結構、布局等內容。從廣義講,書法是指語言符號的書寫法則。換言之,書法是指按照文字特點及其含義,以其書體筆法結構和章法寫字,使之成為富有美感的藝術作品。
漢字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表意文字,因而漢字的顯著特征就是具有某種形象,并非單純的符號,如1、2、3、4或A、B、C、D這類文字單元或數字符號。因而具有圖畫性,具有了以形寫神的重要形象基礎。有形象必然有形態。形態可理解為形狀神態,是事物的某種表現形式。漢字形態是用筆寫出來的,涉及書寫技巧。而書寫的過程是和書寫者當時狀態同一的,自然的包含了書寫者的思想、感情、心境等精神方面的內容。書法技巧的形成正是這諸多因素的綜合,而這些因素正是在文化背景下逐漸積淀并通過書寫技巧展示出來的。有什么樣的文化形態就有什么樣的書寫技巧,文化形態在書法技巧內容中起著根本的支撐作用。
書法的形成,包括兩大內容: (1)書寫過程。 (2)書寫完成后的整體欣賞的作品。拋開偶然和不經意的書寫(當然這也是一種書寫技巧),單就有意識地追求書寫技巧而論,在書寫和整體完成后的作品中,是要通過執筆、運筆、點畫、結構、布局等內容,表現某種精神的,實質上也是表現某種文化,或說文化的表現。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現代漢語詞典》)英國學者提出:“文化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復雜整體。”(《原始文化》英國文學家泰勒)當代中國社會在使用“文化”概念時,一般具有三個主要特征: (1)歷史性。 (2)群體性。 (3)影響性。在書法中書寫技巧的形成,必定也是文化以書法的形態在展示。例如,“中鋒用筆”“從藝術理論觀念上看,它與中國古代追崇含蓄、內在、涵泳、有深度的理想有關”(《書法教育學》陳振濂)。計白當黑,正和陰陽八卦道家的思想有關,在楷書的筆法中,無論點、橫、豎等筆劃,都被賦予與自然界中動物或自然現象的一致性,這是典型的天人合一思想的體現。“率真、天真”是返樸歸真的思想在書寫中的體現。
“最高的藝術,名副其實的藝術,決不受一朝一夕的規則限制;它是一顆向無限的太空飛射出去的慧星。”(羅曼·羅蘭)這句話正好解釋了為什么中國書法的古老規則能夠一以貫之地傳承下來的深層原因。因此,要使學生真正理解體驗中國書法的技巧,并能欣賞書法的美,必然要在懂得中國文化的基礎上才有可能進行。書法藝術具有一定外在的物質形式,又是行為的過程,特殊的時間藝術,因而最易與心理機能、情感體驗結伴而行。因此,書法作品就具有像人一樣的相似性:人的綜合行為過程、生命過程及生命過程的總結。前者,就是書寫的過程,它體現著作者的文化形態。反之,書寫者的文化形態決定著書寫的過程。書法與繪畫的不同,還在于——書法的書寫過程,一般是不能改動的,具有盡可能的一次性,這正如人的行為的不可改動性一樣,也就具有了展現書寫者內在精神品格的可能。在作品完成后,我們欣賞到的,既是書寫的過程,又是書寫者的書寫綜合展現,也正如總結一個人的歷史一樣。藝術的崇高來源于“第一而且最重要的是莊嚴偉大的思想,第二就是強烈而激動的情感。”(羅馬文藝理論家郎加思《論崇高》)顏真卿的忠義氣節,在封建社會里是莊嚴偉大的思想,“扶念摧切,震憚心顏”則是人世間強烈而激動的情感。兩者撞擊的結果是《祭侄稿》千古名篇的誕生。而其剛正不阿,博大胸懷的體現,則是書法最高規則在楷書上的完美體現——顏體的法則。
從教學的特點看,臨摹入手是不可缺少的,在臨摹中,除了對經典碑帖的模仿,同時貫穿中國文化內容,對于學生理解掌握筆劃不僅在外在形式上,更主要在其包含的文化內涵上,使學生在技法掌握的同時,更要提高文化方面的素養。在創作中,如果沒有文化底蘊的支撐,必然會形成膚淺,甚至會使筆劃變形走樣達不到表情達意之效,而這里所說的表情達意,應是中國文化的崇高優美,自然,開放而不失法度,不胡來亂來。即使是進入癲狂狀態的張旭、懷素,其《古詩四帖》和《自敘帖》也是具有自然的特定規則和人性的內在優美的綜合結果。“衡山采藥人,路迷糧亦絕。過息巖下坐,正見相對說。一老四五少,仙隱不可別。其書非世教,其人必賢哲。”張旭極其羨慕隱居生活的神態躍然紙上,其書法藝術,體現了中國傳統藝術的空靈美,虛靜美。字字相連,疏密相間,連綿回繞,栩栩如生。運筆圓頭遞入,筆筆中鋒,筆畫豐滿,無往不收,如錐畫沙,絕無纖巧浮滑之筆,氣勢奔放豪爽,如駿馬奔馳。動靜交錯,波瀾起伏而又秩序井然。今人郭子緒言:“《古詩四帖》,可以說是張旭全部生命的結晶,是天才美的、和自然美的典型,民族藝術的精華,永恒美的象征”。(《中國書法大辭典》),《自敘帖》正如西方美學家加洛荻說過的:“藝術對人來說是一種叫他超越自己的呼喚,一種他具有超驗性的不斷的提示。”自敘帖所賜予我們的就是這不斷遞進的“呼喚”和“提示”。這些無一不是中國道家的“超脫”、“瀟灑”思想和儒家的“仁厚”、“規矩”思想的體現。但目前隨著經濟飛速發展,西方文化的日漸影響,年輕的學子們對古代優秀卓越的文化思想也愈有生疏遠離之勢,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擔憂,也使得我們從事書法教學的教師愈發感到肩上責任的重大,要使中國書法這一偉大的藝術發揚光大,必定要在中國文化的傳播發展方面,做出自己應有的努力,同樣,通過書法這一文化形態,把中國文化得以繼承和發揚。
由此可見,書法中的一點一劃,一字一篇不是偶然和隨意形成的,而是由中國文化精神決定的。這是我們必定應繼承的無價之寶。新的時代要求有新的樣式,創新是藝術發展的規律,然脫離中國的特有文化便有失掉書法中真正的精神內涵的危險。事實上,中國書法不僅是中國文化的優秀藝術,也是世界的文明,沈尹默認為書法是“世人公認的最高藝術”。美國現代美學家赫伯特·里特說:“中國書法的抽象美——實際上也是所有真正藝術的原則。”在浩如煙海的書法理論著作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書法技巧的關鍵詞:方與圓、曲與直、遲與速、輕與重、肥與瘦、濃與枯、疏與密、虛與實、正與奇、爭與讓、賓與主、丑與媚、巧與拙、形與質、發與意、離與合、陰與陽等等,這些也正是美學關鍵詞,正是所有藝術所具有的內容。然而,當從點劃開始學起,寫起時,這些豐富的美學內容,不僅僅從表面的某個具體筆劃和字顯現,更是顯現豐厚的文化積淀,單純從技巧把握和重復,不能真正體驗和掌握書法的實質。在創作中,書法技巧必定隨作者的追求而外化為特定的形式,但其包含的美學內容正如自然規律一樣是不會變的。
人常說:人逢喜事精神爽,心情高興,人的行為舉止也會使人感到痛快利落;心情郁悶,人便無精打采,行為遲滯,書法的技巧中文化的支撐作用,正如人的精神對人的肉體的支撐作用一樣,一旦脫離開精神,人便會失去神采,如行尸走肉,如臧克家所言,有的人活著,但卻死了。書法中如果失去文化的支撐,失去優秀文化形態的支撐,雖有字,無所謂書法,至多也是些表面的筆劃而已,甚至會使人感到反感厭惡。因此,文化形態的存在,真正支撐起書法的精神,是書法(下轉第頁)(上接第頁)技巧的內容中深層的、本質的、核心的東西。
由此可見,在書法技巧的教學和創作中文化形態的內容是極其重要的,它實際上真正決定了技巧的高下,也就決定了書法品格的高下。
參考文獻:
[1] 現代漢語詞典[S].
[2] 泰勒.原始文化[M].
[3] 陳振濂.書法教育學[M].1980.
[4] 李澤厚.美的歷程[M].文物出版社,1981.
[5] 郎加思.論崇高[M].
作者簡介:張愛軍(1975—),男,山西晉中人,本科,晉中職業技術學院美術師,研究方向:書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