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嵐++葉飛霞
摘要:通過對公共關系內涵、特征以及原則的概述,探尋公共關系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點。并從運用公關技巧,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與學生的雙向溝通、運用公關實訓教學方法,進行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應用全員公關,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學生生活全過程三個方面,提出了應用公共關系知識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
關鍵詞:公共關系;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運用;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4)10-0090-03
公共關系學雖然在中國興起不久,但隨著中國市場的不斷發展,公共關系學在社會上的需求不斷增大,大學生的公關能力在綜合素質中的比重也有明顯提高,但很多學校并沒有開設專門的公共關系課程。基于此,可以借助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平臺為學生提供公共關系教育,并促使思想政治理論課運用公共關系改進教育、教學方法及觀念,從而使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接受度有所提高,使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得到提升。
一、公共關系概述
公共關系作為一門新興學科,發展至今只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但是,因為它職能的獨特、內涵的豐富以及顯著的實用性,其具備強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隨著世界新的經濟革命和技術革命的興起,以及互聯網的廣泛應用,公共關系傳播更為迅速,應用也更加廣泛,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國際性的洶涌澎湃的“公關潮”。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改革開放,開創了經濟、社會迅速發展的新時代,也促進了公共關系的快速發展。
1.公共關系的內涵
公共關系是一個舶來詞,是由英文“Pulic Relations”翻譯而來的。在漢語中沒有一個能夠準確概括這一定義的詞語,所以就沿用了“公共關系”這一直接翻譯。目前國內對公共關系的定義多種多樣,一般意義上的公共關系,是指一種為維系良好公眾關系而進行的傳播活動和在傳播活動中所遵循的行為策略和規范[1]3。筆者認為,公共關系是指社會組織在一定職業倫理規范的指引下,為了塑造良好的形象,運用傳播、溝通手段來影響公眾的科學與藝術[2]。
2.公共關系的特征
公共關系是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它包含了社會關系的一般特征,也有自己的個性[1]69,從公共關系的定義可以總結出公共關系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公共關系的主體是特定的社會組織或公眾人物。公共關系活動需要由特定的公關組織才能完成。即普通公眾與他人的交流、溝通、勸說活動,不是公共關系活動。第二,公共關系的對象是特定公眾。公共關系是公共組織與那些直接或間接影響其組織目標實現的特定公眾的關系。所以不是針對特定公眾的溝通、勸說活動,就不能稱之為公共關系活動。第三,公共關系是在職業倫理規范的指引下進行的。只有在職業倫理規范的指引下,通過地位平等的溝通,使有關公眾理解公共組織的勸說活動才是公共關系活動。建立在違背職業倫理規范基礎上的溝通、勸說活動都不是公共關系活動。第四,公共關系的主要工作方式是溝通。公共關系活動的目的是協調公共組織與特定公眾的關系,建立、協調和發展這種關系都要建立在與相關公眾進行交流溝通的基礎上。第五,維護良好的組織形象是公共關系活動的目標。一個組織良好的形象和聲譽既可以凝聚組織員工的力量,又可以獲得外部社會人士的信任,從而獲得內部員工和公眾的支持,以形成組織目標內外保障。第六,長期活動是公共關系要堅持的方針。樹立組織的良好形象和聲譽,不是短期內就能做到的,需要有長期的努力與堅持。另外,即使組織已經具備良好的社會影響力,也要不間斷地保持維護以及進一步地發展組織影響力。
3.公共關系的原則
公共關系在長期實踐中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工作方法與原則,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第一,實事求是原則。建立優良的組織與公眾間的關系是公共關系活動的主要目標,組織與公眾之間只有建立平等互助、誠實守信的關系才是良好的公共關系。實事求是也是我們黨主張的思想路線,而作為公共關系的首要原則,主要指的是社會組織應該樹立高尚的社會責任感,從組織的實際出發,對社會公眾應保持誠實守信、透明運作、言行一致的工作作風。第二,互惠互利原則。所謂互惠互利原則,就是一個組織既考慮自身的利益,又要將公眾利益納入組織活動目標之內,同時要發揚集體主義的精神兼顧國家的整體利益。實質就是公共組織在開展組織的各項工作時要用全面的、發展的眼光進行分析,把握組織工作的科學性與實效性,使組織活動既能夠獲得利潤,又不對國家、社會產生不良影響。第三,雙向溝通原則。雙向溝通原則,就是要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饋系統,及時了解工作的意愿與需求,并對其有合理的反饋與恢復。建立雙向溝通機制,可以保證公共組織信息的暢通。第四,全員公關原則。即對組織內部員工開展公關教育與培訓,使全體員工具備基本的公關素養。建立組織員工的公關理念,創造組織整體公關氛圍,使全體員工在工作之時能夠保證自身言行的準確性,以確保公共組織的健康整體形象,并使全體員工在面臨公關危機時能夠保持工作秩序。第五,長期堅持原則。公共組織要在公眾面前樹立良好的組織形象,只有通過長期努力,保證工作具有持續性、連貫性,并對組織工作進行長期、全面的監督、檢查,以組織系統的整體優良素質取得公眾的信任,只有獲得了公眾長期的信任,才能促進組織的發展。
[JP2]二、公共關系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契合點[JP]
公共關系活動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雖然分屬不同學科,但在許多方面存在共性,所以為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應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并運用公共關系方法。在分析公共關系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與差異的基礎上,得出以下幾個契合點。
1.理念上的契合點
公共關系的理念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從根本上說有共通之處,主要體現在兩者都要以人為本,從人的角度出發開展工作。全面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是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理念,以人為本,服務學生的全面發展,也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要求[3]。而公共關系的主要內容就是解決人與人之間矛盾的方法與手段。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運用公共關系方法,既能夠培養大學生的公關能力,也可以實現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所傳授的知識更好的理解。這樣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學生的生活全過程中,進而有效地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知識的接受度,使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進行有效的內化[4],真正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入心、入腦。endprint
2.目標上的契合點
公共關系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從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一角度看,兩者的目標具有一致性。解決矛盾是公共關系活動的主要目標,維護個人或是組織的良好形象是其具體任務。而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質,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標,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教育大學生,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其根本任務[5]377。二者在目標的表述上有一定的不同,但可以看出都是為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而進行的活動。
將公共關系的方法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僅能夠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更加豐富,而且能使大學生掌握維護自身良好形象的技能,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使之有能力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3.原則和過程上的契合點
在實事求是、雙向溝通、全面發展、長期堅持的原則體現了兩者在核心原則上的契合。公共關系活動以實事求是、互惠互利、雙向溝通、全員公關、長期堅持為原則。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堅持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政治理論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教書與育人相結合、教育與管理相結合[5]124。這些原則從字面上并無相似之處,但體現了對實事求是、雙向溝通、全面發展、長期堅持等核心原則上的契合。
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根據國家的發展情況與學生的成長情況實事求是地開展,才能夠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堅持教育雙主體的定位,保證學生的教育主體地位,才能與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真正掌握學生動態并進行必要的引導。只有通過學校、社會的共同努力,營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整體環境,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以有效開展,才能提升大學生對于社會主義的信任度。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長期堅持,才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大學生“三觀”的形成,使大學生樹立堅定的社會主義理想、信念。
4.工作方法上的契合點
兩者工作方法的契合主要體現在協調內部關系時,以信息交流為手段,采用“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方法[1]115。公共關系活動需要通過溝通、勸說等方式開展,而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通過教育主體之間的有效溝通、相互認可,才能實現教育的最優效果。我國現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方式過于呆板,學生對教育者以及教學內容的認同度較低,這就需要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公共關系學的相關知識,學會與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JP2]公共關系活動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間是相輔相成的,將二者結合起來工作效果將會事半功倍。[JP]
三、運用公共關系知識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我國的公共關系活動經過近些年的發展,已經有了一套工作方法和程序,但公共關系方法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應該根據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和實際需要,進行不斷的調整和改進。
1.運用公關技巧,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與學生的雙向溝通
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在網絡時代變得多元化。大學生接收的信息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接收的信息基本一致,不存在信息不平等的現象,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改變教育方式,正確對待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主體——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應當得到教育者的尊重,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應當進行平等雙向溝通。因為人與人之間只有進行有效的溝通,才能夠了解對方的需求。要使大學生能夠積極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傳授的知識,就應該了解大學生想要接收怎么樣的知識,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改變單向的、灌輸式的教學方法,積極與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傾聽學生的訴求,并依據學生的需求及時改進教學內容與方式。
在與受教育者溝通的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熟練掌握公共關系活動的技巧,把受教育者作為公關的對象,以滿足學生需求為出發點,全面、深入地掌握學生的需求,從而消除傳授者與接受者之間認識的差別。同時,教育者還應不斷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觀念、方法,以提高受教育者對思想政治教學內容的認同度,只有提高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同度,他們才會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真正內化為自身思想的一部分,才能真正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運用公關實訓教學方法,進行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
很多大學并沒有專門開設公共關系這門課,只有部分文科專業會在課程中穿插公共關系的內容,這造成了很多大學畢業生在處理人際關系方面,以及應對危機時不知所措。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中,實踐課的內容較為匱乏,所以可以運用公共關系的實訓方法對思想政治理論課進行改革。通過開展課堂公關教學與實訓,增加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課程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比重,以增加同學們的實踐經驗,增強同學們的公關意識,提升綜合素質。
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公共關系方法進行實訓教學。可以通過同學們的自由組隊,運用公關分組討論的方法,討論、分析、策劃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一些時政問題、理論問題并給出解決辦法;或通過情景模擬法,進行角色扮演,模擬現實生活中的一些社會危機,由思政課教師進行專業引導,改變思想政治理論課枯燥的由教師單向灌輸的授課方式,營造課堂氛圍,提高思政課課堂教學的效果。另外,還應該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實訓系統化,形成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實訓體制。將課堂公關實訓計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考核范圍,以保證課堂公關實訓的有效開展。這樣既可以使同學們掌握一定的公共關系方法,還使學生更容易地接受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從而成為一名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3.應用全員公關理念,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學生生活的全過程
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完成的任務,學校的管理、服務等各個環節都應積極配合,從而在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三方面,形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合力[6]。要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就要運用全員公關理念進行全員公關,要對可能對學生直接或間接產生影響的方面進行公關。所以學校應制定一套從上到下的規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準則,具體規定每個層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工作要求。從學生入學開始就應對其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這就要求輔導員應該掌握相應的思想政治理念,對大學生在生活、學習以及學生工作各個方面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另外,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知識 的接受度,還必須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對校園文化的認同,并自覺踐行。大學生作為高校的一員,要順利地生活、學習和工作,必須要與他人成功合作,否則就會寸步難行。一旦有部分學生認同校園文化,其他學生就會受其影響,最終形成大多數人都自覺踐行的學習、生活準則。在推廣校園文化時,學校各個部門應當通力合作,只有形成從下到上的全員公關模式,才能保證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學生生活的全過程。
總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公共關系知識,能夠促使大學生樹立公關意識,遵守公關的行為準則,并將其內化為一種思想。能夠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糾正錯誤認識,解決思想上存在的問題,從而真正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所以,高校應該充分運用公共關系方法,使公共關系知識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得以充分發揮,并充分利用公共關系方法補充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從而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學生生活的全過程,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不斷進步。
參考文獻:
[1]居延安.公共關系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2]熊源偉.公共關系學[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
[3]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社會工作方法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范軍,劉靜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動力特點及對策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8,(2):90.
[5]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獻選編[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6]李文,趙川,司建平,趙云,呂越,閆國立.大學生公共意識與溝通能力探索[J].中醫教育,2010,(4):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