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翔
摘要:生活中人們經常使用親屬稱謂。但是在網絡空間里親屬稱謂的使用有了新的變化。基于此,針對網絡流行語中親屬稱謂的使用的特點、產生這些變化的原因,以及如何看待這種變化進行闡述,以期幫助人們正確看待、使用網絡空間里親屬稱謂。
關鍵詞:網絡流行語;親屬稱謂;哥;姐;叔
中圖分類號:H03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4)10-0154-03
一、網絡流行語中親屬稱謂的使用特點
中國的親屬稱謂反映著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習俗。“以輩分而論,一個人上有四代長輩,下有四代晚輩, 形成了‘高祖、曾祖、祖、父、本人、子、孫、曾孫、玄孫的‘九族血親關系。同一代人之間, 還要細分長幼。如果把旁系的血親關系和姻親關系聯系起來, 就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親屬稱謂系統。”[1]此外,漢語的親屬稱謂系統也是復雜、嚴密且穩定的。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某些傳統觀念已經發生改變,“家族本位”思想漸漸淡化,親屬稱謂出現了簡化、合流甚至消失的現象。但這些變化較網絡語言中使用的那些用來指稱網絡紅人的親屬稱謂詞的變化是十分緩慢的。
網絡中人們主要在兩種情況下使用親屬稱謂詞。一種是在在線聊天、視頻通話及電子郵件等網絡媒介中使用親屬稱謂詞。但是這些形式都是現實生活交際在網絡中的一種變式,所以在溝通過程中使用的親屬稱謂詞也是符合我們遵循的規則的。另一種就是用在指稱“鳳姐”、“hold住姐”、“失控姐”、“犀利哥”、“春哥”、“微笑哥”、“根叔”、“表哥”、“房叔”、“章魚哥”等網絡紅人中使用的親屬稱謂詞。這些詞語中使用的親屬稱謂卻不太“守規矩”。
稍作了解和觀察,就會發現這些網絡紅人名字中所用的親屬稱謂詞,在運用時與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親屬稱謂詞的使用有所不同,它有自己的特點。那么在網絡世界里親屬稱謂詞的運用有哪些變化呢?它又有哪些特點呢?
(一)在非親屬關系中使用親屬稱謂
“鳳姐”“芙蓉姐姐”“根叔”等人與網民是沒有親屬關系的。但是它又與日常非親屬交際中使用親屬稱謂不同。“非親屬交際中使用親屬稱謂主要用來當面稱呼, 一般不用于敘述, 沒有嚴格的書面語形式,如果要敘述或介紹的話,往往根據被介紹人的實際身份、地位而不是借用的親屬稱謂來敘述或介紹。”[2]而網絡中用來稱呼網絡紅人的親屬稱謂詞卻只用于指稱,且極少當面稱呼。
(二)打破長幼有序原則
“親屬交際中的親屬稱謂與被稱呼者的輩分、年齡嚴格對應, 特別是輩分的高低, 絕不允許弄混搞錯,親屬交際中,長者對幼者叫“叔叔”是毫不奇怪的, 親屬稱謂選用的第一標準是輩分, 其次是年齡。”[2]
在網絡世界中親屬稱謂的選擇與年齡有關,但又不完全遵循長幼有序的親屬稱謂規則。
大體上親屬稱謂的選擇是遵循長幼的,年輕的男子被稱為“某哥”,中年男子被稱為“某叔”,年輕女性網友稱之為“某姐”。但是沒有嚴格地遵循這種原則,在年齡上的界定也是模糊不清的,甚至有些詞語的選用打破了這種規則。
例如:“大衣哥”生于1969年,“鳥叔”生于1977年,而生于1964年的龔愛愛被稱謂“房姐”。可見選擇親屬稱謂時并沒有完全遵循年齡。
而“失控姐”和“淡定哥”則打破了長幼有序的原則。“失控姐”“淡定哥”走紅于一檔兒童節目,在設定的警察職業體驗過程中小女孩在面對考驗時幾度因恐懼情緒失控,而小男孩卻一直很享受這些考驗,始終面帶微笑。網友戲稱為“失控姐”和“淡定哥”。可見在網絡中,親屬稱謂的使用并沒有嚴格地遵守長幼有序的原則。
(三)打破男女有別原則
用于調侃被描述的網絡紅人在外表、穿著反性別的特點時往往會故意反用。
例如:著名歌手李宇春和曾軼可就因為著裝上男性化被網友分別戲稱為“春哥”和“曾哥”。
這種反性別的親屬稱謂使用是網絡中使用親屬稱謂詞的新特點。
(四)打破親屬稱謂只用于人際關系的規則
在網絡世界里親屬稱謂不僅可以用于指稱人也可以用于指稱動物,這是前所未有的。最有代表性的就是2010年7月紅遍世界的那個“章魚哥”。它是因預測世界杯出線球隊正確率高達100%,被網友們尊稱為章魚哥。它的名字叫“章魚保羅”。
(五)親屬稱謂的選用存在不平衡現象
就目前出現的這些詞語來講,在稱呼男子時用“某哥”而少用“某弟”。選用父方親屬稱謂“某叔”不用母方親屬稱謂“某舅”,在日常生活非親屬交際中經常使用的母方親屬稱謂“姨”在網絡中卻沒有被采用。此外,在稱呼女子時“某姐”的用法多于“某妹”。
(六)構詞方式
1.親屬稱謂詞前加姓或名。如:把李培根稱為“根叔”,稱羅玉鳳為“鳳姐”,李宇春為“春哥”,曾軼可為“曾哥”。
2.名詞加親屬稱謂詞。如:醬油哥、大衣哥、證件姐、鳥叔、鷹爸、虎媽等。
3.動詞加親屬稱謂詞。如:裝醒哥、微笑哥、睡覺姐、裸跑弟等。
4.形容詞加親屬稱謂詞。如:犀利哥、妖嬈哥、犀利妹等。
5.英文字母或單詞加親屬稱謂詞。如:b哥、hold住姐等。
(七)流行語中的親屬稱謂詞帶有情感色彩
親屬稱謂一旦用于指稱網絡紅人后就會帶有相應的情感色彩。這些網絡紅人都是因為某些與眾不同且引人注目的行為而引起了網民的關注。而網民對他們的行為態度決定這些親屬稱謂詞帶有怎樣的情感色彩。
1.表諷刺、嘲笑:鳳姐、芙蓉姐姐、房叔、微笑哥等。
2.表調侃、戲謔:hold住姐、低炭哥、失控姐、鋼管哥等。
3.表喜愛:章魚哥、鳥叔、奶茶妹妹、根叔等。
4.表驚嘆:如鷹爸、虎媽、證件姐、三輪哥等。
5.表尊重:撐傘哥、搶修哥等。endprint
二、網絡流行語中使用親屬稱謂現象產生并流行的原因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社會的發展是語言發展的基本條件。”[3]所以語言和社會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語言是動態的,它始終處于發展變化中。詞匯作為語言中最敏感、變化速度最快的部分,它的變化受社會的影響,同時它又準確而真實地紀錄著當時的社會。所以,要從社會中去尋找親屬稱謂用于網絡流行語中的原因。
(一)網民追求語言經濟、簡潔的心理
語言遵循經濟性原則,某哥、某姐、某叔等用法符合人們棄繁求簡的心理。因為這種形式大多會在某字部分采用單音節或者雙音節。讀起來要比這些流行語所代替的網絡紅人的名字要容易記憶并且簡單上口。
此外,這種網絡形式的流行語以簡短的結構表達了豐富的信息。這也是符合人們追求言簡意賅的想法的。例如,進入百度詞條的“房姐”,這個詞除了表示因非法坐擁十億資產的女子龔愛愛之外,還表示擁有多套房產的女人。
(二)網民的求新求異、獵奇心理
隨著社會的開放和發展,同時也受西方文化的影響,中國許多網民都表現出了張揚個性、求新求異的心理。而這些帶有親屬稱謂的流行語構成的方式新穎而簡單,很容易被人接受。此外,這些網絡紅人本來就是由于某些與眾不同,引人注目的原因走紅網絡的,這就更迎合了大眾的獵奇心理,同時也加快了這些詞語的傳播。
(三)網民的從眾、趨同心理
網民是網絡世界的主體。網民來自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處于不同的年齡層。在他們的相互交流、溝通、影響下形成了當下網絡的大環境。在這個環境中網民是有趨同從眾心理的。
由于從眾、趨同心理網友們開始仿用這種方式創造更多的詞語,并且使用的親屬稱謂也越來越多,除了“姐”“爺”“叔”“媳”等也被引入。
(四)網民的調侃、戲謔心理
“在網絡空間中,高雅的文化是不能更好更真實地反映大眾的心理取向,也不能體現社會普通人群對社會生活等的需求而被忽視甚至拒接。人們真正需要的不是‘陽春白雪,人們也更愿意做‘下里巴人,人們更多的是需要一種通俗的文化,即‘快餐文化。”[4]所以,通過對比網絡媒體和電視媒體,會發現電視媒體是相對嚴肅的,而網絡媒體卻更加娛樂化。在網絡中經常能看到網友用戲謔的態度調侃事情,來表達觀點、排解壓力、發泄情緒。
三、正確看待網絡空間里親屬稱謂的變化
稱謂體現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網絡空間里使用的親屬稱謂顯然是不符合傳統的,但是這種用法上的變化在幾年內快速傳播,被大量仿造和使用。對于這種變化應該如何看待呢?
有人認為近年來網絡流行語大行其道,這是網絡語言向日常生活的口語及書面語的入侵。他們認為這種網絡流行語毫無美感可言、不遵循語言規律。所以,他們往往對這種網絡語言采取十分謹慎甚至是排斥的態度。
但是“有人類社會就有語言。詞匯反映著社會的發展和語言發展的狀況,也標志著人們對客觀世界認識的廣度和深度。就一種語言來講,它的詞匯越豐富、越發達,語言本身也就越豐富、越發達,表現力就越強。現代漢語是世界上最發達的語言之一,首先就因為它的詞匯是非常豐富的。”[5]
網絡流行語的產生與社會的發展是分不開的。它反映了一定的社會現象。親屬稱謂之所以會用于指稱網絡紅人,形成流行語正是這個原因。它的產生和傳播是有其合理性的。
但是網絡流行語本身具有很大的開放性,產生和淘汰的速度也是很快的。可能多年后“鳳姐”、“犀利哥”等會被人淡忘,這種將親屬稱謂用于網絡流行語的現象也可能會被其他的指代方式取代。
“從語言應用的角度來看,新詞語的顯示有一個過程,過程中的詞語可能會出現各種不同的情況,在規范和不規范之間有一個很開闊活躍的中間地帶,我們應像對待新事物一樣,對新詞語抱著積極歡迎的態度。”[6]
所以筆者認為,人們大可不必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可以靜待其變,等待它接受時間的檢驗。
參考文獻:
[1]王琴.漢語親屬稱謂使用的現狀[J].成都大學學報,2005,(2).
[2]潘文,劉丹青.親屬稱謂在非親屬交際中的應用[J].南京師大學報,1994,(2).
[3]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173.
[4]王靜.網絡流行語x哥x姐研究[J].語文學刊,2012,(4).
[5]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上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周洪波.新詞語沖擊波的是是非非[N].光明日報, 2000-06-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