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必須藝術地運用課堂教學語言,烘托出良好的課堂氣氛,組織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同時恰當地發揮表情語言輔助性作用,使課堂氣氛愈加活躍。因此,我認為要提高教學質量,就要研究教師的課堂語言,教師藝術地運用課堂語言是十分必要的,而且語言藝術的運用應當遵循一些原則。
關鍵詞:語言藝術;應用原則;藝術特征
一、受教者可接受原則
可接受性原則是指教師的教學語言能被同事或學生所接受,不拒絕,不反感。教學語言是教學雙方進行信息交流的工具,教學語言只有被受教者所接受,教學信息的交流的目的才能實現。所以教學語言能否被受教者所接受,是衡量教學語言藝術性及其教學效果的重要尺度。理解與貫徹教師的教學語言藝術貫徹可接受性原則,必須把握住以下幾點:
第一、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要使教學語言易于被教學對象所接受,施教者則必須切實把握教學對象的年齡、文化、心理等特點通常說來,對于初高中生,教學語言適宜清楚明白闡釋淺顯易懂。當然,不同學科不同專業有不同的教學詞匯;教師因學識、修養、性格不同而有自己的教學語言風格。”總之,不論所教學科、教師個性有何不同,教學語言藝術都必須切合教學對象的特點。這樣教學語言才能被教學對象所接受,才能成為溝通施教者與受教者心靈的橋梁。
第二、通俗易懂、易于接受。要想使教學語言為教學對象所接受,除教學語言要切合教學對象的特點之外,教學語言還要力求通俗易懂。“所謂通俗,是指教學語言能夠為廣大師生接受,符合教學對象的理解能力和認知能力。通俗是易懂的前提和手段。易懂是指教學語言為教學對象所易于理解。易懂,除了要求教學語言的表達形式即所用詞匯和句法易于被人理解之外,教學語言的表達內容,也要想方設法讓廣大教學對象理解和接受。這樣就要求教師善于調控教學語言的表達內容及其表達形式。”
第三、善于控制教學內容的深度和難度。教學語言要想使教學對象宜于接收,則需做到教學內容深淺適宜、難易得當。怎樣才能使教學內容深淺適宜、難易得當呢?這就需教師充分發揮教學的主導作用,正確處理和把握教材。雖然教材的內容和要求是不能改變的,然而教材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是可以拉近的。教師準確地領會把握教材,深刻地理解教材的重點和難點,懂得學生認知和接受的規律所在,就能把教材轉化為學生可接收的教學語言。這樣就架起了教學對象通向教材的橋梁,拉近了教材與教學對象之間的距離。這中間教師把教材語言轉化為教學對象可以接受的教學語言這一環節是至關重要的。教師運用教學語言的技能技巧也就體現在這里。“教師要根據教材特點與教學對象的實際,來調控教學的深度和難度,靈活運用教學語言:或講述、或點評、或直陳、或曲問、或質疑、或解難、或分析、或綜合,因材施教。教學過程中,特別要運用好導語、提問語、闡述語、應變語、結語這幾種教學語言,以提高接受效果。”
二、教學雙方協調一致原則
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要想使教學活動正常進行并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則需要教學雙方協調一致。怎樣才能使教學雙方協調一致呢?“通常的手段是運用教學語言來傳遞教學信息,從而使教學雙方做到認識一致、思想同步、行為一致。”因此,教學語言藝術的又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協調一致原則。如果說,善意真誠原則是從教學語言的傳達者角度提出的,可接受性原則是從教學語言的接受者角度提出的,那么可以說,教學語言藝術的協調一致原則,實際是從教學語言的表達效果角度提出的。
教師在進行教學信息輸出時,要與學生認識接受規律相切合。為使教學信息的輸出與學生認識規律相切合,教學語言藝術應注意這樣幾點:
第一、對教學全過程要有通盤考慮和精心設計。如本節課有哪些教學環節構成,開頭怎樣進行,哪個教學環節應當突出,結尾又怎樣進行,教學環節之問怎樣有機銜接與過渡,使教學過程生動活潑、波瀾起伏、合理合情、有序發展。又如讀優美的文章,有“鳳頭、豬肚、豹尾”,有引人注目的開頭,有內容豐富的主體,有收煞有力的結尾。從教學過程的構成上切合學生認知規律。
第二、對不同的構成部分采取不同的處理方式。對教學重點要突出——反復地講;對教學難點,要分散——緩慢地講;對一般內容要交代——簡明地講。從教學的詳略(以及快與慢、輕與重)上與學生的認知規律相互協調。
第三、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協調進行。做到“講”與“練”有機結合、此起彼伏、有張有馳、交替進行。這樣的“教”與“學”的方式,符合人的神經系統的興奮與抑制的轉換規律。從教學的節奏上切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三、教學信息傳遞方式多樣化原則
教學信息的傳遞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以言語方式傳遞,也可以以非言語方式傳遞。“以言語方式傳遞,可以采用用于聽覺的有聲語言,也可以采用用于視覺的文字符號。以非言語方式傳遞,可以由教師本身的儀表服飾、動作體態、面部表情以及眼神等生動直觀的傳媒來傳達信息,也可以用教學雙方的人際距離來傳達有關信息,還可以用分別適用不同用途的教具來傳達教學信息。”特別是電子計算機(電腦)本身就具有多種傳達媒體。這些不同的傳達媒體,分別作用于人的不同感覺器官。有些作用于聽覺,有些作用于視覺,有些作用于嗅覺、味覺、膚覺。教學中應充分調動不同的傳達媒體,相互協調,有機配合,全方位地作用于學生的全部感官。這比單純用有聲言語僅作用于學生的聽覺來傳達信息,更全方位、更立體化、更有效果。因為“從信息接受者角度講,不同的感覺器官有自己特定的接受對象,諸如聽覺器官接受的是聲音傳載的信息,視覺器官接受的是形象傳載的信息。若與特定的信息傳遞媒體相適應,學生的全部感覺器官都調動起來,不僅可以全方位地接受信息,而且相互聯系有助于產生“通感”,獲得最佳的接收效果。”教師用多種傳遞媒體,相互協調地傳遞教學信息,不僅要使自己的全部身心協調運作,而且可以使學生的全部感覺器官乃至全部身心和諧運作、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海,楊建英.對課堂語言藝術的思考.內江科技.2008年第11期.
[2]田緒冰.淺談教師的課堂語言藝術.教學探索.2010年第9期.
[3]楊宗全,冉若冰.淺談情景教學中教師的課堂語言藝術.四川教育學院學報.第15卷第12期.
[4]田緒冰.淺談教師的課堂語言藝術.教學探索.2010年第9期.
作者簡介:于欣靈(1993-),女,滿族,籍貫吉林省通化市,延邊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中文系2012級中文教育專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