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云蘋
摘 要:在傳統的應試教育下,初中化學教學主要停留在傳授知識的層面上 ,學生完全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只有死讀書的能力。因此,轉變教育教學思想,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刻不容緩。
關鍵詞:素質教育;應試教育; 實驗;因材施教
初中化學教學是化學教育的啟蒙階段,要貫徹全面發展的方針,著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質,以基礎知識教育學生,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
一、正確處理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關系
沒有考試的教育也是不全面的教育,顯然也是不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誰也不會認為“交白卷”是素質高的表現。然而,素質教育要求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公民,而不是培養“考試得高分,其余不沾邊”的高分低能的公民。事實上,隨著考試內容及考試方式方法的不斷改進,高分低能現象也在逐漸減少至最低程度。從這個意義講,考試與素質教育的方向是一致的。
化學教師如何在突出素質教育的化學教學中駕馭考試呢?一方面,考試所涉及的化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自學、思維等能力正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對于觀察能力(圖片觀察除外)、化學實驗的動作技能及德行、體質等難以通過考試檢測,但學校及教師是不是只要抓住了“對付考試”就抓住了一切呢?顯然是行不通的,第一,教育行政部門對學校的評價不再單純看升學率,同樣,學校評價教師也不再以升學率為唯一尺度。第二,經驗表明:化學教師除了上好課外,也應與學生溝通情感,關心他們的思想品德,身體健康等諸方面的進步。即素質教育抓好了,考試成績也一定會上去的。相反,倘若對大綱所規定的“掌握、理解、了解、常識性介紹”等不同層次的要求視為多考與少考、重點考與非重點考、考與不考來組織教學是有害的,即那種教師為考試而教,學生為考試而學的做法應理智地予以摒棄。
二、重視化學實驗教學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1.增強實驗的探究性。在化學教學中盡管有較多的驗證性實驗,也應把這個過程當作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要注重引導學生有意地去設計探究性實驗,發展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從而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以同容積的兩瓶盛飽和Na2Cl溶液和蒸餾水的鑒別為例:學生在學完溶液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探究將兩種物質鑒別開來,并寫出鑒別的方法和結論。學生起初會從已有的知識結構來考慮,他們首先想到的是蒸發溶劑法,用這種化學法將兩者區別開來。然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多學科、多層次的思考,從本質上分析二者的差異:飽和Na2Cl溶液存在Na+、Cl-和水分子,蒸餾水中只有水分子,這些差異導致了二者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上的不同。學生通過發散性思考,并通過具體的實驗驗證,得出了許多鑒別方法:(1)物理法----稱重量法;電池導電法;物塊在溶液中的浮力測量法。(2)化學法----蒸發溶劑法;溶質溶解法。(3)生物法----品嘗法;新鮮蔬菜失水法。
2.設計聯系實際的實驗。為了使學生用化學知識理解和解釋身邊的現象,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盡量增加一些貼近生活和社會實際的實驗。例如初三化學教材中,沒有“CO2溶于水”的實驗。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系實際生活舉例說明CO2溶于水的現象,許多學生舉出汽水中溶有大量的CO2的事實,教師也可以將一瓶汽水打開,學生通過透明的瓶體可以發現有大量的氣體(CO2)逸出。但怎樣演示“CO2溶于水”的實驗呢?教師可以設計用一次性注射器來進行該實驗,先抽取一定量的水,然后再從集氣瓶中抽取一定量的CO2,通過活塞的運動來直觀地進行CO2溶于水的實驗,當壓強增大時,CO2溶在水里的溶解量增加;當壓強減小時,CO2溶在水里的溶解量減少。學生也可以自己動手做這樣的實驗。
3.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輔助實驗教學。多媒體技術能為化學教學提供豐富多彩、生動直觀的教學情境。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實現以學生學習為中心,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學生適應信息化社會需要的信息收集、選擇、處理的能力及人際交往的能力。
傳統的實驗教學,遇到一些要求高、難、設備貴重的實驗,往往難以開出,多媒體正好可彌補這一缺陷,例如:(1)物質條件受限制的化學實驗;(2)爆炸、毒性較大且不易控制的一些危險實驗;(3)易出錯誤的實驗,多媒體模擬一些錯誤的實驗,可使學生親眼感受錯誤操作的危險性,從而避免錯誤的發生;(4)微觀物質結構及其運動的實驗,有時通過語言描述比較困難,結構模型的使用又不方便,而借助多媒體三維圖形功能則可以有利于學生對微觀世界的理解,有利于空間想像能力的培養。
對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必須把握一定的尺度,因為化學畢竟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實驗是形成基本操作技能和樹立、培養科學態度的過程,而多媒體無法代替,否則可能產生適得其反的結果。
三、因材施教和學法相結合,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核心
就化學教學來說,思維是智力諸因素的核心。在初中化學教學中,要順從初中學生心理思維特點,因材施教,從具體的感性認識入手,加強學法指導,以直觀教學為主,讓學生動手實驗、動腦思考,引導學生在觀察、操作中進行分析、比較、綜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礎上,加以抽象和概括,訓練學生由集體到抽象、從現象到本質的邏輯思維能力。
常言道: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根據教材內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是因材施教的一項重要內容,它對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特別是提高學生的素質有著重要的意義。例如,對抽象的概念、理論性強的內容,主要是借助于語言的形象描述、恰當的比喻以及設計圖標、教具等教學手段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從而上升到理性認識。
對化學用語等重要知識的教學,則選用講練結合,強化記憶、訓練,搞“人人過關”的方法。對元素化合物的教學,多采用聯系生活實際,并發揮化學實驗的優勢,加強演示實驗、學生分組實驗,在實驗中運用質疑啟發、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教師因勢利導,幫助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得出正確結論,從而培養學生歸納總結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進行學法指導,為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創造條件。在教學中,重視設計課堂教學結構和教法,使課堂氣氛活躍,重視學法指導,消除學習障礙,使學生愿意喜歡學習化學,增強學好化學的信心。初中學生喜歡實驗,特別喜歡自己做實驗,如果能滿足學生這種迫切的心理需求,就能進一步發展學習興趣及提高素質。為此,要讓學生親手創造良好的情境,讓他們在親身實踐中增長才干,鞏固所學的知識。這既培養了學生的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又培養了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嚴謹認真的工作作風。
參考文獻:
[1]文國慶.從中考淺談如何提高初中化學教學質量[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年21期.
[2]黃朝榮.回歸化學實驗,重視素質教育[J];考試周刊;2011年45期.
[3]高玉惠.談初中化學教學中的素質教育[J];青年文學家;2011年15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