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麗
摘 要: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計劃中均有外出采風的實踐教學活動。它在整個的教學環節中是一門非常重要的課程。本文對藝術設計專業采風實踐課程的理解、對采風實踐課程的認識、對采風實踐環節的設計、對采風實踐教學的認識等四個方面分別進行了闡述。本文以藝術設計專業采風課程為切入點,就專業采風前的動員工作、期間的注意事項、各種素材的收集、團隊的協作、采風的意義等等提出了設計與思考,對這門實踐課程的教學、學生的專業學習和成長,將會產生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藝術設計專業 采風 實踐教學 設計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2(c)-0174-02
眾所周知,我國各個高校藝術社會實踐又被稱為藝術采風、寫生或藝術實踐的,其含義其實是一致的,在這里,我們統稱其為“采風”。藝術設計專業的采風是對課堂教學的一種重要的補充,是學生學習與實踐的最佳平臺,它能夠引導學生在采風中找尋創作的靈感,觀察到現實,是學生提高綜合素質最有效的一種實踐教學方式。在采風實踐過程中,讓學生走出校門,走向自然,深入社會。同時,在專業采風的過程中學生還可以有目的地進行創作、收集大量的設計素材,使其向民間學習、向社會學習、向自然學習,傳承和弘揚中國民族的傳統文化藝術,為現代的藝術設計積累豐富而寶貴的民間藝術元素,從而創作出優秀的作品,強化與社會的“零距離”接觸,以便將來更好地為社會服務。
1 對采風實踐課程的理解
在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采風實踐活動中,很多的學生認為只是單純的獵奇和游玩,這是不正確的,指導教師首先就應該提示學生要重視并深入地進行體驗生活,要發現生活中的那種自然美。我們帶領著學生走出了大學的校門,要深入到考察對象所在的環境中,了解各采風區域生活的各種狀態,指導學生進行考察、學習同時要感受考察地區的風土人情、民風民俗,這樣既增加了學生對社會生活的體驗,又豐富了其自身的民族文化知識,并且激發其愛國心與關注國家發展的熱情。讓學生親身了解國情和民情,體會考察地域的文化底蘊,這樣就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所以通過采風這門社會實踐課程,學生能在實踐中充分地領悟人生與藝術的真諦,同時將來會更便于服務于社會。
采風,這一詞語本意是指對民情民俗的采集,特指是對地方歌謠民謠的搜集。我國的采風活動起源的很早,歷史很悠久。《周易》中就有源自商代的民間謠諺。還有《詩經》中的《國風》和《小雅》,都是從民間采來的周初到春秋中期的一些民歌、諺語。隋朝的王通在《中說·問易》:“諸侯不貢詩,天子不采風,樂官不達雅,國史不明變,嗚呼,斯則久矣,《詩》可以不續乎!”明朝的劉若愚在《酌中志·大內規制紀略》:“世之君子,當不諱之朝,思采風之義,史失而求諸野,閑中一寓目焉,未必不興發其致君澤民之念也。”“五四”運動至解放后,采風的含義就擴大到了泛指采集所有民間的創作和風俗。尤其到了現代,很多的民間文學藝術各類的現場采訪也都被稱為了采風。現在來講,我們說采風其實就是一種手段,是讓我們去認識生活、體驗生活、感悟生活的最佳途徑。畢竟藝術作品所表現的是一種生命的意識,要把自然的轉化成為精神上的,這是一種轉化,也是一種升華。
謝赫在《續畫品錄》中提出:“學窮性表,心師造化。”淺層意思就是告訴我們采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我們走進自然、認識自然、感悟自然。其深層意思則是告訴我們要對事物外在的現象和內在的本質都要有透徹的理解和認識,要去領會自然的法則。所以我們從此就可以了解到采風是我們認識生活的最佳途徑,也是認識生活、感悟生活、了解生活、表現生活的一種最好的方法。畢竟我們只有與觀察對象面對面的時候,才會更加直觀的感受到它的存在和它內在的東西。
我們知道藝術本身是具有教化功能和人文價值的,但在藝術設計教學的過程中其大部分的內容卻常常被我們所忽視,只是一味地去強調藝術設計的實用性和它的商業價值,所以現在全國各個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培養目標也是多數以“實用型人才”為辦學目標的。其實無論什么專業人才培養的核心部分,首先是要培養“人”,其次才是“才”。當初北大蔡元培先生就倡導“以美育代宗教說”,所以到了今天,我國所構建的和諧社會的方針,處處體現出國家及社會對藝術設計教育在內的人文教育發揮其本身作用的期望。
我們從事教育的工作者,一定要本著“教書育人、學畫先學美”的方針,來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讓學生在專業的采風實踐課程教學中了解自身的價值和潛力,掌握事物的本質和其真諦,從而盡可能地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創新能力。
2 對采風實踐課程的認識
在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計劃中,采風既是一六基礎課程,同時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它同時兼顧著專業的教學、社會實踐和生活體驗等多重的任務,具有很深遠的意義。我們從專業的教學上來講,第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動腦的思維能力、表現能力和鑒別能力,學生可以通過專業的采風實踐有目的進行創作,同時也為設計收集大量的素材;第二方面則是在親近大自然、親近社會的同時,可以向民間學習,感悟民間的文化,提取藝術設計的元素,激發創作的靈感,培養多元化的思維及專業的設計能力;第三方面通過采風可以修煉學生的自身品質意志,使學生在采風中身心都得到歷練,同時能夠培養學生學會為人處世、人際交往、團結協作和禮貌待人的各種行為準則,并且培養學生靈活處理的綜合能力、樹立良好的公民意識和環保意識;第四方面通過采風可以迅速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是課堂與課外、學校與社會的有機結合,是與社會零距離的充分接觸。
幾乎所有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老師都帶學生進行過采風活動,對這門課程的教學與實踐都有過不同程度的理解、探索和研究,普遍認為這門課程非常的重要而且比較艱辛,是門有一定難度的課程,要使師生采風取得理想的效果與成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指導教師在采風的課程教學中,一定要事先做好采風的各種準備,其中包括:一是采風的目的、內容和要求;二要提醒學生行前的準備、必帶的背包(除了必備的畫具、相機,還要有常用藥品);三是路線行程的合理化安排,各采風點的逗留時間;四是各采風點的飲食、住宿、消費、風俗、氣候、交通和當地的治安等相關信息的收集(此內容可由學生進行收集后上報指導教師);五是要準備些娛樂性的活動,主要指的是晚飯后的安排,只有合理的活動安排,才可以掌控好學生,把突發性事件降到最低點。其中尤為關鍵的是在采風前一次完整的采風教學活動往往要肩負著多項工作,責任很重大,同時對學生的一生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所以,采風前,一定要選擇專業水平較高、責任心較強的,同時有一定的經驗的教師進行指導帶隊,這樣才可以順利地完成采風教學任務。endprint
3 對采風實踐環節的設計
如何把采風的實踐環節設計的合理、豐富,這是一門藝術,是一門學問。嚴格來講,從事設計工作的人其實就是一個體驗生活的人,所以他要了解和掌握的知識是方方面面的,這樣才能做到閱歷豐富、見多識廣。通過采風要使學生知道,多去一些地方帶有一定目的性的進行走走,多帶一些問題去走,單一的一個地區,一片地域其實并不代表一個生活豐富,所以對采風點的選擇,不要單一,一定要選擇多地點的采風,不能一個起點,一個終點,要在過程中下足功夫,并確定好各采風點的逗留時間,同時各采風點一定要有著自己的個性特色。比如采風點的民風民俗、人物風貌、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城市規劃和文化淵源等等。所以就特別強調指導教師一定要能做到胸有成竹,做事有規律、有原則,有條不紊。
針對采風這門課程的教學中,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采風的生活作出一些嘗試。
首先要向采風區域的民間學習文化。組織學生每到一處采風點,如果有條件就請當地的文化名人進行座談。談的主要內容包括采風點的歷史文化變遷、其區域的民間藝術的發展與傳承、有什么歷史典故、當地民居有什么特色,是否有名人旺族、地沿風貌與民風民俗等等。期間,一定在組織學生做好筆記,并組織整理,使學生對考察的采風點概況有個較全面的了解。再合理安排時間來熟悉當地的環境,參觀名勝古跡、名山大川等等。這樣可以讓學生更留意寫生地點內容和創作素材的收集,從而激發學生對其表現的欲望和認識采風的意義,創作出富有感情內涵、意境深邃的藝術設計作品來。
其次是要向采風區域的民間學習藝術。我們國家的民間藝術豐富且根基厚實,有著深遠的影響,應該說是取之不盡,它們深受我國百姓們的歡迎和喜愛。這些都為我們提供了學習的源泉,所以我們要抓住采風的機遇,充分挖掘考察當地的民間藝術,盡最大可能地讓學生多看一些東西,多了解一些東西,從而拓寬其視野,使其增長見識,并從中汲取營養運用于今后的藝術設計創作中。
最后是指導教師要從細節關心學生。比如采風過程中哪位同學過生日,可以適當地進行組織,這是采風生活中的一個小點綴,也是緩解采風壓力的一種形式。比如采風過程中學生間發生了不愉快,如果不及時掌控,可能就會出現激發事件,所以指導教師要第一時間了解到相關信息。再比如哪位同學想家了,哪位同學遺失物品了,哪位同學有了小毛病等等諸類情況,雖然都是一樁樁小事,卻體現了指導教師對學生的關心愛護,這對于在采風團隊的凝聚力來說是很重要的。
4 對采風實踐教學的設計
凡事我們都喜歡“事半功倍”,對于采風實踐來講也不例外,我們組織學生外出采風進行實踐教學活動,如果事先有個規劃,有個方案設計,那么整體的外出采風就會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通常我們的采風教學大綱全稱應該是《藝術實踐(藝術采風)課程》教學大綱,要把適應專業體現充分些,畢竟藝術設計與美術學(非師范教育)、美術教育有所區別的。要有明確的學時數,一般是兩周到四周的時間,在教學大綱中有其學分要求;要有編寫日期,因為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是要適時進行調整的。
在采風教學大綱中:第一要提出采風教學目的和要求。一定要讓學生了解和掌握采風實踐是強調本實踐課程是通過加強學生的色彩實踐,即從客觀到主觀、認識到理解、造型到色彩,在實景寫生中訓練取景、構圖、空間意識,掌握色彩理論、色彩感性知識及一定的綜合造型能力。是本實踐課程通過展開課題研究、人文景觀和經濟調研的梳理整合。注重學生社會鍛煉和社會實踐的能力培養,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藝術考察期間完成專業實踐和畢業論文的選題,為畢業設計論文、畢業創作,培養良好的綜合素質和專業基礎知識。
第二是提出采風實踐的教學方法與教學要求。要求在該單元的教學計劃與大綱要求下,專業指導教師要事先編寫好講義、組織教材利用多媒體進行色彩畫種、畫法介紹,講授藝術實踐課程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作畫步驟及要求。在藝術實踐過程中,教學方法采用指導教師示范、指導、集中講評等形式,授業解惑完成教學任務。在藝術考察中充分培養思想品行優良、藝術功力扎實,并具有專業理論知識人才的目標下,由指導教師組織考察了解人文特色、民俗、民情、民風等歷史文化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開課題研究、完成藝術考察和畢業設計論文的選題和撰寫2000千以上的藝術考察綜述報告。
第三是本課程考核與成績評定。指導教師在藝術實踐中,課程實行單元作業考核。該課程結束時,學生須按教學要求呈交藝術實踐課堂作業(比如色彩風景:15張、景觀速寫20張、數碼像片打印10張、藝術實踐報告2000字左右),并由指導教師進行總結評講,按大綱和教學要求,結合學生平時作業評定課程綜合成績,并由本專業其它教師組織教學檢查,對成績進行最終審核,在本單元作業中選出優秀作業在系級展出,接受教師同學督審。優秀作業、采風記事刻錄光盤。同時指導教師在藝術考察中,在課程教學中實行教學紀律、學習態度、思想品行、團隊精神等結合學生平時綜合表現,由帶隊指導教師寫出評語,并由專業教師組織教學檢查,人文特色資料采集,對成績進行最終審核。優秀作業、采風記事刻錄光盤。
第四是采風實踐教學內容與教學安排。專業藝術實踐、藝術考察實踐課程,以“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陶行知)的教育理念,通過加強對學生實景色彩的教學,使其逐步掌握一定的色彩理性、色彩感性知識,強化構圖關系,色調運用能力。通過藝術考察實踐課程,培養學生關注社會、人生、保護環境、人文文化遺產的責任。學會選擇課題研究,文字表達的能力。地點原則上是在與本高校較遠的距離中進行選擇。
第五是采風的教材及相關信息的瀏覽。比如指導教師可以推薦學生事先看《認識水彩、水粉》、《水彩、水粉風景畫法》、《數碼攝影基礎》等等書籍。同時指導教師要組織全體采風學生在網絡上收集采風地區的相關信息,提前掌握一些采風內容,從而使學生采風時更具有目的性。
第六是教學設備及采風備品的要求。由指導教師擬訂教學設備的使用計劃,并提醒學生提前做好準備。其中包括速寫本、畫筆、數碼相機、U盤等等。
總之,專業采風是藝術實踐活動的一個重要的過程,它為學生提供了課堂教學延伸和拓展的廣闊天空。專業采風是作為學校教學的有益補充,它能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引導學生通過各自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去獲取知識,這對于學生的專業素質和綜合能力的培養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它不是其他的教學形式所能替代的功能。實踐證明,有準備的藝術采風實踐教學,才會使采風師生的生活有滋有味,才能讓學生激動、感動、感悟,這樣才能讓他們創作出優秀的成果,才能圓滿地完成采風這門實踐課程的教學任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