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春華
摘 要:生態林業是一種新型的林業生產方式,它以生態學和經濟學為理論指導,從林業的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在保護生態多樣性和穩定性的前提下,向林業系統有計劃、有目的地投入物質能量,從而提高林業系統生產力和能量轉換率的一項系統工程。新時期下,大力開展生態林業建設對改善我國生態環境,強化森林資源管理,提高林業社會經濟效益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從發展生態林業的意義和原則入手,對提倡科學造林的措施建議進行闡述。
關鍵詞:生態林業 科學造林 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S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2(c)-0225-01
1 發展生態林業的意義和原則
(1)發展生態林業的重要意義。
生態林業是我國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提高林業生產力和生態效益的重要途徑。大力發展生態林業的現實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其一,有利于改善我國生態環境。林業是我國重要的基礎性產業,對穩步推進小康社會建設起著資源支撐作用。加快生態林業建設可以幫助農民增收,擴展就業范圍,延伸產業價值鏈,為促進小康社會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其二,有利于提高林業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生態林業是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林業生產方式,這種生產方式勢必會成為社會經濟新的增長點,以達到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實現生態效益與社會經濟效益協調發展的最終目標;其三,有利于踐行低碳經濟。森林是一種可再生資源,具備清潔、安全、可降解等優勢,開展生態林業建設可以將這項資源充分利用起來,為發展低碳經濟提供物質保障。
(2)生態林業建設應遵循的原則。
生態林業建設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認真遵循以下原則:其一,因地制宜。生態林業建設要遵循生態系統規律,根據當地生態環境特點合理規劃生物種群,對林、漁、牧、農進行科學布局,保證生產結構以及林種樹種的多樣化發展;其二,優化組合。生態林業系統擁有豐富多樣的物種,為了給生態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條件,應當對不同類型的物種進行優化組合,使物種間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其三,經濟效益。生態林業建設要充分考慮生態環境的可承受能力,并在其可承受能力范圍內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增長的動力,合理利用森林、環境、生物等各項林業資源,實現最小化投入、最大化產出;其四,綜合發展。生態林業建設要根據環境資源的生態位原理和特異性,實現不同林種、樹種的相互協調,力求構建復合型林業生產生態系統,建立由多種層次構成的林業經營結構。
2 發展生態林業,提倡科學造林的措施建議
(1)實施林業生態工程。
生態林業的發展離不開林業生態工程建設,重點應加大以下工程的實施力度:首先,搞好城市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根據城市生態環境現狀制定林業生態工程的實施目標,積極建設與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生態防護林體系。其次,搞好農田防護林改擴建工程,根據農田生產要求,逐步提高綠化標準,通過增加喬灌混合林充分發揮農田防護林的作用,營造農林復合型生態系統。再次,搞好森林撫育工程。對于新造林地而言,必須加大撫育力度,提高新造林地中樹種的成活率;對于中幼林而言,應實施科學規劃、細心管理,保證林地具備良好的生產力;對于低效林而言,應加大力度改造生態區位重要的林區,力求達到公益林標準,使該林區具備完善的功能。同時,還應當對生態區位一般的林區實施集約化經營,提高商品林的產量和質量。
(2)制定科學的造林計劃。
造林工程作為森林資源培植的重要實現路徑,在工程建設初期,必須制定科學合理的造林計劃,確保造林工程的有序實施,提高造林質量和成效。在造林工程實施過程中,要將造林計劃作為主要依據,明確造林作業的重點和難點,強化造林工程的全過程管理。造林計劃的制定要以深入勘察造林地地理位置和地質條件為前提,綜合考慮當地經濟狀況以及當地樹種生長習性,設計造林方案,并對造林方案的技術可行性和經濟合理性進行研究論證。
(3)科學規劃造林結構。
在造林工程中,由于造林帶林木產量、質量受林木樹種分布的影響程度較大,所以必須對林木結構進行科學規劃,使其滿足造林要求。首先,在造林結構中分析不同樹種選擇與分布的影響范圍和影響程度,嚴格遵循造林標準強化苗木培育,根據造林地的地質條件與經濟發展狀況,合理選擇樹種、林種。其次,在種植林木過程中,為促進苗木生長發育,應當合理安排不同林木樹種的種植地點,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再次,在考慮光合作用的前提下,均勻配置不同種類的林木,為林木營造良好的生長環境,提高林木自身生存能力。
(4)提高科學造林水平。
在生態林業建設中,必須將提高科學造林水平作為重要基礎,摒棄快速成林的錯誤觀念,通過實施合理選種、科學整地、優化樹種配置等一些列措施,確保造林取得良好成效。林業部門要做好造林指導工作,根據林區不同的地理環境推廣與此相適應的科學造林技術。在干旱、半干旱地區,林業部門要推廣使用高效、節水的先進造林技術,如容器苗造林技術、滴管造林技術等;在高山、高原的植被貧瘠地區,林業部門要做好封山育林工作,強化對鄉土樹木、灌木林和草本植物的保護。同時,科學造林還要根據當地植物群落的分布規律,對造林密度和樹種配置進行統一規劃,努力營造可以容納多樹種混交、針闊混交、喬灌混交的多層次復合型森林生態系統,不斷提升造林的科技水平。此外,在造林過程中應積極引進良種壯苗,根據造林地的實際情況推廣機械化作業,利用科學技術提高造林工作效率,從而促進我國森林覆蓋率穩步增長。
3 結論
總而言之,科學造林是發展生態林業的前提和基礎。生態林業建設要以科學造林為出發點,利用科學造林改善生態環境,減少自然災害,為發展生態林業奠定基礎。同時,林業部門要加大科學造林技術的推廣力度,增加造林的科技含量,通過強化林木撫育管理,不斷提高營造林工程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參考文獻
[1] 韋小滿.生態林業建設及生態林業的發展趨勢[J].吉林農業,2011(10).
[2] 楊飛星.論生態林業與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J].現代園藝,2013(12).
[3] 馬春林.基于生態化林區建設的營林措施[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3(9).
[4] 趙樹叢.落實中央精神,加強改革創新,全面提升生態林業民生林業發展水平[J].林業經濟,2013(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