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國的傳統思想文化中,包含了豐富的環境保護思想,主要表現為天人合一,萬物平等和資源合理利用的環境保護意識。這些環保思想在實踐中則表現為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制定、環保機構的設置。這些環保思想及實踐對我們今天和諧社會的建立仍有重要啟示。
[關鍵詞]中國古代;環境保護;思想;實踐
一、中國古代的環保思想
在中國古代,人們就已經有了環境保護的意識,認識到了保護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重要性。中國古代的環保思想主要表現為“天人合一”,萬物平等和資源合理利用的生態觀。
(一)“天人合一”的生態觀。在中國古代的環保思想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是最典型的。它強調人與自然界的統一,強調人類應當認識、尊重并保護自然,而不能破壞自然,反對人類無休止地向自然界索取和片面的利用自然。
最早體現這一觀點的是先秦時期的儒家。儒家“天人合一”與“普遍和諧”的自然觀代表了中國哲學的“根本精神和最高境界”。[1](第8期)孔子在《論語·陽貨》中提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2](p315)他指出,世界萬物皆“天”所生,“天”不是超自然的上帝,而是現實的自然界,而自然界則有其運行的自然規律,強調了要遵循自然規律辦事。《易經》載:“與天地和其德,與日月和其明,與四時和其序,與鬼神和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3](p7)。這是一種“天人合一”的思想,論述了天與人和諧的觀點。
而先秦時期的道家則以“道”為出發點,提出了“天人合一”、“物我一體”的和諧生態觀。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道家也強調“天人合一”的生態觀。道家的創始人老子曾說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4](p96)是道家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準則,它反映了道家“天人合一”的和諧理念,“道法自然”的和諧原則。人類的活動都應該與自然界保持和諧統一。這是道家對“天人合一”生態觀的表述。
先秦諸子百家之后,中國古代各朝的思想家、哲學家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使“天人合一”的生態觀內容更加豐富。西漢時,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包含了三個不同層次的內容,一是天在形體結構上的一致;二是天在思想和道德意識上的一致;三是天人之間可以相互感應[5](第3期)。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雖然是為了維護帝王的統治,但卻從客觀上反映了人與自然應該保持和諧的生態觀,將“天人合一”的生態思想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宋明時期,理學的程朱學派和陸王心學則繼續發展了“天人合一”的生態觀,提出了“人心與天地萬物為體”[6](p879)的思想,并對“萬物一體”做出了系統全面的論述,提出了人與自然界中的萬物是和諧的、統一的,只有尊重自然界、尊重萬物,才能夠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而天人和諧則是最高的理想境界。
(二)萬物平等的生態觀。在我國古代社會中,萬物平等的生態倫理觀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在儒家、道家和佛教的思想中都有所體現。
儒家在強調“以人為本”的同時也主張珍愛生命、愛惜器物,將對人的愛擴展到了世間萬物。關于這一思想表達最清晰的是儒家的孟子。他提出,“君子之于物也,愛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7](p377)。這就將儒家的“仁”由親親、仁民、推及到愛物,充分體現了萬物平等的自然觀。強調了人與萬物是平等的,人是自然界中的一員,不應該凌駕于自然界之上。
道家則是從“道”的角度來論證萬物的平等性。老子所說的“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4](p96),包含了人和萬物是平等的觀念,人只是萬物中的一份子,人在自然界中并不比其他萬物具有更高的地位,體現了萬物平等的生態觀。
佛教則從佛的內在性、萬物皆能成佛的角度提出了“眾生平等”的觀點,認為眾生皆有佛性。佛教的眾生平等不僅是不同人的平等,而是超越了人的范圍,是宇宙間一切眾生的平等。如禪宗的“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6](p1135)的思想正是這一觀點的體現,就連無情的花草也有佛性,都應該受到尊重。人們要珍愛萬物,以平等的心去對待眾生。
(三)資源合理利用的生態觀。資源合理利用的生態觀在中國古代思想文化中也有許多的體現。周文王在臨終囑咐武王時提到:“山林非時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長;川澤非時不入網罟,以成魚鱉之長;不麛不卵,以成鳥獸之長”[8](p113)。表明了人類在向自然界索取資源時,要有節制,要遵循生態循環與資源合理利用的生態觀。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也有很多生態循環和資源合理利用的思想。孔子從道德倫理的高度指出人們如果不按時令砍伐樹木,宰殺牲畜,則是不孝的表現,要求人們要遵循生態循環的發展規律,保護環境。孟子則進一步提出了“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9](p4)的節用觀,更好地體現了要適度開發自然資源的觀點。這些論述都充分地體現了遵循自然規律、保證生態循環和資源合理利用的生態倫理觀。
二、古代保護環境的實踐活動
在中國古代,不僅思想文化中蘊藏了豐富的環境保護思想,而且有許多保護環境的實踐活動,典型的是保護環境法律法規的制定和環保機構的設置。這幾個方面的活動對今天我們的環境保護也有學習和借鑒價值。
(一)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制定。中國古代社會中,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在各朝各代都非常重視,幾乎每個朝代都制定一些關于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周文王時期頒布的《伐崇令》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環境保護的法令。它規定,對于不按法令亂壞房屋、亂填水井、亂砍樹木和宰殺牲畜的人判處死罪。這一法令雖然極為嚴苛,并且其直接目的是為了管理國家,穩定社會秩序,但客觀上卻抑制了亂砍亂伐的現象,起到了保護環境的作用。到了唐代,則有《唐律》記載,“諸棄毀官私器物及毀伐樹木、莊稼者,準盜論。”[10](907)這些法律規定不準亂在田野里焚燒莊稼、草木,不準亂砍伐樹木等,是為了保護農業生產,穩定發展,但是不準在田野里亂焚莊稼、亂砍樹木的規定,則在客觀上卻起到了保護生態環境的作用。《宋書》中也有“春禽懷孕,搜而不射”[11](371)的記載,也很好的體現了這一觀點。可以看出,中國古代的相關法律法規,不僅起到了穩定社會秩序、發展生產的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作用。
(二)設立專門的環保機構。設立專門的管理資源和環境的部門也是古代環境保護的活動。最早的環境保護機構應該是帝舜時期設立的掌管山林川澤的官吏虞衡,虞衡的主要職責是通過執行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來保護山林川澤、草木魚蟲等自然資源。到了周代,環保的機構設置則更加完善。秦漢時期,環保機構稱為少府,屬九卿之一,其職責仍為管理山林川澤,其下分為了湖官、林官、陂官、苑官等。隋唐時期,虞衡的職責有了進一步的擴大,管理事物的范圍也不斷擴大,不僅管理山林川澤,而且還管理草木薪碳和田獵之事,其環保機構的設置更加完善更加詳細。到宋元以后,除了元代設有虞衡司以外,其他朝代都是由工部來負責環境保護的相關事宜。中國古代各朝的環保機構雖然有變更,但其發展趨勢是不斷完善與合理,管轄的范圍及涉及的方面也不斷擴大。這些機構的設置不僅有利于保護環境,而且也有利于各部門之間的協調去從事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工作。
三、結語
綜上所述,中國古代社會中的環境保護的思想及其實踐,經歷了一個演變和發展的過程。其內容日益豐富和完善。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萬物平等和資源合理利用的環保思想及其實踐,不僅在古代社會中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而且對我們今天構建和諧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也具有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胡北.中國古代的環保思想和法律制度及其時代意蘊[J].理論月刊.2009,(08).
[2]論語[M].陳國慶譯.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6.
[3]金景芳,呂紹剛.易經全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4]司馬哲.道德經全書[M].北京:中國長安出版社,1995.
[5]鄭明章.論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三個層面[J].船山學刊.2009,(03).
[6]黃宗羲.明儒學案[M].北京:中華書局,1985.
[7]李學勤.十三經注疏·孟子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8]黃懷信.逸周書校補注譯[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9]孟子[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
[10]錢大群.唐律疏議新注[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11]沈約.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作者簡介:李花彩(1989-),山東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發展學院2012級碩士研究生,專業:中國史,方向:專門史(社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