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在對現階段宗教文物保護現狀闡釋的基礎上,對后期宗教文物的保護工作提出建議性的保護措施,該研究工作對宗教文物后期長久保存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關鍵詞]宗教文物;保護;必要性;建議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歷史的演繹過程中,文化傳承從未中斷。文物作為歷史的見證者,同時也是文化傳承與弘揚的重要載體,在眾多傳世及考古發掘的文物中,宗教文物無疑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其在我國現存文物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據統計:截至2013年,在我國共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45處文物古跡中,涉及宗教類的就達10余處。這些宗教文物不僅記錄著宗教的發展歷程及當時社會的發展狀況,同時也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然而,由于現階段社會上存在對宗教文物開發利用不合理的活動,無疑將給宗教文物的保護與修復帶來諸多不便。鑒于此,筆者對于宗教文物的保護,簡要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宗教文物的重要性
在封建社會,宗教因統治者的推崇及宣揚而倍加繁榮,與此相伴,宗教文物也因時代的繁盛而變得更加精美與氣派,單就現存的大型宗教建筑群而言,其多數代表著當時社會最先進技術水平,武當山金殿就是極好的例子。永樂皇帝—朱棣在登基后,北建故宮的同時,花巨資南修武當山古建筑群。金殿作為武當建筑群的標志,其獨特的建造工藝,在反映明代皇家建筑結構造型的同時也為我們研究明朝高超的金屬加工制造業提供了重要資料。
保存至今的大量宗教石窟造像及寺院宮觀等藝術作品,對現代旅游業的發展也產生著重要影響。例如,河南嵩山少林寺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地,其優美的風景及深厚的文化底蘊吸引著無數海內外游客來此進行參觀朝拜,游客在旅游的同時,其消費活動在無形中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2],并在潛移默化中將少林武術及深厚的佛教文化傳送到異國他鄉,促進著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在中國,佛教、道教的宗教文化歷史悠遠、源遠流長。在發展過程中,其宗教文化所蘊含的哲學思想、倫理道德、以及生活習俗早已默默的融入社會的各個領域和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現階段,此種優秀文化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起著重要的指引作用。作為宗教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我們在對宗教文物保護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對其本身所蘊含文化精華的繼承與弘揚。
二、宗教文物保護現狀
就宗教文物的保護而言,其遠遠落后于火熱的旅游熱潮。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以犧牲文化遺產來獲取經濟利益的現象時有發生,究其原因,在于宗教人士自身及游客對宗教文物自身價值認識不足所致。比如,在一些宗教遺跡中存在的對佛像文物表面機械清塵、重新彩繪等現象,嚴重影響著文物自身價值。更有甚者,部分地區宗教活動造成火災的事件,頻有發生,對文物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
廟會期間寺院、道觀因信徒大量焚燒紙錢、香燭等,導致空氣中有害氣體含量急劇增加,這就使得文物對于急劇變化的環境難以適應,讓本處于穩定狀態下的文物不堪重負。此外,廣大信徒不合理的香火焚燒行為,極易導致火災的發生[3],進一步對文物本身構成威脅。每年舉辦諸多法會,然而對活動內容及參與人員缺少管理控制,導致活動期間宗教文物往往都會受到負面影響。節日、法事等活動因當天參與者數量眾多且人員素質參差不齊,游客隨手攀摸、損壞文物等現象屢見不鮮。
同時,對于宗教建筑的恢復修建也是宗教文物保護的主要弊端,為了發展當地經濟,迎合現階段流行的旅游熱潮,部分地區當地政府完全以經濟為主,全然不顧文物保護“最小干預”的原則,大肆復原、改修、復建、翻新古殿廟宇。更有甚者,出現對寺觀壁畫進行重繪等惡劣行徑,如此種種行為都會對宗教文物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
三、關于宗教文物保護的幾點建議
結合當前宗教文物保護的現狀,為了更好的保護宗教文物,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提高宗教人員保護意識,避免自身破壞
作為在宗教場所長期居住的宗教人員,首先應該提高自身文物保護意識,深入了解文物價值,發揮“主人翁”精神,對宗教文物進行日常的監護,一切以文物安全為前提,盡量避免損害文物安全的宗教活動。其次,作為宗教團體的道教協會、佛教協會及國家宗教局等,應該深入開展文物保護知識普及活動,加強教職人員對宗教文物價值及文物保護原則的了解,堅決抵制以犧牲文物為代價的宗教活動,更好的發揮宗教人員在宗教文物保護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增強游客保護意識,抵制人為破壞
游客在參觀及朝拜過程中對宗教文物的破壞也是不容忽視的。筆者建議,游客在進行涉及具有宗教文物的景點參觀時,一方面,應該加強導游及相關組織對宗教文物保護知識的宣傳,提高游客自身參觀素質,倡導文明旅游;另一方面,對宗教文物安全保護構成威脅的隱患行為(如:過度燒香、放鞭炮等),應該予以疏導,引導游客形成“理性朝拜”的觀念,共同保護宗教文物的安全。
(三)嚴厲打擊非法宗教文物再復制
面對部分地區宗教場所建筑復原、翻修及改建現象,作為社會普通的一份子,絕大多數人沒有能力去制止這些不法行為的發生。因此,當地文博單位應該充分發揮其在文物保護上的潛在作用,嚴厲打擊各種非法修復及造像活動,從根本上對其進行控制,遏制以犧牲文物為代價來換取地方經濟發展的不正之風,竭盡還原古代文物的原始風貌。
宗教文物對于整個社會而言無疑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對于其長久保存也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共同參與,只有這樣,我們才有可能使這些珍貴的文物能夠長久保存,不致于給后世子孫留下遺憾。
參考文獻:
[1]戴繼誠.宗教文物的特點和價值[J].中國宗教,2007,(08):45-47.
[2]詹長法.我國宗教文物保護的特殊性初探[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13,(03):49-51.
[3]王紅備.西藏扎什倫布寺消防安全現狀及防火對策[J].消防技術與產品信息,
2013,(06):12-17.
作者簡介:張亞旭(1992-),男,漢族,陜西西安人,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本科生,主要從事彩繪文物保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