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中國資本賬戶的開放,越來越多企業走出去尋找急需的生產要素,越來越多百姓配置海外資產,中國的對外投資總額將在2014年歷史性地首次超過引資總額,達到1000億美元,到2025年可望達到美國當前3000億美元的水平,中國累計對外投資總額將由現在的6600億美元提高到2025或2030年的3萬億美元。
2014年被中國經濟史所銘記的,也許不是GDP增速的下滑,而是另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突破,那就是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總量超過1000億美元,第一次超越了流入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總額。
各種跡象表明,從2014年開始,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總額將持續超過吸引外資的總額,中國將從此變為資本凈輸出國。那么,這一趨勢有什么意義?它對中國經濟的長遠影響是什么?中國企業應作好怎樣的準備?政策層面應該如何調整?這一系列問題值得推敲和深思。
中國何以成為資本凈輸出國?
事實上,中國過去20年一直是資金的凈輸出國,或者更為精確地說,是儲蓄的凈輸出國。一個國家一旦出現經常賬戶順差,從宏觀經濟學上講就相當于儲蓄的外流,也可以理解為資金的外流。中國長期以來處于貿易順差狀態,2007年貿易順差更達到近4000億美元的水平。
過去幾十年來,中國儲蓄輸出的主要表現是外匯儲備的不斷增長,其形式是中央政府通過各種渠道替老百姓和企業到國外購置金融資產,其中主要是美國國債券以及用美元計價的金融資產。這是一種政府行為,所以,百姓對中國儲蓄外流這一事實并沒有直觀的感受。
而最近一兩年來,隨著中國企業不斷走出去以及資本賬戶的逐步開放,企業和家庭逐步地獲得了越來越多的資金,開始越來越頻繁地直接出境投資(圖1)。這就解釋了為什么在2014年中國對外投資總量首次超越了吸引外資的總量。
中國對外投資不同于發達國家的特征
目前,中國人均GDP約為7000美元,不及美國的20%,在全球范圍內排到80名以外(圖2)。在人均GDP如此之低的情形下,為什么中國會成為對外投資大國、出現對外投資的高潮?
很顯然,中國對外投資與發達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完全不同。發達國家的對外投資,主要是把自己的技術、商業模式、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向海外擴張,通過整合海外的人力、資本、技術、管理等各種生產要素,把本土公司的業務擴展到海外,占領全球市場。相比之下,中國絕大多數的企業達不到IBM、蘋果、沃爾瑪、西門子等發達國家知名企業的技術和管理高度。相反,中國的企業總體上仍處于學習的過程中。那么,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動力和主要目的是什么呢?
各種案例以及數據告訴我們,中國企業走出去,主要是為了尋找自己急需的生產要素。有的企業,如三一重工投資于德國的普茨邁斯特,目的是尋找技術,因為普茨邁斯特擁有三一心儀已久而無法獲得的核心的混凝土泵機技術;山東重工旗下濰柴動力購買德國林德液壓公司,是為了讓自己的建筑機械工程設備在液壓技術上獲得突破;雙匯購買美國的史密斯菲爾德,主要目的是為了延長自己的生產鏈和獲得市場份額。更形象地說,中國的企業走出去,主要是為了尋找“補品”,讓成長中的自己變得更強更壯。而發達國家企業走出去,主要的目的是為了進行自我克隆,讓成功的商業模式在全球范圍內不斷延伸。
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另一個重要目的是獲得自然資源,因此我們看到,如果把香港排除在亞洲之外的話,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第一大目標就是拉丁美洲(圖3)。這就是在本階段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最重要的特征。
與投資大國相匹配的外交變革
當前,中國對外投資的規模為1000億美元。按照過去發展的速度計算,到2020年,這一規模很有可能將達到2000億美元,到2025年很有可能達到美國當前的3000億美元水平。中國累計的對外直接投資總額將由現在的6600億美元提高到2020年的超過1萬億美元,2025年或者2030年有可能達到3萬億美元,即今天美國的水平。
到了那個時候,中國將名副其實地成為對外投資的大國,中國的經濟外交將必須圍繞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存量的分布而展開。比如說,拉丁美洲將成為中國經濟外交的一個重點區域,雙方政治、外交、軍事等關系的緊密度將逐步提升。
如果說改革開放頭30年中國與世界主要的經濟交往方式是進出口以及引資,未來30年,中國對外經濟交往的主戰場將逐步轉為對外直接投資。中國外匯儲備的絕對值很有可能因此而逐步下降,從現在的4萬億美元降到2萬多億美元的水平。而相應地,中國對外投資的存量將由目前的幾千億美元上升到兩三萬億美元的水平。
這將是一個巨大的轉變,也是中國企業和百姓能感受到的滄海巨變,由此將帶來外交觀念上的全新變革。中國的外交部門今后將不僅關心居民在海外的人身安全,也將日益關注中國海外資產的安全。讓我們共同關注這一趨勢的演變,迎接中國對外經濟關系的新紀元。
對于本文內容您有任何評論或欲查看其他資本圈精英評論,請掃描版權頁二維碼,下載并登錄“新財富酷魚”和我們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