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強+吳衛平
摘要 “一所大學、一種大學精神”的文化價值屬性是大學發展的本質要求,是多校區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出發點與歸屬點。從大學校園文化價值精神的視點出發,分析了多校區大學校園文化中的體制文化、制度文化、學制結構及對校園文化建設上存在的認識誤區等幾個問題,提出了多校區大學校園文化發展的整合,與構筑多校區大學校園文化發展的建設路徑。
關鍵詞 多校區大學 校園文化 文化整合 建設路徑
多校區大學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進程中,由精英式向大眾化高等教育發展模式轉變中的一項重要標志。多校區大學,拓展了高等院校辦學空間,增強了高等院校的市場化教育競爭能力,并有利于高等院校的教育資源優化,區域布局結構的合理改善,辦學質量與辦學效益的明顯提高。但是,多校區大學也都面臨著如何整合各校園文化價值、觀念意識、行為范式,構筑新型大學校園文化價值精神體系—“一所大學、一種大學精神”的課題。只有實現了多校區大學文化價值精神的凝聚,體現立校之本,展現大學價值精神,才能真正實現多校區大學的發展。因此,以校園文化價值精神為視點,構建多校區大學校園文化價值精神體系,就成為多校區大學發展中必須解決的重大而現實性課題。
一、多校區大學校園文化組織結構的新變化校園文化,是一種組織文化,是相對于社會主導文化的一種亞文化。是指以校園為基本空間,以師生員工為主要對象,包括精神面貌、價值觀念、道德行為、人際關系、文化氛圍以及建筑格式等為基本內容的一種群體文化;是指學院全體師生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標、價值標準、基本理念和行為規范,具有育人的功能。優良的校園文化,為高等院校樹立起良好社會公益形象提供有力的文化價值精神范式,并在一定基礎上構成市場化高等教育競爭能力或高等教育核心發展動力。與單校區大學相比較,多校區大學的校園文化組織結構發生了新變化:第一,由單一校區大學校園,向二個或二個以上的校區教育教學組織結構的格局轉變。第二,從一元空間地理位置中的校園文化體系,向二個或多個不同空間地理位置的校園文化體系的轉變。第三,由獨立單一層級體系的校園文化組織,向多校區大學校園文化—各校區校園文化—系、部、院校園文化—專業學科文化等多層次分散性子系統校園文化層級結構的轉變。第四,由同區域同質化均等化校園文化資源的共享性權益,向非區域非同質非均等校園文化資源的差異化權益的轉變。
二、多校區大學校園文化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多校區大學既改變了單校區校園文化組織結構的模式,也就必然給校園文化發展帶來了許多新的問題。這主要表現在:1.體制文化的問題多校區辦學格局的出現,各校區校園文化體系的確立,從區域地理位置、專業學科體系、學生人員構成、教育文理類別、學制要求等方面都表現出不同的情況,這就從管理體制上,提出了多校區大學管理體制文化的問題。是沿用已有的單校區集權管理體制,還是對各校區實行授權或分權式管理體制,還是二者的混合結合式管理體制。校區個數越多,校區的學科專業屬性越強,管理制度的個性化要求就越高,制度條例相應也就越精細。所以,管理體制就成為校園文化發展的核心關鍵。多校區大學不是各校區的數字相加,而是現代大學組織體系種的新型組織系統,能否建立起適應現代大學組織體系、整合教育資源、提升管理能力、強化高校治理能力,管理體制文化就是核心。十幾年來的我國高校多校區大學的實踐與探索,管理體制的不成熟,直接影響著“一種大學精神”的確立。2.制度文化的缺失管理體制文化的不成熟,直接的原因在于管理制度的缺失。在多校區大學的管理中,每一個校區都必須建立起適合各自學科專業發展特點的管理制度、管理條例、管理文化等。對合并型校區而言,合并前各校區都有著自己的制度文化底蘊,合并后雖然各校區制度文化的建設存在一定的共性,但其實質是不同的。擴展型校區,由于不同校區的學生構成不同,校園文化的主體、層次、內容和形式也會有所不同。如果要照顧到各校區的個性化要求,忽視了制度文化的統一性,也就容易產生忽視“一所大學、一種大學精神”的要求,集權式或授權式管理制度,是二種有著本質差異的制度文化體系。3.文化底蘊的斷層新建校區一般都遠離老校區的城郊或異地,缺乏老校區深厚的文化積淀,歷史承繼。雖然新建校區在規劃上比較科學、設計上也能注重人文氛圍的營造,整體環境非常優美,但時間短,缺少蘊含學校精神的歷史性建筑、標志性物體等文化體,學校在長期辦學過程中積淀和提煉而成的校訓、校風和校歌,以及師生員工價值觀念、道德準則、情感氣質等文化精神范式,在新校區的體現沉淀還需要有個過程,新老校區之間的聯系不便,也導致了校園文化的匱乏,以及與老校區的校園文化的差距性,必然影響校園文化的同質化共享性權益的得或失,影響共同大學精神的培植。4.辦學層次的瓶頸各校區合并前辦學層次不同、治學理念不同、人才培養目標不同、管理思想不同、價值取向不同,這些差異,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在合并后大學的校園文化建設帶來負面的影響。同時,各校區合并前辦學主體的不同,也帶來各校區大學師生間的相互認同感問題,一般低層次院校容易認同接受并積極融入高層次院校,而高層次院校(特別是學生)存在對低層次院校不認同心理,這對于整體性校園文化建設時,直接影響校園文化價值精神的認同效益。5.“三重三輕”的誤區一是重繼承、輕創新。一些大學注重對傳統校園文化的簡單繼承,在創新上不積極。二重本部、輕分校。以主校區校園文化為準繩,輕視或忽視其他校區的校園文化的存在。三重校園硬件的建設,輕文化的開發、管理的經營、制度的確立。其結果必然是校區間校園文化的差異化狀況越來越嚴重,影響共同“大學精神”的確立,進而導致各校區文化精神上認同感的大幅差異。
三、多校區大學校園文化的整合及其建設路徑如果沒有校園文化價值精神體系,沒有鮮明特色的校園文化氛圍,沒有“大學精神”的認同與確立,就不可能形成新的多校區大學校園文化價值精神范式,也就沒有多校區大學跨越式的發展。1.“一所大學一種大學精神”的要求,整合多校區大學校園文化價值精神體系“一所大學、一種大學精神”的凝聚是立校之本,這既是推進多校區大學的發展出發點,也是多校區大學組織結構體系下追求共同文化價值精神的歸屬點。從一元組織體系向多元子系統組織結構的發展,就要在文化價值精神上由一元向多元校園組織結構中拓展,再由各分散性校園文化向一元文化價值精神體系的凝聚與再集中。集中與分散、分散到再集中,螺旋式上升,促進多校區大學校園文化價值的凝聚與升華,實現多校區大學跨越式發展。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均在對立統一中發展。在多校區大學中,大系統與子系統,各子系統之間既相互影響又相互聯系。從管理文化的角度而言,多校區大學就是要把整合各子系統之間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平衡各種利益、合理分配、協調關系等,就是要在同校名下教育發展戰略目標的政策制度,通過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整體與個體的平衡與協調,科學與人文的平衡與協調、學術研究與科技服務的平衡與協調,使系統內各子系統之間、各要素之間得到平衡與協調,從而重新整合資源效益,構筑新型組織結構有機體、獲得更大的組織發展空間,形成新的組織系統、創新更具發展潛力的體系核心,凝聚新的競爭能力與發展動力。所以,整合校園文化構筑大學精神。第一,確立各校區校園文化多樣性,尋找共同性,交流碰撞中整合并融合校園文化價值精神,大學精神引領大學發展之靈魂。第二,整合校園文化,從管理體制與管理制度中,整合校園文化價值體系,推進大系統管理體制與管理制度文化體系的確立。第三,多校區大學組織系統下,整合多校區大學教育教學科研核心能力,服務社會建設事業。這是大學精神物質體系的外化,并且深深地根植于大學的文化價值精神體系之中。第四,構筑大學精神的校園文化體系,培植新文化、創立新價值、創新新精神,以大學精神引領多校區大學校園文化的發展建設。2.推進多校區大學校園文化發展的建設路徑第一,以大學精神為目標,制定多校區大學校園文化發展戰略規劃體系。以管理體制的確立、管理制度的規劃為契合點,對多校區大學整體校園文化建設作出頂層設計,整合校園文化價值,提高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戰略性、系統性和協同性,構筑適應現代大學管理與高等教育發展要求,具有鮮明特征的校園文化價值精神。第二,構筑“一體多翼”的多校區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模式。充分發揮多校區校園文化的主體性、主動性,豐富多校區大學校園文化事業,豐富多校區大學文化精神生活,提升大學文化價值精神范式。第三,以校區功能、資源整合為手段,優化校園文化環境,完善校園文化設施。優良的校園文化環境,完善的校園文化設施,是塑造校園文化價值精神的物質前提、物質載體。第四,以網絡文化為載體、強化信息建設平臺,構筑多校區大學的網絡信息校園文化體系。構建網絡信息平臺,打造數字化校園文化發展與建設管理模式,實現各校園文化價值精神的時空共享、增強校園文化權益的普遍性,統一性,增強“大學精神”的認同感,傳承責任感。第五,借助社會力量促進校園文化大發展,展示校園文化的優質性并服務于社會社區文化發展。校園文化的建設離不開社會力量的支持,不同校區的社會資源,為多校區大學校園文化的繁榮提高,提供更多的支持與保障。傳播新文化、匯聚正能量,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諧推進校園文化與社會文化的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書明,于春明.高校和諧校園理論與實踐.山東大學出版社,2007.
[2]沈紅,沈曦.多校區大學管理的理論與實踐.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