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軍+李桂忠+姜怡鄧+徐華+田玨+楊曉玲
摘要 留學生的教學水平是當前衡量各高校綜合能力的重要指標,建立良好的課程體系對提高留學生教學質量至關重要。病理生理學作為醫(yī)學留學生的必修課程,是溝通基礎醫(yī)學與臨床醫(yī)學的橋梁學科。以建立留學生病理生理學課程體系為契機,探索適合留學生的病理生理學的教學方法及手段,旨在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 病理生理學 留學生 全英文教學
隨著我國醫(yī)學教育事業(yè)的迅猛發(fā)展和綜合國力的快速提高,大量的外國留學生進入我國大學學習,使留學生教學成為我國醫(yī)學教育發(fā)展的一個新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課題。寧夏醫(yī)科大學自2004 年開始招收來自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家留學生,醫(yī)學類課程均采用全英文教學。病理生理學作為一門主干課程,是溝通基礎醫(yī)學與臨床醫(yī)學的橋梁課程,主要研究疾病發(fā)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機制,知識覆蓋面廣、信息量大,加上留學生在教育和文化背景及傳統(tǒng)思維觀念上與中國學生存在很大差異,進一步增加了病理生理學課程教學的難度。因此,以建設留學生病理生理學課程體系為契機,探索適合我校留學生教學的方法和手段,對于提高全英文病理生理學教學質量有重要意義。
一、現(xiàn)狀分析1.授課教師與留學生交流存在障礙我校的留學生大多數(shù)來自印度、巴基斯坦和尼泊爾,這些學生所在國家的官方語言是英語,因此,他們對英語聽、說、讀、寫的能力很強,但是由于存在民族和地域的差異,留學生英語發(fā)音帶有很重的地方口音,嚴重影響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雖然留學生能夠理解授課教師的意思,但教師對留學生的反饋信息不能及時進行回應。2.留學生和中國學生課堂上存在差異由于受到西方文化氛圍和教育背景的差異,留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個性相對獨立,喜歡在課堂提問,樂于與教師溝通,隨時可以和教師進行互動。對于沒有理解的問題,往往都是緊追不舍,有的甚至走到講臺上與老師一起探討或辯論,直到自己完全明白才會停止。和中國學生不同,留學生的自律性大多都較差,遲到、曠課、早退等現(xiàn)象普遍存在,如果這堂課的內容和講授吸引他們,他們就會非常認真、投入地聽課,反之,則會缺席或者提前離開。因此,要求授課教師不僅要加強備課知識的深度和廣度,而且要增加自己的授課魅力,以維持良好的教學秩序。3.病理生理學課程的特點病理生理學是研究疾病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及其機制的學科,其任務是闡明疾病的本質,從功能和代謝的角度探討患病機體的生命活動規(guī)律,為疾病防治提供理論依據(jù)。由于病理生理學作為聯(lián)系基礎醫(yī)學和臨床醫(yī)學的橋梁學科,學科知識的廣度、深度和跨度都很大,其理論性強,知識體系復雜,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邏輯性和推理性,需要學生具備扎實的基礎知識;同時,由于留學生今后要進入臨床并承擔治病救人的責任,要求有很強的動手能力,因此,病理生理學課程中的耳緣靜脈穿刺、血管插管等操作就顯得更為重要。病理生理學課程的這些特點,對于中國學生都不易掌握,對留學生就難上加難了。
二、提高留學生病理生理學教學質量的策略1.提升授課教師的語言功底我校留學生上課方式是全英文教學,因此,授課教師必須先過語言關。首先,授課教師自己在平時要多讀、多看、多說,以全面提高自身的英語水平;其次,為了克服留學生上課過程中“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情況,授課教師在授課前應做到充分的知識和語言的準備,根據(jù)具體授課內容用合適的語言進行闡述和拓展,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再次,在教研室集體備課和相互交流時,爭取外請外語教研室的老師進行指導;最后,在管理層面上,我校近年加大了留學生授課教師的對外交流,到國內甚至國外知名學校進行學習,以期提高教學質量。2.初步構建留學生病理生理學教學體系 由于目前國內還沒有統(tǒng)一的留學生教學的全英文的《病理生理學》教材,我們選用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的《Textbook of Pathophysiology》作為留學生病理生理學課程的教材,該教材條理清晰,重點明確,適合大多數(shù)留學生學習,為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完善教學大綱和教案、講稿,同時建立一套用于留學生考試的形成性評價體系,客觀準確的對學生病理生理學課程進行評價。3.采用板書與多媒體結合的教學方式由于病理生理學課程本身屬于機能學的范疇,知識點多、信息量大、不容易理解,采用板書和多媒體結合的教學方式能明顯提高教學效果。如在講授《水鈉代謝紊亂》時,用板書的形式形象的畫出液體(水分)轉移的方向,便于學生的理解;同時用多媒體動畫展示將正常的紅細胞分別放入不同滲透壓的溶液中觀察紅細胞形態(tài)的變化,不僅生動,而且一目了然,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的興趣。4.增加授課的趣味性和生活性針對留學生課堂上思維活躍、主動性強、問題多的情況,授課教師要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如PBL教學),循序漸進,提高教學的效果。例如,在《發(fā)熱》的教學過程中,首先提出問題:“是不是所有的體溫升高都是發(fā)熱?”當學生知道生理性體溫升高不在發(fā)熱的范疇后,再提出問題“中暑是否屬于發(fā)熱?”讓留學生自己先討論分析,最后再由授課教師分別解釋和比較體溫升高的類型和特點,循序善誘,以加深印象。這種貼近生活的教學方法,不僅拉近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也一定程度的弱化了醫(yī)學知識的枯燥和乏味,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因此,在授課過程中充分發(fā)揮留學生自身的優(yōu)勢,結合病理生理學課程的特點,將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
三、結語病理生理學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很強的課程,留學生是一個相對比較特殊的學生群體,我們在建設病理生理學教學體系的過程中雖然探索和總結出了一點經(jīng)驗,但依然存在許多問題,需要和其他授課教師共同探索和實踐,才能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宋櫻,項鋒鋼,李玉軍.留學生病理學教學實踐與探索.山西醫(yī)科大學學報,2010,(1):83-85.
[2]白娟.病理生理學教學改革中CPBL教學模式的研究與應用.中國校外教育,2011,(2):52-53.
[3]黃珀,萬英,宋靖.非英語國家留學生病理生理學教學的探索與實踐.醫(yī)學研究與教育,2013,34(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