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祥平
[摘 要]在信息化時代中,初中歷史教學應該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法,而以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為首要的教學目標。為了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初中歷史教師首先要確定教師是主導力量、學生有主體地位的課堂原則,其次要明確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目標,最后要制定系統的思維能力培養方法,從而讓學生真正學有所得。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思維
前言
傳統的歷史教學主要向學生展現已經發生的歷史事件,包括事件發生的時代、處所、過程、結局和意義。然而,在信息化的時代中,信息的獲取已經成為一件唾手可得之事。因此,初中的歷史教學勢必得拋棄灌輸式的傳統方法,將學生思維能力方面的訓練放在首位。目前,學界已經開展過相關的討論,分析過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然而,縱觀目前的研究成果,學者們的討論主要停留在理論層面,而缺乏從實際操作的角度制定出符合教學實際的系統方法。因此,制定出一套科學的系統的思維培養方法,才是初中歷史教學實現教學目標的重中之重。
一、確定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原則
新課程改革下,要確定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原則,把握好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平衡。所以,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樹立現代教學思想。必須不斷學習和提高自己的理論和教育水平,這樣才能在教學中突破傳統思想束縛,進行真正意義上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活動,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增強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掌握創造性的教育教學方法。只有創新型的教師進行創新型的教學活動,才能培養出創新型的學生。同時也要具備相當的專業知識和增強教學責任感。因此,為了有效地實現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教學目標,初中歷史教師應該在規劃整體的歷史教學之前規定好課堂原則,即確定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力量,而學生擁有課堂的主體地位的課堂原則。這樣的原則既要求學生以高度的熱情和注意力參與到歷史課堂中,也要求教師要事先準備好課堂上所需要的一切知識和技能,并且能夠將課堂的節拍掌管在自己手中。另一方面,根據初中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課堂表現力,教師還應該將課堂原則明確地告知學生,讓學生領悟到教師課堂設計的用心,真正以主人公的姿態參與到歷史課堂學習中。
二、明確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目標
在確定課堂原則之后,教師還應該根據初中學生的學習特點,定位好初中歷史課堂的訓練目標。只有在確定了一定的培養目標的基礎上,教師才能夠根據自身的教學水平和知識結構提升學生在思維方面的才能。
根據新課標的規定,結合初中學生的領悟水平和自身特點,初中歷史教學在訓練學生的思維方面應該關注以下三個要點:歷史思維、質疑能力和創新能力。
歷史思維能力主要是指對歷史事件進行分析、判斷和綜合的能力。每一個學科都有自己的學科特點,也有屬于自己獨特的思考方式和解讀角度。歷史學科主要以史實為基礎,以歷史事件的剖析為重點。因此,初中歷史教學應當引導學生形成注重史實以及“論從史出”的歷史意識,養成涉獵和學習史料的習慣,增強解析歷史事件的技能,從而培養一定的歷史思維。
質疑能力主要是指敢于對已有的歷史事實和結論提出質疑。對于已經發生的歷史事件而言,由于各方面因素(如政治因素、文化因素、地域因素等)的影響,目前我們所掌握的史料不一定完全屬實,那么從史料中分析而出的歷史結論也有可能站不住腳。鑒于歷史學科的這種特點,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善于引導學生以陌生化的視角慎重地對待史實,敢于對史實和已成定論的結論說出自己的疑問,從而讓學生在學習歷史學科的過程中養成一定的懷疑精神。
創新能力主要是指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能夠對歷史事件形成自己與眾不同的想法。任何的學科皆有自己的學科積累,也有一些定型的結論和思考的角度。然而,世界是發展的,歷史學科也處在不斷更新的狀態。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引導學生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在認真探索的基礎上善于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從而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制定系統的思維能力培養方法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在明確了培養的目標之后,應該制定系統的思維訓練方法,這樣才能在實際操作中真正實現教學任務。根據初中學生的特點,結合初中歷史教學法的相關經驗,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可以采納以下三個方法。
1.“問題導向法”
“問題導向法”即教師要善于在適當的時候拋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從而在“問題”與“回答”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在講述“鴉片戰爭”之時,教師可以根據相關的知識點和史實設置相應的問題,充分地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和生活經驗,讓學生設身處地進入到歷史的語境中,體驗歷史中的人是如何做出歷史選擇,歷史中的事件是按照怎樣的邏輯發展起來的,從而真正地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另外,教師在對歷史事件做出獨立思考的同時,要善于引導學生發現史料和已有結論中存在的漏洞,將一個又一個的問題拋給學生,促使學生獨立地發現其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最后,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應該加強自身的修養,增強自身的創新能力,然后以問題來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對史實進行思考,從而得出屬于學生自己的結論。
2.“思維拓展法”
“思維拓展法”是指不拘泥于眼前的歷史事實,而以其他類似或更加詳細的史實來佐證目前所討論的歷史問題,從而在擴散性的討論語境中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這種教學方法要求初中歷史教師本身要具備淵博的知識和敏捷的反應能力,才能夠帶動學生打開思維的維度,從其他方面加深對歷史事件的理解以及加強自身的分析能力。例如在講解“鴉片戰爭”這個歷史事件的時候,除了運用以上的“問題導向法”,注重對基本史實的分析,還可以對學生補充講解當時的經濟情況(如清政府當時的財政收入)、社會情況(如慈禧太后的一些生活軼事)和國際情況(如同一時期其他國家的社會狀況)等。學生通過了解這些額外的史實,可以對“鴉片戰爭”這個歷史事件有著更加深入的體會,而不僅僅是教科書所呈現出來的條理性的史實。同時,學生在這些輔助性史料的幫助下,還可以對史實作出更加深切的理解,更加全面地分析歷史發展的邏輯,從而形成自己的歷史觀。
3.“跟蹤分析法”
“跟蹤分析法”是指教師要在整體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基礎上要對班級學生進行個性分析,跟蹤每位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情況和思維特點,從而制定出更加完善的思維能力培養方案。在學界已有的研究中,學者們往往停留在探究宏觀的思維能力培養方法。然而,在整體培養之外,教師們不應該忽略教育是一種個性化行為。不同的學生具有不同的思維特點,接受教師的思維能力訓練也有快有慢。因此,教師在制定了宏觀的培養方法之后,還應該時刻留意班級學生的接受情況。教師可以通過課下交流、書面寫作等途徑了解同學們在訓練思維方面的具體情況,同時要分析每位學生在訓練過程中的特點和進度,做好相關的備案,并且在有條件的情況下為特定的學生配制特定的培訓方案,從而讓學生在思維方面能夠真正受益。
四、結語
總之,教師在教授初中歷史的過程中,應該根據學科的特性、教學任務以及教學方法形成理性且系統的認識,充分地挖掘歷史學科的趣味,提高自身的分析能力和思維能力,從而真正地感染學生,讓學生在與教師接觸的過程中感受到歷史的趣味,感受到培養歷史思維能力、質疑能力、創新能力的重要性,將思維能力的培養從外在的要求演化成學生內在的需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始終堅持將學生以及學生的需求放在首位,認認真真地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和教學水平,為學生學習歷史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讓學生真正學有所得。
參考文獻:
[1]薛亮.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歷史思維培養的策略[J].文理導航(上旬).2013(10).
[2]高永雄.淺論中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0(01).
[3]呂江勇.淺談培養初中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J].新課程學習(學術教育).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