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晶
[摘 要]在十八大中,城鄉一體化又被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加以重視。目前,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于城鄉一體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就是“三個不”,即: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要想正確認識并解決存在的問題,我們只有從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體制機制改革中找到方法,解決存在的問題。那樣,即有利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又有利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和諧社會,還為我們加快構建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開辟道路。
[關鍵詞]城鄉一體化;體制機制;城鎮化;小康社會
在黨的十八屆三種全會上,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在《決定》中將推進城鄉一體化體制機制改革作為重要內容加以強調。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民的面貌的確是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城鄉居民收入也出現明顯的增長趨勢,局部城鄉關系同樣得到改善,進入21世紀,關于城鄉一體化的問題多聚焦于如何解決“三農”問題、統籌城鄉發展以及建立和諧社會上,內容更加豐富,理論開始趨于系統和完善。雖然一直處于發展的階段,但從根本上來講,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結構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變,仍然是制約城鄉一體化發展的主要障礙。如何合理的去推進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是我們目前值得關注的問題。我們需要先要認清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歷程,正視城鄉一體化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現實問題,并就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議,從而推進城鄉一體化的發展。
一、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歷程
我國的城鄉一體化建設主要是在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的時候,通過生產要素和資源的合理配置,形成相互依托,以城帶鄉,以鄉促城的一個共同發展的城鄉關系。目的是為了實現城鄉之間差距的縮小和各方面包括社會經濟、思想意識、生活誰哦等方面的融合,從而達到城鄉一體化和諧發展的模式。但是由于我國在城鄉發展中各個地區存在著不同的自然環境和經濟水平發展差距,城鄉一體化的發展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并且在此過程中一步步走向完善,走向進步。我國城鄉一體化的提出和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城鄉一體化的提出和探索時期,也就是在改革開放以后到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最初是對蘇南等地區的鄉鎮率先發展,這些企業的突然崛起,生產力水平突飛猛進的發展,使得城鄉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差距逐漸縮小,大量農村人口涌進小城鎮,少數農民則進入了大、中城市,城鄉之間的融合更加和諧。與此同時,農民的耕地面積也得到增加。在其他一些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城鄉一體化也開始得到了更廣泛的宣傳和發展,內容也不斷豐富。第二個時期是上世紀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是對城鄉邊緣區城鄉一體化進行研究。1984年《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提出了“要充分發揮中心城市的作用,逐步形成以城市特別是大、中城市為依托的,不同規模的,開放式、網絡性的經濟區”。第三個時期是上世紀90年代中期至今,由于對于問題的重視,城鄉一體化被賦予了更多的理論基礎和框架,從實踐的角度出發,更表達了我國構建城鄉一體化的決心和動力。也體現了城鄉一體化是一個長期性、整體性的戰略,不是在短暫的時間內就可以實現的。所以,在未來城鄉一體化的發展中,要兼顧城市與農村之間的協調、統一與均衡;達到效益最優化的效果。
進入21世紀,關于城鄉一體化問題多聚焦于如何解決“三農”問題、統籌城鄉發展以及如何建立和諧社會上,內容更加豐富,理論開始趨于系統和完善。在城鄉一體化發展歷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是十六大第一次提出了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命題。“城鄉統籌發展”思想的提出,是對城鄉一體化理論的創新和發展。是對城鄉一體化的一個新的層次的提升。城鄉統籌發展的本質就是把工業化、城市化、農業農村現代化有機的整合起來,促進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向現代社會經濟結構的轉變,逐步走用科技武裝農業的道路,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中共中央十七屆三中全會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加強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和服務,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1]這一舉措被看作是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做出的又一次“突破性”的關于農村土地的改革政策,有利于破除城鄉一體化實施進程中的城鄉土地制度障礙。十七大的進步在于提出了城鄉發展的新格局。十七屆三種全會明確指出,我國已經進入了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新格局的重要時期,一系列重要的文件都客觀的表達了對于農業發展的重視程度,使農民在土地經營權和土地上獲得更多的權益,使農業走向規模化,社會化,機械化,使城鄉一體化在我國能得到更加符合人民利益的發展。
二、我國城鄉一體化存在的問題
城鄉發展一體化,重點是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一體化。在經濟發展的需求下所產生的城鄉一體化可以說是在當今社會的現實基礎下做出的選擇和探索,他的目的是為了改變我國城鄉二元結構的局面,破除城鄉制度存在的障礙,讓廣大農民都可以參與到現代化進程中,共同分享現代化的成果。
可是目前還存在這很多丞待解決的問題,有如下幾點:
(一)對農業現代化技術的資金投入較少
農業現代化指的是從傳統的農業向現代的農業轉化的過程和手段,在這個過程中,農業日益運用現代化工業、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經濟管理方法武裝著急,使其生產由落后的傳統農業日益轉化為當代世界先進水平的農業。但是就目前我國現狀而言,我國一些地方農村城鎮水平還沒達到農業現代化的高度,一些地方農業城鎮規劃起點較低,農業布局不合理,基礎設施功能不全,小城鎮規模小,布局散亂,經濟聚集效益低。同時,科技創新能力欠缺,導致農業產業技術水平較低,經濟發展缺乏心的創新動力機制,外加一些農村產業結構和農村生產結構調整速度較慢,不利于推進農村的規模經營和農業現代化。[2]
(二)城鄉資源在雙向流動方面有待調節
當前,我國城鄉資源要素配置存在兩大方面的主要問題:首先,城鄉之間資源要素流動多是單向流動而不是雙向流動,在2013年12月13日中央城鎮化會議上提出的其中一點是要求有能力有技術的農民回歸到農村去促進發展。由于一部分農民認定城市的發展前景更好于農村,所以大量的資金、人才和技術等生產要素偏向城市,農村的資金、人才和技術愈加匱乏成為加速農村發展的一大問題;其次,隨著大批農村勞動力和農村人口涌向城市,農村資金、土地等物質要素加快了城鎮化流轉,城市的接收能力有限,導致部分農民并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機會。城鄉之間物質要素的流動與人的流動極不協調。再次,由于資源配置的不合理,在農村的基本公共服務還欠缺發展,比如說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還沒有得到合理性的全覆蓋,這就使城鄉之間差距擴大化。
(三)農民的權益的保障
就目前現狀而言,我國農村與城市土地制度仍然維持著二元性,隨著工業化與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城鎮建設用地迅速擴張,對農民土地的大量占用導致產生了大量的失地農民。需要保障農民權益問題。
(四)農民戶口“進城”難
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走進城市,使得城市人口的基數和生活環境超出了城市的承受能力。于此同時,我國的戶籍制度改革明顯滯后,農民工向市民角色的整體轉型有很大阻力。戶籍制度成為了抬高農民工進城的門檻,大量農民工不能在城鎮安居樂業,城鎮化的推進沒有有效地、穩定地減少依賴土地的農業人口,工業化進程與農民工市民化進程相脫節,成為嚴重制約城鄉協調發展的—個突出矛盾,丞待解決。
二、建設城鄉一體化的策略和途徑
(一)增加對農業現代化的資金投入
統籌城鄉發展,縮小不斷擴大的城鄉差距,加大對農村的資金投入,改變資金嚴重短缺的現狀:一,從政府的角度來講,應該制定積極的財政政策支援三農發展,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對農業科技水平的投入,對農業發展的規模進行改造的投入,對農用工業發展的投入,對農村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廣播電視文化等公共事業的投入;二是金融貨幣政策應向農村投入。積極推進農村金融改革與創新,努力改進農村的資金狀況,加大農業信貸的份額,積極吸引農民進行風險基金、行業性的擔保基金等,以解決農民貸款擔保難的問題;三是招商引外資政策,政府出臺相應優惠政策,鼓勵外商在農村、小城鎮投資建設。加大對農村的資金,技術等方面的投入,開發農村的新興產業,如:旅游觀光,綠色食品,農副產品的加工等項目的投入。
(二)推動城鄉要素雙向流動和公共資源的合理配置
要協調好城鄉資源的流動和配置關系,第一,在農村的資源進入城鎮的同時,也要引導城市資源要素流向農村,在促進城鄉資源合理流動中切實解決城鄉資源配置失衡問題,為城鄉協調發展創造基礎條件。
關于公共服務事業的涉及范圍很廣,我們的重點應該放在醫療衛生、教育、社會保障、社會治安等方面。完善社會保障政策,逐步建立健全失業、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體系,探索失地農民的保障辦法,消除進城鎮落戶農民及相關人員的后顧之憂,加大對農村教育事業和醫療衛生事業的投入,改變農村教育、衛生事業人才匱乏、設施跟不上的現狀。教育和公共衛生有其特殊性,不能完全用市場經濟來運作,要用科學發展觀和和諧社會的理念指導全國各地市農村義務教育、城鄉公共衛生體系以及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之間的協調發展。
(三)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
對于農民十八屆三種全會通過的《決定》強調,要賦予農民更多的財產權利,包括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從某種層面上來講,賦予農民更多的權利可以保證農民的生活保障,《決定》還要求賦予農民對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允許農民以承包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以法律形式清晰明確了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等。[3]這不僅使農民在土地權利受到侵害維權時有法可依,也可以有效的遏制某些鉆農民空子的不法之人侵害農民的權益,是農民在維護自己的權益的同時可以得到合理的收入,這對農民農村都有很大意義上的發展。
推進城鄉一體化,是實現共同繁榮的根本條件。人類文明的進程是城市和農村互相協調發展的過程,農村的發展為城市發展打下基礎,城市發展為農村繁榮提供動力。所以只有成功解決了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局面,才能逐步縮減城鄉之間的差距,農村的面貌才能發生根本性的轉變,早日走向全面小康之路。
參考文獻:
[1]孫中和.中國城市化基本內涵與動力機制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01(11)38.
[2]習近平.《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3-11-16(01)
[3]胡錦濤.《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08-1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