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德珍
【摘 要】創設教學情境是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生興趣的有效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從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設置有效教學情境,真正做到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下面結合我的教學實際,就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的創設教學情境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 情境 問題 興趣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9.178
小學數學對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在教學中要通過教學情境的設置,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創設教學情境時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符合學生發展的需要。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教學情境
我們所說的教學情境指的是教師從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出發,綜合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為了學生更好的發展,提高教學效率所創設的一種教學環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教學情境是一種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策略,也是教學設計的關鍵組成部分。對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學情境的創設進行研究,能夠幫助教師充分借助情境引導學生更好的學習,解決學習中的問題,使學生更好的體會學習的過程,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在創設教學情境時不要只做表面文章,教學情境的創設不能替代學生對知識的正常學習,不能解決教學中的所有問題,不能忽視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以及思維能力的提高,要明白沒必要在所有的教學中都進行教學情境的創設,也要懂得創設教學情境并不都能對教學起到促進作用,教學情境要與實際教學相吻合,要是真實存在的,不能只注重其形式。要與素質教育的理念保持一致,達到素質教育對小學數學教學的要求。
二、如何創設有效的教學情景
(一)以問題引導學生去自主探究
數學的靈魂是問題,問題引導著學生去思考,是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的催化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的創設問題情境,能夠將學生吸引到課堂中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中來,在情境中進行積極的思考,運用已經掌握的數學知識來對問題進行分析,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真正使學生成為了教學主體,充分激發了學生主體的學習興趣,教師在教學中只需做好對學生的正確引導就可以了,這種教學模式對學生的發展和教學效率的提高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
比如在進行“圓的周長”部分內容的教學時,向學生展示一些小的圓形實物,讓學生思考怎樣測出它們的周長。有的學生說可以將它們放到直尺上,在某處做出標記,讓它沿著尺子滾一圈,就能測出它的周長,還有的學生說可以用軟尺來測量它們的周長。然后再問學生我們又該怎樣去測量學校內圓形草坪的周長呢?有學生說可以找根長繩子,將草坪用繩子繞一圈,再測量所用繩子的長度,還有的說拿著軟尺去測量,再把結果相加,得出的就是草坪的周長。然后我找出繩子,在繩子的一頭固定上粉筆頭,用手握住繩子的另一端,將繩子拉直,甩轉動粉筆頭,在空中劃出一個圓形軌跡。讓學生去嘗試測量這個圓形的周長,看剛才所說的那些方法是否適用,對于這個無形的圓,學生想不出該如何去測量它的周長,感到十分困惑。這時我在問學生,能不能找到一種辦法,輕松準確的計算出任何圓形的周長呢?由此可以引出本節課將要學習到的知識。這種問題情境的創設,使學生對所學知識充滿了好奇,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帶著問題主動的參與到教學中來,進行積極的思考和探究,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教學情境要緊密聯系生活
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入手,創設教學情境,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來解決問題,提高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創設教學情境時要注意與實際生活聯系,對所用材料進行有效處理,使學生更容易接受,拉近與學生生活的距離,使學生對教學產生親近感和興趣。例如在進行“比例”部分內容的教學時,進行如下課程導入:同學,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有許多和比例有關的問題,比如,我們腳底的長度和拳頭的周長是大體一致的,買襪子時如果不知道腳的長度,我們就可以量拳頭的周長,還比如我們將雙手展開,測量我們的臂展,和我們的身高是大體一致的。在生活中還有許多這樣的例子,這些和比例有關的知識還需要我們去進一步的發現和探索,現在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下比例。借助于生活中的情境進行課程導入,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了解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認識到數學學習對日常生活的重要作用,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積極性,主動的參與到數學教學中來。
(三)讓學生在情境中動手操作,培養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
小學生年齡較小,活潑好動,動手欲望和能力較強,學生在認知的過程中大多是通過自己的感性認識,然而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較強,在教學中增加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和學習數學的知識,提高教學的效果。在創設教學情境時要讓學生在其中進行有效的動手操作,這和小學生的特點相吻合,也能夠使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得到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例如:在進行“軸對稱圖形”知識的教學時,讓學生動手模仿課本上的內容進行折紙,折出的圖形就是軸對稱圖形,告訴學生折痕就是所謂的對稱軸。接著將在課前準備好的各種圖形拿出來,讓學生親自動手去折,看每個圖形折完之后是否對稱,如果是對稱的找出其對稱軸,觀察對稱圖形的特點。通過讓學生進行動手操作,使他們對軸對稱圖形有更直觀的認識和了解,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這部分知識,提高教育質量。
(四)增添教學情境的故事性和趣味性
小學階段的學生對新奇、有趣的事物具有很大興趣。所以,在選擇學習素材和安排學習活動時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增添教學的趣味性,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從而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中來,提高對數學課的興趣。在創設教學情境時要增強情境的故事性,與小學生的特點相適應。將課本中的知識在特定的故事情節中向學生展示,增強學生的課程體驗,使學生仿佛置身于故事情節之中,體會學習的樂趣,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來,在課堂上集中精神。例如在進行“認識零”的教學時,課本上設置了如下的故事情境:小貓一家去釣魚,媽媽、爸爸和姐姐都釣到了好幾條魚,但是弟弟卻由于貪玩一條也沒有釣到,只能垂頭喪氣的回家了,十分沮喪和懊惱,從弟弟的表情中,引出了“0”。通過教師的講解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學生懂得了,“0”可以表示一個都沒有。通過這種故事化的教學情境,提高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調動了他們的學習主動性。
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學情境的有效創設,對激發學生興趣,提高教學效率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我們要從實際出發,真正的創設有利于學生學習和發展的教學情境,切實做好小學數學教學。